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作者:莫丽红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7期摘要: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为英语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以及英语词汇多个义项的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解释。

教师可将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转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词汇意义发展演变的认知理据以及英语词汇各个义项之間的内在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7-0084-04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such a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words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ysemy. Teachers can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to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words a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so as to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tudents'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Key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colleg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否对英语词汇进行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7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EFL 阅读教学中小组互动的同伴支架作用研究”(2019-YB-56 )。

[作者简介]田安安,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英语教育(TESOL)。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田安安(郑州西亚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摘要: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构建新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功不可没,它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新的角度。

支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利用特定的学习情境、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并发展更高层次的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 最近发展区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07-02随着社会对英语技能要求的逐渐增高,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综合技能,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英语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而近年来支架式教学的探索研究为高校英语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角度。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先验的学习能力,利用教师和同伴在特定学习情境、协作、交流下的辅助,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的同时,结合所在高校使用的教材,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各个步骤以及应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发展起来。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更关注个体如何获取知识,并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只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学习。

相反的,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关学习材料作为探索未知内容的工具,主动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以及指导者。

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

建构主义 的大学英语 教学案例设计
黄 丽 霞
( 江 西经济 管理干部 学院 , 江西 南昌 , 3 3 0 0 8 8 ) 摘 要: 近2 0多年 来 , 建构 主义理 论被 广泛地 运 用在英语 教 学 实践 中。本文就 如何 以建 构主
义为指 导 , 在 高校 英语教 学 中探讨 新 的教 学模 式 , 从 而提 高大学 生的 自主学 习能 力 , 激发 大 学生的 学 习兴趣 , 调动 大 学生 自主学 习的积极 性 。
断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并引导大学生在解决学 习知识的实际问题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 “ 情境” 创设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的场所, 在此环境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各种T具和信息资 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还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 持, 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交流。 所以, 和谐、 轻松、 内 容丰富的学习环境可以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大
Aug u s t 2 01 3
第 2期 ( 总第 4 6期 )
No . 2 ( J a n N o . 4 6)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案例 以新视野英语第一册 u n i t 6 A篇 “ h a p p y n e w y e a r ” 为 案例 , 说明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发学习动机 在课文导入部分 , 教师首先给大学生展示了几副节假 日
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 并发现其联系, 从而扩充大学
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就本案例而言 , 教师可以让大学生扫读
文章并设置问题, 引导大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系 , 并培养
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Re a d t h e f o l l o wi n g s t a t e me n t s c a r e f u l l y a n d d e c i d e w h e t h e r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例析及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例析及探索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例析及探索胡竞(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摘 要: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根据5年的ESP英语教学实践,根据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需求为导向的ESP教学模式,提出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学模式,旨在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及学习者需求的专业特殊用途英语的教学改革方向,为ESP 教学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构主义;ESP;教学模式;语用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51-03一引言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而是多样化,专业化。

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使得ESP教学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一大热点。

ESP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作用日益突出,并已逐渐形成一个范围较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刘润清,2003)。

各个高校先后行动,采取相应变革,开设多种ESP课程二ESP与EGP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教学,是指学校中通用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的5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传统的EGP,要把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其主要教学内容,以便应对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四六级考试。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学策略初探——一堂英语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学策略初探——一堂英语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7 1 0 0 6 5 )
2 . 2 观 摩课 中的 “ 协作 ” 和“ 会话” 要 素 分 析

