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坚定文化自信(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坚定文化自信(最新)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调“自觉”与“自信”,尤其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自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涉及根本,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呈现的是一种互动且统一的关系。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善于学习、善于向他人借鉴的。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善于向别人学习、取他人之长,从而让自己强大起来。考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心态更加开放、包容,越来越具有世界意识,越来越主动地走向世界,走向他者,在与他者的接触、交流、借鉴中,丰富自身。这种开放的心态,学习的态度,就其根本而言,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中华文化之河从未枯竭,是因为不断有新水注入

我所从事的主要是翻译工作。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本身是一种对话,一种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凡是有交流,就会丰富自身,所以翻译又是一种丰富自身的活动。没有翻译,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就无法往来,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

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不管你的文化有多么辉煌、多么伟大,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在不断碰撞中、甚至冲突中,渐渐相互理解、相互交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季羡林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他觉得这里面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若拿河流来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新水”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通过翻译,我们学到

了很多东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胸怀更为远大,文化更为丰富,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合”“和”两个字非常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说“合”是融合,要让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接触、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和”是和平共处,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让不同的民族文化之花,争奇斗艳但却和谐美丽地开放在地球上。每个民族由于历史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独特的文化创造,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文化创造的顶峰,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一些伟大的作品。正如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谈到的,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东西。翻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创造,是在不断促进文化的积累与创新。是翻译让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碰撞,然后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主动地走出去,不要自闭,也不要自满,而是要开放、自信,从而走向创造、发展。

与世界共享中国文化,翻译是必经之路

翻译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转换游戏,也不单纯是文学的交流,它是一个国家走出愚昧、走向开放、走向文明的标志,事关我国的对外交流,事关中华文明的发展,事

关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能否闪耀更为灿烂的辉煌。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翻译是必经之路。

五四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从西方世界寻求帮助,从那里汲取新的思想源泉。那个时候的每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基本上都是翻译家。鲁迅为了改造国人的思维,丰富汉语的表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优秀作品。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朱生豪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傅雷翻译了《约翰·克里斯朵夫》……他们的译作,让曾经布满阴霾、思想沉沦的整个大地,涌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这个时候的翻译起到了一种吸收外来思想,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打开国人视野、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那个时候的中外关系主要是吸收外来的东西,那个时候的古今关系主要是面向未来、跟旧时代决裂。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我们当今的时代,我觉得中西的关系、古今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所作的努力,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翻译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表现在古今关系方面。我们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找回数千年的优秀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评价我们的经

典,重新学习阐释我们的经典,努力让经典在当今时代能够有一种新的生命。第二个变化表现在中西关系方面。从以前只是向国外学习,到如今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主动展示自己,为他者提供参照,提供新思想新文化之源。现在的翻译从路径上发生了变化,从外文译到中文,到中译外、外译中同时进行,在互学互鉴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荐到国外。

现在,我们的自信已经从善于学习,发展到善于分享。因为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有了新的思想,我们所走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也想跟世界分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越来越理解中国、喜欢中国的文化。他们有对中国文化迫切了解、学习的愿望,我们也有分享、交流的愿望,这就需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翻译仍将起到重大作用。

不过我们要注意,文化走出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强行推广,要采取一种大家乐于接受、容易接受、容易学习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让人家听得明白,能够真正地学习它,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克服焦躁的心态。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不把自己的东西强行推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文化被接

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克服一种焦躁、焦虑的心态,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观点。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方法,比如在翻译中国的文化经典方面,是选择外国人翻译,还是中国人翻译,或者是中外合作的翻译?这就需要统筹考虑。我特别强调通过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翻译家的合力,采取一种能够接受且又忠实于原文的译文,真正有效地译介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

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展现中国价值的鲜活东西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化文化走出去,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当代鲜活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不断地推介出去。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展示给别人什么样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异常丰富灿烂,要全部展现给世界吗?所以我们首先要界定,中华文化的特质在哪里,这些文化的价值在哪里。要明确我们跟世界分享的应该是带有中华特质的,是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精神疆域的文化。要通过文本的精心选择和核心概念的深刻阐释,有重点有步骤地对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进行译介,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