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

文化风俗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文化风俗议论文作文1读过网站上的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者们的那一句句独到见解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的篇名叫《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使我感到了茫然,仔细品读下来,才有所触动,有所感觉。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虽然这是引用的着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接着作者的那一段极富表现力的排比句更是令我心潮澎湃。
作者是这样写的: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入生命,并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和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这是对民族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使我联想到:____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勇夺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的一刹那,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
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飞快地冲过终点,以12.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枚金牌时,我心潮澎湃,我想在这12.91秒的时间内,大家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犹如滔滔的江水。
刘翔的那块金牌里面不但包含了他多年来的血汗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有激励他迈向巅峰的那一份强烈的民族精神。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们种种复杂的情绪都升华了,自然地融合于节奏之间,变成了令人陶醉的旋律,民族精神。
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多为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简介: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明部分逐步加强对民间的习俗文明的研究与开展力度,经过深受公民群众喜欢的习俗文明,来提高我国的文明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了解状况,对其开展群众文明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间习俗文明;群众文明;文明艺术只要归于民族的文明才是归于国际的文明,将文明推向国际才干确保优异的民族文明被传承下去,可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本来具有较高文明价值的习俗文明逐步被新式文明淘汰,在文明竞赛市场,传统的习俗文明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能外衣的现代文明更感兴趣,而许多习俗文明遭到了影响,乃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习俗文明是不该被抛弃的,因而本文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价值以及传承方法进行剖析。
1传承习俗文明的必要性我国的民间文明成善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根底深厚,我国风格明显,遭到国际各地公民的拥护与喜欢。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咱们不仅要肩负起维护民族文明的重任,还要将其持续开展下去,传承给咱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咱们在坚持多样化的根底上,整合与立异符合生产力与文明开展要求的习俗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5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宝,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才智的结晶。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华传统文化谈论文【篇1】中国!一个宏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制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骚》,《史记》……而制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雄伟壮丽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动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漂浮的历史长河中仍旧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宝!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楚地记得在小时候参与的一次游行,在那次的游行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受,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骄傲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藏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傲慢,这种文化遗产莫非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忘却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头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急。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篇一:中国民俗风情论文中国民俗风情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
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 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根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的界定问题乃是治中国文化史者所不能回避的根本论题,也是一个历来歧见纷呈的论题。
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相对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文物、制度、习惯等的“文化开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根本思想。
??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根本观点〞在张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根本特点,而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与天人协调四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李宗桂先生那么指出: “所谓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根本风貌。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的根本精神内容。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些思想都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首先,民俗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各种习俗和传统活动的总称。
这些习俗和传统活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礼仪规范、民间艺术等等。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生成、传承和发展的,它是具体的、细节的,反映了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
其次,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舞狮、舞龙、放鞭炮等庆祝活动。
而在西南地区,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龙船节等地方节日也别具一格。
此外,中国民俗文化注重家庭纽带,重视孝道和礼仪,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然而,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和边缘化。
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庙会和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和热闹。
另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的追求也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应当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传授给下一代。
同时,应该鼓励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华文化的瑰宝得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得以永久传承。
中国民俗节日饮食文化系列论文

中国民俗节日饮食文化系列论文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人们传统的热情和喜庆,更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民俗节日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节日的饮食,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可以祈福、祭祀、庆贺和纪念。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民俗节日饮食文化的精髓,以及其中几个代表性的节日。
一、春节饮食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国人团聚和迎接新年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注重传统的饮食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品多种多样,寓意着幸福、团圆和吉祥。
比如,鱼是年夜饭的必备食物,因为它的发音与“余”相似,象征着年年有余。
此外,年糕、饺子、汤圆等甜食也是春节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食物形状吉利,带有美好的愿望。
二、清明节饮食文化清明节是一年中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扫墓外,还会准备一些食物供奉祖先。
这些食物通常是祖先喜欢吃的,如清明团、青团、寿面等。
