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浅谈《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描写

合集下载

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

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

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篇一: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潇湘馆概况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垣,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 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在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题对额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并题诗“有凤来仪”描绘所见之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潇湘馆的命名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似亦暗示黛玉最终之“泪尽而逝”. 秦观《踏莎行》词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其中“潇湘馆”三字,已明点了;而“杜鹃”又与紫鹃之名暗合.且该词凄婉忧伤,写尽了青年儿女的离愁别绪.曹公可能是受它启发,写下了潇湘馆.潇湘馆中竹的文学意象《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别的且不说,作者写竹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看,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潇湘馆的典故第十七回贾政领着宝玉并众清客等人游大观园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道:“此方可为颦儿之居.”颦儿之居,就是与众各别.编辑本段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编辑本段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宝鼎,这里指煮茶用的炊具.作者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俱兼.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贵族家庭中生活的公子哥儿、小姐们那种闲情逸致之情态,似映入眼帘.这对联影射黛玉,赞其幽美清丽.“指犹凉”也暗示出黛玉最终的悲剧结局.编辑本段元春赐名潇湘馆后元春要求作诗宝玉作的《有凤来仪》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六七句最为别致.意思是:竹林太密,可以挡住溅落台阶的泉水;竹叶太密,甚至阻碍了鼎内香气穿帘飘扬出外.庚辰本脂批道:“妙句!古云:‘竹密何妨水过?’,今偏翻案.”此评极恰.“竹密不妨流水过”出自唐朝天复年间禅师善静与中南乐普禅师的对白,原表达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这里反其义而用之,也表现出宝玉的聪慧.“凉”字在《红楼梦》诗词中本不多见,且黛玉之“凉”与宝钗之“冷”不同.今于对联、诗两处见‘凉’,且皆为省亲颂圣等热闹处,既有对黛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暗赞,亦有对其终归“离恨天”之哀挽. 潇湘馆与建筑潇湘馆是大观园中这一处幽篁茂盛的处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它也只有“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宛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景致.通过书中第十七回的描述可以看出整个潇湘馆的布局是小巧雅致的,很好地烘托出了居者黛玉的个性特征. 许多散落在各章节中的描述,现在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第二十七回:“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第三十五回“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以及第四十回、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的零星描述,可见潇湘馆正中间一间明间是一个小堂,明间右侧是林黛玉的卧室,左侧是她的书房.其中书房中有一个月亮洞的景窗.著书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以月亮为比喻,衬托出林黛玉的孤洁的性格.我们还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如潇湘馆的窗是支摘窗,室内书架上摞满了书籍,有放置古琴的琴桌,室内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在后四十回中只有第八十九回对于潇湘馆室内做了详细的描述: “一径出来,到了潇湘馆中,在院里问道……宝玉同着紫鹃走进来.黛玉却在里间呢……宝玉走到里间门口, 看见新写的一付紫墨色泥金云龙笺的小对,上写着: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宝玉看了,笑了一笑,走入门去……说着,一面看见中间挂着一幅单条,上面画着一个嫦娥, 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从这段描述看,续书者也是想通过室内书画的描述,尤其通过“斗寒图”的比喻,衬托林黛玉的孤傲高洁.(图2潇湘馆室内空间布局) 作者之所以刻意地设计成“狭窄”,是因为建筑环境正是人物内心世界压抑的真实写照.客居荣国府,寄人篱下,林黛玉的内心深处是抑郁不敞亮的,甚至幽暗悲伤的.而在这样局促的室内空间中,室内陈设和家具也就只能如第十七回中所描述的“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可见,为了更好地利用潇湘馆狭小的室内空间,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室内陈设的整体化、组合化.而这种室内的家具的设计方式正是后世组合式家具的启蒙.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组合摆放的家具,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从而保证了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并且有使狭小空间变大的作用.【篇二: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特点及作用不要一大段的语文数字爱茜茜32372014-11-20 【篇三:概括说说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的】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课文理解,名著阅读: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

