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 鹳 雀 楼 》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解释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

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首先,让我们看看雀楼这座古建筑。

二、雀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阁合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旧址位于蒲州城西南黄河岸畔高处(今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时有雀栖其上而得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上说:“河中府雀楼,三层,前中条,下大河。

”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

大河就是黄河。

雀楼由于前中条山,下滚滚黄河,气势显然宏伟壮观,又加上位置优越-西傍长安,东临洛阳,所以历代都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此登临赋诗。

《全唐诗》中便收录了有关雀楼的诗不下三十首,当然王之涣这一首五绝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滨临黄河岸边的名城,远在战国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时便在古蒲津渡口架设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依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当时是以竹索修建,而横跨黄河两岸的浮桥因为大水汹涌的关系,所以时常发生桥断船沉的意外事故,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下诏重新建设浮桥。

依照专家的说法,这座新建的浮桥是由两座连船百艘的曲浮桥相会合于河中的中间岛而连成。

原先是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铸造了各重五千公斤的八尊大铁牛和八尊大铁人策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即两边各有四铁牛四铁人)更在中间铸造了铁山二座,铁柱十八根作为铁锚,由粗约三十毫米的铁索连在铁牛铁柱上,八头大铁牛便像浮桥在两岸的桥头一样镇守着大河两边。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登鹳雀楼》 (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登鹳雀楼》 (共14张PPT)
8、登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 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 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楼 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鹳雀 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到元初毁坏。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 市。1997年12月复建,2002年9月26日新 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学古诗要求一:知诗人
王之涣,是唐 代著名诗人,他的 诗,很多都被当时 乐工制成乐曲,广 为传唱,深受人们
喜爱。
学习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故事描绘的画面。 4、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生字。
学古诗要求二:读准字音 学古诗要求三:读通诗句
雀楼
我会写
楼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10日星期日2022/4/102022/4/102022/4/10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102022/4/102022/4/104/10/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102022/4/10April 10,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
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 更上一层楼: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学古诗要求六:想象意境

8《登鹳雀楼》课件(共43张PPT)(完美版)

8《登鹳雀楼》课件(共43张PPT)(完美版)


(《凉州词》王之涣)
2
0
2 3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年 二
登 鹳 雀
年 级
【谚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文 上
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关系,避免不了嫌疑。

2
0
2
3
年 二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
登 鹳



级 语Biblioteka 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上 册
做生活的强者!
课后小结(一)

上 册
“更上一层楼”。
2
课文结构
0
2
3
年 二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登 鹳 雀 楼
级 语 文 上
登 鹳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楼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2
0 2
课文主旨
3
年 二
登 鹳 雀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



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
3
年 二 年 级
黄 音序:H 部首:黄
登 鹳 雀 楼

结构:上中下



组词:黄河 金黄
造句:黄河是我们的母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
亲河。
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
2
0 2
céng
3
年 二 年 级
层 音序:C 部首:尸

登颧雀楼的意思

登颧雀楼的意思

登颧雀楼的意思咱先来说说这鹳雀楼是个啥地方呢?那可是个很有名的高楼呀。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座楼高高地矗立在那儿,就像一个巨人站在大地上。

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看到了啥呢?“白日依山尽”,哎呀,你看那白天的太阳呀,就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了。

就好像太阳忙了一天,累得不行了,要靠着山好好休息休息。

那画面是不是特别有感觉?太阳一点一点地往下落,光线也跟着变得柔和起来,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

“黄河入海流”,这黄河呀,奔腾着向大海流去。

那黄河的水可汹涌啦,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欢蹦乱跳地朝着大海这个大目标跑去。

诗人站在楼上,能看到黄河那么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好像要把诗人的目光都带到大海里去呢。

