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翻译(1)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高二第三单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名师)

高二第三单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名师)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翻译1(士兵)234(通“斑”)认真地兴办学校的教育,把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5(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不称王于天下的,这是不曾有过的事。

(未有之)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通‚途‛’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有什么不同呢?8‛《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通‚又‛)3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接近)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4、5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6(通“性”)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8(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9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

10故《过秦论》1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34,,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使诸侯各国灭亡,。

5、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678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义来,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10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11、一夫作难而七庙墮,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子路立刻回答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再问。

曾点弹着瑟,渐渐减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那三个人相比怎么样?”曾点回答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高一语文必修3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3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3背诵文言文翻译《陈情表》(998)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6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

到了4岁,舅父逼母亲改嫁。

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

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9岁时还不会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

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单地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早先有个名叫逵的太守,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

臣下因为无人照顾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低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重任,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天地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陈述苦衷,不被许可。

我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受到爱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时在伪朝做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官职显赫,不顾及名誉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而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命运相关,因此拳拳之情使我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44岁了,祖母今年96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奉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联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或:跟晋国结盟的同时又跟楚国结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壮年的时候【或;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有好处】,那我就【可要】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劳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别的国家【或:晋国】把远地【或: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用灭掉郑国(的方法)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打算】,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您也没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或:对晋惠公有恩】,(晋君)许诺(给您)焦、瑕二城,(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或:防御工事】(防御您或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把郑国辟为边境以后,(肯定)又【或:还】想扩展西部边境,(如果)不侵损【或:侵占】秦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8、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侵损秦国土地从而对晋国有利【或:秦国受损而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使秦国的土地减损从而让晋国得利,这样的事,希望您好好考虑。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如果没有借助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或: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借助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又害人家】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临阵)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合用武道义的。

语文必修三翻译文言文

语文必修三翻译文言文

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读:孟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就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首先,孟子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里的“道”,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这是因为道德和正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符合人们的心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个人背离道德和正义,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孟子指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德的支持时,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而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道德的支持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最后,孟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得到天下人的支持,那么在面对挑战时,即使不战,也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孟子认为,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一)《蜀道难》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贫贱,常患不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子诸葛亮上言:我因为命运多舛,从小就遭遇不幸。

在我出生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长大。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年。

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族衰败,家业薄弱,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可以开门的仆人。

我孤独地独立生活,只能以自己的形影为伴。

而我的刘氏家族贫穷卑贱,常常担心生活不周,母亲和孙子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无法放弃远离。

我的辛酸和劳累,不只是蜀地的人民以及二州的官员所亲眼目睹和明白,皇天和后土也都亲眼见证。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愿望,或许刘家能够侥幸,保全余生。

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献出我的头颅,死后愿意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这份奏章以报陛下。

在这篇《陈情表》中,诸葛亮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通过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描述,以及对刘氏家族困境的叙述,来求得后主刘禅的同情和支持。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

(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有的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么怎样呢?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

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百姓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种说法与拿刀子把人杀死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笔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的智慧就能得到提升,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没有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不汇集涓涓细流,就没有汇成江河大海的办法。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蟹腿和两只蟹钳,离开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了,(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过秦论》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
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集会结盟,来谋划使秦国变弱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秦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并利用对方的弱点,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起盾牌;(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方来放牧,勇士也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战略要地,忠诚可靠的大臣,精壮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砍下树木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使秦王朝灭亡。

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而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8.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样以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起事,天子的宗庙就被毁坏,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啊,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贱,无论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行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人们疼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有疑惑的问题,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那个人同那个人的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非常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尚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