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税经济效应
第五章 铸币税及其测算

第一节铸币税的概念早期文献铸币税概念的不同含义:一说:指铸币者收取的将原始的贵金属加工成铸币的费用。
二说:指铸币者向国王或者政府缴纳的利润或者税收。
三说:指铸币厂收取的总费用,包括铸造硬币的实际成本加上政府赚取的利润。
现代经济文献中,铸币税概念有两个角度:归属角度:铸币税指货币发行者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权利,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利润。
来源角度:金属铸币出现,其价值高于原始的充当货币的等数量金属的价值,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高出的这部分价值就是金属货币铸币税。
商业银行货币替代金属铸币节省的这种社会资源就是铸币税。
最终完全替代金属铸币的是中央银行纸币,其节省的社会资源就是铸币税。
铸币税并不仅仅归属于货币的发行者,还归属货币的持有者。
第二节金属货币的铸币税及其计算使用金属铸币节省的社会资源减去制造金属铸币消耗的社会资源就是使用金属铸币全社会节省的总资源。
相关的经济主体有三类:金属铸币使用者,金属铸币生产者,拥有征收税收权利的政府。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金属铸币的市场流通价值等与其生产成本,节省的社会资源及其带来的整个社会产出的增加流向了使用者和收税的国王;在非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生产者获得了铸币税收入;在金属铸币税生产者完全垄断的情况下,铸币税生产者获得了最大量的铸币税。
五点说明:1、金属铸币税的来源是金属铸币相对于未加工的原始金属及其制造等成本的溢价。
2、在金属铸币情况下,铸币税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利润在金属铸币的生产需要国王特许的情况下,由国王获得;另一部分利润是铸币生产者获得的超额利润,这部分与生产铸币经济单位所处的市场结构有关。
3、在铸币者市场结构未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若国王未征此税,则铸币税流向了金属铸币使用者。
4、政府垄断货币或者授权私人铸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为获得丰厚的铸币税收入;二是可能政府铸币更具有信誉而在经济交易中占据垄断地位。
5、与其他铸币税相比,金属铸币税的上限是使用金属铸币节省的社会资源减去制造金属铸币消耗的社会资源,金属铸币税的下限为零。
铸币税模型

铸币税模型在现代信用经济中,通货膨胀常和货币供给增长联系在一起,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只能是货币数量的增长大大快于产量的增长”被广大经济学家所接受。
在卢卡斯看来,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同等变化” (Lucas , 1980) 。
一般认为,政府有增加货币供给的倾向,因为政府可以把发行货币作为自己一项方便的融资来源。
那么通货膨胀这一货币现象究竟对政府的收入有何影响 ? 本节将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均衡铸币税模型和最优铸币税模型。
一、铸币税铸币税是指由于国家对货币供给的垄断地位而流入国家的所有收入。
不同的文献在确认哪些收入属于铸币税收入时可能是不同的,如有些经济学家把中央银行上缴给财政部的收益看作是政府的铸币税收入;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大部分货币的创造是通过购买有价证券产生的,但中央银行由此增发的基础货币——通货和准备金存款,通常是无息的或是只支付很低的利息,其低于国家在资本市场上举债时必须支付的利息部分就是国家的铸币税收入,所以他们把铸币税定义为政府发行无息负债而不是带息债券所节约的利息支付。
从经济学观点看,铸币税涉及的是年总收入,并且中央银行作为国家一个部门,其所有收入都应结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约束中,所以对它的确认,必须考察国家预算与中央银行间合一的财产收支表,考察哪些收入是决定性的。
一个容易理解的答案是,铸币税收入是中央银行一定时期内增加创造的货币量。
由于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是基础货币,铸币税在量上等于基础货币的增加额。
由于人们最终感兴趣的是实际收入,因此铸币税常常被表示为基础货币的增加除以价格水平,即:或(1)其中: S 表示实际铸币税收入,表示基础货币存量的增量,是货币增长率, P 为价格水平,为实际基础货币存量。
当考察货币创造的实际收入占实际国民收入的比重时,也可以借助货币的增长率和货币收入比率k 来计算,此时有:(2)其中: Y 为实际国民收入;为货币收入比率。
关于铸币权和铸币税

关于铸币权一、铸币权的定义拥有货币发行的权利。
在中国,铸币权归国家所有,由中国人民银行代执行。
任何国家都是如此,铸币权为绝对垄断。
二、拥有铸币权的好处可以收到铸币税(Seigniorage)【也称“货币税”。
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现象。
财富增加的一方通常是政府,财富增加的方法通常是增发货币】三、铸币税公式S=(M t+1—M t)/Pt其中,S为铸币税,M t+1为t+1期的货币发行量,M t为t期的货币发行量,Pt为t期的价格水平。
四、铸币税是一把双刃剑优点: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提高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有效需求: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支付,合理增收铸币税,消费者用于购买商品的资金增加且货币贬值幅度较小,故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
③有效克服因生产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
弊端:可能因超量发行货币而造成需求过旺(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引发严重甚至恶性通胀。
