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关于犯罪类型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根据犯罪违反的规范性质不同,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

例如杀人、盗窃等。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

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

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

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2、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分为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自然人犯罪主体指的是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达到应负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为的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单位犯罪自首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自首问题的研究。

3根据犯罪有无组织形式分为有组织犯罪和无组织犯罪。

刑法上说的犯罪集团是最典型的有组织的犯罪,犯罪集团就是三人以上为了实施共同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组织。

有组织的犯罪中参与犯罪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分工来分的话有实行犯(就是用具体行为来实施犯罪的人),帮助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知道这种犯罪分子就是为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分子提供犯罪便利犯罪条件如提供犯罪工具)组织犯(可以把这种人比作指挥、分派职工工作的老板)还有就是教唆犯(唆使本身没有犯罪意图的人去犯罪)4依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定权益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

所谓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是指杀人、伤害等对个人生命、身体、名誉、个人财产等造成侵害的犯罪所谓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险、社会风气、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的社会原因

(2)贵州湄潭县抄乐乡小五年级二班 的班主任罗远寿宣布过一个规定,谁上 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 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1999年12月 13日,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被罗 老师厉声呵斥,当即吓得发抖。尽管如 此,后排的同学还是被强令向冯强吐口 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回吐 了一口唾沫。
◆ 中国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表现: 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其二,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其三,教育方式陈旧 。
案例Leabharlann (1)2000年5月22日星期一上午,陕西澄 城县庄头乡柳池小学某班级上第三节数学 课,班主任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她星期 五中午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班上有8 名同学未完成,于是,这些同学被老师叫 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做完作业的18名同学 上去,每人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挨了 180记耳光之后,这8名二年级的小学生都 哭了,脸也被打得肿起来。
家住湖南涟源市伏口镇的吴某已跑了近30年的 运输。地下六合彩蔓延到这里时,他也慢慢参与 买码(买六合彩),最后不但花光全部积蓄,甚 至还将自己新盖的房子也抵押给了码庄(庄家)。 2006年4月,他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生意人一样, 在特码(中奖号码)连出8期“双号”之后包“单” (包单:把1-49个数中的奇数全买下,以提高中 奖概率),结果一条街的人都赔傻了:“在听到 开出10号特码之后,街上顿时哭声骂声一片。” 那次开码,整个村子一下就流出了68万元资金。
凶手其人: 1. 23岁韩国学生赵承熙; 2. 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 3.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4. 老师曾发现其文字描述暴力; 5. 曾被送入精神病院; 6. 3月份花571美元购买手枪及子弹。 作案动机: 1. 不满有钱人作风,宣言报复快乐主义; 2. 案发前在宿舍与女友发生争吵,怀疑女 友有外遇。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社会学整理

犯罪社会学整理

犯罪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犯罪与社会1.何为社会?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的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群。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三是有相互作用的人群。

2.何为社会学?(1)“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波普诺,2007,p6)(2)“确实,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是一位业余的社会学家,用他所喜欢的力量去解释什么使得世界运转。

” (波普诺,2007,p7)3.何为犯罪?(1)刑法学中的犯罪(2)犯罪学中的犯罪(3)社会学中的犯罪4.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特殊的功能,社会也需要犯罪来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犯罪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1)犯罪可以增强和重新增强社会的集体意识。

因为犯罪是对社会集体意识的触犯,一旦一种行为对我们共同的信仰、习惯或权威等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时,一种共同的愤恨情绪就会表现出来,这些情感一旦发生作用,就会把每个人所有的全部力量释放出来。

(2)增进社会发展。

没有犯罪,法律就不能进步。

集体意识构成道德的边界,但道德的边界不能太僵化,需要突破。

有些犯罪就是对社会限制的突破,使社会限制减少从而使社会更有活力。

并可以帮助社会形成新的集体意识。

二.犯罪学与犯罪学派1.犯罪学派(1)古典犯罪学派(2)实证犯罪学派(3)犯罪社会学派(4)芝加哥学派2.犯罪学(英语:Criminology)是一门学科,专门寻找犯罪行为出现的实际原因,以提供一个方法减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相关的犯罪研究也会发表社会与政府对犯罪标准和反应。

