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灭亡,讲授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接着讲授袁世凯复辟与辛亥革命的流产,讲授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讲授“二次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并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教学难点
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2、辛亥革命的意义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课外作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后记
本讲主要仍然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的探索,资产阶级中的部分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情势有了崭新的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与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划清界限,转向革命排满,最后埋葬了清王朝,并做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关于革命,在社会与课堂上,存在不少否定或批判革命的错误言论,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2.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
3.割据一方,连年混战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出山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
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
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
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
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
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
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
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
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
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
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袁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帝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课堂教学设计师: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的课题)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是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阅读本课第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内战爆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从而得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结论)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并发言)师: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阴谋发动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美国为了控制中国建立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而支持、帮助蒋介石。
所以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就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个矛盾是怎样发展呢?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师: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马上发动全面内战,而是在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呢?中国共产党明知道蒋介石谈判是假,内战是真,为什么还决定去重庆谈判呢?(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认识蒋介石通过两面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概括发言)师: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制止内战,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另一方面,用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
毛泽东一行到8月底到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师:国共双方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协定,哪些方面还未达成协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双十协定》的几项主要内容和未达成的两个关键问题)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掌握内容)师:重庆谈判斗争的焦点是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尽管人产党方面作了得大让步,比如:主动让出一些解放区,缩编人民军队等,但是国民党始终不肯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两个问题最终未达成协议,这是为什么呢?生(思考、议论)师: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数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一、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百日维新述评?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三、计划课时:4课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
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一、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百日维新述评?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三、计划课时:4课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
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
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
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
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
(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
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
终岁勤劳,难得一饱。
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
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被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
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
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
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各地掀起的反抗斗争,以两广与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如1843年,湖南武冈州曾如炷起义;1844年,湖南耒阳县杨大鹏等率众2000余人奋起抗粮;1845年,广西藤县邓立奇、钟敏和起义;1846年,湖南新田县王宗献起义。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
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
(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
"(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农民革命的酝酿正当中国社会酝酿着一场农民大起义风暴的时候,洪秀全在广西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七岁入村塾读书,由于聪明勤奋,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多篇古文。
家庭对他期望殷切,希望他能取得功名,以"显父母,光宗族"。
但是三次赴广州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1.应试落第,"去旧从新"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
洪秀全读后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
2.撰写“三原文献”,宣传平等思想从1844-1848年洪秀全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提出 "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的"大同"社会。
3.创立"拜上帝会"1847年春,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的组织。
4.形成领导核心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成员有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
(三)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1.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急忙调集军队一万多人派往桂平,广西提督向荣亲至前线指挥镇压。
太平军英勇作战,屡次大破清军。
2. 永安封王建制1851年8月,太平军在平南官村击溃向荣部队,一举攻克了广西永安州。
12月,洪秀全在此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规定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确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3. 转战湖南湖北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3万多人陆续开到永安,包围了州城。
1852年4月,太平军突围北上。
6月,太平军攻克全州。
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
太平军撤离全州后,进入湖南。
在湖南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救一切中国人民谕》三檄文,揭露清政府的腐朽黑暗统治,"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颁行诏书》,《太平天国》第一册,第162、164页)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
8月,太平军攻取湖南重镇郴州。
9月,围攻湖南省城长沙,未能攻克。
萧朝贵在攻城时中炮牺牲。
这是继冯云山之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重大损失。
11月底,太平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行动,移营转进。
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岳州,获得大量武器、船只。
同时,数千船民、纤夫踊跃加入起义队伍,组成水营。
从此,太平军有了一支新建的水师。
1852年底,太平军进入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
1853年1 月,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4. 定都南京2月,洪秀全、杨秀清放弃武昌,统率大军,水陆两路,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势如破竹,连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和州等地。
3月7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水陆连营,"直望无际","既众且整",清军"望之夺气"。
(汪士铎《乙丙日记》卷一)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等。
20月,攻克内城,杀江宁将军样厚等,完全占领了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5.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先后进行北伐和西征。
北伐的总目标是攻打清朝的都城北京。
1853年5月,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军两万多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
北伐军经安徽入河南,由泛水渡黄河,自豫北入直隶,一路所向披靡,连破州县。
清政府极为恐慌,忙调重兵堵截。
京中官绅逃迁者3万多户,情况极为混乱。
不久,北伐军前锋直抵保定以南,进逼天津。
清军决运河堤放水,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
时值隆冬,北伐军粮尽衣缺,于1854年2月败退南撤,后虽经一年多的苦战,最后终在1855年3月和5月,在直隶连镇和山东茌平冯官屯溃败。
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就义,北伐失败。
北伐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转战数千里,连克数十城,战斗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同时支援了太平军在南方的战斗。
但因北伐军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为夺取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进行了西征。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当月即攻占安徽省城安庆。
此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等率领,以安庆为基地,先后攻取了安徽22个州县;次年1月,又攻克皖北重镇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投水而死。
另一支由赖汉英等率领,进围南昌,但久攻不克。
1853年9月,撤南昌之围,攻下九江。
10月再克汉口、汉阳,后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
曾天养率部来援,于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投水而死。
西征军乘胜三克汉口、汉阳,再克武昌。
1854年4月,太平军在湖南靖港几乎全歼湘军水师,曾国藩羞怒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