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考点解读 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复习资料

质对市爱慕阳光实验学校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集权不稳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锋利;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平安。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锋利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精神,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拟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故在其反对下,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稳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程度上到达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无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王安石变法(选修一人教版)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王安石变法(选修一人教版)

强兵:
措施 目的 内容 影响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通过将兵法等强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弱的弊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 面。
育才:
措施 目的 内容 影响
科举 改革
改革 学校 制度 惟才 用人
通过改革科举制等育才措施,选拔、 培养和重用了一些有实用才能的人,提 高了行政效率,对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阶级矛盾 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经济危机 土地兼并;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 ①北宋初年为集中行政权,一职多官②扩大 科举取士人数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②为集中军权, 扩大禁军数量③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 冗费 ①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②大兴土木③每年 向辽、西夏交纳“岁币”
根本原因:
联系:变法的性质?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改变积弱的局面。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调整)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 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
联系: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
①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 入不敷出(国穷);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结果?为什么?
——最终失败。 失败标志: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 新法被相继废除。 1)从变法的性质来看: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
2)从变法的指导思想来看: 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 规律。 3)从变法的过程来看: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 的反对; ①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
(一)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二)指导思想: 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 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 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 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42讲王安石变法〗之小船创作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四伏(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中小农户赋税沉重,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①内容:整顿吏治,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②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2)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知识点二变法内容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善1.斗争(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漫画历史】王安石变法的阻力信息提取:左图反映出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右图反映出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图解历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信息提取: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信念;且要注意用人。

【观点争鸣】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信息提取: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方田均税法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

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目的就是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

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

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

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

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

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

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祐(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

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

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

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

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十讲《北宋王安石变法》-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共17张PPT)

第十讲《北宋王安石变法》-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共17张PPT)

(三)三看保马法
材料1 :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 种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民间养马)平时可 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临时集合……却不 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 死了要赔偿,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差事。
根据材料,实施保马法客观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四)四看科举制
2.王安石的从政经验和“三不足”变法精神 3.统治者宋神宗的支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 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 弊病有较多了解。他怀着“三不足” 的改革精神,在宋神宗的支持推行 新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民不加赋而国 用饶”
(一)细看青苗法
材料1 :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 官”,“兼并之家不得趁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不可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驱势,而兼并不 得乘其急”。 根据讲义和材料,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损 害了谁的利益?
材料2: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 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 利息之高…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 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根据材料2,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直 接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原
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因
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根本原因
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激,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 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曾三次 写信王安石劝他调整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 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 扬镳,终身不再来往。——岳晓东《王安石:行为 过激得偏执狂》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各种事业都有所发展。

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

至仁宗(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冗官冗兵冗费“冗官”问题早在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宋太祖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曾采用了一系列分割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员权力的制度或办法,致使各级政府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实行恩荫制度,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不经选举便涌入仕途。

此外,太宗以后,又扩大科举规模,每科总有五、七百到一千人被录取做官。

因之,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北宋初,内外官仅几千人;到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已达到两万多人;到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更“十倍于国初”。

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冗兵”问题是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的。

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

因此,职业兵人数直线上升。

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兵三十七万八千,仁宗皇祐(1049—1054年)时竟达一百四十万,八十年间兵员增加了两倍半。

如此庞大的军队,远远超过了宋朝政府的正常需求。

因此,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低下。

“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的行政和军事效能日益下降,是形成“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

“冗费”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北宋本来就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已很大,而“冗官”、“冗兵”情况日益严重,致使财政开支猛增。

其二是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

太宗至道(995—997年)年间,国家每年收入为二千几百万缗,支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变法背景三大矛盾三冗危机两积问题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辽和西夏战争频繁。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二积: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改革内容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变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

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新法内容如下: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

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

规定以各路常平。

?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

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2/10或3/10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颁行。

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

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

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历史考点解读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