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和生物保护技术解释每种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应用第二章:物理保护技术2.1 隔离保护讲解隔离保护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隔离保护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2 屏障保护介绍屏障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展示屏障保护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三章:化学保护技术3.1 农药的选择与应用讲解农药的选择原则介绍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强调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性讲解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第四章:生物保护技术4.1 生物防治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和方法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2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讲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第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5.1 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技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实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5.2 创新技术与植物保护介绍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第六章:植物病害识别与监测6.1 常见植物病害的识别介绍真菌、细菌、病毒等导致的植物病害特征强调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6.2 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讲解病害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展示监测工具和设备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害虫防治策略7.1 害虫的生命周期与防治时机分析害虫的生命周期强调在不同生育期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性7.2 常用害虫防治方法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第八章:作物抗性育种与栽培管理8.1 作物抗性育种技术讲解作物抗性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展示抗性育种的成功案例8.2 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合理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对植物保护的影响介绍作物栽培管理中的新技术应用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与法规9.1 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讲解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法律法规体系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9.2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介绍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措施探讨国际合作在植物保护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案例分析10.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成功案例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10.2 失败案例分析分析失败案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避免类似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第十一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评估11.1 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分析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效益11.2 植物保护技术的风险评估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强调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2.1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策略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针对不同农户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推广12.2 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成功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第十三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社会与伦理问题13.1 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13.2 植物保护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第十四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14.1 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4.2 植物保护技术培训方法与实践介绍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第十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介绍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15.2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涵盖了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分类、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生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5次课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一、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
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
1.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二) 教学目标:1.知道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了解病征的类型及具体表现3.掌握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教学重点: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教学难点: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课】一.试卷订正情况反馈二.复习1.植物病害的定义2. 植物病害判断的主要依据3. 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新课】一.病状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图片见PPT二.病征是鉴别病原物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病征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前四种多属于真菌的菌丝体和繁殖体,而细菌性病害的病征多为胶状菌脓。
分别举例说明,图片见PPT。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1.定义: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2. 非生物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不传染,无侵染过程;生物因素引起——侵染性病害,传染,有侵染过程;关系:非侵染性病害可以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降低对病原物的抵抗力,从而易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同时有些侵染性病害发生后往往又促使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发生于流行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掌握病害消长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原物生存和致病的生态环境,有效的控制植物病害。
【小结】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病征的类型及具体表现3.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作业】1.植物病害的发生一定是由于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
()2.下列()是病害。
A.霜霉病 B.蚜虫伤害卷曲 C缺铁黄花 D韭菜黄花失绿 E茭白黑粉菌侵染肥大 F苹果腐烂 G植物没有浇水萎蔫 H锈病3.植物一定有病状,不一定有病征。
()4.哪些属于植物真菌病征()A霉状物 B菌脓 C粉状物 D颗粒状物5下列哪些病原引起的病害有病征()A真菌 B病毒 C细菌 D土壤等环境因素6.判断哪些属于植物病害的病状()A腐烂 B黄花 C褐斑 D黑色颗粒7.简述:植物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课程编号:ZH11317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34、实验课学时20)学分:3适用对象: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先修课程:化学、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普通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工程、分子生物、电子技术和系统工程等。
课程简介:植物保护技术是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动植物检疫等专业一门必修的专核心或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主要讲授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作物主要病虫害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掌握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根据农业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更密切地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制订和完善切实有效的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提高现有的防治水平,开辟防治的新途径,完成治虫防病和保产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植物保护技术教学目标是使农艺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难点:植物保护的对象;植物保护的目的;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要求:基本内容: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1.植物保护的对象2.植物保护的目的3. 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4. 植物保护的方式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对象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小班社会教案

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小班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植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如提供氧气、食物、药材等。
2. 讲解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如净化空气、保水固土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开展植物知识问答游戏,加深幼儿对植物的认识。
第二章:认识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2.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2. 讲解植物对环境问题的缓解作用。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关注。
2. 开展环境保护讨论活动,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三章:学习爱护植物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爱护植物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爱护植物的基本方法,如浇水、施肥、修剪等。
2. 讲解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
2. 开展植物护理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
第四章:开展环保活动教学目标:1. 让幼儿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讲解环保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 组织幼儿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进行植树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
2. 开展环保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幼儿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幼儿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爱护植物和保护环境的方法。
2.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活动:1. 开展知识小测试,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第六章: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等。
【教案】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关键字】教案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高一年班任课教师:王云霞靖宇县那尔轰学校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那尔轰学校王云霞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根底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掌握农药应用技术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2、难点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二、教学资源分析本书共有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四章农药应用技术,要求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掌握农药的合理安排使用技术;掌握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
第五章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水稻害虫;掌握水稻病害。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1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一)
教学目标:1.树立新目标
2.理解植物病害的定义
3.理解植物病害判断的主要依据
4.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
教学重点:1.植物病害判断的主要依据
2. 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
教学难点:1.如何判断植物病害
2. 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2.新学期寄语
3.新学期的课程计划和学生交流
【新课】
一、试卷分析和订正