五、铸币税与税收的异同税收的定义: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由政府机构专门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行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税。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同之处:①税收直接向居民和非居民征收,铸币税通过发行货币的形式间接取得。
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铸币税不必用之于民。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受法律限制,铸币税由国家自由征收。
④税收是财政政策,铸币税不仅仅是一种财政政策,也不完全是一种货币政策。
相同之处:①都能增加国家收入。
②运用对象都是国民。
③运用恰当都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反之则有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铸币税浅议

铸币税浅议摘要:铸币税的问题一直是一个财政学问题,但是很多人将其误认为是一个税收问题。
本文介绍了铸币税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征收。
使人们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一个问题。
关键词:铸币税、通货膨胀税、铸币税的历史、铸币税的征收一、铸币税的概念1.铸币税的概念⑴铸币税的词源铸币税英文为Seigniorage,这个词源自法文Seigncur,意思是“封建主”。
一般来说指的是铸造金属货币得到的利差(即铸造金属货币得到的工费和基本利润)。
历史上原本任何人只要能开铸币厂都可以得到这些利差,由于这些利差可观,加之后来发现并非需要足值金属货币,于是后来封建主或者教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强令只允许由封建主或者教会办的铸币厂铸造货币。
这样一来这些利差就很像由于封建主或教会利用权力从公民手中强行征收的赋税,所以也称之为“税”。
后来就将这种由政府强令发行货币而得到的收益称之为“铸币税”。
⑵铸币税的几种概念广义上的铸币税是指,由于国家垄断着货币发行权,所以国家单单通过发行货币就可以获得公民所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
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铸币税就是指政府发行货币的面值减去印制这些货币的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后的收益。
狭义上的铸币税指,由于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中央银行就通过发行货币得到了一笔无需偿还且无息的资金(即用法律强行的手段使一张纸变成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通过对这些资金的运作与经营,从而获得收入。
所以就中央银行而言,铸币税不是发行货币的面值,而是对发行的货币进行运作获得的收益减去印制货币、运作货币、管理货币后的费用而得到的差额收益。
现代西方不同的经济学派对铸币税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将铸币税定义为通货膨胀税,认为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是一个东西的不同情形下的说法;第二种将铸币税定义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民间部门由于持有货币而不是可以带来收益的资产的放弃的利息收入损失;第三种将铸币税定义为货币创造相关的总收入,这一概念接近于狭义的铸币税的概念。
铸币税毅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铸币税毅然成为政府财政收⼊的⼀部分“铸币税”的⼀般定义:“铸币税”英⽂是seigniorage,这个词是从法语seigncur (封建领主)演变⽽来。
封建时期的欧洲,铸造货币(把⾦块变成⾦币)是封建君主和⼤领主的⼀种特权。
君主或⼤领主在铸造货币之后,要向购买铸币者收取⼀笔费⽤,⼀是作为铸造货币的成本,⼆是作为君主或⼤领主铸币的净收⼊。
这笔收⼊,是封建君主和领主利⽤他们的特权取得的,类似于国家通过权⼒征收的税收,铸币税由此得名,它的基本含义是铸造货币所得到的收益。
随着货币制度的演变,铸币税的含义也发⽣了变化。
在⾦属货币制度发展到⼀定时期以后,铸币税不再指前⾯所说的铸造货币的净收益,⽽是指未能按⼗⾜成⾊和重量铸造⾦属货币⽽得到的额外收⼊。
为了便于理解这⼀过程,不妨以英国为例说明铸币税发展的过程。
很久以前,⾦币以⾜值黄⾦铸造,⼀英镑就是⼀磅黄⾦,这时没有作为额外收⼊的铸币税;后来造币者发现,没有必要⽤⾜值⾜量黄⾦铸造,可以掺⼊⼀半铜,其购买⼒与原来⼀英镑相同,这时就有半磅黄⾦的铸币税,以致掺假越多,铸币税也就越多。
实⾏⾦本位的纸币制度后,统治者垄断了货币发⾏权,根本⽤不着造⾦币,印纸币也可以代表⼀英镑,⾯值⼀英镑的纸币与⼀英磅⾦币有同等购买⼒,这时铸币税就是⼀磅黄⾦。
因此,在纸币制度下,铸币税基本等于货币⾯值,所以说是基本等于,因为还需减去印制纸币的费⽤。
现在⼈类已进⼊信⽤货币时期,纸币仅是货币总量中的⼀⼩部分,中央银⾏开出的⽀票和投放的现⾦同样具有购买⼒,都可视为铸币税,因⽽铸币税的范围更⼤了,它等于中央银⾏基础货币的增量减去制币费⽤之后的实际价值量。
所谓基础货币是指发⾏的货币和⾦融机构在中央银⾏的储备等,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的重要资⾦来源。
因此,铸币税的⼀般定义为:政府(或通过中央银⾏)因发⾏货币⽽获得的收⼊。
这⾥所说的“货币发⾏”不单指现⾦发⾏,⽽是⼴义的“货币创造”,这⾥所说的“收⼊”,不是指具有最终所有权的净收益,⽽是指对所发货币的占⽤权。
铸币税_世界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_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 作者简介] 刘宏青( 1976 - )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 从事世界经济、 男, 湖南常宁人, 国际竞争优势与贸易发展研究 .