红楼梦十二金钗住所描述

红楼梦十二金钗住所描述

红楼梦十二金钗住所描述
《聊聊红楼梦十二金钗的住所》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红楼梦》里十二金钗住的地儿。

先说那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吧,那可是个清幽的地儿。

就说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类似的园子,一进去就感觉特别安静,好像能听到树叶沙沙响的声音。

那竹林长得密密麻麻的,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真有那种静谧的感觉。

就跟林黛玉那敏感细腻的性子似的,特别配。

还有薛宝钗住的蘅芜苑,那布置得可真是素雅。

我记得有一回我去一个朋友家,他们家装修得特别简单,几乎没什么多余的装饰,但就是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自在。

就跟蘅芜苑给人的感觉一样,虽然简单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王熙凤住的地方那肯定得豪华大气呀,就像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很阔气的大房子,一进去就感觉金碧辉煌的,各种华丽的摆设。

想想王熙凤那厉害的样儿,就得住在这样的地儿才合适。

探春住的秋爽斋呢,感觉特别开阔明亮。

我有次去一个宽敞的屋子,阳光直直地照进来,特别亮堂,就跟秋爽斋似的,让人心情都跟着爽朗起来。

还有迎春住的缀锦楼,惜春住的暖香坞,李纨住的稻香村,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氛围。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不同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总之,这十二金钗的住所呀,各有各的特色,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呢!哎呀,说起来还真有点想去那大观园里好好逛逛,感受感受她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哈哈!。

黛玉潇湘馆之环境描写

黛玉潇湘馆之环境描写
《西厢记》中表现莺莺相思之情的优美唱词,她 是在背诵,也是在品味,在联想,在思 索… … 此时笼罩在翠竹丛中的幽雅的潇湘馆是 黛玉甜蜜心境的衬托,风吹竹叶的轻轻响动有如 她喃喃的内心独白。
第35回潇湘馆的景色
“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 “窗 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 覃生凉”,月洞窗外悬着鹦鹉架,架上 一只会“长叹”,还会学着主人“吁磋 音韵”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 知是谁”的鹦鹉。

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在潇湘馆外的花荫下, 看见贾母等人成群结队去看望宝玉,不禁“想起 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因而伤感不已,“泪珠 满面”。
怀着这样的心情,她一走回潇湘馆院内便 “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不觉又想起《西厢记》 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 句来”,又感叹自己“命薄胜干双文”。满怀无 以排遣的愁思走进屋内,坐在月洞窗下,“只见 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覃生 凉”,今日的竹影好像如影随形,竹影带来的满 屋阴凉的感觉,不正是黛玉此时心境的外化么?
竹、梨花、芭蕉、竹荫、 苔痕、石子甬路、鹦鹉


翠荫蔚然的竹子是潇湘馆外景的主体特征。竹与
“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向来是坚劲高洁的
君子的象征。所以,“竹”从来是艺术家们描绘、吟咏
的对象。在画家眼中,诗人心中,“竹”都是美的体现、
美的象征。人们总是把诗品、画品与人品统一起来评说。
曹雪芹正是继承了历代文人画家对竹的赞誉这一文化传
统,用竹为他的女主人公传神写照。所以,当元春令宝
玉与众姐妹住进大观园时,黛玉一下就相中了潇湘馆,
理由是“我爱那几竿竹子”,宝玉也拍手赞同:“合了
我的主意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第23回)。竹子合

黛玉潇湘馆之环境描写

黛玉潇湘馆之环境描写
潇湘馆
小说人物与环境

小说的基本审美任务是对无限丰富的典型 人物的塑造,而人的根本特质是具有社会性,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生存发展, 所以,作家只有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才可能 把握与再现人物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因此小 说作家都重视对人物生存环境的描写,以外 化与延伸人物性格,努力塑造出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