二、补考同学的动员工作
三、按照学案预习15分钟
四、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
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机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反面影响——病害
正面影响——病态(对人类有力的,提高经济价值的)
分别举例说明,图片见PPT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病例程序
什么是病例程序呢?进行解释,举例说明:如人的感冒现象
植物受到的虫伤、机械伤、风雹由于没有病理程序,就不称病害。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1.症状、病状、病征的定义解释,三者的区别
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
病状:由植物本身表现出来的
病征:由病原物表现出来的
2.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不一定有病征,(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小结】
1.试卷订正
2.植物病害的定义
3.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
《如何照顾植物》幼儿园小班教案

《如何照顾植物》幼儿园小班教案第一章:认识植物1.1 教学目标: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等。
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特征。
1.3 教学活动:带幼儿参观花园或公园,观察不同的植物。
让幼儿触摸植物的叶子、花朵等,感受其质感。
第二章: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关注。
2.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讲解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2.3 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植物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
让幼儿参与简单的植物照顾活动,如浇水、施肥等。
第三章:培养幼儿的植物照顾能力3.1 教学目标:让幼儿学习如何照顾植物,如浇水、施肥、修剪等。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耐心。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照顾植物,如浇水、施肥、修剪等。
介绍适合幼儿的植物照顾工具。
3.3 教学活动:组织一次植物照顾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照顾植物。
引导幼儿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第四章:学习植物的生态系统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培养幼儿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讲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产生等。
介绍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植物观察活动,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组织一次生态环境主题活动,让幼儿参与保护植物的行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幼儿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总结植物的特点、生长需求和照顾方法。
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植物照顾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5.3 教学活动:组织一次总结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照顾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5次课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一、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
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
1 •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 •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类:(1 )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 )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1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除了寄生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该包括环境条件的影响。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掌握植物病害的病原。
♦教学重点和难点: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
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以生产中发生的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
通过一些图片或发病植物标本使学生理解病害症状概念、类型。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病理程序症状非侵染性病征病原病原物侵染性病害病害2.简答题1•简述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与特征。
2.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哪些类型?♦教学进程:♦复习思考题答案:1.名词解释病理程序: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具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状:指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病原物: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
2.简答题答: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
主要特征是:(1)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或其它色素形成过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如褪绿、花叶、红叶、黄化等。
(2)斑点: 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形成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有干腐、湿腐。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异常生长。
答:植物病害的病征主要有:(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教案(课时备课)教学进程:第6次课 第2章第二节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肖启明 ♦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一、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1. 真菌的营养体(1) 菌丝体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纤细分支的丝 状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低等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高等真菌菌丝 为有隔菌丝。
菌丝的正常功能是摄取养分并不断生长 发育。
(2)菌丝体的变态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生 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常见的 有菌核、菌索和子座。
菌核: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颗粒状物。
外 层组织较坚硬,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当环境条 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构体。
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而形成的绳索状物。
菌索在不良环境下呈休眠状态,条件适宜时又可从生长点恢复生长。
所以,菌索兼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蔓延侵入的双重作用。
子座:由菌丝组织或其中夹杂有寄生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垫状物。
子座一般紧附在基物上,其上或内部形成产生孢子的子实体,兼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 真菌的繁殖体真菌典型的繁殖体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 子”,它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无论简单与复杂,统称为子实体。
(1)无性孢子 是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形成的孢子。
真菌的无 性孢子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其中分生孢子是 真菌最常见的无性孢子。
(2)有性孢子 是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
真菌的有性孢子有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 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多型现象:许多真菌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2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A 无隔菌丝B 有隔菌丝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真 菌 无 性 孢 子 的 类 型真 菌 有 性 孢 子 的 类 型植物病原真菌属于植物系统真菌门,下分五个亚门,其主要特征如下:真菌类别营养体 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游动孢子 卵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不发达,锈菌产生夏孢子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无,如发现多为子囊孢子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1 •鞭毛菌亚门 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湿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绵 毛状物。
比较高等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
2 •接合菌亚门 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
3•子囊菌亚门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卜,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4. 担子菌亚门 是高等真菌。
其共同特征是菌丝体有隔。
担子菌亚门中重要的农作物 病原菌是黑粉菌和锈菌,分别引起作物锈病和黑粉病。
5. 半知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至今没有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故称半知菌。
(三)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真菌所致病害,常在寄主发病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 害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五个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2. 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教学重点和难点: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有性孢子的类型和无性孢子的类型。
其中理解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为教学难点。
♦教法建议:粉状物、黑点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利用书中插图或图片等生动真实的病原真菌形态来系统讲授。
♦复习思考题:1.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哪些类型?2.简述植物真菌五个亚门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教学进程:♦复习思考题答案:1 .答:真菌的无性孢子有:(1)芽孢子;(2)厚壁孢子;(3)粉孢子;(4)游动孢子;(5)孢囊孢子;(6)分生孢子。
2•答: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1)鞭毛菌亚门经常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在温度大时,常在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
比较高等的多为害植物的地上部,引致叶斑或花、穗变形,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
(2)接全菌亚门主要引起瓜果贮藏期的腐烂。
(3)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除少数菌(如白粉菌)外,一般都形成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4)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
教案(课时备课)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二、 植物病原细菌1. 细菌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数是杆状,多数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
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少数是阳性。
植物病原细菌以裂殖的方式繁殖。
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 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而且是好氧的,以微碱性培养基为宜, 一般生长适温为26〜30C 。
2. 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 细菌病害的病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
三、 植物病毒1. 植物病毒的主要特性 病毒是超微的、结构简单的细胞内寄生物, 植物病毒颗粒的基本形态为杆状(或线状)、球状、弹状(或杆菌状)三种。
病毒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没有细胞结构;二是颗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 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化学组成是核蛋白,蛋白质以亚基的形式将核酸包被在中 央,蛋白是衣壳,有保护核酸的作用,核酸是芯子,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核酸中。
2 •植物病毒的增殖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 能量和酶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新 的病毒颗粒,这种繁殖方式称增殖。
植物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寄生的分子生物, 其增殖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
病毒的增殖过程也是病毒的致病过程。
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 可经汁液摩擦传播;介体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4.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由于植物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所以,植物病毒病没有明显的病征。
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另外,病毒侵 染寄主后,常常在寄主的细胞内产生各种形状的内涵体, 观察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可作为鉴定病毒种类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