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必修三文言文翻译练习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子路立刻回答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再问。
曾点弹着瑟,渐渐减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那三个人相比怎么样?”曾点回答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必修3、4文言文翻译

11.也有的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 逃到什么地方去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下贱的 品行,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 么样呢?
12.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而且 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 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 老,那么虽然尽享他们的自然年寿,但人人都能 够像对待奴仆那样驱使他们,怎么能够使豪杰们 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 志之士的悲叹呢? 13.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平民的 死,对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用的啊!
10.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 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 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君命颁发的诏令纷纷 传出,追捕受牵连的东林党的人遍于天下(“钩 党之捕”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终于因为 我们苏州人民的愤怒的一击,(使阉党)不敢再 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 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4.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情。死就死了, 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地出现, 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 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5.子,用父母赐 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37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 便不会人口少;国家安定,便不会倾覆。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 治教化招致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 使他们安定下来。 38 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接触之后, 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 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 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 百步,你觉得怎么样呢?”
22.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虽然(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 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 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 切戒慎的。 (覆:使„„颠覆)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联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或:跟晋国结盟的同时又跟楚国结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壮年的时候【或;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有好处】,那我就【可要】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劳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别的国家【或:晋国】把远地【或: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用灭掉郑国(的方法)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打算】,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您也没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或:对晋惠公有恩】,(晋君)许诺(给您)焦、瑕二城,(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或:防御工事】(防御您或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把郑国辟为边境以后,(肯定)又【或:还】想扩展西部边境,(如果)不侵损【或:侵占】秦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8、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侵损秦国土地从而对晋国有利【或:秦国受损而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使秦国的土地减损从而让晋国得利,这样的事,希望您好好考虑。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如果没有借助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或: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借助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又害人家】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临阵)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合用武道义的。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9)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练习(九)练习一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之外。
3、孝公既没(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遗策。
练习二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 )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练习三1、及至始皇,奋( )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答案:1、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2、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4、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5、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击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6、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使盾牌漂浮。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10)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练习(十)练习一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 )关中之固,金城..(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然陈涉瓮()牖()绳( )枢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
3、蹑足行伍..( )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
练习二1、锄耰棘矜,非铦( )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练习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练习一1、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门枢的贫家子弟,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
3、(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子一般跟着他。
练习二1、锄头木棍也没有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2、假使拿崤山以东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3、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使八州排序,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自身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练习三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教学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全部,同时也是现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学海无涯苦作舟!XXX.《蜀道难》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XXX(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XXX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XXX何时还,畏XXX(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XXX(wè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XXX(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飞越巍峨的峨嵋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XXX的XXX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答案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析: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学习要不断温习,才能巩固知识;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位于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道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工具。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人身边,是美好的。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只有生活在仁爱之中,人们才能感受到幸福。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以被夺走,但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夺走。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坚定自己的志向,才能取得成功。
六、《论语·颜渊》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之后的凋零。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看到真正的美好。
总结:《论语》中的这些篇章,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些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
翻译下列句子,尤其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
9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世,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