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20.《落日的幻觉》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观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惋惜都没有作出解释。

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9、平时你也一定观看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明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漂亮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能够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发?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2、解释以下词语〔1〕、日薄西山〔2〕、气息奄奄〔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绮丽〔5〕、衰减3、读下面这首题为“假如”的诗,认真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假如你是大河,为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假如你是春色,;假如你是种子,;假如你确实是你,。

4、以下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些奇异景象难道大基本上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从文中摘录两个如此的句子。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内容和程序一、自主预习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填空题。

黄天祥,广西凤山县人,壮族。

1914年生。

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战士。

1943年5月在山西省和顺县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京报集团,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组长。

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3.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蕴含()吟咏()绮丽()绚丽()殷红()坠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散射()(2)解释词语:幻觉:吟咏:绮丽:殷红:绚丽:变化多端: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初步理解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3.思考: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4.全面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填写下面的表格。

(注意:手法一栏要填说明方法)段落内容手法效果主旨第1段引用第2段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第3段过渡第4至7段三、深入感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幻觉( ) 吟咏( ) 绮丽( )
殷红( ) 日薄西山 ( ) 气息奄奄( )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学习
重点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
难点
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拓展延伸:
《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反馈练习1、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应能了解美国社会和人物的生活和性格,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和含蓄含义;2.理解及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3.熟悉并理解文本的情节以及对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及社会生活的描绘。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中心思想。

2. 比较法:通过对文本中的多个人物和事件的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活动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热身(1)通过放映一些与美国文化和历史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通过介绍课文的标题和内容,以及讨论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阅读理解(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述文本的情节。

(2)老师利用幻灯片或其他方式展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段落、图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细节和含义。

(3)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3.修辞分析(1)运用幻灯片或其他辅助手段,介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擬人、表意和反讽等。

(2)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并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情感语言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情感语言,如怀旧、幸福、感慨和哀怨等。

并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创作情感语言的短文或诗歌。

五、板书设计1.主题:《落日的幻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2.内容:(1)主要人物和情节的介绍。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语言。

(3)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4)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的讨论、活动和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语文:4.20《落日的幻觉》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4.20《落日的幻觉》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4.20《落日的幻觉》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二.自主学习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4、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

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五、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六、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2、解释下列词语(1)、日薄西山(2)、气息奄奄(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绮丽(5)、衰减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 精品导学案

20﹡落日的幻觉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资料链接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绮.丽殷.红坠.落衰.减绚.丽殷.勤堕.落吟.咏2.解释词义。

日薄(bò)西山,气息奄奄(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填空。

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其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合作探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现象到本质(原因) —————逻辑顺序)3.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并举例说明作用。

明确:①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20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20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20 落日的幻觉【学习目标】一、分析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二、明白得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分析本文的说明方式。

3、培育学生形成注重观看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学习重点】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分析论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式及顺序。

【学习难点】1、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落日的幻觉”是一个超级有悬念的题目,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思。

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文,那绚丽多彩的落日景象竟然是虚幻的,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读完全文,咱们明白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做出科学说明,学生要注重观看,探讨大自然的隐秘。

二、走近作者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3、相关资料散射: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

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

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若是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自主学习】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二、依照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2)鲜艳漂亮(多用来形容风光)。

()3、依照课文,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转变无穷。

(2)天文学家早就发觉,地球大气会使光线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因此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没有效到说明方式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多数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转变。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0课《落日的幻觉》(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0课《落日的幻觉》(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0《落日的幻觉》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学习重点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分析阐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法及顺序。

学习难点1、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落日的幻觉”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

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文,那绚丽多彩的落日景象竟然是虚幻的,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读完全文,我们明白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做出科学解释,学生要注重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2、走近作者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3、相关资料散射: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

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

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如果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二、预习热身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细致地观察、学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去说明一种自然景象。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学生思考:请学生仔细数数,图1中共有几个黑点?图2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图3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
图1 图2图3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生写的《落日的幻觉》。

2.观赏落日.3.绘落日.———的落日,请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

把握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多媒体出示问题: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指导学生填完表格,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三、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学生发言,老师指导。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四、揣摩语言
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几组句子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论: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五、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彩虹海市蜃楼等)
2.眼见果真为实吗?现象分析.
2、学生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3.学生谈收获.
(六)、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

然后布置作业
1.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备课人舒全鑫
八年级()班姓名()日期()
【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

(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
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 3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
样一个道理。

课前导学:
你知道什么是光的散射、光的折射和眼睛的叠合效应是怎
样形成的吗?
光的散射: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
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

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眼睛的叠合效应: 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由人眼叠加而成的.
1.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字词读音小组
长检查)
幻觉()吟咏()绮丽
()
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3.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4.课文讲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在课文中标出.
课中导学:
1.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揣摩语言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果: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

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
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
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
2.我的收获:
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
式。

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

课下观察日
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
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舒全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