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质基础知识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厚度和组成有所不同。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的动力学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被分为数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可以以不同速度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这些地质结构包括山脉、断层、盆地和地层等。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地层的观察和剖析、地质构造的绘图以及地震的研究等。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序列,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岩石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层的堆积来确定。
地质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5. 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和水资源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地球环境。
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地质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保护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地质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矿产资源的预测
古生物化石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密切相关,对古生物的 研究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预测和
勘探。
05
构造地质学基础
岩层的产状与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的定义
01
指岩层在空间中的展布状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上盘、下盘 )、断距等,用于描述断层的形态和 性质。
06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
01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根据埋藏条件可将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02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受毛细管力作用,在毛细管中上升;Βιβλιοθήκη 受分子力作用,产生渗透现象。
0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03
泥石流
04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 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 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 象。
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地质环境评价
对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客观评估,包括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地质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对象
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地层、地貌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萌芽时期
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 解释,如“女娲补天”、“共 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
奠基时期
发展时期
现代地质学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地质 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赫顿、赖尔等。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1、地质作⽤:由于⾃然动⼒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称为地质作⽤。
2、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外⼒地质作⽤。
3、内⼒地质作⽤:作⽤于整个地壳和岩⽯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的称为内⼒地质作⽤。
4、外⼒地质作⽤:作⽤于地球表⾯,能源来⾃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地质作⽤。
5、内⼒地质作⽤⼜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岩浆作⽤、变质作⽤。
6、外⼒地质作⽤⼜分为: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引起地壳(或岩⽯圈)组成物质发⽣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平运动(造⼭、沿球体平⾯沿切线⽅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地震的地⽅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和⽕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氧化硅、⾦属氧化物、少量⾦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3、岩浆作⽤分为:喷出作⽤、侵⼊作⽤。
4、⽕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岩。
5、⽕⼭分为:活⽕⼭、死⽕⼭、休眠⽕⼭。
6、程度分⽕⼭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锥、岩钟、岩熔流。
2、三⼤岩类:⽕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部分》倾⼊作⽤与倾⼊岩1、倾⼊作⽤: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周围岩⽯,⽽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基础知识

七、油气物理性质
油气藏主要组成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又叫石蜡烃族,其化学方程式CnH2n+2 在常温常压下,CH4-C4H10为气态, C5H12-C16H34为液态, C16H34以上为固态。
油气藏分为气藏、凝析气藏、临界油气藏、 油藏、重质油气藏、沥青油砂矿。
粗砂
1~0.5
中砂
0.5~0.25
细砂
0.25~0.1
粉砂砂
0.1~0.05
细粉砂
0.05~ 0.01 小于0.01
四、沉积岩分类
碎屑岩分类
1.砾岩
主要由砾石构成的粗碎屑岩称为砾岩。
2.砂岩
主要由砂粒(其含量大于50%)组成的碎屑岩称为砂岩。从结构上 看,砂岩由砂级碎屑、基质和胶结物三部分组成。
中泥岩段
角砾岩段 角砾岩段 东河塘砂岩段 红砂岩段 古生界-石碳系-下统 古生界-泥盆系-上统 泥盆系 古生界-泥盆系-中下统
