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明传奇的发展和繁荣,开创了戏曲艺术的新生面。
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完整有序的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明传奇以生气勃勃、席卷南北的气势,演出了一幕幕史诗般的人间悲喜剧。
这就使这种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样式,伴随着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的弦歌,迅速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
元杂剧与明传奇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汪洋恣肆的万千气象。
以《牡丹亭》为典范作品的明代传奇剧本,成为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著名景点。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传奇的渊源及体制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和表演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因此,早期南戏一般在格律上不甚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亦不严密。
经过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
《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也不寻宫数调”的自谦之论,恰恰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期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
随着四大声腔的发育成熟与广为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代戏曲的主体。
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这是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的。
一个建国不久的新朝廷,需要局面的稳定与思想的统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3、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 时事剧的开山之作
全剧四十一出,极写奸相严嵩及其子严世藩 独断专行、残害忠良。他杀害了力主收复河套地 区的大学士夏言、曾铣;兵部主事杨继盛上奏皇 帝,痛陈严嵩五奸十罪,又惨遭杀害;其妻亦殉 节;吴时中、张鹤楼、董传策等,联名弹劾严嵩, 亦发配充军;郭希颜以“不剪奸雄死不休”的决 心向朝廷进谏,结果反遭毒手;最后,邹应龙、 孙丕扬、林润等人又经过曲折的斗争,严氏父子 终于受到惩处。作品称上述十大臣为“双忠八 义”,热情赞美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的 斗争精神,称誉他们是“朝阳丹凤一齐鸣”。故 以“鸣凤”为此剧命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一、传奇的概况 1、传奇名称的演化:最早特指唐代的短 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 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 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 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 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 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2、明传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演化 而成的,以南曲为主的中长篇戏曲的总 称。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 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伴随四大 声腔发展起来。
五、吴江派与玉茗堂派
近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有明 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数,实不出吴 江、临川、昆山三派。”
吴江派和玉茗堂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 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 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一)吴江派
吴江派是万历年间的戏曲文学流派 之一,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 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 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 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多是沈璟的子侄、 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 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剧目常被后 世搬演。
百战徒劳霸业空 。万千辛苦不成功。从来多少兴亡事。生死如同一梦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6.1 复习笔记一、明初传奇概述1.传奇的渊源及体制(1)传奇的渊源“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杂剧也曾被称为“传奇”,因为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作品的总称。
(2)传奇的体制经过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名师点拨】明传奇既带有传统南戏的面貌,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与唐传奇也是名同实异。
因此,将其与南戏、唐传奇以及杂剧相对比,自然也成为考研试题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考生应多加练习。
2.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1)明初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此时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如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剧中情节全系图解伦理概念,毫无生活气息;邵璨的《香囊记》,也是一部宣讲封建礼教之作,它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道学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2)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英雄与历史本身的魅力,具有道学传奇与八股传奇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美感。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是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落草的故事。