第四十回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游赏潇湘馆时, 作者又为园中的青竹拍下了一个特写镜 头:“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 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 路”。

这里出现的夹路的翠竹多么像它的富于 青春生命力的主人,而那“羊肠”一条“石 子漫的”“甬路”是不是意味着她那狭窄、 艰难的人生之路呢?这象征意味是多么强烈!
第11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描 写
“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 竹掩映… … 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 石子漫成雨路,上面小小三舍… … 后 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 这是潇湘馆的全景图。

第26回的近景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 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沙 窗中暗暗透出”。

第108回

“只见满目凄凉”, “花木枯 萎”, 独见“几竿翠竹菁葱 去楼空。 作者这样描写,也是大有深意的, 这表明只有宝玉理解黛玉的坚贞,他自 责自己的“背叛”,愧疚自己的软弱, 崇仰黛玉坚贞不屈的人格。万木萧条之 中这“几竿著葱”的翠竹,卓然独立, 高标着黛玉死而不屈的灵魂。

《边城》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 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 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 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 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 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 儿薄薄的凄凉。

红楼梦描写潇湘馆的片段

红楼梦描写潇湘馆的片段

红楼梦描写潇湘馆的片段
1. 进了大观园,你可一定要去瞧瞧那潇湘馆!那可是林黛玉住的地儿呀!一进去,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翠绿清幽的世界,哎呀,那竹子长得可真是茂盛啊!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风一吹,沙沙作响,可不就像林海在歌唱嘛!你说美不美?
2. 潇湘馆啊,那真的是别有一番韵味!里面的小径弯弯曲曲的,仿佛在跟你捉迷藏呢!走着走着,说不定就会遇见坐在石凳上落泪的林妹妹哟,那场景,啧啧,真让人怜惜!这里不就像是一个让人沉醉的梦境吗?
3. 想想看,在那潇湘馆中,阳光透过竹子洒下来,斑斑驳驳的,多有意思呀!就如同碎金般点缀着地面,这景致多独特呀!难道你不想去感受感受吗?
4. 潇湘馆里的房间布置得也是极为雅致,那床幔、那桌椅,无不透着一股细腻的感觉。

就好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摆放在那里,等着你来欣赏,你能不心动?
5. 每次看到潇湘馆,我就会想,要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呀!远离尘世的喧嚣,与那片翠竹为伴,哎呀呀,那得多惬意呀!这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去处吗?
6. 记得有一次去潇湘馆,正碰上紫鹃在整理院子,那认真的模样,真的像在呵护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呢!潇湘馆可不就是她们心中最特别的存在嘛!
7. 要说这潇湘馆,真像一首安静的诗,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有着让人心动的宁静。

好似一位深藏不露的佳人,静静等待着你来发现她的美,难道不是吗?
8. 站在潇湘馆外,看着那紧闭的门扉,我就在想,里面此刻是怎样的景象呢?会不会林妹妹正拿着书在窗边阅读,又或者在黯然神伤呢?这里总是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9. 潇湘馆呀,就是那大观园中最独特的存在,它的美、它的韵,都让人着迷。

去了大观园,不。

潇湘馆的竹子和林美人

潇湘馆的竹子和林美人

潇湘馆的竹子和林美人在白茫茫大雪中写与想着翠绿的竹子,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作为北方人,无论是上学或者是下乡务农时,曾无数次的幻想过若能生活在竹海中,那将是怎样的惬意。

直到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出差到南方,真正地看到了成片的竹林时,那种感觉,至今难于忘怀。

后来,经常出差,包括在南方生活的几年,就见得多了,好象已经不能引起注意了。

如今又回到北方,也或许是年龄的缘故,又接触了些文人墨客吟诵竹子、更兼有郑板桥的缘故,颇有感觉竹子是高洁的、神圣的,仙气十足的。

所以最近几次去南方旅游时,当在宾馆、公园、山上,看到一丛丛、一排排、一片片的竹子,又会以欣赏的眼光驻足观看;特别是在入住的宾馆院子里有一大片竹子,感觉到那一片竹林,有了郑板桥的韵味,隐约有了些仙气了。

