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doc

合集下载

唱歌 《两颗小星星》-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 《两颗小星星》-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两颗小星星》-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两颗小星星》这首经典歌曲,并能够模仿演唱。

•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并能够在节拍的基础上进行歌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增加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为学生将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使其敢于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内容歌曲欣赏•听《两颗小星星》这首歌曲,并跟随记录其基本节奏和旋律。

•分享学生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想法。

练习唱歌•教授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旋律,并放歌曲让学生跟唱。

•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发声和呼吸,使歌声更加圆润和自然。

•编排相应的舞蹈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在唱歌、舞蹈和表演中锻炼自己。

学习表演•学习舞蹈动作和表情的要领,并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分组进行表演训练,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歌曲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终全班学生一起表演,展现各自的音乐天赋和个性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够模仿演唱。

•学生能够在集体表演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在唱歌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发声和呼吸,使歌声更加圆润和自然。

•学生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两颗小星星》这首歌曲,让学生跟随记录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想法。

3.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练习唱歌1.教师首先展示歌曲的歌词,并分析歌曲的行进、停顿和转换等节奏。

2.学生跟随唱一遍歌词,模仿教师的演唱方式和语调。

3.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合理运用发声和呼吸,使歌声更加圆润和自然。

4.学生跟随唱歌,并借助舞蹈动作和表情来更好地表达歌曲意境和情感。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001]一、教材内容概览本教材为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中国画2.装置艺术与环境艺术3.音乐文化本册教材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发展。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技法和文化内涵。

2.帮助学生了解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能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并能较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乐于参与艺术活动,体验艺术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技法,掌握绘画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

3.帮助学生了解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进行创作和表达。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内涵,让他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对于装置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学习和创作,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和空间构图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索和创作时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方法和手法。

四、教学活动设计4.1 教学活动一:中国画艺术体验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方式:1.中国画技法教学: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技法,重点讲解笔画、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方面。

2.中国画创作体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己动手画一幅中国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3.中国画作品欣赏:学生相互交流和欣赏自己的作品,加深对中国画艺术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4.2 教学活动二:装置艺术创作活动目的:了解装置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构图能力。

活动方式:1.装置艺术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装置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艺术创作与观念表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4 综合与实践 多边形的镶嵌》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4 综合与实践 多边形的镶嵌》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4 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镶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9.4 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镶嵌》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多边形镶嵌的条件,以及如何判断一种镶嵌是否成立。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多边形镶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性质,对多边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多边形镶嵌的概念和条件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判断一种镶嵌是否成立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练习和讲解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多边形镶嵌的条件。

2.学会判断一种镶嵌是否成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多边形镶嵌的条件。

2.如何判断一种镶嵌是否成立。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镶嵌的条件。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镶嵌概念的理解。

3.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镶嵌实例,如教室地砖的镶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边形的镶嵌。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种镶嵌是否符合一定的条件。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种不同的镶嵌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镶嵌的条件,并总结出多边形镶嵌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进行不同多边形的镶嵌。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镶嵌条件和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判断一种镶嵌是否成立。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多边形镶嵌的条件和方法。

2024年沪教牛津版本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1精彩教案深圳

2024年沪教牛津版本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1精彩教案深圳

2024年沪教牛津版本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1精彩教案深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教牛津版本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1,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Talk about future plans”,详细讨论关于个人未来的计划;第2章“Describe a city”,要求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城市的特征;第3章“Talk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并展开讨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关于未来计划的词汇和句型,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描述一个城市的特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学会用英语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描述城市的特征和讨论环保问题。

2. 教学重点:未来计划的词汇和句型,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录音机、磁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未来城市规划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未来计划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第1章,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未来计划的词汇和句型,并进行实践情景引入。

a.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 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

3.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展示如何描述一个城市的特征。

a. 教师示范,学生跟随。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描述各自熟悉的城市。

4. 随堂练习:针对第3章,让学生分组讨论环保问题,并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Unit 1 Future Plans and City Description2. 内容:a. 关于未来计划的词汇和句型。

b. 描述城市的特征。

c. 环保问题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your future plans.b. Describe your hometown in English.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未来计划的词汇和句型,以及描述城市的特征。

