18世纪文化

合集下载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商人阶层、乡绅以及约曼农阶层和专业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层阶级成为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主力军,他们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使英国传统的、等级结构分明的社会结构得以改变,而且推动了英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直接促成了19 世纪更加成熟的中产阶级的形成。

[1]一、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来源( 一) 贵族的没落与中产阶级的产生英国中产阶级早在伊丽莎白时期就已产生,那时候的英国等级制度森严,上层阶级享受着财富和荣誉,而中下层阶级则感受到了财富的不公,而王室和教会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卖官鬻爵,最终造成了国家等级制度混乱。

但随着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冲击着英国市场,一些中下层阶级借着商品经济的这一冲力,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工商业,政府受到了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贵族不能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不得不削弱贵族的势力,转而拉拢占经济比例较大的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贵,王权与中产阶级的主动结合加快了英国中产阶级上升的速度。

随着英国旧贵族地位的衰落,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贵和国家政权机构出现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种关系体现了其实际地位和作用[2]。

英国中产阶级的产生是英国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与整合的结果,人们追逐财富的欲望使得社会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

而位于贵族之下、下层民众之上的中产阶级由一开始只是效仿贵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阶层,可以说是由于社会的推进,也可以说是其自身的不断发展的结果。

( 二) 宗教改革下的新兴阶级作为多种宗教成分并存的英国来说,宗教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随着理性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使得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另一方面,国王与教会的权力之争也越演越烈。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世纪法国沙龙⽂化沙龙⽂化与⼥性⼴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位沙龙⼥主⼈(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活圈⼦的⽂⼈雅⼠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学讨论,⾄18世纪转⽽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主题,来进⾏交流。

欧洲⾸座沙龙诞⽣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Madame de Rambouillet1588~1665)建⽴,为沙龙⽂化奠下基础。

她因⾝体孱弱与丈夫失势后,便搬离宫庭,在巴黎住所中邀请中产阶级出⾝的⽂⼈墨客和贵族中的社会名流来餐叙,让他们共聚⼀室,谈论诗⽂,其中德.洪布耶夫⼈的「蓝屋」(les bas-bleues)最负盛名。

随着德.洪布耶夫⼈的「蓝屋」时代的过去,形成于1620年代的法国著名沙龙由斯居戴黎(Madeleine de Scudéry1608~1701)组成,更在国王路易⼗四提倡下,盛极⼀时。

18世纪时法国沙龙⽂化的风⽓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

沙龙是巴黎思想活动的中⼼场所,平常有上百位的⼥主⼈经营她们的沙龙,每⼀位沙龙⼥主⼈都赋予沙龙⾃⼰独特的风格与魅⼒。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提起⽶兰的沙龙时,说它们有个⾼贵处,就是供应着巧克⼒与饮料,宾客玩牌可以不⽤付钱,看出沙龙⾥的多彩多姿的⽣活。

沙龙主要就是在进⾏交谈,每个沙龙都会有⾃⼰独特的宾客与谈话内容,这些是由⼥主⼈决定。

有些著名的沙龙常客被当成是巴黎社交、学识与艺⽂界的精英或领导⼈,他们与开放贵族和聪慧优雅的沙龙⼥主⼈的聚会,让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的中⼼。

沙龙⽂化从⽂艺复兴时期萌发,法王路易⼗五时代(1715~1774年),沙龙风⽓⼤盛,扩及欧洲各国,⼗⼋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化的⿍盛时期。

法国⼤⾰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黯淡时期,直⾄⼗九世纪时沙龙才⼜活跃起来,例如如瑞卡⽶耶夫⼈(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姐(Mme de Girardin)的沙龙,在这些沙龙⾥,浪漫主义逐渐成形。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义传统,故称“古典”,又因歌德和席勒居于魏玛,故称“魏玛古典”
主张:强调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希腊艺术为标准,借鉴民间文学的长处,形式完整、语言纯洁
在18世纪的文献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 称为“德国古典文学”。1839年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 “古典文学”这个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 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 正式被人沿用。 歌德最伟大
第四卷:智马(慧骃)国 ,这里的马是高雅贤良的,而人却是一种野蛮粗俗
的动物(名为“耶胡”),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 ,格列佛向他们 讲述外面的世界,使他们非常震惊
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 ,勤劳勇敢、 机智善良
主题:通过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 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第一卷:小人国乃是当时大英帝国的缩影:政客勾心斗角,对外的战争 第二卷: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 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当时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 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史学家
对汤姆嫉妒、诬陷、算计,故意隐瞒汤姆的真实身份
苏菲亚: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温柔、善良宽厚,感情真挚,善解人意,
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艺术成就:
一、作者忠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同时以讽刺
性的手法,喜剧式地描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在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质,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文化影响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文化影响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文化影响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的事件。