窗外大雪纷飞,满眼洁白,正念着那一片翠绿呢。

当早上起来看到雪中的竹子时,一棵棵挺拔的身躯早已不再挺拔,而且都已经弯下腰、变成了弓形,更有甚者,有的几乎已经匍匐在地,而枝叶呢,早已经在亲吻着大地了。

再仔细看,密密麻麻的青翠的枝叶上、枝干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晶莹的、一尘不染的积雪。

可以想象,在鹅毛大雪中,那些轻盈的、美丽的、晶莹的雪花,是怎样悄无声息地如柳絮一般地飘落在青翠的竹子的枝叶,而那些枝叶呢,又是以怎么喜欢的姿态,来拥抱这些来自天空的美丽的精灵。

飘落,拥抱……,如此反复。

终于,那些枝叶,难承重负,又不忍抖落一片雪花,只有一点点地倾斜,这些美丽的天使依旧不依不饶,飘落、飘落……,最后连枝干也不放过;依旧不依不饶,飘落、飘落,继续飘落……,一点点地,终于,变成了早晨看到的这个模样:一棵棵青翠的竹子努力地背负着积雪,甚至不惜匍匐在地。

但是,青的欲发青翠、白的欲发晶莹,甚至闪着逼人的亮光了。

……面对如此的景致,不免想起了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潇湘馆:一带粉垣,三两房舍,却被千百竿翠竹遮住了。

以及生活在潇湘馆的林美人。

同时也想起一些关于潇湘馆和林美人的评论来。

小编发现,对同一景象和处于同一景物中的同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时能够得出极为不同的结果。

大观园之黛玉潇湘馆分析

大观园之黛玉潇湘馆分析

大观园之黛玉潇湘馆1.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第十七回)P.S.宝玉取名为“有凤来仪”,题联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黛玉:“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些。

”由此看来,潇湘馆的面积不是很大,门前种有翠竹。

潇湘馆给人的感觉确实是幽静,凉爽。

这也恰恰是黛玉所喜欢的。

黛玉不喜功名,独居一处,和众姐妹相处还算融洽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知心的姐妹(除了紫鹃)。

从其他人口中也知黛玉的脾气是很古怪的,给人就是高冷的感觉,这恰恰也符合了“幽静”一点。

宝玉给潇湘馆题“指犹凉”,后在选大观园各住所时,宝玉对于黛玉选择潇湘馆很满意,称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指犹凉”在这里我认为是有突出体寒一特点,而黛玉正好是体弱多病,同样也暗示了黛玉悲惨的命运。

2.元妃为“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

潇湘指竹。

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潇湘者,水清深也。

”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

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

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

3.宝玉作的《有凤来仪》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个个绿生凉”又一次点到“凉”,大观园省亲如此热闹竟然用了“凉”一字,主要是以此来暗示黛玉的清高和命运的凄凉。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一句来的更加悲凉,从宝黛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句诗也确实是真实写照。