这前面两句诗呀,就是诗人看到的景色。

那后面两句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更有趣啦。

诗人想看到更远的地方,想把千里之外的景色都看个遍。

他就想啊,那怎么办呢?那就再上一层楼呗。

这就好像我们平常一样,要是想看到更多好玩的东西,就得再努力一点,站得更高一点。

就像我们爬小山的时候,站在山脚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爬到山腰能看到更多的花草树木,要是爬到山顶呢,哇,整个大地都在脚下啦,能看到很远很远的村庄、河流啥的。

诗人也是这么个想法,他想看得更远,他的这种想法呀,特别积极向上。

他可不甘心就看到眼前的这些景色,他想要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美景。

这首诗虽然就短短的四句,但是里面包含的东西可不少呢。

它不仅仅是在描写景色,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不断努力,不断往高处走,这样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小成就,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呀。

每次读这首诗,就感觉自己也跟着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看着那落日和黄河,然后充满干劲地想要往更高处攀登呢。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引言:王之涣写过一首有名的《登鹳雀楼》的五言绝句,而于畅当所写的《登鹳雀楼》并不为人熟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畅当《登鹳雀楼》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登鹳雀楼朝代:唐代作者: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翻译/译文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

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注释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

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

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登鹳雀楼》简析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

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

2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

2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

鹳雀楼 楼阁的名字,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的西城上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 种形状像鹤的鹳雀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楼共 有三层,是当地的名胜,后来被河水冲毁。
黄河 我国的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青海省巴 颜喀拉山脉,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 东、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赏析:“我”访隐者,在松树下碰到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 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 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他也不知道师傅到底在什么地方。
练习
欲穷( )( )( ), 更上( )( )( )。
只在( )( )( ), 云深( )( )( )。
2023/5/5
2023/5/5
2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寻 隐者不遇
2023/5/5
登鹳雀楼
鹳雀楼
2023/5/5
登鹳(ɡuàn)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yù)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白日”:指傍晚的 太阳。
登鹳雀楼 “依”:挨着,靠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尽”:完。这里指 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欲穷千里目,
“隐者”: 隐士,隐居山 林的人。

童子
(师往何处去?) (采药在何处?) (哪里能寻到?)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童子
(师往何处去?) 采药去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所见: (景) 美丽景象。 所想: (情) 积极向上。
2023/5/5
寻(xún)隐(yǐn)者(zhě)不遇(yù)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yào)去。 只在此(cǐ)山中, 云深不知处。

《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

《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

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1. 登鹳雀楼的基本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描绘了作者从登上鹳雀楼展望,景色美丽壮观,感慨人生短暂的情感。

本文将就《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

2. 历史背景2.1 唐朝时期王之涣创作《登鹳雀楼》时正值唐朝全盛时期,终年多事平稳、国力强盛。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士子们对名利权势追求渐浓。

2.2 楼台建筑风气在唐朝,建筑物及其装修在社会地位和尊贵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

登高远眺并写下描述就成为一种表现个人地位与主见的方式。

2.3 文人墨客的追求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怀有浓厚兴趣,他们经常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

3. 深层意义分析3.1 展示人生短暂诗中以鹳雀楼为象征,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同时表达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主题。

通过对壮丽景色的描述,作者凸显了时间流转和人生有限。

3.2 追求名利无常诗歌中"萧条"和"侯门"所隐喻意味深长。

这些字眼暗指权力与名利的虚妄,提醒读者不要为此而忧虑或执着。

3.3 唤起对历史的思考《登鹳雀楼》通过描述湖泊、城池等元素,勾勒出浩渺广阔之感。

这种意境唤起读者关于文化薪火传承和历史延续的思考。

4. 结论《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述壮丽景色并陈述人生短暂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于名利虚妄以及历史延续的思考。

该诗歌在文化背景和意义分析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以上对《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了解和启发。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触动着人们内心对人生、名利和历史的思考。

《登鹤雀楼》解读

《登鹤雀楼》解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导读: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

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
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

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

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

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

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

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

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

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

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

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