随 着 教 学 改 革 的深 入 。把 学 生作 为 知 识 灌 输 对 象 的 行 为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已经 让 位 于 把 学 生 作 为 信 息 加 工 主 体 的 认 知 学 习理论 , 其中. 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备 受关注 . 影响越来越 大 , 对 解 决 我 国 当前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中 的 问 题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笔 者 从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的 四 大 学 习环 境 要 素 出 发 ,对 一 堂 高 中英 语 观 摩 课 进 行 分 析 , 试 图 探 究 目前 高 中英 语 教 学 中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其 应 对 策 略 , 进 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 1 .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的 基 本 观 点 建 构主义 学习 理论 (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l e a r n i n g t h e o r y ) 是 认 知 学 习理 论 的一 个 分 支 , 其最早提 出者皮亚杰认 为 , 学 习 者 的 知 识是 在一定 的情境 , 即社会文 化背景 下 , 借助 于他人 ( 包 括 老 师 和学习伙 伴 ) 的帮 助 , 并 利用 必要 的学习 资料 , 通 过 意 义 建 构 的方 式 而 获 得 的 。学 习 是 通 过 新 信 息 与 学 习 者 原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双 向 的 相 互 作 用 而 实 现 的 .也 就 是 学 习 者 与 学 习环 境 之 间 互 动 的过 程 。 因 此 , 建构主义提倡 教师指导下 的 、 以学 生 为 中心 的 学 习 . 认 为“ 情 境” 、 “ 协作 ” 、 “ 会话” 和“ 意 义建构 ” 是 理 想 学 习环 境 的 四 大 要 素 。 建构 主义认为 , 学 习是 发 生 在 一 定 的 情境 中, 学 习者 完 成 对 所 学 知 识 的 意 义 建 构 , 而 不是被 动地 、 机 械 地 被 灌 输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 学生是知识 的主动建构者 , 而 不是 外界刺激的被动接 受者 , 老师是教学过 程的组织者 、 指 导 者、 意义建构 的帮助者 、 促进 者 , 而 不 是 知 识 的传 授 者 。 学 习过 程 的 最 终 目的 是 完 成 意 义 建 构 , 而 非 教 学任 务 。 情 境 的创 设 在 意 义 建 构 中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协作 、 会 话 是 实 现 意 义 建 构 的 有效途径 。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评估标准及其运作模式的研究报告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评估标准及其运作模式的研究报告

VD 1 . 3 3
No . 3, 2 0 1 3
数 字 化 背 景 下 大 学英 语 课 程评 估 标 准及 其 运作 模 式 的研 究 报告
高旭 阳, 龚 波 , 余云峰 , 肖作 霖 , 伍 文忠
( 湖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 3 5 0 0 2 )
[ 摘
门 的语 言实 验室 的技术 人员 , 为本 次研 究 的顺 利
实施提 供 了坚实 的人 员和技 术保 障 。
二、 研 究过 程与 方法
( 一) 研究 方 法 : 1 . 本课题 以案 例 研究 法 和 行 动研 究 法 为主
只 是一种 基 于网页 问卷形 式 的调查 和信息 提交 。 对 学 习过 程 监控 , 教 师 反馈 、 网 络 教 学 实 时 支 持
要)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 , 提 出并论 证数字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 程的评估 标准 , 从 终结性和形成
性 两方 面将其细化 , 同时确立以 自我评估 、 同伴评估、 教 师评估和期末考 为 内容 的评估运作模式 。
( 关键词 ] 大学英语课 程 ; 评估标准 ; 运作模 式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3 - 0 1 3 2 - 0 6
视“ 自我 ” 评 价 目前 的评 价 均 是 以 机 评 和 教 师 评 为主, 评估 依 然有 “ 单 向” 和“ 封闭” 的 特点 , 教 师
检验, 边 总结 , 边完 善 , 把研 究 与实践 紧密 地结合
【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 目“ 数字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 课程的评估标 准及运作模式研究 ” ( 2 0 1 1 3 4 8 ) ; 2 0 1 0 年 湖北省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3篇)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实施策略。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1.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4.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

2.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历史事件,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4. 注重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反思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方式,构建物理知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单纯客观的充分反映,任何一种诗略科学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观。

它只不过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表述、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重新认识程度的深入细致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重写,发生代莱表述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科学知识不可能将以实体的形式存有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剥夺了科学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著学习者对这种科学知识存有同样的认知。

