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的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分布、转化和效应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等,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对环境化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污染物:指排放到环境中的任何物质,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气体、液体或固体,具有对环境、生态系统或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潜力。
2. 大气污染物: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3. 水体污染物:指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农药、化学肥料等。
水体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城市污水等。
4. 土壤污染物:指在土壤中富集的具有毒性或有害性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土壤污染物通常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染料和燃煤排放等。
5. 排放:指将污染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可以是点源排放和非点源排放。
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固定位置的明确源头,如工厂烟囱;非点源排放是指来自多个分散的源头,如农田农药施用或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排放。
6. 分布: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分布情况。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例如大气中的PM2.5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7. 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转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使污染物转变成其他化合物,如光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臭氧。
生物转化可以由微生物或植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8. 效应:指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化学可以研究污染物对各种生物的毒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干扰等效应。
9.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存在和浓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采集样品,并使用分析仪器进行化学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
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规律、迁移转化过程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环境化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与环境化学相关的名词。
1.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其存在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以及其他生物体造成危害。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如石油、农药、溶剂)、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酸雨)和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2. 生态毒性生态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生物体的有害作用。
生态毒性测试主要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常见的生态毒性测试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和生物累积测试等。
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
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
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和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预测环境影响、制定环境管理计划、评估环境风险以及提出环境保护建议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长期存在和生物积累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s)、地球村四号(DDT)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
国际上已经制定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球管理条约》(POPs条约),旨在减少和消除这些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6.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一种定量评估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确定暴露路径,估算暴露剂量,并进行毒性评价,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分布、行为和影响的学科。
在环境化学的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对于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释环境化学中的一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环境污染物1.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的定义和分类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过程重金属的监测和控制方法2.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生物标准化学特征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3.气溶胶污染物气溶胶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气溶胶对大气的影响和环境效应气溶胶的气象学特征和传输过程气溶胶的监测和治理方法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策略5.微塑料污染物微塑料污染物的定义和分类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影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和迁移过程微塑料的监测和减少策略总结通过对环境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环境污染物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我们也需要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环境化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存在、行为、效应以与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的科学2.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人类健康的变化的物质4.环境污染: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程度,生态界的生态系统遭5.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移以与其所导致的污染物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6.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
7.干沉降: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质发生碰撞后沉降8.湿沉降:通过降雨、降雪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9.酸性降雨:通过降雨、降雪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大气,经过太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光化学烟雾12.硫酸型烟雾:由于燃料燃烧生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与二氧化硫氧化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13.水质指标:水样中除水分子外所含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或浓度14.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15.生物需氧量(BOD):在好气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所氧化,在一定期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16.化学需氧量(COD):氧化水中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所需化学氧化剂的量17.总需氧量(TOD):水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18.总含盐量(TDS):天然水体中常见主要离子总量TDS=[K++Na++Ca2++Mg2+]+[HCO3-+Cl-+SO42- ]19.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该种气体的分压与称为Henry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定律常数。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缩印版)

一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二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逆温:对流层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17.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等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从而去除了污染;或者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18.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19.自由基的稳定性: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5、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通常指的是湿沉降,又称酸雨。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7、冲刷是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
酸雨是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8、光量子产率:表示化学物质吸光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 9、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10、飘尘: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
1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2、化学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
13、光化学第一定律:分子对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
14、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
15、自由基反应:凡是有自由基的生成或由其诱发的反应。
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O3、醛类、PAN、HNO3等二次污染物。
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17、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18、降尘:指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19、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第三章
1、标准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标准分配系数。
2、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
4、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5、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出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6、光敏化作用: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光敏化作用。
7、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8、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的现象。
9、共代谢:某些微生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代谢。
10、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11、有毒污染物:是指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你是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2、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3、毒物的独立作用:指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均不相同。
4、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价甲基汞。
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6、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的现象。
7、毒物的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8、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半数有效浓度: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浓度。
10、毒物的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11、生物积累:指生物从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2、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
13、最高允许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4、阀剂量:指在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1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6、半数有效剂量: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剂量。
17、毒物的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18、致突变作用: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一=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第六章
1、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有多个氯离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
2、多环芳烃(PAH):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3、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物质。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各种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S: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
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
5.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6.酸性降水
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7.生长代谢
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8.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9.质体流动
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