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合集下载

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近年来,历史学的研究和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随着北师大历史学考研的兴起,学生们对于适合自己的参考书目有着更高的需求。

以下是一份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纲要》(郭沫若):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的经典教材之一,以纵览全局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史,内容概括全面,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脉络的重要工具书。

2.《中国古代史稿》(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和解读。

3.《中国古代社会史》(陈寅恪):这本著作是陈寅恪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系统总结与阐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人文风貌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中国近代史1.《中国近代史纲要》(董晓明):这本教材是对中国近代史的简明概述,内容涵盖了清末民初、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等时期,适合初学者整体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2.《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陈明):本书作者是北师大历史学教授,详细研究了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潮和运动,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政治思潮和社会变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中国革命史》(罗寿星):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内容详实,适合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感兴趣的研究生和学者。

三、世界史1.《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全面而客观地梳理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重要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适合拓宽思维、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

2.《世界史纲要》(王德安):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世界历史概况的书籍,涵盖了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历史等重要时期,内容清晰明了,适合初学者整体了解全球历史演进。

3.《世界通史》(J.M.罗伯茨):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经典参考书,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考研历史学专业必读书籍

考研历史学专业必读书籍

历史地理: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 蓝勇《历史地理》;
3、 李孝聪《区域历史地理》。
这些最好多看看
现在历史学考的都不深 但很广
个人觉得初试的课本可以选如下几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中国史: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张岂之《中国历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4、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詹子庆 《中国古代史》(高教版);
6、 钱穆 《国史大纲》;
7、 张传玺《中国史纲》;
2、 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大版)。
历史文献:
1、 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北大版)。
史学史:
1、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2、 仓修良、魏德良《中国史学史》;
3、 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版)。
史学理论:
1、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教版)。
8、 周谷城《中国通史》;
9、 张大可《中国史学史纲》;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上)(下)》(北师大版);
11、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2、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史:
1、 吴于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东大学出版社);

661中国近代史考研参考书目

661中国近代史考研参考书目

661中国近代史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是考研历史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对备考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近代史考研参考书目,供您参考: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版)作者,吕思勉。

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的经典教材,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详实,适合考研学生系统学习。

2.《中国近代史》作者,王汝梅。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内容全面,语言通俗易懂,适合考研学生入门阶段的学习。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者,陈荣。

这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经典教材,内容详实,条理清晰,适合考研学生系统学习。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者,王汝梅。

这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经典教材,内容全面,适合考研学生系统学习。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者,杨奎松。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详实,适合考研学生系统学习。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近代史考研参考书目,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需求的教材进行系统学习对备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

中国近代史书籍推荐

一种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

一种从1644年开始,可以直到新时代。

两种分法,都有问题。

用一场实际上没有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太平天国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是)把中国历史硬生生分为两半固然是某种殖民—抵抗叙事的偏见,但把清史纳入近代史行列,却也多少陷入了断代为史的陷阱。

如果说清代前中期已孕育了近代的因子,那么晚明呢?如果按这个逻辑一直往前推,中国近代史是不是要从宋代开始?就像某些日本学者做的那样。

———通史部分的分割线———1《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这应该是快速了解近代史的最好书籍。

书写得很薄,从语言到线索都无比清晰简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不少方法、结论虽然家喻户晓但其实有些过时了,历史常青,而历史学是会进步的。

不过,考虑到它超强的可读性,我还是把它放在第一位了。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很适合近代史小白入门的书,我甚至觉得,它是当下最理想的高中、大学近代史读本。

阶级史观的根本立场虽然没有改变,但陈旭麓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定的写史方式,这个从书名就看得出来。

它聚焦的是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因外部入侵,内部改革所引起方方面面的变化。

整个叙述克制、平和,没有官定近代史中各种莫名其妙的义愤填膺或者肉麻兮兮的颂扬,但在各大事件的判断上却极其正统。

对于抗拒说教但又对红色中国抱有强烈认同感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代通史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装本)3《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中国的出版商给它起了个副标题叫《中国的奋斗》,听起来倒挺让人热血沸腾。

可是,一想到这本书几乎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又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带有莫名的反讽。

在国内,建国前的历史尚被容许某种程度的个人化叙述,建国后的历史,则连这有限的闪转腾挪的空间都被挤压殆尽。

徐中约在处理诸多敏感事件时采取了尽量审慎的态度,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关于当代中国的评述为国内读者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在国内,当代中国的叙述其实是断裂的,某些事件因为当下的需求被刻意地淡化,某些又被刻意地夸大,这导致一个学生往往能对建国以前的所谓苦难历程倒背如流,却对当代发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缺乏最基本的线性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书单(合集5篇)

中国近现代史书单(合集5篇)

中国近现代史书单(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书单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讨论书目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进一步扩大阅读的书目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年》,重庆出版社,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新版)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度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史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阎国栋:《俄国汉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材料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资料、回忆录(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

(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必读书目
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4.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丁言模:《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姚金果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舒龙等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

9.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本文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且实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

本文首先介绍了参考书目的必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参考书目分为通史类、专史类和专题研究类三个部分,分别推荐了各类别的经典著作。

最后,结语部分强调了新编参考书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希望广大读者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籍,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创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力求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精炼的近现代史纲要参考书目。

希望这份书目能为您在学习、研究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发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参考书籍可能已不再符合当前的学术观点。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请您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多方资料和研究成果,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推荐几本书
2012-10-19 22:42:23
浏览 3035 次 | 评论 2 条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因而,喋喋不休指导别人,为公众开“必读书目”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且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