八年级语文下册38《雁》教案1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38《雁》教案1沪教版
2. 修辞手法识别与运用题
题目: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答案:比喻句:例如,“雁的飞翔,如同白色的音符在空中跳跃。”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雁飞翔的美丽景象。
拟人句:例如,“雁群在空中排列成一只巨大的箭头,似乎在向大地宣告着他们的决心。”这句话通过拟人,赋予了雁群以人的意志和决心,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4. 修辞手法: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5. 文学鉴赏:通过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 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7. 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1. 优化课堂导入问题,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效果。
3.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体验。
4. 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检测题目,以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知识点梳理

云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云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云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美术技法,如素描、水彩、版画等。

-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 美术基本概念与术语- 各种美术技法的学习与实践- 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2.2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美术基本概念与术语- 第3-4周:素描技法学习与实践- 第5-6周:水彩画技法学习与实践- 第7-8周:版画技法学习与实践- 第9-10周: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美术基本概念与术语,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 演示法:展示美术技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美术技能。

- 欣赏法:分析、讨论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2 教学手段- 实物教材: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

- 电子教材:图片、视频、课件等。

-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美术资料,拓宽视野。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 作业完成情况:美术作品的质量、创意、技巧等。

- 作品欣赏与分析:学生的审美观念、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

4.2 评价标准- 优秀:学生在各方面均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

- 良好:学生在多数方面表现良好,有一定的美术素养。

- 一般:学生在个别方面表现较好,有待提高。

- 较差:学生在各方面均表现较差,需要加强辅导。

五、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活动与创造 吹吹打打 辨别调式-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活动与创造吹吹打打辨别调式-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2.学会辨别常见调式;3.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2.常见调式的辨识和应用;3.创造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乐器演奏方法的掌握;2.常见调式的辨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教学内容1.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2.常见调式的辨识和应用;3.自主创作音乐作品。

2. 教学过程(1)复习与预习(10分钟)教师出示课堂展示画面,以视频、图像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常见调式等相关知识,复习和预习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2)教学方法1:游戏体验法(20分钟)教师借助游戏的形式,搭配各种乐器演奏音频,让学生模仿演奏,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教师出示乐器图片或器物,让学生以组合的方式来重新制作出一种全新的乐器。

(3)教学方法2:听觉训练法(2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的调式音频,让学生听觉分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调式,并且了解不同的调式用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的效果。

(4)教学方法3:音乐创作法(30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告诉学生们本次要求他们创作一份4段乐曲。

每组同学在制作乐曲时,要求使用到不同的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并使用所学的各种调式。

在完成创作之后,每个小组向其他组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以及调式运用的特点。

(5)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能够辨别常见调式。

此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音乐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资源1.各种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图片、视频等可视化资源;2.调式音频、乐曲片段等听觉资源。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乐器演奏方法、调式辨析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创作音乐作品时的创意、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1)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主题构思本单元选取了几组描写生活场景的艺术作品构成主题内容,旨在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到:艺术作品能反映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从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粗浅地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本质特征。

这对于“艺术”第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答案历来不同。

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正因如此,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只能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存在。

然而艺术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以上这些艺术的基本特征,在本单元的构建中是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品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潜意识中对艺术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不是通过理论性的说教阐述这些观点。

本单元在“课”的主题选取及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意图:.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与音乐、艺术作品。

如第一课《乡韵》中《故乡是北京》与《上海本是好地方》反映了北京与上海的民俗风情,南北呼应,相映成趣,同时也反映了本土文化,上海地方特色。

2.选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

如《故乡是北京》的京腔与《上海本是好地方》中的小调说唱,一听就感到非常贴近生活。

又如第三课中的《收获》,选取了一组反映丰收的民族舞蹈,风格性很强。

3.选取各时代较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如歌曲《中国娃》、《一二三四歌》。

4.选取具有综合性艺术文化价值的作品。

如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它融音乐、舞蹈、服饰、模特表演于一体,是比较典型的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具有民族的风格。

第一课乡韵教学目标.通过听、唱、看、演等实践活动,领略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浓郁乡情,体会到音乐是历史的写照,生活的反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唱歌 《共青团员之歌》-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共青团员之歌》-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共青团员之歌》的歌曲内容和历史背景。

