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2)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香远益清)
3.形容词作使动词
(1)乱:使……受到扰乱。(无丝竹之乱耳)
(2)劳:使……感到劳累。(无案牍之劳形)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之一)
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
2.倒装句
何陋之有?(强调宾语“何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主语“莲”)
成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中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知识讲解与梳理运用
考题例析
1.(2015•山西中考)默写。
(1)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3)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高清课堂:学习古人的志向情操ppt17】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虚词
《陋室铭》
1.斯:指示代词,这。(斯是陋室)
2.惟:只。(惟吾德馨)
《爱莲说》
1.独:仅,只。(晋陶渊明独爱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 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 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 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 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 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 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 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 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 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 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 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 了读书这一主题。
(1)
读书的目的
(2)
读书的方法
(3)
读书的作用
精读细研
读书的目的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 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 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 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 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的?
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 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 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的 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 “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 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 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 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 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即驳论点。 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即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正确 的
读书 目的
用书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 是什么?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短文一:《时光之尘》字词:1. 时光:指时间的流逝,也指生命的过程。

2. 尘:指尘埃,也比喻微小的事物。

3. 沉淀:指溶液中的沉淀物,也比喻积淀下来的经验和知识。

课文内容解析:《时光之尘》是一篇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视和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时光之尘”,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就像尘埃一样微小,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沉淀”这个概念。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失落,但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这些经历和感受会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短文二:《繁星》字词:1. 繁星:指天空中众多的星星。

2. 静谧:指安静、宁静的状态。

3. 诗意:指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美感。

课文内容解析:《繁星》是一篇关于星星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繁星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静谧”这个概念,意味着在繁星闪烁的夜晚,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这种氛围让人们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诗意”这个概念。

他认为,繁星闪烁的夜晚是一种具有诗意的景象,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和美感。

这种美感让人们感到生命是美好的,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繁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4.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从方法上说明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
型,论说周到。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不求甚解》和《谈读 书》,归纳两文的论证方式。
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 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字词积累
怡(
狡黠( 蒸馏(
(9 )
从“不求甚 解”的出处 入手,全面 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 度,指出 “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 义。
提出虚心 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 态度,并 举例加以 说明。
全面解释 “不求甚 解”,指 出读书不 是死抠字 眼儿,不 因某一局 部而放弃 整体。
提出自己 的观点, 强调重要 的书要反 复阅读。
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 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 “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 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 有花园、佳肴、美酒、马车、 华丽的服饰和成百的仆人, 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 决不当国王。”同学们,你 们会怎么选呢?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 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 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 用而受寒致死,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知 识就是力量”。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短文》课文简析《短文两篇》课文简析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短文两篇的课文简析,希望能帮到广大的同学老师们!《陋室铭》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完美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完美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3课短文两篇课件完美版
让我们一起探索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的两篇短文:《游牧民族的古老智慧》 和《蒲公英的种子》。
游牧民族的古老智慧
概括内容
短文讲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 方式、智慧和价值观。
名词解释与例证
解释了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关 键词汇,并给出相应的例证。
作者观点与意义
探讨了作者对游牧民族的观 点,并解释了这种智慧对我 们的意义。
智慧 希望
这两篇短文向我们展示了智慧的力量和价值。
不论是游牧民族的智慧还是蒲公英种子的生命力, 都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感悟与反思
自然智慧
自然世界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力量。
珍视生命
这些智慧和种子的存在提醒我 们要珍爱和保护生命的可贵。
思考未来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以 更全面的视角审视未来的发展 和选择。
蒲公英的种子
概括内容
短文描述了蒲公英种子的独特特 点和它们的生存策略。
名词解释与例证
解释了与蒲公英种子相关的关键 词汇,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
作者观点与意义
探讨了作者对蒲公英种子的看法, 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启示和启发。
古老智慧与微小种子
1
相似之处பைடு நூலகம்
虽然描述的是不同的事物,但这两篇短文都揭示了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2
传承与延续
这些智慧和种子都在人类社会中承载着更广阔的意义,并世代相传。
3
启发与反思
通过理解这些智慧和种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生活。
千变万化的世界
1 多样的生态
这两篇短文让我们了解到 自然世界中的复杂多样性 和精彩生态。
2 丰富的人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美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美课件

1.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 对世人的谆谆告诫。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从 写法上看,文章是如何说理的?
点拨:(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 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 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这样写,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让人读起来富有 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 读一读字音
xiá 狡黠
jié 诘难
二 写一写字形
liàn( 练 )达
要jué( 诀 )
三 记一记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藻饰:修饰。 狡黠:狡诈,刁滑。 诘难:诘问,为难。
聪颖: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滞碍:不通畅。 要诀: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
段“经验证明”是插入语,有什么作用?
开头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 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结论是 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品析《不求甚解》 为什么列举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列举读书时有关影响“会意”的种种问题,意在 告诉读者,不应该被这些阻隔,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 读懂的,而应该反复读,才能开卷有益。
“死读”是死抠一字一句,不顾精神实质,“活读”是灵 活解读并运用,举一反三。本句再次阐明“理解经典著作的精 神实质”才是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
《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
《谈读书》
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
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

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证“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个道理。

首先提出论题,指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的曲解;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理解其精神实质。

2.巧用多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四、思考探究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不求甚解”的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3.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4.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见“思考探究”第3题。

第二题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第三题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这样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参考示例: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

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四题
略。

第五题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

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

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