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转变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结构调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重要历程。

本文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以及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些特殊性和特点。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大的,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中混杂着高端和低端产业。

虽然我国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仍然存在大量的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石化等。

第三,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就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业为主。

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些特点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1. 服务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就业强、创新性高等特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发显著。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的比重将会继续提高。

2. 制造业结构将升级优化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传统制造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自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孕育诞生以来,从萌芽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期间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的时代背景,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于中国而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机遇挑战自19世纪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波折,逐渐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

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诸多的挫折和磨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如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股新鲜的血液,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眼下的世界“风平浪静”,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之间的竞争、合作乃至无声的较量,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我们还无从得知。

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成为世界的主流,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复兴,当然也有可能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会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

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社会主义将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

不管是新的复兴还是更大的困难,世界都会出现一种较大的动荡,这是世界各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在,世界主要大国、各大战略集团都在研究未来几十年中长期世界发展大势和战略态势,这也说明,我国加强对中长期战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新的时代背景1.1 全球化趋势加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平与发展日趋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以及产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框架,人类社会活动和观念加速跨越国家和地区,迈向全球社会以及更具活力的区域,其内涵和外延几乎覆盖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1]。

1.2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0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经济,世界经济也出现了空前的负增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北京有 800 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但 很快于 1912 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直至 1927 年北洋政府垮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在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0 全球城市排名北京跻身全球大城市第 15 位,居内地之首。
3、首都北京的旅游资源
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 200 多处,全市共有文物古迹 7309 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2 个。 北京历来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有天下奇观的 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的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以及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石刻等。 而且十 渡、 松山、龙庆峡、石花洞等自然景观,均是让人大饱眼福,乐而忘返的旅游胜地。北京的故宫、长城、周口店 猿人遗址和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yhwz/postdoc/index.shtml
5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图:北京市行政区图
西城区
东城区
表:2010 年北京市各区县主要指标情况比较
常住人口 (万人) 1961.2 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94.5 118.4 87.7 166.1 136.5 29 37.3 41.6 46.8 31.7 土地面积(平 方公里) 16410.54 41.86 50.53 455.08 305.8 84.32 430.73 1989.54 906.28 1019.89 1343.54 1036.32 1450.7 2122.62 950.13 2229.45 1993.75 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1195 21960 24605 7790 6907 7306 7617 475 1307 860 1236 1317 200 176 438 210 159 户籍人口 (2010 年) 1257.8 95.6 134.5 188.6 106.3 36.2 219.6 76.8 66.3 58.2 53.3 59.9 24.6 27.7 39.5 42.8 27.9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14113.6 1223.6 2057.7 2804.2 734.8 295.5 2771.6 371.5 344.8 867.9 399.9 311.9 86.4 148 117.9 141.5 67.7 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 10.3 9 13.3 17.8 17.1 18.8 13.3 26.6 23.6 25.7 16.8 15 15.6 12.6 10.2 18.3 10.1

我国破产重整业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破产重整业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破产重整业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破产重整业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危机处理方式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共识和国家政策的重点推动对象。

本文将从我国破产重整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破产重整业务发展历程我国破产重整业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前期阶段(1997年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企业面临的危机往往只能通过停产、裁员、债务重组等传统方式来处理。

其中,债务重组是最常见的方式。

但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和政府主导,往往导致债务重组成效较差。

2. 探索阶段(1997年-2007年)1997年,我国颁布了《企业破产法》,为我国破产重整业务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此后,各地政府开始尝试推行破产重整业务。

2001年,北京第一家破产重整法院成立,标志着我国破产重整业务进入探索阶段。

此时,我国的破产重整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和技术手段均相对落后。

3. 规范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企业破产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破产重整制度和程序,为我国破产重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

此后,我国各地政府加大了破产重整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国内企业参与破产重整业务。

目前,我国的破产重整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二、我国破产重整业务现状1. 破产重整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受理破产重整案件20.8万件,其中仅2019年就受理了超过6万件。

破产重整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的破产重整业务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预计在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 破产重整实践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破产重整实践经历了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和流程。

例如,各地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破产重整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法院也对破产重整案件进行了分类管理,确保了破产重整程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中国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到如今的深化改革,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迭代、升级,并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世界优势产业齐全,并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

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中国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

这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挑战,并推动了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

其次,环境污染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对环境治理的不重视,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转向绿色制造。

最后,与其他新兴制造业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仍需要加大创新投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 智能制造的兴起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和机器人等设备,提高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工业竞争力。

2. 绿色制造的推动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中国制造业将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推动力度。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手段,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减少环境污染。

3. 高端制造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将加强对高端制造领域的投入,提升产业链中的附加值。

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 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国制造业将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目标。

通过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加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
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欧洲国家首当其冲,席卷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财政危机也印证了这种后续效应。尽管德国作为欧元区主力,依靠厚实的工业底蕴,依然维系着欧盟的统筹发展,但中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低通胀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中国经济在2022年制定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投资方向及落位的偏差,但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中国经济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陷入泥潭,此点从2022―2022年我国的GDP增速中可见一斑,分别为11.4%、9%和8.7%(见图1),依然维持了较快的增速,但至2022年止整体处于日渐下降趋势。
基于国情的不同,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较长时期内具有共性的经济常规状态
常态意味着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将会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及中国入世为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市场给予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现阶段,其作用都随着边际递减效应达到一个低临界值,阶段性的改革红利、自然性的人口红利、突飞性的市场红利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都已经大大降低,这也决定了过去三十几年,依靠要素不断的投入、经济规模效应、低成本扩张等一定程度上的野蛮式增长在现阶段已经不可持续。在世界经济普遍面临发展动力不足、消费浪潮缺失、重大技术革命未现的情形下,环境污染、资源受限的问题便更加凸显,从而对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造成重大制约。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突出。东部发展居于领头羊地位,部分省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地区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依然是协调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有所放缓,这些都使得提高居民人均收入会成为新常态经济面临的巨大考验。

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

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

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1.引言1.1 概述银发经济是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群体在经济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和巨大消费潜力的经济活动。

在中国,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银发经济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不可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持续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3.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25。

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十年还将继续上升。

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给养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中国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极为广阔的商机和经济效益。

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旅游业、医疗保健、健康养生、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银发经济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老年旅游、康体养生、老年教育、老年用品消费等。

老年人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充实自我需求的增长,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智库和经验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在促进就业、减少社会压力、改善社会福利方面,银发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扩大社交圈层,也为社区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银发经济不仅为个体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进一步挖掘和释放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对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1.2.1 银发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在本节中,将介绍银发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我们会解释什么是银发经济,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与老龄化社会的关系。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1 制造业的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制造业主要以轻工业和农业机械为主导,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创新,我国制造业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果。

2.2 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扩大,制造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行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2.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阶段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

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革新的推动,我国制造业正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积极探索。

三、我国制造业的现状3.1 产业结构分析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企业逐渐崭露头角。

汽车、航空航天、光电子等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3.2 技术水平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在、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市场竞争力分析我国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方面还存在差距。

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4.1 智能制造的推进随着、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

4.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 年至今)(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 1953 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 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3—1957 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6—1978 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1958 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

3.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 无产阶级(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建设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

(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起步,先是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展到工业领域。

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历史地位1、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端。

这些企业实现了手工工场到新式工厂的转变。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一部分开始对新式企业感兴趣的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创办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

4、“受挫”:1919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受挫。

5、“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7、“改制”: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具体特征:正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