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合集下载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解析答题技巧(3)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解析答题技巧(3)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解析答题技巧(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狗·猫·鼠舒婷儿子放学路上,遇一长毛异种狗,挑逗不休,那狗烦了,朝我儿子的小腿噙了噙。

虽然只是一道浅浅的血痕,也只好连夜带他过海去防疫站注射疫苗。

行程真是漫长。

暑假带儿子出外旅行,一路用冰桶镇着那疫苗。

天气大热,逢雪糕冰棒就买,自然也有接济不上的时候。

疫苗是如期注射完毕,心里却担心其中是否有几针失,每每想及就恐惧不安。

养狗不得,退而求猫,公公婆婆断然反对。

我和儿子统一战线,只占少数票,因为丈夫生于斯长于斯,虽貌似中立实际已倒戈相向。

夜里失眠,听邻家荒园脚步杂沓,低吼连连长哭阵阵问杂几声凄啼几声尖叫,好像猫的家族在开什么作品讨论会。

翌晨我去买早点,见从邻墙缺口处瑟瑟缩缩爬出四只小猫,就像初冬那一抹稀薄的晨曦。

我返身上楼,唤醒酣睡的儿子。

找出一草篮,垫上软布,将小猫放进去。

告诫儿子,若其母来叼,儿子务必躲进家门,让它们合家团圆。

儿子只是可怜巴巴望着,拒不回答。

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

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或是猫娘知违反了计划生育,再无踪迹。

我们名正言顺收养了弃婴。

一只弱者,下午就死了。

一黑送我哥的小女孩,当天就被我嫂子扔进垃圾车。

一白送我妹妹的小儿子,下落不明,问那男孩,说妈妈送人了。

儿子留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公猫。

原先儿子吃饭,极为艰难,家中诸人每天都有标新立异之法,简直可以申请哺儿专利。

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

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

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

儿子上幼儿园,猫不甘寂寞,滚来滚去缠着每一个人的脚跟,悲剧因此发生。

不到一星期,小猫的腰椎被不慎踩伤,再不能动弹。

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之描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之描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之描写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
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之描写】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练习无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练习无答案)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1.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

(3分)贫贱但不卑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老越有用。

2.品析语言。

(6分)⑴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品析加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专题讲解一、要点梳理(一)环境描写的含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注意:实际上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

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例如:英国作家莫里斯芳的《哦!冬夜的灯光》中一开始极写小镇的荒凉“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一入夜荒野都是漆黑一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使整个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小说《社戏》“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思考:上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情?答:这是一段乘船去看戏时的景物描写,从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月色朦胧)、动觉(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

由情即景,可以体会出本段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基础知识: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严谨/优美、生动、鲜明/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0.引号的作用: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专题06 景物描写的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专题06 景物描写的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使用+解释分析+内容作用+主旨作用+表达效果景物关注修辞,意象,画面,声色,动静,描写观察角度,意境等。

渲染特定气氛,交代事件背景,为内容、情节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作用烘托人物感情,衬托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展示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推动情节),揭示文章主题。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哲学浩渺若尘①家里母亲读书最少。

可是,母亲的话语,却是用一生来验证的哲学。

②小学教室的侧面,是一片宽阔的河堤,种着成片的油菜苗。

③冬去春来。

阳光施展魔法,在碧翠的油菜上,撒上金灿灿的黄金。

春风吹拂,油菜满身的黄金佩饰,像金色的波浪,徐徐地卷舒。

小蜜蜂勤劳地在花间穿梭,飞过的风中,带着浓郁的香甜;蝴蝶上下翻飞,亲吻油菜花的额头,又怕人看见,扇动着美丽的翅膀作掩护,又躲到别处。

④那扇动的翅膀,是蝴蝶向我招手;翩翩的舞姿,挑逗我的好奇心。

我轻轻地踮起脚尖走过去,屏住呼吸,拇指和食指张开,慢慢地向蝴蝶靠近。

蝴蝶突然飞起,我抓了个空,一次、二次………可它依然扇动翅膀,扑腾在油菜花中间。

我依然双手空空。

⑤“挨抽的蝴蝶,我削掉你的得意!”我气急败坏,找来两根竹枝,对着油菜花上飞舞的蝴蝶狂抽。

⑥竹枝飞舞,呼呼作响。

蝴蝶像丧家犬,四处逃窜;油菜花七零八落,遍地金黄点点。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知识导引:㈠作品的表达方式⑴描写。

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

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

它又分为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

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

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⑴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即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⑵衬托(对比)。

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品味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一、人物形象刻画1.正面描写(1)直接描写:即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这样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的性格特征。

(2)细节描写:即抓住人物细微而又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故乡》中“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就是抓住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外貌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俗不可耐的形象;“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中的一个“塞”字是对杨二嫂的动作进行的生动细致的描绘,把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侧面描写(1)描写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

(2)描写环境、场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伏笔)。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①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③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特征。

②景物(自然环境)描写:交待时令、地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

③社会环境描写: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现实。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

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为下文写......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为下文写......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模板五: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模板七: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模板五: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模板六:借对......的描写表达了......的道理或情感,把道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的形象。

【例文讲解】奶奶与父亲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

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

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

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

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

”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

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

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

”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阅读时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考察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

【常考题型】1.试分析文中X X的人物形象。

2.画线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X X是怎样的一个人?4.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5.谁是文中的主人公?请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XXXX的人物形象,他做的什么事(或者说的什么话)表现了他的XX性格(品质)。

【方法点拨】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性格分析两个方面着手。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语句用词。

1、正面描写包括人物肖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作用: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容等,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以环境描写和他人反应来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3、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环境场面等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4、环境描写: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5、语句用词:通过用词的感情色彩来赞扬或贬斥某一人物。

(二)人物思想性格分析方法1、典型事例分析法在生活中或作品中,典型事件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趣、性格以及思想品质。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或小说,作者往往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搞清文章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这些事例反映了他有怎样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例如:《孔乙己》这一文中通过酒店小伙计的回忆,将小说的主要片段集中在镇口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

利用情节的巧妙裁取,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

比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时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残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

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迫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又如,通过对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一事例的分析,又可以看出他心底善良。

2、故事情节梳理法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分析有利于我们感受和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环境描写分析法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也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因为环境描写往往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的作用。

例如:《故乡》开篇写到:“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三)、客观公正的评价人物评价人物形象要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感情倾向,明确文中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评价,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评价,如果人物有优点又有缺点,则在评价优点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点出其不足。

(四)主人公的判定小说中有主要人物(主人公、主角)和次要人物之分。

对于文章主人公的判定,不能完全靠文字的多少来判断,关键要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成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和范围,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趋势的具体体现。

环境描写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中,有设置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中心的作用。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人物和情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考题型】1.文章第X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试分析文章第X段环境描写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3.文章多钱写到X景物,有什么作用?4.本文主体是写XX,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X环境,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题模板】:模板一:在开头——交代故事背景/渲染了X X气氛/烘托了人物X X心情/衬托人物X X性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模板二:在中间——为下文X 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X X的命运。

模板三:在结尾——为下文X 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X X的命运。

【方法点拨】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在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是指对一定历史事情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

风土人情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提供给人物活动的典型换,而且对人物的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例文讲解】门铃(片段)⑴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

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

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

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⑵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

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