清明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球状食物,内部可以添加花生、枣子等。
青团是一种颜色鲜艳的糯米糍粑,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而寿面则代表着长寿和健康。
三、端午节饮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人们在这一天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和其他馅料制成的一种菜肴。
粽子除了有丰富的味道,还寓意着辟邪、祈福和防病。
此外,人们还喜欢喝雄黄酒和挂艾叶,这些都是为了驱邪和保护身体健康。
四、中秋节饮食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民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赏月、吃月饼的活动。
月饼是中秋节最经典的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豆沙、莲蓉等馅料制成的圆形糕点。
月饼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和亲情,因此,人们通常会将月饼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此外,人们还会品尝一些其他节日特色的食物,如柚子、蟹糕等,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五、农历年饮食文化除了春节外,中国的农历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春节民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春节、民俗、杂说
正文: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构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同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地域性的,也有全民性的。
我国的春节,可说是全民性的传统节日。
节日民俗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诸如政治、经济、生产、生活( 衣食住行) 、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皆在节日民俗中有着综合反映。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 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
传说故事《春节》讲述一位很有心计的青年,名叫万年,他一心想把节令定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奋测日影,精心作记录,探索出太阴历的基本规律: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他将草创的太阴历奉献天子祖乙, 敬请天子定节令。
天子祖乙便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春节的来历。
相传很古老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 身躯象牛一样肥壮, 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
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 为害极大。
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 更是作恶多
端, 弄得百姓惶惶不安。
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 二是火光, 三是响声。
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
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
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 点灯燃烛,敲锣打鼓, 通宵守夜。
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过年。
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
还有其它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
纵观上述种种传说故事, 它们讲述春节的来历, 虽然说法有区别, 角度不相同, 但也有其共同之点, 这就是除旧迎新, 庆祝、纪念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 希冀来年再创佳绩, 形势更喜人。
所以,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吉利和希望的极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这种浓烈的氛围处处可以领略感受, 处处给人欢欣鼓舞。
这是春节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期间, 民风民俗, 异彩纷呈, 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春节民俗中的美酒和酒歌,是最为奇特而又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民族地区的酒和酒歌文化源远流长, 它历古至今,盛况不衰。
对此, 笔者今年春节在贵阳市郊民族地区采风颇有感触。
兄弟民族同胞的美酒、酒歌, 是那样的浓烈而情深, 又是那样的质朴而温馨。
我们行走在市郊布依族村寨,受到的是热情接待, 见到的是热闹场面, 好客的主人对我们以歌相迎, 以酒相敬。
有的村寨, 男女歌手还在农家小院设置酒歌会场, 边唱歌, 边
敬酒, 其浓烈的气氛, 深厚的情意, 真是空前少有, 感人肺腑。
这是布依人好客的真诚表现, 也是他们待客的独特方式。
兄弟民族同胞能歌善舞, 这是他们的特长, 也是他们的才华。
在采风中,有人给我们讲起了布依族女歌手龙发英的故事。
她从六岁开始学唱山歌, 从小到大, 唱山歌一直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现今, 这位中年歌手已唱红了布依山乡的村村寨寨, 博得广大观众的喝彩, 就连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听了她的歌唱也点头称赞, 连声说好。
布依族山歌代表之作《好花红》:好花红, 好花红, 好花生在刺藜蓬, 好花生在刺藜树, 哪朵当阳哪朵红。
好花鲜, 好花鲜, 好花生在刺藜边, 好花生在刺藜上, 哪朵向阳哪朵鲜。
龙发英演唱这首山歌音调动听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唱得特别深情, 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受到音乐界专家的好评。
无疑, 象龙发英和许许多多布依儿女、侗族儿女及黎苗儿女的歌唱, 为新春佳节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展示出浓烈的节日文化色彩。
民俗虽然有其稳定性的特点, 但它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我们从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中, 即可看到民俗自身的发展和演变。
我们春节采风, 所到之处都看到各族人民欢度春节一方面沿袭传统的民俗, 开展多种多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又将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充实于新春节日生活之中。
时下, 我国各民族人民欢度春节最为欢欣、快乐的一件事, 就是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的精彩节目, 从中回味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刻变革, 为祖国的经
济腾飞和日益强胜而骄傲和自豪, 为祖国跨入新世纪将会开创更美好的明天而充满信心。
可以说, 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 各家电视台在春节期间举办的各种类型的文艺晚会, 将许许多多反映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形象描绘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生动展示祖国美好明天的各类精彩文艺节目, 送到国内千家万户, 送到海外华人居住地区, 为亿万炎黄子孙欢度新春奉献了精美的精神食量, 成为今日春节民俗文化中的闪光点。
在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春节民俗发生的新变化。
我们在采风中感受到:春节民俗的新变化,主要的就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
从我们春节采风所见,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黎苗村寨,我们看到黎苗儿女不仅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对现代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
其二,如今广大黎苗人民, 他们一边忙着过年, 欢度春节, 一边又忙生产,更是不忘发展生产的大事。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 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起到阻碍的作用。
因此, 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 剔除糟粕的东西。
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的功能作用, 有学者概括为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等。
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
从规范角度讲, 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起到规范作用。
培根曾说: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 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 而他们的行为, 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民俗由于具有社会性、集体性、传承性和传播性等基本特征, 因此, 民俗具有特殊的作用, 它是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出发, 将群体所奉行的某一种信仰和具有共识的行为方式予以肯定, 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统一人们的行为, 从而维系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
民俗在统一群体行为的同时, 还维系着群体的心理。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成员, 他们在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形成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民俗文化, 民俗心理, 是产生和形成凝聚力及向心力富有源泉性的强大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优秀的民俗文化, 它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其教化和维系功能的作用, 是巨大的, 也是长久的。
比如本文杂说的春节民俗文化, 事实证明: 它好似环绕全球的纽带将五洲四海的炎黄子孙紧紧相连, 它犹如黄河、长江拥有的浩大动力推进中华儿女及世界华人的紧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