14
1960 年 - 1973 年期间, 发达国家铸币税收入占政府 总收入的 6. 1% , 之后的 1973 年 - 1978 年期间, 铸币 税收入占发达国家政府总收入的比重为 5. 9% ( Stanley Fischer, 1986) [6]; 另有测算显示, 1971 年 - 1990 年 期间, 世界 90 个国家( 不包括中国) 铸币税占政府总 1998 ) [7]。 收入的比重平均为 10. 5% ( Reid W. Click, 国内铸币税的收益会随着政府财政支出转化为公共 产品, 为纳税人所享用。 ( 二) 货币流通域的扩张与国际铸币税 1. 货币流通域的扩张带来国际铸币税收益 起初, 铸币税只是一个国内概念。但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和货币经济的深化, 一方面, 货币的职能变 — —由交易媒介逐步扩展到担当价值尺 得更加宽泛— 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等。另一方面, 货 币流通域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扩张( 应用场合增加) , 也 伴随着世界贸易与金融的繁荣扩张到国外, 直至全球 市场, 取得了充当世界货币的新职能。新职能使得主 权经济体发行的货币成为域外经济体的国际储备货 币, 这时, 发币方从货币使用方获得铸币税收入, 形成 国际铸币税。与国内铸币税是货币当局得到收益稍 有不同的是, 国际铸币税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得到的一 2012 ; 2014 ) 。 种收益( 李翀, 2. 不同货币介质和国际货币体系决定着国际铸 币税收益的分配格局 国际铸币税的收益分配格局是由世界货币的介 质材料和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共同决定的。 在金币本位制下, 黄金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 是一个资源换资源的过程, 是一个用黄金交换别国商 品( 劳务) 或反之用商品 ( 劳务) 交换黄金的过程, 体 现等价交换原则, 发行者并不享有对货币使用方的铸 币税征收特权。 在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下, 信用货币的流 通变成可能, 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位置的经济体可 以使用本国纸币来换取对他国资源( 商品、 劳务) 的控 制权。但总体上说, 因为货币体系仍以黄金为其基 础, 货币发行方输出纸币受其黄金储备量的约束, 所 以发行方只能获取相对有限的国际铸币税。 在信用货币制度中, 货币大多以纸币充当, 且不 , , 受黄金储备约束 因此 世界货币发行方能否或多大 程度上取得国际铸币税取决于该货币是否享有国际 储备货币的地位, 此时, 国际铸币税可以在事实上理 解为发行储备货币的收益。 随着技术的进步, 电子货币成为新的货币形态。
关于预算赤字_铸币税和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税的关系

关于预算赤字、铸币税和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税的关系王利民 左大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自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日本通货收缩的经济提出“流动性陷阱”的诊断和创造“铸币税”和“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建议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较热烈的讨论。
本文撇开通货收缩和流动性陷阱问题,主要讨论铸币税问题。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铸币税问题一般是和财政预算赤字、货币扩张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将遵循这一范式。
在货币史上,铸币税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将具体地考察之。
在现代经济学中,已经考察了存在铸币税条件下,存在通货膨胀(税)的具体条件,本文将进一步研究两者都存在情况下其在量上的区别,和不存在铸币税情况下,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条件。
一、预算赤字及其资金来源当预算收入小于预算支出时,会发生预算赤字。
由于赤字政策一般与扩大总需求、启动经济相联系,所以政府避免采用增税来弥补赤字,以免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需求(为整顿经济和税收秩序而扩大税收除外)。
另外,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禁止中央银行向财政直接垫款和借款,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筹资。
国债可由居民、企业、商业银行购买。
在一些国家,禁止中央银行直接向财政部购买国债(如美国联邦储备法和日本财政法,日本银行只能购买政府为平衡资金的季节性差额而发行的短期证券)。
