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氓》《孔雀东南飞(并序)》对比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芝抗婚
(13-23)
伤归 拒婚 逼嫁 迎娶
双双殉情
死别 殉情
(24-31)
魂化鸳鸯(32)
孔雀东南飞
因同而求异
1.主题认同:两篇都是古代婚姻爱情悲剧故事 2.诗体认同:两篇都是优秀的 叙事 诗,都是 在 民歌基础之上创作
任务一
对比《氓》与《孔雀东南飞》中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异同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生动。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忠于爱情
自尊自爱 有礼有仪 清醒刚强
品行端正 警觉清醒
负德变心 婚裂 薄情寡义
遣归
懦弱顺从 优柔寡断
勇于抗争 忠贞不渝
倔强刚强
遣归 始乱终弃
之后
忠贞不渝
请你指出氓妇和刘兰芝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点
问题3 相同点:二人“婚前”“婚后”都具有哪些相同的中华传统美德?
氓之妇与刘兰芝都是勤劳能干、善良有礼的女性。
找出两篇文章中使用赋之蚩蚩...以我 氓 贿迁”
第五章“三岁为妇...躬自悼 矣”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孔 第二、十三段“十三能织素” 雀 第八段“妾有绣腰襦” 东 第九段“著我绣夹裙”
《氓》女主人公和刘兰芝都有清醒刚烈,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请指出氓妇和刘兰芝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点。
问题3 不同点:二人性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抗争精神
巧用对比法复习“古诗词阅读鉴赏”

勇 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离骚》 < 是我国古典
教 师应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励 、 导 学 生 对 其 中 的 原 因 自觉 进行 鼓 引 么 影 响 ? 生 在 教 师 启 发 下作 出 回答 : 家 长期 四 分 五裂 , 多 学 国 大 后 , 洲 的 主 要 商 路 和 贸 易 中心 发 生 了什 么 变 化 ? 意 大 利 有 欧 对 何 影 响 ? 生 很 快 作 出 回答 : 航 路 开 辟 后 。 洲 的商 路 和 贸 易 学 新 欧 中心 由 地 中海 移 到 大 西 洋 沿岸 。 响 了 意 大 利 资本 主Fra bibliotek义 的 进 一 影
点 . 成 为 老 师 总 复 习 中的 一个 难 点 。 也
对 已 知 事 物敢 于 质 疑 ,敢 于 否 定 书 本 和前 人 的某 些 结 论 ,
这 是构 成 创 造 性 思维 品质 的另 一 个 重 要 因素 。 为 只有 大 胆 质 因 疑 , 有 可 能产 生 超 出课 本 的 独 创 性 的 见解 , 破 思 维 的 定势 。 才 突
是 有 道 理 的 , 复 辟 ” “ ” 指 君 王 , 复 辟 ” 意 是 退 位 之 君 “ 的 辟 是 “ 之
嘉
v - 一
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流 派风 格 方 面 作 对 比 一)
1 不 同作 家不 同风 格 的 作品 作 对 比 、
由
再 登 基 复位 。 勋 是 封 建 军 阀 ,9 7年 他 以调 停 “ 院之 争 ” 张 11 府 为 借 口, 率 “ 子 军 ” 统 辫 进京 。 逼 迫 黎 元 洪 解 散 国 会 , 拥 戴 溥仪 先 后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8年第19期【技法指津】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如下三点:一、审清题干信息只有审清题干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保回答有的放矢。
比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宋〕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题目要求“比较两者的异同”,既包括所写两句的对象、表达效果,也指向两句的具体内涵、手法出新——考生读题时往往有所遗漏,难以审读到位。
事实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接以“水”喻愁,写的是家国之愁;而秦观笔下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前面写到的“泪难收”“水空流”“恨悠悠”融会成一股情感之流,先以“春水”喻泪水,再以泪写愁,表现的是儿女之情。
同时,“流不尽”较之“恰似”,愁情程度更强。
因此,试题参考答案为:同:①都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得2分)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喻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得2分)二、紧扣原作比同析异面对高考古诗比较鉴赏题,一定要先细读诗作,清晰地把握其异同点,然后再组织答案。
比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对比阅读(带答案)

《卖油翁》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④,卧则读小说⑤,上厕则阅小辞⑥,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⑦亦言:宋公垂⑧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⑨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
②〔西洛〕西京洛阳。
③〔僚属〕官府的佐助官。
欧阳修、谢绛等都曾是钱惟演的僚属。
④〔经史〕经书和史书。
⑤〔小说〕杂记类书籍。
⑥〔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⑦〔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⑧〔宋公垂〕即宋绶(shòu),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⑨〔属思〕构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 B.而少.所嗜好少:很少C.尝语.僚属语:告诉 D.但微颔.之颔.:下巴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他,但手熟尔。
(2)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4.对甲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借事说理。
既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又告诉我们即使有本领也不能自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运用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系列作品的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等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改变“译――讲――背”的教学思路,形成“读――比――思――解――悟”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传承古典文学的精粹,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先学作文,再学做人的目标,文言诗文教学会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对比;古诗文;比较;阅读
古诗词、文言文一直延续传统的“译―讲―背”的教学模式,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字、词、句的机械记忆与理解之中,只用少量时间解读文章内容和写法,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颇有丢掉西瓜专拣芝麻的嫌疑。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在实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巧设对比点,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才是文言诗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作品时,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学生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教师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比较
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
的,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的离愁的,学生就会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写“愁”的诗句,深化对物化手法的理解,再运用物化的手法写一下自己的“愁”,就能学以致用。
再如,苏轼被贬期间写过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按词风可分三类。
一是豪放风格,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二是旷达风格,写景抒情以联想想象的奇特和飘逸空灵的豁达胸襟见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体现苏轼的思想和性格;三是婉约风格,以委婉细腻的文笔和哀怨伤感的悲伤情绪立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在诗词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
教师教学时合理整合资源,在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中全面而立体的感知苏轼其人、其词,那么在内容复杂的苏词中他经世济民的抱负,特立独行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内外如一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
再来理解他《记承天寺夜游》时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的系列化教学远比一首一首单兵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认识会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
三、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
对于古诗或文言文来说总有一些作品风格迥异,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水平就会显著提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它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李清照的《醉花阴》、晏殊的《浣溪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对宋代豪放词、婉约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了解这些风格流派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构建文学史脉络。
这种做法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虽然要多费一些课时,但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及鉴赏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
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关键要抓准对比点。
学生通过鉴赏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笔下的物象是不同的,豪放词中经常出现体现阳刚之美的“大江”(“大江东去浪淘尽”)、“沙场”(“沙场秋点兵”)等物象;而婉约词中则经常出现体现阴柔之美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物象。
四、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
的比较
第四学阶段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作品在反映主题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曹刿论战》中“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思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引导,能够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承国学的精粹。
五、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风格相同的作品,由于出自不同作家手中所以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同中找异,学生会对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把握。
如同是豪放词苏轼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岳飞作品就有不同之处。
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豪放中展示旷达;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豪放中流露无奈,岳飞的作品《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豪放中尽显苍凉。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改变“译――讲――
背”的教学思路,形成了“读――比――思――解――悟”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传承古典文学的精粹,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先学作文,再学做人的目标,我们的文言诗文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404078);承德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3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