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

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图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问题思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3(活动探究型)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3(活动探究型)一、课程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学目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二)互研探究互动活动——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1)317年,司马睿,建康;(2)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3)“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互动活动二南朝的政治自主阅读课本P90~91内容,完成第2题。
2.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1)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2)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互动活动三江南地区的开发自主阅读课本P91~92内容,完成第3题。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4.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内容逻辑关系
①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学生了解到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政治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历史背景。
②人口南迁:学生掌握到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4.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对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有一定认识。本节课将分析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繁荣及其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5.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民族融合、民族政策有一定了解。本节课将探讨江南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民族关系的启示。
核心素养目标
1.时事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拓展内容:阅读材料
(1)《江南地区的农业开发》(作者:XXX)
(2)《江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史》(作者:XXX)
(3)《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繁荣》(作者:XXX)
2.拓展内容:视频资源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意义》(视频来源:XXX)
(2)《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过程》(视频来源:XXX)
(3)《江南地区商业经济发展》(视频来源:XXX)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依赖性,不愿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仍存在困难。这使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总结
然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不高,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仍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日期12月15日课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设计其他参与人年级学科组长签字审查情况审查签字目标确定分析课标分析一、课标摘录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课标分解1. 学什么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东晋的建立和灭亡,南方政权更替的史实。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2. 学到什么程度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能够总结出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3. 怎么学情境导入法: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江南地区的美。
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朝代较多,朝代更替频繁,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所以只能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三目。
第一目:东晋的兴亡。
叙述了东晋的建立及东晋与十六国对峙。
第二目:南朝的政治。
分析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的现象,其中指出南宋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南梁对江南地区的破坏。
第三目:江南地区的开发。
介绍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背景下进行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较为陌生。
从内容来看,时间跨度很大,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学生不易理解,为此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编演历史小话剧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2. 通过阅读教材呢材料,识记并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重点)和主要表现。
评估任务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对应目标一)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呢材料,识记并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重点)和主要表现。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3

引导学生发现,古代国家,尤其是大一统国家定都的地点,都与经济重心所在相关。而经济重心的所在,是由农业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了解江南在秦汉之际“尚待开发”的基本史实,农业水平底下的史实。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江南的经济在《宋书》所载的历史时期(南朝宋)已经得到了开发。
查找成语词典,了解两个成语故事的来历。
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了解东晋时期南北统一的历史契机及其结果。
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名词的含义,认识其对应的政权、历史分期。
了解南北朝政权并立、对峙。
简要了解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的更替和过渡情况,知其大致政区范围。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历史阶段的分期,以便对该历史时期做具体的微观研究。
至于“江南的开发”,这一重点的突出之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从逻辑上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哪里?
2、魏晋南北朝期间,江南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答案是得到了开发,那么有哪些现象和政局说明这一点?)
3、江南的经济为何会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得到开发?)
4、这一“变化”(江南的经济得到开发)对后世会有怎样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祖逖北伐等史实来证明东晋初期曾经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民心所向,希望统一;通过研究淝水之战,来说明当时南北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通过研究侯景之乱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来说明南朝梁的末期,南朝势弱,南北朝割据发生重大转变;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江南地区在秦汉之际、东晋南朝时期的变化,来得出“江南得到开发”的结论。
请大家换一种方式,用“年代尺”的办法表述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资料】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历史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南朝时期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探讨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地图,展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江南地区的优势和潜力。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开发过程。
第二章: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气候、水系和土地利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特征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江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探讨江南地区的水系分布和交通优势。
分析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发展。
2.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江南地区的气候、水系和土地利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理特征对开发的影响。
第三章: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引导学生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和综合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
探讨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
介绍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兴起。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当时商业交易的情景。
第四章:江南地区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对江南地区文化交融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和多元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原因和过程。
教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2.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3.认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知识导入:1.让学生回顾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知识讲解:1.讲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等;2.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农田利用、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等;3.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包括航运、水路交通和城市发展等;4.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包括丝织、陶瓷和造船等。
C.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农业、商业或手工业,并汇报研究结果;3.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梳理并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D.拓展延伸:1.分析“开发江南地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2.给学生布置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个人或小组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农业、商业或手工业,并汇报研究结果;3.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梳理并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研究成果;2.学生对于江南地区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