胡适、鲁迅等一代名流无法幸免,因为任何一个书目在专业人士看来,均非必读,这就像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原著一个道理。

好在,此次活动为《博览群书》发起,我只是受邀就“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应该博览、精读哪些著作说点粗浅意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赐教。

博览部分:
作为“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至少应该知道古典中国之所从来,所以应该博览从人类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

假如立志从事近代史研究或教学的话,在本科阶段至少应该博览二十六史,熟知古典中国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大致走向。

近代中国的全部问题都是英国革命所引起的,因此要讨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必须熟悉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历史,熟悉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知道中国是怎样从世界楷模、世界文明中心转变为“被打对象”的。

广义的或者说“大中国近代史”至少应该涵盖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之后至当代的全部过程,因此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在最值得用心博览的部分,应该熟悉利玛窦、徐光启以来的全部文献,知道怎样利用这五百年的存世文献,包括官方文书、公私档案、时人文集、野史笔记,以及墓碑、田野调查等一切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的有形无形史料。

具体而言,应该博览《清实录》、《清史稿》、清代人物自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来的文人文集,博览《四库全书》中的相关部分,知道《续四库》、《四库补》以及《四库未收》等大型文献汇编大致情形。

进入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有了报纸和杂志。

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必须知道近代中国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知道一些重要刊物、报纸的倾向、主要内容,知道他们藏在何处,如何使用。

研究唐宋之前古典中国的历史可以穷尽文献,可以运用聪明智慧去解读历史,重建历史。

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谁也没有办法穷尽文献。

近代中国的文献不是汗牛充栋,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因此在博览的同时也要有所节制,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再做两脚书橱笨功夫,博览群书,还要会读书。

精读部分:
作为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我觉得至少应该精读这样几部分书籍:
不管将来重点研究哪一段哪些问题,在读书阶段,都应该精读中国史学会自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这套书正编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续编部分目前所见已出版的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据说很快还会有《清末新政》、《解放战争》等。

这都是近代史研究最基本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些文献,固然也能作出很不错的专题研究,但其学问根基总显得有点不甚牢靠。

如果兴趣在近代史后半段,即二十世纪的历史,需要掌握的基本文献更多,这方面需要读者自己去扩大,去检索。

熟悉基本史料只是学习近代史的第一步,第二步应该知道前人对这段历史究竟做过哪些工作,有着怎样的基本认识。

我们现在这一代研究生,不论博士和硕士,都是接受“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史观教育的,这方面奠基之作是范文澜、刘大年、胡绳等人不同名目的近代史。

代表最近看法及反映新出史料的作品,当属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这部作品在总体框架上依然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但在各个局部问题解读上明显废弃了过去的教条、武断,多了许多新意。

此外,研究生应该熟知、精读非马克思主义、非半殖民地半封建史观的著作,否则无法与大陆之外的近代史研究对接,只能在大陆内部自说自话。

在这方面,需要精读的作品非常多,简单举出一些仅供参考: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精读的作品,全书只有几万字,但作品提供了一个对近代中国历史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解释对范文澜等后来者建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史观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简单地说,范文澜等人用悲情解读近代中国,过去一百多年就是中国人挨打、奋起的历史。

按照蒋廷黻的看法,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走向世界重回世界文明中心的历史,中国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可以不挨打,只是中国的统治者太愚昧太自私。

这些解释我们可以不同意,但作为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不能不知道。

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

郭廷以是台湾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者,他的几部作品都以丰富的史料功夫见长,或本身就是史料,比如专业研究者手头必备的《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等,我们或许能够作些补充,但无法颠覆。

所以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在历史线索、基本史事方面贡献最大,最值得信赖。

受郭廷以影响,台湾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功夫见长,张朋园、张玉法、陈永发以及更年轻一代,都注意从基本史料入手去研究历史。

他们的许多作品已经或即将引进,值得注意。

在西方汉学界,最近若干年最流行的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是西方一些大学使用的中国近代历史教科书,值得阅读。

不过,如果真要了解西方汉学界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系统解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费正清老一代汉学家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史》系列的《剑桥晚清中国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这几部通史类作品今天看来可能资料略显陈旧或不足,具有时代局限,但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整体感觉、客观的第三者叙事,对一些重大问题不一样的看法,对我们近代史专业从业人员来说依然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费正清之后,西方汉学有巨大进步,其门生弟子的作品更是新意迭出,颠覆老者。

比较优秀的作品如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起源》等,都是值得格外关注的作品。

说到西方汉学,还应该注意在西方各大学从事教学的中国学者,他们具有国内学者不具备的西学素养,所以他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解释也很值得重视,最优秀的当属余英时先生,他对中国历史是打通古今,著述宏富,每一部作品都充满新意。

此外,张灏对近代思想史的解释,林毓生对五四思想的解释,周质平对胡适及现代中国学术的解释,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重视域外,当然不意味着忽视内部。

其实在过去二十年,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进步神速,几乎每一个重大问题都被重说被重述,优秀研究者很多,以近代历史顺序为例,贡献最大的新一代研究者至少不能忽略茅海建、桑兵、罗志田、杨奎松、沈志华、高华诸教授,他们从基本文献梳理开始,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近代史叙事框架。

新一代研究者当然不必对他们亦步亦趋,但必须知道他们的贡献和缺失,然后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重新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