红楼梦你想住在潇湘馆,作文

红楼梦你想住在潇湘馆,作文

红楼梦你想住在潇湘馆,作文我想住在潇湘馆呢。

潇湘馆里竹子可多啦,走在里面就像在一片绿色的小森林里。

风一吹,竹叶沙沙沙地响,就像在唱歌一样。

那里的屋子也很特别,感觉很清幽。

林黛玉就住在这儿,她那么有才华,每天在这儿读书写诗。

我要是住在这儿,也能像她一样变得很有文化吧。

我可以在屋子里的桌子上,铺上一张宣纸,拿起毛笔,学着写那些好看的字。

而且啊,潇湘馆的环境会让人心里很安静。

有一次我去一个很安静的小竹林玩,就跟潇湘馆的感觉有点像。

在那儿我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还能闻到竹子的清香。

住在潇湘馆肯定也是这样,每天都能享受这种美好的感觉,所以我特别想住在那儿。

我可太想住在潇湘馆啦。

潇湘馆的名字就特别美,一听就很有诗意。

在潇湘馆里,有好多好多的书。

林黛玉那么爱看书,她的屋子里肯定到处都是充满智慧的书本。

我要是住在这,就可以随便拿一本来看。

就像我在学校的图书角一样,每次拿到一本新书都特别兴奋。

我可以坐在窗前,借着柔和的光线看那些有趣的故事。

潇湘馆还有个小院子,里面的花草都像是有故事的。

我想啊,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的,我能闻到那甜甜的花香。

就像我家楼下的小花园,花开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凑过去闻。

住在潇湘馆,每天都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那该多好呀。

要是能住在潇湘馆就好了。

潇湘馆看起来就很精致,从外面看那房子的样子就很特别。

住在潇湘馆,我就可以和那些聪明的丫鬟们一起玩。

就像紫鹃,她对林黛玉可好了。

我想和她们一起在院子里做游戏,比如跳皮筋,虽然古代可能没有皮筋,但是我们可以玩别的有趣的游戏。

就像我和我的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一样,躲在竹子后面,别人肯定找不到。

还有啊,潇湘馆的夜晚一定很宁静。

月亮照在院子里,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银纱。

我可以躺在小床上,透过窗户看月亮。

就像我去乡下奶奶家的时候,晚上看月亮,那月亮又大又圆,住在潇湘馆看月亮肯定也是这样美的。

所以我特别想住在潇湘馆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描写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巨著,她在很多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虽洋洋洒洒百十余回,实际上曹雪芹却是惜墨如金的。

特别是景物描写,更是只有片石数树。

这点滴的景物描写,“融合园林的多彩多姿,以刻划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与环境在相互映照中显示其中丰饶的形象和鲜明活泼的个性,这是曹雪芹作为艺术大师的匠心独创。

”李希凡认,这种用来展现这丰富复杂的个性色彩的艺术境界的景物描写是“人与景合”。

这一点在潇湘馆的景物描写中便有很好的体现。

一、竹——林黛玉的象征
潇湘馆的重要标志就是竹。

“有千竿翠竹遮映”。

在第十七回,潇湘馆就把她那丛竹林铺展在我们面前。

接着,竹形:凤尾森森;竹声:龙吟细细;竹影:满地参差,映入纱来;竹景:翠竹夹路,雨滴竹梢;竹温:阴阴翠润,几簟生凉……纷至沓来。

其动其静,其色其神,层现叠出,“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黛玉爱那儿几竿竹子,住进了潇湘馆,竹便成了林黛玉的化身,竹即黛玉,黛玉即竹。

竹是黛玉的性格的象征、命运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这是宁代苏轼对竹的赞美。

而自古以来,竹子就被人们比拟为品德高尚的人。

它干直而高,中空有节,枝条平垂,绿叶不凋,临风玉立,枝叶婆娑。

具有品质高洁,神形飘逸的特色。

在潇湘馆中,竹具象于黛玉,黛玉便成了竹的灵魂。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父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林黛玉自幼便孤独任性,并未接受一般标准的闺范教养。

进贾府寄人篱下,在这个封建思想深厚的大家族中,虽有贾母的特别爱怜,衣食无缺,却无人教以人情世故。

环境的龌龊势力,使黛玉以她那无父母兄弟身世孤零的悲戚,高人一等的才华,执着地发展着自己的个性班次笑话,赏风月,做诗词,与宝玉自由恋爱,在大观园中为争一席之地而锋芒毕露争强好胜。

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与封建伦理道德完全对立。

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下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尤如竹一样岁寒不改的高洁品质。