(S3-D2)k
S2y S1t (O3-S1)k O3s O3l O1s
克兹尔塔格组
依木干他乌组 塔塔埃尔塔格组
(S3-D2)k1
S2y1 S 1 t1 O3-S1)k3 (O3-S1)k2 (O3-S1)k1 O3s1 O3l1 O3l2 O3l1 O1s1
七、油气物理性质
溶解油气比Rs=Vg/Vs Vg—地层油在地面脱出的气量(标)m3。 Vs—地面原油体积m3。 体积系数Bo=Vf/Vs Vf—地层油体积m3 Vs—地面原油体积m3(20度)。 压缩系数Co=-1/Vf · △Vf/ △P 压缩系数范围(10-140)×10-4MPa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构造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层在空间 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 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时间鉴定的依据;不整合面是层序、 构造单元、岩石单元划分与对比的重要界线;不整合面及上覆地层 附近是许多矿产形成的重要场所,其残留物质的类型也是确定古地 理、古气候的重要证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 对于油气地质而言, 对于油气地质而言 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层, 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层,经历了长期风化 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的储集层, 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 油气藏形成和勘探的有利地区。 油气藏形成和勘探的有利地区
沉积岩
碎屑岩 盖层
粘土岩
储集岩层
碳酸盐岩
生油岩层
地质时代 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
地质时代就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包括两 地质时代 种意义:其一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另一 个是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实际年龄。 由于地层是在不同时代里沉积的,先沉积的是老 地层,后沉积的是新地层。把各地大致相同时期沉积 的某一地层称为某某时代的地层,这种表明地层形成 先后顺序的时间概念称为地质时代。
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 断裂 褶皱和断裂 褶皱 断裂。
褶皱
地质构造
断裂
由正断层组成的地堑
由正断层组成的地垒
地质构造
地层层序的基本概念
沉积层序:是一个地层单元,它由内部相对整 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界以不 整合面或者与之对应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பைடு நூலகம் 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大一学生在学习地质学基础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基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构成地球大部分体积的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通过宇宙的巨大能量释放,在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的碰撞和分裂、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界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时间和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地质学家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例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地质年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地质纪。
5. 岩石与矿物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地质物质,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
6.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表运动,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资源。
8.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而矿产开发是指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
9.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资源利用、地质灾害、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
10. 地质灾害与预防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造成的一种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完整程度 完整 结构面特征 结构面1-2组,以构造型节理或层 面为主,密闭型 结构面2-3组,以构造型节理、层 面为主,裂隙多呈密闭型,部分可 微张型,少有充填物 结构类型 巨块状整体 结构 块状结构 岩体完整性指数 (Kv) Kv>0.75 备 注
节理不发育,节 距>1m 节理发育,节距 0.4~1.0m
• • • • •
10、岩浆岩的晶粒大小 —粗粒>5mm,中粒2~5mm,细粒0.2~2mm,微粒<0.2mm
11、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依据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Mpa)划定: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Mpa)Rc>6060≥Rc>3030≥Rc>1515≥Rc> 5Rc≤5坚硬程度极硬岩(坚硬岩)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 12、土的密实程度 • 1、砂类土的密实程度 按标贯击数划分,密实>30击;中密15~30击;稍密10~15击;松散 ≤10击。 • 2、卵砾土的密实程度: 按动探击数划分,密实N(120)11~16击;中密N(120)6~11击; 稍密N(120)3~6击;松散≤3击
7、岩层层厚的划分
• 巨厚层>1m, 厚层0.5~1m, • 中厚0.1~0.5m, 薄层2~10cm, • 片状层0.2~2cm, 微细层≤2mm
8、 沉积岩的颗粒大小定名
• 1)砾质岩—颗粒>2mm 石英砂岩:含石英95% 硬 砂 岩: 含石英25~50%,长石15~25%,暗色矿物泥质胶结居多,长 石砂岩:含石英30~40%,长石25~60%,钙质胶结; 2)砂质岩—颗粒0.1~2mm (1) 粗砂岩—颗粒0.5~2mm (2) 中砂岩—颗粒0.25~0.5mm (3) 细砂岩—颗粒0.1~0.25mm (4) 粉砂岩—颗粒0.01~0.1mm
1、岩石的分类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2、岩石的结构
1、岩浆岩—粒状、斑状、致密状 2、沉积岩—碎屑、泥质、生物、化学(粒状、致密、鲕状、胶体)
3、变质岩—等粒变晶、斑状变晶、致密隐晶
3、岩石的构造
1、岩浆岩—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 2、沉积岩—成层厚度、层理、层面情况 3、变质岩—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块状
感 谢
各位领导和专家光临!
