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

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5)缺少思考的研究往往盲目,一味思考停止研究则常常陷入疑惑,这个意思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表达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十二章》中表示虚心向别人研究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我们向他人研究时应明辨优劣,有所选择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或有修养之人的心境不受别人影响),XXX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七年级下册2.陋室铭[唐]XXX(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人以德立身。
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妙,人格魅力便会“XXX”,正如《陋室铭》中所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陋室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为突出主旨而援用XXX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XXX在《陋室铭》中结尾把自己与现代贤士比拟,表现出了他的崇高乐趣(或用类比来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XXX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附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陋室铭》中写陋室主人一样平常生活文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一、写景抒怀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具答之详细地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9.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送东阳马生序》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之论辨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走.送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行走,走路。
(2)以是人多以书假.【F 】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与“真”相对。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右备容臭.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臭味。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腰白玉之环2016原意为:人体的腰部,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1)慕⎩⎪⎨⎪⎧益慕.【F 】圣贤之道 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F 】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色⎩⎪⎨⎪⎧未尝稍降辞色. 色.【F 】愈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烨然若.【F 】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重点实词 (1)余幼时即嗜.【F 】学 嗜:______________(2)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_(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____________ (4)弗.之怠.弗:______________怠:______________(5)不敢稍逾.约逾:______________(6)益.【F】慕圣贤之道益:______________(7)又患.【F】无硕.师名人与游患:______________硕:______________(8)尝趋.百里外趋:______________(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____________(10)门人弟子填.其室填:______________(11)未尝稍降辞.色辞:______________(12)援.疑质.理援:______________质:______________(13)俯身倾.耳以请倾:______________(14)或遇其叱咄..叱咄:____________(15)礼愈至.至:______________(16)不敢出一言以复.复:______________(17)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____(18)卒.【F】获有所闻卒:______________(19)负.箧曳.屣负:______________曳:______________(20)穷.冬烈风穷:______________(2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舍:______________(22)媵人持汤沃.灌沃:______________(23)久而乃和.和:______________(24)主人日再食..再:__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__(25)烨然..若神人烨然:____________ (26)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______________敝:______________(27)预.君子之列预:______________(28)而承天子之宠光..宠:______________光:______________(29)缀.公卿之后缀:______________(30)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______________(31)无冻馁.之患矣馁:______________(32)生以乡人子谒.余谒:______________(3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______________ 6.文言虚词(1)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衾拥覆2016C 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之⎩⎪⎨⎪⎧戴朱缨宝饰之.帽2016B 弗之.怠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___ (4)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__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河北中考必背文言文19篇

河北中考必背文言文19篇一、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为主。
其中包括:《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外加三个版本共有的三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记》。
重点考查我们能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个小题,题目类型主要有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及综合性实践类题(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19篇课内文言文习题整理。
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课下重点词语注解1、选自《艺文类聚》,朱元思,字玉山,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人。
南朝梁文学家。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意思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3、从流:顺流而行。
4、许:附在整数之后,表示约数。
5、缥:淡青色。
6、急湍甚箭:水流很急,比飞箭还快。
湍,水势急速。
7、奔:奔马。
8、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各自的地势,争着向上。
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中考必考文言文23篇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学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考必考的23篇文言文,供各位同学备考参考。
1.《孟子·滕文公下》:“君子不器。
”2.《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子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诗经·小雅·采葛》:“匪车、匪马,顾自独兮;眙眜视察,敝予从者。
”5.《诗经·大雅·绵》:“有绵中马,名曰骍骊,好行苦服,佩玉芝兰,四足攫鲜。
”6.《诗经·大雅·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仁。
”7.《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既勤,有作此功。
”8.《诗经·大雅·荐禽》:“鸠兮鸠兮,何所述兮?淑人君子,其德如玉。
”9.《诗经·大雅·青蝇》:“企蛇陨者,乘燕以飞;至于海曲,邂逅货殖。
”10.《诗经·大雅·小明》:“小明日旦,驾驷东山,渐渐难以,终莫之闻。
”11.《诗经·齐民要术·蓍祥》:“奋若观火,有神灵,如此烝域,保我民贞。
”12.《诗经·卫风·木瓜》:“呱呱落木瓜,采之如何?实服其宜,美味自友。
”13.《诗经·卫风·氓》:“彼采芑之麦,于以剪之矣。
彼其之子,温言善之。
”14.《诗经·周颂·清庙》:“率时之阴,以蕴其阳。
”15.《诗经·魏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16.《史记·苏秦列传》:“通权达变,权变诡异。
”17.《史记·张良世家》:“天下大事,为细为。
”18.《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大乱,而无行方。
”19.《左传·僖公十二年》:“吾未尝见渊海也,独以为大。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重点19篇

省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七上10 《论语》十则(背诵)七下20 口技(熟读)八上21 桃花源记(背诵)22 陋室铭、爱莲说(背诵并默写)26 三峡(背诵)27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并默写)八下21 与朱元思书(背诵)23 马说(背诵)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背诵)26 小石潭记(背诵)27 楼记(背诵)28 醉翁亭记(背诵)29 满井游记(熟读理解)九上24 出师表(背诵)九下18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背诵)19 鱼我所欲也(背诵)21 刿论战(背诵)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桃花源记(东晋)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终稿].docx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终稿].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d284298bb68a98270fefa62.png)
初三总复习:19篇文言文复习资料(-)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H: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 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造句或写话:__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1.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陋室铭(四)爱莲说《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附加练习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4. 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5. 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6.“莲,花之君子者也。
”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
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5.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6.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7. 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
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8.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9. 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1、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五)三峡附加练习1.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 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2. 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六)记承天寺夜游附加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念无与为乐者。
)答案1. 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2.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七)马说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
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答案1. (1)人才愚妄无知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天下无马愚妄无知(5)其真不知马也2.只要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3.选伯乐或千里马都可以,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八)送东阳马生序附加练习1.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 用横线勾画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