犯罪学属于行为科学,特别着重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上的研究,和法律著作一样。

三.犯罪社会学1.概念(1)“除非认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理构成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作用的结果,不能对犯罪做出任何其他科学解释。

”p47(2)“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而是由于他处于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之下,罪恶的种子得以在这种条件下发芽、生长。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亦称“刑事社会学”。

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现实犯罪状况、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的地域分布;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制度和犯罪现象的关系;犯罪集团类型及其内部关系;犯罪集团的文化;犯罪的社会控制、社会预测和预防;违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及其防止对策等。

由犯罪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和法国的盖利开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费利首先提出,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触犯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违反刑法,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犯罪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率:用数字来计算某一地区或人口集团犯罪的记录与人口总数的比例。

以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粗犯罪率;以达到犯罪年龄的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细犯罪率;记录其中某个年龄段的犯罪人数,为特殊犯罪率。

计算犯罪率的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模式。

犯罪地区:亦称“越轨行为区”。

一个城市中犯罪或越轨行为的比例高于该城市中同面积和人口相仿的其他地区的地区。

通常位于该城市与相邻城市之间的过渡或边缘地带,往往是工业建筑物和铁路集中、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

一般说来,该区域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犯罪类型: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特征和犯罪主体的属性加以区分的不同的犯罪种类。

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分为成年犯罪与青少年犯罪,男性犯罪与女性犯罪等。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一、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群体就是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

群体犯罪现象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采用“群体犯罪现象”要比“总体犯罪现象”更合适一些:——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现象来说,事实上永远存在着犯罪黑数,没有可能掌握和研究实际上的总犯罪数;——与个体相对的概念是“群体”而不是“总体”。

群体犯罪现象与个体犯罪现象的关系:群体犯罪现象概念是作为与“个体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个体犯罪现象比较,群体犯罪现象突出表现出量的属性,也就是具有群体性、普遍性;而个体犯罪现象则具有个别性(或单一性)、特殊性。

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后者。

群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所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括在群体犯罪现象之中。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有机组合,具有了不同于部分相加为总体的新属性。

二、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犯罪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犯罪现象具有暂时性。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

三、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在犯罪学中,研究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也就是以群体犯罪现象(而不是个体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

其次,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为科学犯罪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有利于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现象根源犯罪根源回答犯罪的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方向,犯罪根源不仅是犯罪原因论同时也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犯罪根源是从犯罪现象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上进行解释犯罪现象产生的范畴和方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犯罪PPT课件

犯罪PPT课件
如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这就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故意犯罪可分为直接故意 和间接故意两种。(P179案例)



犯罪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态度。 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态度。
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 位。 第四,犯罪主观方面:它是指犯罪主 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 机和目的等因素。

从主观方面看犯罪分为:犯罪的
故意和犯罪的过失

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发生的心理态度。
关系 共同点
一般违法
犯罪
不 对社会的危 同 害程度不同 点 应承担法律 责任不同 处罚的机关 不同 联系
关系 共同点
一般违法 犯罪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不 对社会的危 同 害程度不同 点 应承担法律 责任不同 处罚的机关 不同 联系
关系 共同点
一般违法 犯罪 都是违法行为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案情:

2004年11月1日晚10时许, 张某、范某、柴某等人到舞厅蹦迪。 在蹦迪的过程中,范某突然去摸领舞 小姐的腿,舞厅工作人员欲将范某推 出舞池,双方发生冲突。张某、柴某 等人对舞厅服务员进行殴打,张某掏 出匕首对着一服务员猛刺过去,没想 到在张某旁边的柴某正用脚去踹该服 务员,张某的刀正好捅进柴某的腿内。 因伤及动脉,柴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 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