真正的认知就可以就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出来的,依赖于特定情况下的自学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做认知,而是叫做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就是被动的激活式的自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自学不是由教师把科学知识直观地传达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直观被动地发送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就是无法由他人去替代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3)自学意义的赢得,就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旧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崭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2卷 总第50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 2010(Vo l.12 Sum No.50)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研究*陈金凤(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 要:近二十多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发展较成熟,并逐步确立了其外语教学理论依据的地位。

本文就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2-0143-03一、引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就高校英语教学而言,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且使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近二十多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发展较成熟,并逐步确立了其外语教学理论依据的地位。

笔者以为,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以开放的眼光建立开放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学者维柯(Gi ambattista Vi co)。

维科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

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也是培植建构主义的土壤。

康德综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

认识主体在进行认知时,积极地选择作为认知对象的外部世界,结合自身体验,主动建构符合自身目的的概念结构。

杜威认为,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的情境中,学习者在其中创建学习的社区,并同其中的成员们一起建构他们的知识。

而儿童认知发展学派(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瑞士的皮亚杰(J.Pi aget)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从而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

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 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其后,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奥苏贝尔(Ausubel)的认知同化论、斯皮罗(Spiro)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 heory?of?M oral?Development)以及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 c T heory of Intelli gence)都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认知理论并使之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学习者的学习是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以及反思性的学习。

知识的建构过程不是单纯的记忆过程,学习者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整合和突破的过程。

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同化!,当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会发生重组甚至改造,这种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顺应!。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新问题。

学习者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

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收稿日期:2009-11-02作者简介:陈金凤(197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讲师。

2.建构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实质上只是在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

因此教师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环境、情景和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不只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源泉,而是应发挥导向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facilitator of learning)、课堂活动的协商者(negoti ator)、参与者和合作者(participant and cooperator)及心理支持者(psy chological supporter)。

3.相关教学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前较成熟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认知学徒策略(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以及社会建构教学(Soci al Con structivism)等。

把这些教学理念整合到具体的英语教学语境中,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学生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环境要素,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协助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

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创设情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反思。

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案例下面本人就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七单元A篇Face to Face with Guns!为案例来阐述建构主义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注重层层设问,制造悬念,诱发学生讨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枪支问题的卡通漫画,从而引出枪支问题,同时也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设置情境的办法引导学生讨论。

具体情景如下:Situation OneTime:one night.Scene:the campus of Inner M 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Sit uation:You were walking towards your dorm,and then suddenly a man emerged and ordered you to empty your pocket.Question:What do you think the robber would have in his hand?(Possible answers:a knife,a bottle,a belt,a huge stick and so on.)Situation TwoTime:one night.Scene:the campus of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s Angeles.Situation:You were walki ng towards your dorm,and then sud denly a man emerged and ordered you to empty your pocket.Question:What do you think the robber would take with him? Possible answer:a gun,such as a pistol,a machine gun,a shotgun,a rifle,etc.第二个situation设定在学生熟悉的校园里,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答案。

接下来教师继续问What makes the di fference?。

学生可能会给出一些零散的答案,教师应该总结学生答案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出国家体制和相关政策的不同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允许达到法定年龄的合法公民拥有枪支,中国是不允许的)。

然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Faci ng the armed robber,what would you do,to resist,to co operate or to run away?Would your answer be different if you had a gun wi th you?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事情的表面,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Do you think it a good idea for a gov ernment to allow its citizens to own private guns?Why?这个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同学之间就会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己的想法。

2.结合实例、引发思考、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发现其联系,从而扩充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

学生通过中学语文课的学习,对汉语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而本篇文章正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就可以利用本文来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具体某一篇文章体裁及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扫读文章并设置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What type of writing do you thi nk this tex t i s,narration,de scripti on,ex position or argumentation?Why?#What are the si x elements of narrative writing?#Please find out the time,the scene,the characters and the e vent of the story.#In what kind of order was this passage developed?In time se quence or about a set of sequential actions?(Hint:Seq uenti al actions lay stress on a set of actions,while time sequence emphasizes the time order often with ti me signals.)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让学生总结记叙文的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