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其《夜奔》一场戏,至今还作为武生的看家戏而风靡场上,激荡人心。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第七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二、为神仙立传型作品。明代神魔小说中有相当数 量是为佛道两教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仙立传的,其中 有的是独传式,写一人为主;也有的是合传型,将数人 凑在一起。前者如达摩、观世音、许旌阳、吕纯阳、萨 真人、天妃、钟馗、韩湘子、华光、真武、济颠、关帝、 牛郎织女等;后者如二十四罗汉、八仙等。这类作品大 都先写传主的出身始末,后叙其降妖除害、济世渡人的 故事,结构松散,形象干瘪,宗教性强,但因民间信仰 所致,也有一定的市场。
扩展学习
教材阅读: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年,第八编第七章第四节,pp.135138 课外阅读: 许仲琳《封神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练习
简述《西游记》之后,涌现的神魔小说的类型。 答案: 第一,《西游记》的续书、仿作、节本,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 《西游记》之后,明人(作者不详)就创作了一部规模相当的《续西游记》 100回,写唐僧师徒历经磨难,保护“真经”回长安,在模拟中也有创造, 然与前书相比,毕竟相形见绌,故流传不广。 第二,为神仙立传型作品。明代神魔小说中有相当数量是为佛道两教以及 民间流传的各类神仙立传的,其中有的是独传式,写一人为主;也有的是 合传型,将数人凑在一起。前者如达摩、观世音、许旌阳、吕纯阳、萨真 人、天妃、钟馗、韩湘子、华光、真武、济颠、关帝、牛郎织女等;后者 如二十四罗汉、八仙等。这类作品大都先写传主的出身始末,后叙其降妖 除害、济世渡人的故事,结构松散,形象干瘪,宗教性强,但因民间信仰 所致,也有一定的市场。 第三,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这类作品,或将历史的故事幻想化,或 将虚幻的人物历史化,历史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点缀,其主色调仍 是由神魔鬼怪、奇事奇境所显现出来。晚明的这类代表作有《封神演义》、 《三宝太监西洋记》、《三遂平妖传》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古代文学考研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不仅反映了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更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明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短暂的时期。
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加强,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比较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文学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
(1)宋元继承与发展明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宋元文学基础之上的。
宋代的文学成就是十分显著的,金明元时期的一批文人受到了宋代文学的影响,深入学习,不断汲取宋元文学之精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同时,明代文学也吸收了元代戏曲和曲艺的精华,从而使得明代文学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2)文章理学的兴起明代是文章理学的全盛时期。
文章理学是明代各界学者包括文学家、学者、政治家等人通过学习、创作文章,把其中的思辨、论证、判断、表达等过程当作一种探究人生、探究世界、表达自我及交流与对话的方式。
文章理学的文学性非常强,其主要特点是高深的思辨和论证,富有哲学和人生智慧。
(3)曲艺的繁荣在明代,曲艺的各类流派繁荣,形式多样。
著名的曲艺流派有“南曲”和“北曲”,“南曲”以丝竹为主,重在唱腔,其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阳关曲》等。
而“北曲”则以弦乐为主,重在艺术表现,其代表作品有《西厢记》、《牡丹亭》等。
二、明代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想多元化在明代文学中,各种思想流派交相辉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得以发展。
例如,文章理学中有宋代的理学思想,而现实主义则体现了对生活的忠实表现。
这些不同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丰富了明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文化艺术风格多样化明代文学的文艺风格是各具特色的。
小说以现实主义的风格为代表,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文章则兼有宋元文学之长,兼中西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 《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第二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一.明传奇在嘉靖时更盛行,成为剧坛主流艺术:作家创作更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二.李开先《宝剑记》—抒心内愤懑、化解胸中垒块的有感之作。
(一)共52出,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落草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集体创作。
(二)剧中林冲基本上是主动出击型的英雄:1.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清醒、自觉而坚毅,表现出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2.将高、童权奸陷害及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安排在林冲上本后,不像小说那样把调戏林妻作为矛盾冲突的起点和根源。
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3.也写到林冲的犹豫迟疑,既使形象更可信,也摹出李本人上书直谏时的真实心理。
(三)借宋人事演明政坛上的新场面,充满战斗激情。
三.声腔曲律。
(一)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
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二)嘉靖中叶,魏良辅融合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乃至北曲音乐在内的新昆腔,体制全备,使只在苏州地区流行的昆山腔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四.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一)崇高苦涩爱情悲剧,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政治品位都以爱情悲剧为前提展开。
(二)沉重的政治悲剧:表彰越君臣艰难复国的坚毅精神;嘲弄吴王夫差;揭露权臣伯僖;肯定忠臣伍子胥;在吴越兴亡中赋予作品浓厚的悲剧意味,引出苍凉沉重的兴衰感,体现出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根源的担忧,饱含对历史变幻在哲学上的深沉思考。
五.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作《鸣凤记》昆腔传奇。
(一)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政治活报剧,对现实及时表现、积极参与,成为传奇中时事戏的先锋,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化的道路。