它是18世纪欧洲哲学家们致力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影响不仅限于法国本土,而是扩散到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各地。

毫无疑问,法国启蒙运动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提倡人权、民主和法治,他们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旧有的世俗和宗教观念。

他们提倡人民的理性和自由,主张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科学方法。

这一思想的传播激发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社会政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催生了现代民主国家的诞生。

其次,法国启蒙运动在文化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启蒙运动的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艺术和教育。

在文学方面,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作家有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他们以他们的著作为人们带来了智慧和启发。

他们的作品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偏见,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艺术方面,启蒙运动推动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发展。

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启发,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表达对人类进步和解放的追求。

在教育方面,法国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和个性的发展。

他们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人们的智慧、才能和品德。

这种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领域,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提倡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

这种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为现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的科学家们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伏尔泰在推动普遍教育的同时,也致力于改革法国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提倡维护公正和人权。

最后,法国启蒙运动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还是一种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影响。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

简析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商人阶层、乡绅以及约曼农阶层和专业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层阶级成为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主力军,他们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使英国传统的、等级结构分明的社会结构得以改变,而且推动了英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直接促成了19 世纪更加成熟的中产阶级的形成。

[1]一、18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来源( 一) 贵族的没落与中产阶级的产生英国中产阶级早在伊丽莎白时期就已产生,那时候的英国等级制度森严,上层阶级享受着财富和荣誉,而中下层阶级则感受到了财富的不公,而王室和教会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卖官鬻爵,最终造成了国家等级制度混乱。

但随着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冲击着英国市场,一些中下层阶级借着商品经济的这一冲力,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工商业,政府受到了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贵族不能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不得不削弱贵族的势力,转而拉拢占经济比例较大的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贵,王权与中产阶级的主动结合加快了英国中产阶级上升的速度。

随着英国旧贵族地位的衰落,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贵和国家政权机构出现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种关系体现了其实际地位和作用[2]。

英国中产阶级的产生是英国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与整合的结果,人们追逐财富的欲望使得社会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

而位于贵族之下、下层民众之上的中产阶级由一开始只是效仿贵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阶层,可以说是由于社会的推进,也可以说是其自身的不断发展的结果。

( 二) 宗教改革下的新兴阶级作为多种宗教成分并存的英国来说,宗教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随着理性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使得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另一方面,国王与教会的权力之争也越演越烈。

18世纪文学概述

18世纪文学概述
自传体作品《忏悔录》
三大忏悔录:西方第一部自传作品是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另外一部是托尔斯泰的。
保罗·德曼(美,解构主义学者)认为,自我忏悔有两种,一种为揭示真理的忏悔,一种以辩解为旨归的忏悔。
卢梭《忏悔录》带有强烈的“自辩性质”,使他在回忆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将事实与虚构相混淆,以支持自己的论点。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1、中产阶级兴盛,需要用一定的文学形式来反映他们的观念和要求;
2、妇女的参与——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使大批中产阶级妇女成了纯粹的消费者;
3、17世纪来历史、传记、游记、日记、人物特写和期刊论文等散文体裁的发展都提供了基础;
4、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物质条件。
笛福(1660-1731)
《费加罗的婚姻》
教育小说《爱弥尔》一部表达作家教育思想的哲理小说。半论文体。
共分五卷,一至四卷分述人在婴儿、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教育,最后一卷通过爱弥尔的婚姻及家庭生活论述女子教育及男女情爱教育。
卢梭把出身显贵的爱弥儿当作教育对象和主人公,主张对他进行“顺乎自然”的教育。开卷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伏尔泰的地位
“咱们一说起诗人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伏尔泰。还有谁呢?伏尔泰。第三名是谁呢?伏尔泰。第四名呢?伏尔泰。”——狄德罗
“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莫洛亚
狄德罗(1713-1784)
戏剧:主张打破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建立一种运用日常语言、表现市民家庭生活的写实戏剧。——市民剧(正剧)。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
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与文化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与文化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与文化18世纪,英国经历了一场被誉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工业革命。

