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山西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十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考点十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复习任务】1.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的内涵。
2.熟记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
3.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
【备考策略】一、知识储备⑴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设问、借代、对偶、排比、反问、双关、反复、互文、叠字等。
⑵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1.比喻: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描绘的事物形象生动、化实为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以江水写愁,形象地写出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和拟物。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生动有趣、具体化,启发联想,丰富思想感情。
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一般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3.夸张: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合理的夸张看似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咏史怀古诗(zz)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 :写金陵美丽的自 。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 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 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 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 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 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 也是用典。 •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 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 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 反讽,这也是双关。
5、卖花声 题岳阳楼 张舜民 08南京1调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 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 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贬官郴州 (今湖南)经过岳阳时作。 1.“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用的是什么典故? 这一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王维《阳关三叠》,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 “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 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情感2分) 2.请从情感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赏析下阕最后三句。(5分) 最后三句运用反问和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2分) 反 问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后两句写景,含蓄 地表达了对朝廷的牵挂。(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 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一、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理解泡开诗歌]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立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一些意象经过多人的反复用,已经形成了一种人们普遍认同的含义Fox example:1: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2:竹:有气节,积极向上3: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4:菊:隐逸,高洁,脱俗5: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6: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7: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伤感之情8: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9: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10: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技巧型题考查方式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高考例题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1)“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三、方法总结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专题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及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30 规范作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及结构技巧”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答案】运用了比拟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解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
景物描写

8.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 么样的画面?(5分)
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 景物; 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 画面。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 凭栏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 当年 。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 烛明香暗画堂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 难任 。
(1)描绘了一幅山村寂静、清冷的日暮图景。牛羊归 来、柴门深闭 。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 之情,以及人已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 “思乡”,点出“迟暮”。)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 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 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问变体
1、这首诗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 2、这首诗歌描写了 什么样的景物?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怀?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 美景象。海浪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
问秦淮上课用

[折桂令] 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 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 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 船”、“酒旗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 象。 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 “端阳”、“重九”代表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 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 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 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 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折桂令] 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 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 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 简要分析。(4分) 指菊花
[折桂令] 问秦淮 (清)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 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 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 瞧。 借指歌伎 《柳毅传》“娥眉 课本 不舒 ”
引申 “红颜、倾国” 等都是代美女。
代指漂亮女子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 的冷寂落寞之情。
树叶经秋霜 染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鉴赏】
该散曲为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
此曲描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曲中,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
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
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