13、粘性土的塑性状态: 按液性指数IL划分,坚硬IL≤0;硬塑IL0~0.5 ;软塑IL0.5~1;流 塑IL>1。按标贯:流塑—N≤2;软塑—2<N≤8;硬塑—8< N≤32;坚硬—32<N≤50。 14、岩石节理发育程度的划分 1)节理不发育—1~2组节理,节距>1m; 2)节理较发育—2~3组,多数节距>0.4m; 3)节理发育—3组以上,多数节距<0.4m; 4)节理很发育—3组以上,多数节距<0.2m。 15、岩溶发育强度分级 1)强烈发育—以大型暗河,较大规模溶洞、竖井、落水洞为主。地 下洞穴系统基本形成 2)中等发育—中小型串珠状洞穴发育,有小型暗河或集中径流。地下 洞穴系统未形成 3)弱发育—沿裂隙、层面溶蚀扩大为岩溶化裂隙或小型洞穴。常见裂 隙水流 4)微弱发育—以裂隙状岩溶或溶孔为主。裂隙不连通,透水性差
较完整
0.55<Kv≤0.75
较破碎
层状块石 结构面一般为3组,以节理及风化 裂隙为主,在断层附近受构造影响 较大,裂隙以微张型和张开型为主, 多有充填物
结构面大于3组,多以风化裂隙为 碎石角砾状 主,在断层附近受构造作用影响大, 结构 裂隙宽度以张开型为主,多有充填 物 结构面杂乱无序,在断层附近受断 层作用影响大,宽张裂隙全为泥质 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 散体状结构
0.35<Kv≤0.55
节理发育,节距 0.2~0.4m
破碎
0.15<Kv≤0.35
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发育
极破碎
Kv≤0.15
节距<0.2
18、岩体风化程度划分 1)全风化(W4))—岩芯呈土或砂状,土质包裹后呈长柱状; 2)强风化(W3)——岩芯呈角砾碎石状。手可掰碎,锤击声哑; 3)弱(中)风化(W2)—岩芯呈短柱状,锤击声较脆或脆。 RQD50~75% 4)微风化(W1)———岩芯呈长柱状,锤击声脆。RQD>75%
19、膨胀岩、土判别指标 1)膨胀土:Fs>40%,蒙脱石含量≥7%,阳离子交换量 ≥170mmoL/L 2)膨胀岩:Fs>40%,饱和吸水率≥10%,膨胀力≥100Kpa
13、粘性土的塑性状态: 按液性指数IL划分,坚硬IL≤0;硬塑IL0~0.5 ;软塑IL0.5~1;流 塑IL>1。按标贯:流塑—N≤2;软塑—2<N≤8;硬塑—8< N≤32;坚硬—32<N≤50。 14、岩石节理发育程度的划分 1)节理不发育—1~2组节理,节距>1m; 2)节理较发育—2~3组,多数节距>0.4m; 3)节理发育—3组以上,多数节距<0.4m; 4)节理很发育—3组以上,多数节距<0.2m。 15、岩溶发育强度分级 1)强烈发育—以大型暗河,较大规模溶洞、竖井、落水洞为主。地 下洞穴系统基本形成 2)中等发育—中小型串珠状洞穴发育,有小型暗河或集中径流。地下 洞穴系统未形成 3)弱发育—沿裂隙、层面溶蚀扩大为岩溶化裂隙或小型洞穴。常见裂 隙水流 4)微弱发育—以裂隙状岩溶或溶孔为主。裂隙不连通,透水性差
• • • • •
9、岩浆岩的晶粒大小
• • • • 粗粒>5mm, 中粒2~5mm, 细粒0.2~2mm, 微粒<0.2mm
10、 沉积岩的颗粒大小定名
1)砾质岩—颗粒>2mm 石英砂岩:含石英 5% 硬 砂 岩: 含石英25~50%,长石15~25%,暗色矿物泥质胶结居多,长 石砂岩:含石英30~40%,长石25~60%,钙质胶结; 2)砂质岩—颗粒0.1~2mm (1) 粗砂岩—颗粒0.5~2mm (2 中砂岩—颗粒0.25~0.5mm (3) 细砂岩—颗粒0.1~0.25mm (4) 粉砂岩—颗粒0.01~0.1mm
4、土的结构
1、砂类土—散粒结构(单粒结构) 2、粘性土—蜂窝结构(蜂窝状)、絮状结构(棉花状) 3、碎石土—紧密、疏松
5、土的构造
1、层状 2、裂隙状 3、结核状 4、混合状
6、土的分类
• • • • • • • • • • • • • • 1)漂石土、块石土—粒径>20c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土、碎石土—粒径>6c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3)粗圆粒土、粗角砾土—粒径>2c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4)细圆粒土、细角砾土—粒径>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粒径>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 6)粗砂—粒径>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粒径>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粒径>0.075mm 2mm的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50%, Ip≤10 11)粉质粘土—10<Ip≤17 12)粘土—Ip>17 13)软土—e>1,w≥wL,a≥o.5Mpa-1,Ps≤800Kpa 14) 松软土—粉细砂Ps<5Mpa或N<10,粉土,Ps≤3Mpa,粘性土Ps <1200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