这场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经济结构转型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械化——从人力和牲畜耕作到机器生产。

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当时的英国正好具备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煤炭、铁矿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船运和商业网络、进步的农业技术以及激励企业家投资的法律体系。

因此,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的煤炭、纺织、铁路等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为支柱的现代经济结构。

但工业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受到了破坏,失业率不断升高,许多农民被迫离乡进城变成工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另一方面,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缺乏住房、饮水不洁、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也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社会阶层分化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社会阶层分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出生、财富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互相竞争的商人、企业家和工人等新兴社会阶层越来越受人重视。

这些人群拥有自己的财富、教育和工作机会,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无业或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被逐渐边缘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此外,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中,社会阶层的分化更为明显。

富人居住在优雅的住宅区,享有先进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而穷人则住在拥挤、卫生环境差的贫民区,遭受风险和疾病的侵袭。

文化与思想变革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英国的文化和思想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工业生产所需的一系列机器设备和工具,从最初丑陋单调的样子不断改进,到后来变得更为美观,正是这种审美意识的强烈需要推动了工业设计的进步。

17-18世纪欧洲文化简述

17-18世纪欧洲文化简述

17-18世纪欧洲文化简述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多种风格,其中最出名的有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

路易十四时期是巴洛克风格,蓬巴杜夫人时期是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风格喜欢用曲线和涡轮来体现艺术;洛可可的原意是珊瑚,岩石,洛可可风格则常出现尖角。

建筑上巴洛克风格更能体现男性的宏伟,比如圣彼得大教堂。

而洛可可风格则是十分的繁复,外立面使用十分繁复的尖角,内饰还会使用金色、蓝色、粉色等,洛可可风格整体更能体现女性的柔美。

凡尔赛宫的外墙是巴洛克风格,内饰装修是因为蓬巴杜夫人进入凡尔赛宫之后大部分改造成了洛可可风格。

绘画艺术方面,巴洛克时期的蓝色颜料来自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价值高昂。

因此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中的蓝色是成块单独出现的,并不用来调色,所以整体色调比较暗黄。

洛可可艺术时期,一位德国人把牛血和草木灰混合发现了蓝色染料,这正是普鲁士蓝,蓝色颜料不再如此昂贵,画家们便开始使用蓝色调色,因此绘画作品的色调开始变得鲜亮。

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蓬巴杜夫人的服饰上经常出现粉色蝴蝶结,在早前,粉色是男士的代表,展现去男士的热血,而蓬巴杜夫人发现粉色可以衬托女性的美,并在服饰和妆容上使用粉色。

蓬巴杜夫人裙子上的碎花,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在室内装饰也常常出现,比如沙发套上的碎花,碎花元素也保留到了今天,几乎每个女生都穿过碎花裙。