2.能够正确演唱《共青团员之歌》。

3.培养学生参与革命和志愿服务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歌曲的基本内容和节奏。

2.歌曲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难点
1.歌曲的感情表达。

2.歌曲与历史背景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歌曲内容。

2.学习歌曲(25分钟)
1.听录音,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2.逐字逐句解析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

3.教唱歌曲,先整体唱一遍,再按部就班地学习,逐句学唱。

3.练习歌曲(20分钟)
1.集体练习,师生共同唱歌。

2.分组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唱,提高唱歌的自信心。

4.反思和展示(10分钟)
1.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唱歌的感受,进行反思和总结,发表小结或意见。

2.选几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的成果。

五、教学评估
1.通过平时的课堂练习,听取学生的表演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

2.对学生进行课后测试,检查学生掌握歌曲的程度。

六、教学反思
唱歌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通过唱歌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可以传递思想,培养学生的性格和精神。

这节课我们通过《共青团员之歌》这首经典歌曲,使学生了解到革命和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与创造 吹吹打打 辨别调式-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活动与创造吹吹打打辨别调式-沪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与认识调式的概念2.掌握C大调和G大调的音阶3.学习小号、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4.练习并掌握《九九艳阳天》、《歌声与微笑》等曲目的演奏技巧5.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力第二部分:教学重点1.调式的概念和分类2.C大调和G大调的音阶3.小号、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4.《九九艳阳天》、《歌声与微笑》等曲目的演奏技巧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调式的概念和分类调式是音乐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由音阶的一定组合形成的音乐系统。

调式按照基调的高低可以分为高音调和低音调两种,按照调式的组成音程可以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种。

2. C大调和G大调的音阶C大调是由C、D、E、F、G、A、B七个音符组成的音阶,而G大调则是由G、A、B、C、D、E、F♯七个音符组成的音阶。

学生应掌握这两种调式的音阶组成,并能够准确演奏相应的音符。

3. 小号、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小号、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在演奏时都需要掌握相应的演奏技巧。

学生需要逐步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并进行反复练习,以便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4. 《九九艳阳天》、《歌声与微笑》等曲目的演奏技巧《九九艳阳天》、《歌声与微笑》等曲目是经典的音乐作品,学生应该逐曲学习演奏技巧,并进行多次演奏练习,以提高演奏水平。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奏示范、学生练习等。

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给学生介绍调式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调式的作用和意义。

2.学习C大调和G大调的音阶,让学生逐个练习,掌握相应的演奏技巧。

3.学习小号、萨克斯风和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4.学习《九九艳阳天》、《歌声与微笑》等曲目的演奏技巧,让学生进行多次演奏练习,提高演奏水平。

5.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写简单的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主题构思: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

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历史的画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芬兰颂》1、内容介绍: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

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

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

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xx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

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xx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

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

19xx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

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

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

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

后面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以略显悲伤的对咏式主题,酷似芬兰民间旋律,它象征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渐渐的觉醒起来。

到中庸的快板处,铜管乐器急促的节奏及半音的音调逐渐发展,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

到了快板部分,低音乐器的固定音型,则写祖国的召唤,而对圣咏主题的变体,仿佛是描写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

到轻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咏主题,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

后面对圣咏的主题和祖国召唤的音调为基础,不断变奏发展,使我们感到被压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著名指挥家奥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时加入合唱,使乐曲进入高潮时格外辉煌。

(摘自《音乐欣赏手册》)345678910第一单元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主题构思: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

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历史的画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芬兰颂》1、内容介绍: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

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

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

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xx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

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xx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

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

19xx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

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

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

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

后面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以略显悲伤的对咏式主题,酷似芬兰民间旋律,它象征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渐渐的觉醒起来。

到中庸的快板处,铜管乐器急促的节奏及半音的音调逐渐发展,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

到了快板部分,低音乐器的固定音型,则写祖国的召唤,而对圣咏主题的变体,仿佛是描写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

到轻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咏主题,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

后面对圣咏的主题和祖国召唤的音调为基础,不断变奏发展,使我们感到被压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著名指挥家奥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时加入合唱,使乐曲进入高潮时格外辉煌。

(摘自《音乐欣赏手册》)345678910第一单元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主题构思: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

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历史的画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芬兰颂》1、内容介绍: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

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

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

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xx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

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xx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

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

19xx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

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

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

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