史湘云曾说黛玉“专挑人的不好”,周围的人也说她言辞尖酸刻薄“比刀子还厉害”。

的确,黛玉是任性的,她不怕得罪任何人: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讥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
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露过;絮聒得令人厌烦的李
妈妈被她斥骂过……这一切,没有该与不该,都是黛玉的不加修饰、不加掩盖的真实好恶感情的直接表露。

她的感情是纯真的,是没有经过世俗理智雕琢过的,是真诚坦率的,这使她与宝玉产生真挚的爱。

她虽然易与人生隙,但并不与人结嫌,而且能很快与人消除隔阂。

当她房里的丫头分月钱的时候,她抓起一把钱给了宝玉房里的小丫头。

宝钗的几句劝说,她以真情相报,与宝钗“俨似同胞共出,较人更似亲切”。

姐妹们做诗,她多为第二,却也从来都兴致盎然。

她虽尖酸
刻薄,却没有过象宝钗那样“借扇机带双敲”。

她真挚情感有如临风玉立的竹一样潇洒飘逸。

“霞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在古代,竹子是与哀愁与泪水连在一起的。

走进林黛玉的闺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暖阁之中有个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

刘姥姥肯定地说:“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可见,这不是专供梳妆打扮的闺阁,也不是练习针织女工的绣房,而是一个饱读诗集的女诗人咏清词丽句的兰室。

综观黛玉的生活,她与姐妹们相处,最大的愉快莫过于对诗社的兴趣。

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对诗的追求,都显示了她的人生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不是封建礼教所要求的贤淑女子,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这必然为封建礼教所不容。

黛玉的追求象竹一样宁折不弯,最终的命运必然将是悲剧。

探春笑说黛玉“当年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又名湘妃竹。

她今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

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虽是玩话,却是谶语。

潇湘馆成年阴阴翠润,竹影参差,过于清幽的环境,不仅暗合了黛玉幽僻多愁的个性,更暗示了黛玉未来爱情被毁灭,最终以身殉情的悲剧命运。

二、人中的景——空灵美丽
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有许多特点,其中之一是以古典抒情诗的手法来写小说。

从潇湘馆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是刻意求形似,而是突破了再现客观景物具体形貌的写法,用简
洁而高超的写意之笔勾划景物的气韵和传神的特征,尽力渲染了潇湘馆美丽空灵的意境。

同时,运用人物透视法,将景物展示于人物的眼睛,并经过黛玉的性格的过渡,使景与人合二而一,景物带有鲜明的人手感情色彩。

首先,曹雪芹注重色彩,赋予潇湘馆的基本色调是绿。

黛玉飘泊在茫茫人海中的唯一依傍贾母发表意见说:“院内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是绿的,再拿绿纱糊上反不配”色彩是清凉的,贾母是否由此清绿体会出他外孙女终年忧郁悲苦的心境呢!“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八个字,就好象把我们带入这样的画境:盛夏,明亮的阳光透过茂密的竹林,在地面上布满了均匀细碎的光斑,使苍苔显现出明暗不同的色调来,在嫩绿的底色上再涂上一块块墨绿,加上光与影,给人视觉以鲜明的形象。

小院的寂静、幽深、阴湿的意境就完全烘托出来了。

其次,将诗词融入景中,使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宝玉为潇湘馆题联:“宝鼎茶凉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凉。

”写出了人置身于竹阴中的感受,把景物升华到诗的意境。

景中袅袅绿烟,森森凉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咏诗“竿竿青欲滴,个个玉生凉。

”都突出了院内竹林丛全的特有景致。

特别是宝玉诗云:“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一句,在后面第二十六回中便有实景显现:“(宝玉)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额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

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

”把诗的意境和景的描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春困幽情,深闺忧怨,此景中柔情蜜意由宝玉眼中读出,现于宝玉诗中,让人倍觉口齿含香,美不胜收。

悠悠然为之神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浅谈《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手法
2.浅谈“矛盾”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
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4.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的人物刻画手法
5.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