在18世纪的欧洲,男装和女装的差别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大。

事实上,路易十四时期的很多时尚元素使用到了现在。

路易十四的经典肖像中,路易十四穿着蓝色长袍,长袍使用的是天鹅绒材质,天鹅绒是丝绒的一种,制作天鹅绒的技术来源于中国,并且十分昂贵,丝绒面料至今仍然流行。

长袍上的鸢尾花刺绣,是法国王室的代表,许多奢侈品品牌会用鸢尾花元素对产品进行设计,或是使用鸢尾花元素来做LOGO。

在肖像中,袖子上的蕾丝边,这种设计使用了多年,经典的欧洲服饰,究斯特科尔正是在袖口露出蕾丝边,这种设计现在依然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 的原意是“贝壳装 饰”,从法语rocaille转化而来。洛可可艺 术兴起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期(1715- 1775),也叫“路易十五式”。最初是指建 筑和室内陈设中的一种装饰风格,后来泛指 18世纪流行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一 种艺术风格。它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装饰艺 术,表现为纤巧、华丽、繁琐和精美,多采 用s形和旋涡形的曲线,色彩淡雅柔和。追 求轻盈,趣味甜俗,它是宫廷文化的美术表 现,具有享乐主义倾向。
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 动。百科全书派(Encyclopedist)是法国一部分 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 (35卷 1751—1780出版)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 主编狄德罗,副主编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 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 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 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 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 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 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 风格。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 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 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 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令格尔的同名 剧本。他在剧本中宣扬反抗思想, 洋溢着狂风暴雨般的热情。 这一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 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 歌德和青年席勒。
莫扎特歌剧《唐璜》:花名册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唐璜》 (1787)是一部道德剧, 描写声名狼藉的登徒子唐 璜怎样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情比传说要复杂很多。 歌剧的谐趣主要来自唐璜 的仆人雷波列罗,他在第 一场演唱的著名的“花名 册咏叹调”,历数主人追 逐女性的风流韵事经历, 总共2065人。勾勒出了唐 璜的放荡。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 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 “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 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 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 (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 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 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 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 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音乐动漫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在当代也被制作成音 乐动漫系列,渲染情绪的音乐通过视觉画面得到 更好的理解,诙谐有趣。贝多芬的名曲《致爱丽 斯》旋律清新明快,如涓涓泉水歌唱,是初学钢 琴的儿童必弹曲子。动漫制作的图画则是一个人 从生到死的历程,话题凝重,含义深刻,和音乐 构成一种出乎意料的轻与重对比的谐趣。画面代 表轻的物象是气球,音乐开端,儿童奔跑玩气球, 体现了成长的轻。音乐结尾,临死的老太沉重地 坐在摇椅上,渴望抓住轻盈的气球。表现了垂死 的重。气球带走了老人,重随轻而去,只剩下一 把摇椅。音乐柔美抒情,画面意味深长。
洛可可绘画
洛可可绘画主要反映宫 廷贵族生活,以轻巧、华丽、 精致、细腻为特征,没有巴 洛克艺术强烈的明暗对比, 喜欢采用银色、白色、黄色, 使用柔和的曲线。洛可可绘 画的代表是法国画家华多和 布歇。《发舟西苔岛》 (1717)画面右侧是维纳斯 雕像,她的前面是成双成对 的情侣,水面碧波荡漾,小 爱神在空中飞舞。表现了贵 族清幽闲适的生活。
贝多芬:致爱丽斯
点击图片· 播放视频
思考题
1. 解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 狂飙突进运动 2.启蒙思想对艺术的影响
华多· 发舟西苔岛
洛可可建筑室内装饰
洛可可建筑风格主 要表现在室内装饰, 造型细腻柔媚,喜欢 用弧线和S形线,盘旋 连绵。墙面颜色用嫩 绿、粉红、玫瑰红等 浅色调,天花板用蓝 色,线脚用金色。
五、维也纳古典乐派
1750年德国作曲家巴赫去世,标志着巴 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乐派是继巴洛克音乐 之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古 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代表作曲家 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由于三人的创作 集中在维也纳,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18 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遍及整个欧洲,维也纳 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基本 思想。乐曲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风格高雅, 重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乐观向上。
海顿
海顿(Haydn , 1732- 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 也纳古典乐派之一。一生 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84 部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 奏鸣曲、12部弥撒曲、4 部清唱剧等作品。最早确 立了近代弦乐四重奏和交 响曲形式,被誉为“交响 曲之父”。
莫扎特
莫扎特(Mozart ,1756 -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 也纳古典乐派之一。6岁开 始作曲,12岁担任宫廷乐队 乐长,被称为音乐神童。一 生创作49部交响曲、歌剧、 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室内 乐等。35岁因病去世。他的 歌剧代表作有反贵族倾向的 《费加罗的婚姻》,反映贵 族荒淫生活的《唐璜》,描 写乌托邦理想的《魔笛》。
点击图片· 播放视频
贝多芬
贝多芬(Beethoven ,1770 -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 纳古典乐派之一,被誉为 “乐圣”。 一生奋斗的精神 写照是9部交响曲,器乐奏鸣 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 是一个革命时代的象征。贝 多芬是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 又是浪漫音乐的开创者,介 于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 的音乐巨人。他的作品形式 宏伟,内容深刻,充满了英 雄性和斗争性。
外国文学史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世君 主讲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8世纪文化与文 文学。
第一节 十八世纪文化
[学习提要] 本节是18世纪文学产
生的文化环境,启蒙运动是18世纪 欧洲思想的主潮。掌握各国启蒙运 动的特点,了解 18世纪的艺术流派 洛可可艺术和维也纳古典乐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