(二)内在结构:通过揭发严嵩旧罪演示其新罪。
(三)在整体真实的基础上,有些细节有移植渲染:如把蒋钦奏本遭鬼魂劝阻的传说移植到杨继盛身上……这些处理使剧本更生动感人。
(四)史实中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也反映在剧本中;语言偏于骈俪化,使人物生动性和丰富性有所欠缺。
(五)反严嵩政治悲剧还有秋郊子《飞丸记》朱期《玉丸记》和李玉《一捧雪》等。
六.《宝剑记》、《浣纱记》或多或少对现实作曲折反映;《鸣凤记》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鸣凤记》为代表的反严系列戏后,崇祯即位初出现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
第三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一.万历至崇祯间(1573~1644)传奇进入高潮繁荣期。
(一)剧目建设上,此期作品大多较好;(二)声腔发展上,昆腔传奇创作一枝独秀。
(三)弋阳腔剧目。
1.许多是对宋元南戏乃至昆山腔、海盐腔作品方言化、本地化后“改调歌之”。
2.弋阳腔剧目作者大都是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保留较少:除以折子戏方式保留下来的剧目片段外,弋阳腔整本大戏只有《高文举珍珠记》、《观音鱼篮记》、《吕蒙正破窑记》、《薛仁贵白袍记》等十数种。
3.昆山腔和弋阳腔争胜,分别满足雅与俗、上流与大众的审美需求。
(四)剧作精神上,本期最突出的创作倾向是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个性解放常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作为具体演绎;批评封建专制常以对抗伦理教条为基本冲突。
婚恋戏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统治者寄予了希望,如《牡丹亭》《破窑记》。
(五)倡爱国主义剧作,如李梅实、冯梦龙《精忠旗》,张四维《双烈记》,沈应召《去思记》;《珍珠记》、《剔目记》、《袁文正还魂记》写包拯;《金环记》、《金杯记》分别歌颂海瑞和于谦;《忠孝记》《壁香记》赞颂沈炼;《冰山记》、《不丈夫》、《清凉扇》、《广爰书》等抨击魏忠贤。
这类题材剧作只有范世彦《磨忠记》留存,有急就章印记。
(六)道德说教剧如《忠孝记》、《全德记》;宗教演示剧如屠隆《昙花记》、《修文记》、《香山记》和郑之珍汇编整理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
二.明后期传奇创作。
(一)有喜剧色彩的作品,如徐复祚传奇《红梨记》演赵汝州和谢素秋情爱史;汪廷讷《狮吼记》写陈忄造之妻柳氏“妒妇”情状。
1.高濂爱情喜剧《玉簪记》,题材源于《古今女史》。
2.孙钟龄《东郭记》、《醉乡记》,合称《白雪楼二种曲》。
(二)爱情悲剧如《红梅记》和《娇红记》。
周朝俊《红梅记》:两条爱情线索:裴舜卿与卢昭容婚恋关系;李慧娘与裴舜卿的生死之爱。
第四节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曲学家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
一.沈璟,字伯英,号宁庵。
(一)共改编、创作17本昆剧,合称《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的有《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等。
(二)创作:1.《坠钗记》据《剪灯新话》之《金凤钗记》改编,写崔兴哥与何兴娘爱情;许多关目情节都对《牡丹亭》刻意模仿,但缺少其反封建力度。
2.《博笑记》由10个短剧组成,演市井故事时重引发封建道德规范予以劝戒。
3.影响较大的《义侠记》据《水浒传》武松故事改编,把英雄气概与忠君思想结合,语言通俗浅易。
(三)“沈汤之争”。
1.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
2.沈璟:江苏昆曲音律;汤显祖:江西受到海盐腔影响的宜黄腔音律。
3.沈剧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浓厚:这是其曲论主张的基本出发点。
4.“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
然除《义侠记》等外,本人没真正做到本色化。
5.“声律论”是沈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其一贯主张:强调声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连沈自己也难做到字字妥帖。
(四)沈编有《南词韵选》、《遵制正吴编》、《论词六则》、《唱曲当知》等曲学论著,皆已失传;另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编辑整理可以演唱的昆曲曲牌达七百种左右,成为曲家填谱法则,使他成为与汤显祖齐名的明曲学大家。
二.吴江派: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等,大都是沈的子侄、门生或朋友,讲究昆曲格律,故称吴江派作家群。
(一)吕天成,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
1.杂剧和传奇留存下来的只有《盛明杂剧》收《齐东绝倒》。
2.其《曲品》是继《南词叙录》后第二部著录评论明传奇的专书。
(1)沈、汤被并列为上上品。
(2)对于“沈汤之争”,提出“双美”说。
(二)叶宪祖,字美度,号六桐、桐柏,别署槲园居士、紫金道人;有《骂座记》、《易水寒》等12种杂剧流传;传奇剧本有《鸾 记》、《金锁记》留存。
(三)冯梦龙,别号之一称顾曲散人。
1.编刊有《墨憨斋新谱》、《墨憨斋词谱》(未定稿)。
2.还以《墨憨斋定本传奇》为总名,从曲目、排场两方面入手改编包括《牡丹亭》在内的多本传奇,今存《新灌园》等14种。
3.《牡丹亭》改为《风流梦》,昆曲《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借鉴。
4.作有《双雄记》、《万事足》2种传奇,一为时事新作,一为他人旧作改编,有曲律严谨、易于上演,但戏情琐碎的特点。
(四)袁于令,今存传奇《 裘》、《西楼记》。
(五)范文若,初名景文,字香令,号吴侬荀鸭。
今存传奇《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合称“博山堂三种”:分别从《古今小说》之《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关汉卿《玉镜台》和元杂剧《碧桃花》改编成,文字细腻而格调偏俗。
(六)卜世臣,字大荒,号蓝水,著有《乐府指南》等书,今存传奇只有《冬青记》残本,写元初秀才唐钰等偷葬宋帝骨殖事,反映出民族感情潜藏于民间;表达上曲律偏严,文句有失畅达。
(七)沈自晋字长康,号鞠通生,沈 之侄。
将沈璟所编《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增补为《南词新谱》;另存传奇《望湖亭》、《翠屏山》2种。
(八)王骥德不是吴江派成员。
1.今存传奇《题红记》和杂剧《男王后》。
2.《曲律》专著是明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并公允而完整的总结了“沈汤之争”。
三.临川派。
(一)汤显祖。
1.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较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2.近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有明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数,实不出吴江、临川、昆山三派。
”3.以男女至情反封建礼教,以奇幻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正是宗汤、学汤的临川派剧作家们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
(二)吴炳又名寿元,字可先、石渠,号粲花主人。
1.所作传奇有《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合称“粲花斋五种曲”。
2.《西园记》写张继华、王玉真、赵玉英爱情误会。
将真与假的误会、悲与喜的映衬调理得较妥帖,以赵玉英拼死摆脱婚约桎梏、“誓不俗生,情甘怨死”的凄冷色块,来反衬张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气,戏剧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