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一部分国债,扩大基础货币供应。
当国债存量增加时,又可为中央财政提供资金,相当于政府债务货币化;当国债存量未增加时,等于中央银行替代民间向中央财政提供资金以弥补其前期赤字,并降低市场利率。
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国债时,若中央银行不同时在公开市场购入国债增发基础货币,则等于民间向政府提供资金,此时若商业银行无剩余资金购买,这将提高市场利率,产生挤占效应;若商业银行因对企业惜贷而有资金购买,则会扩大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但并不能扩大社会信用总规模。
因此萧条时期理想的政策组合是债务或预算赤字的货币化。
“铸币税效应”还是“财富效应”

地经 济 。在财 政分 权过 程 中 , 由于 国有企 业 预算 的软 约束 , 而导 致 固定 资产 投 资 和信贷 膨 胀 , 从 进 而货 币创造 机 制 导 致 了通 货 膨 胀 率 升高 ( n ,9 1 Q a n oa d 19 ;e nt a dD xn Wa g 19 ; i ad R ln ,9 8 B n e n io , n t
赵 文 哲 等 :铸 币税 效 应 ” 是 “ 富 效 应 ” “ 还 财
“ 币税效应 " 铸 还是 “ 富效应 " 财 术
赵文哲 周 业 安
[ 摘 要] 文考 察地 方政府 各种 类型财 政支 出对价 格水平 的影 响 。 本 将地 方 政府财 政 支 出对价 格水平 的效 应分 为铸 币税效 应和财 富效 应 , 币税 效应反 映 了地方 财政 支 出通 铸 过 征收铸 币税来 融资而影 响价格 水平 , 而财 富效应 反 映 了地 方财政 支 出通过 居 民金 融财
学 院教 授 。本研 究 得 到 中 国人 民 大 学 “8 ” 程 “ 95工 中国 经 济 研究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基地 ” 的支 持 , 以及 中 国 人 民 大学 研 究 生 科 学 研
究项 目基 金 的 资 助 。
金 融 评 论 2 1 年第 3 00 期
特点 是 财政 分 权 , 中央 政府 不 断将 经 济和 行政 管 理 权力 下 放 给地 方 政 府 , 以刺激 地 方 政府 发 展 本
富和 人 力财 富的 变化 以及 私 人 投资 的收益 率 影 响总 需 求和 价格 水 平 。 回归结 果 显 示 ,
18 ~ 9 3年 和 19 ~ 0 6年 两个 阶段 政府 支 出的“ 币税 效应 ” “ 富效 应” 有所 90 19 94 2 0 铸 和 财 都 下降, - 这 9分税 制前 后通 货 膨胀 率 的结构 性 变化 具 有一 致 性 , 原 因是地 方 政府 资本 支 其 出导致 对私 人投 资具有 更 强的“ 出效应 ” 一般 支 出的私人 边 际预期 收 益降低 , 挤 , 以及 “ 分 税制” 得 中央政 府具 有更 强的地 区收入 分配调 控 能力 , 使 降低 了财政支 出的铸 币税效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币税可以使政府获得一笔免费的 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并通过加大公 共投资力度,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 落到实处。
二、扩张货币的效应
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着各种 问题,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调控 作用往往是间接的。
央行控制Mຫໍສະໝຸດ =B*m商业银行惜贷 个人持有现金
央行主动的货币投放尝试往往会因银 行的保守、企业和个人的谨慎动机而 难以奏效。
例:,1998 年我国在增加1 000 亿元人民币公共工程投资 的同时,也曾下令增加1 000 亿元人民币税收。
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 相互矛盾,相互抵消
增加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
铸币税
• • • •
铸币税与普通税的区别: 1、征收的方式 2、对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影响 3、财政政策工具 VS 财政收入保证手段
发放国债 政府 发放货币 央行
铸币税(实质是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
央行通过增发货币而产生的增量资金, 而非经济系统内的存量资金
直接扩大货币投放的渠道
增量货币的不断注入
经济中的购买力将会不断增强, 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状态将会被扭转
铸币税的经济效应
一、弥补财政赤字的效应 二、扩张货币的效应 三、增加收入的效应 四、其他经济效应
一、弥补财政赤字的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公共工程的支出 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赤字的限制 投资力度相对 现实需求显得 不足 减少公共投资 增加公共投资 经济持续低迷,失业增加
日益庞大的赤字
增加税收以弥补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