但考虑到篇幅有限,上述教案中的内容可能并不详细,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下设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这节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与本单元前两课“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顺承。
本单元的历史特点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族人民南迁,都推动了民族交融。
本课讲南方的政权发展和民族大交融情况,与下一节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相辉映。
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讲“民族交融”的史实,政治方面叙述南下的士族与当地的士族与庶族的政治发展情况,经济方面叙述北方人的南迁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的表现,突出了单元的主题。
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将东晋和南朝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补充,使得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所涉及的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和相关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时间轴、地图和文字史料中获得信息,发挥课堂的主人翁作用。
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需要做到历史史料生活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通过对比史料和呈现史实来让学生理解“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这样,教师由常见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文物等材料,感悟和了解具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理解教材内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2)通过探索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问、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研读,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从中了解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课重点;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本节课的难点是“王与马,共天下”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本课在第一目和第二目宜采用表格式方法,引领学生明确朝代的起止、政治特点、阶段的重大事件;第三目主要采用材料研习法,通过多媒体史料呈现的方式,在史料研读中比较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江南地区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中国历史》中“北民南迁”片段。
(节选自纪录片《中国历史》第34 集“门阀政治”中的片头部分)(2)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量人口往南迁徙)(教师:专家称为“北民南迁”)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江南地区躲避战祸。
他们和南方的人民是如何相处的呢?对江南地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3)打出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民南迁”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因素,用这段视频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内容打下铺垫。
【过渡】大家先看课题:我们把课题分为两段,东晋南朝时期(学习政治概况)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学习经济内容)。
“江南”的“江”指哪条河流?(长江)那么江南就是指(生答:长江流域以南),具体说应该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及往南的大片地区,历史上也称“华南”或“南中国”。
从课题上看,江南地区的开发时间是在东晋和南朝时期,我们来看历史时间轴,找到这一段历史的位置。
【设计意图】此处先让学生明确“江南”地理区域,再明确本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可以让学生知道本段历史定位,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城头变换大王旗——政权更迭的江南【问题】在这段位置中江南包括了哪些王朝?先后顺序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共五个,先后顺序是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
【过渡】在西晋结束之后,先是司马家族建立了东晋政权,后来又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在270 多年的时间里,政权多次更迭,皇帝的旗帜不断更换,都城“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
【小组合作学习】速读课文第一目和第二目,小组内合作尝试完成表格。
【进一步提问】我们先学习东晋的历史。
请说出东晋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
谁能说一说“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预设答案】(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时间317 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今南京)。
读课文中的典故。
【问题】一般来说,皇帝只有一个,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东晋的政治有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引出王氏家族控制政权(门阀政治)。
【教师讲述】西晋灭亡后,长江以北地区进入“十六国”混乱时期,北方的中原各族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到江南地区。
南下的大贵族大地主(即名门望族)和江南本地的大族有斗争也有合作。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东晋政权是皇族与王氏家族和当地的势力结合的结果,这就出现了皇帝在前台,实权却被后台的王氏家族操纵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门阀政治”(大地主掌权)。
【设计意图】从“西晋”到“东晋”和“南朝”,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学生对这些王朝易产生混淆。
借用表格,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特点和重要事件,可以理清这些政权,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问题】(接下来,我们先看重要事件:多次北伐)你听说过“祖逖北伐”的典故吗?祖逖为什么要北伐?结果如何?你从祖逖的身上感悟到什么精神?(学生读“相关史事”,思考)【预设答案】原因:南迁的北方人思念家乡,希望东晋能恢复中原。
结果由于朝廷的多方牵制,未能收复中原地区。
精神:热爱家乡,爱国爱家。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深刻写出了北伐失败后,中原战乱地区人民的失落之情)【设计意图】以历史典故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缄默知识”和课本中的“显性知识”整合在具体的时间段里,让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不论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还是新学的内容,学生的收获多是零散的,帮助学生整合在知识网络上,学生才能逐渐理解零散知识的内在联系。
【拓展】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东晋进行了多次北伐”。
祖逖的目的是什么?其他人北伐的目的是否和祖逖相同?(生思考,回答祖逖北伐的目的)除了祖逖的目的是怀念北方家乡,希望恢复中原以外,其他的北伐多是将领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影响。
东晋末年刘裕就是借助北伐成功地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掌握了军权,从而夺取了东晋的政权。
所以,多次北伐的目的不一样。
【设计意图】历史细节可谓是历史的血肉,学生对历史细节比较重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和感悟历史细节,能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全局中去看细节,透过细节看全局,提高学生的认识高度和深度,这会凸显历史学科特有的精彩。
【进一步拓展】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事件:淝水之战。
书上说:“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政权解除了北方威胁。
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预设答案】(生答后,师总结)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问题】我们再来看南朝的历史。
为什么称为“南朝”呢?建立这四个政权的皇帝都是什么人?【预设答案】课文中“南朝”的定义。
这些皇帝都是武将。
【过渡】到了东晋末年,刘裕掌握了政权。
东晋时期的当权者是大贵族大地主,而东晋大将刘裕和后来南朝其他的建立者都是出身贫寒的中小地主。
他们都是被皇帝重用,作了军官掌握了实权,之后,又相继夺取帝位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武将夺权导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四个政权(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预习)【问题】请找出南朝的起止时间。
对比一下南朝中疆域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政权?【预设答案】起止时间:420 年刘宋建立,589 年陈朝灭亡。
疆域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刘宋和陈朝。
【问题】南朝统治最好和最乱的分别是哪个时期?【预设答案】(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最好:宋朝时武帝和文帝时期;最乱:梁朝时。
【进一步问题】(我们来看两个重要事件:宋朝的繁荣和梁朝的叛乱)从宋朝和梁朝的这两个事件上,国家的统治好坏与人民的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答案】关系:国家统治稳定了,社会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拓展】大家想,淝水之战后的东晋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和宋、梁两朝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都说明,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安居乐业,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前提条件。
综合东晋和南朝历史,我们发现:“城头变换大王旗”,变换的只是上层的皇帝,而对江南地区的人民来讲,总体上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对比南方和北方的政治局势,南方相对战乱较少,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政策,这些都是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重要因素。
【设计意图】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政局,政权更迭较多。
尽管如此,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对于北方的战乱频繁,南迁的中原人民在这里能够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
设计问题“国家的统治好坏与人民的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悟出道理:国家政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历史问题与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北民南迁促发展——经济开发的江南【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两则史料,材料一是图片:“中原汉族的迁徙”,材料二是两段文字史料。
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富饶),覆衣天下。
——(梁)沈约《宋书》预设问题:1)《史记》和《宋书》里记载的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什么不同?2)结合上幅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除此之外,江南的开发还有哪些原因?【预设答案】1)不同:《史记》里的经济不富,《宋书》中的江南很富。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他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②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③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进一步设问】同学们,综合比较这些原因,你有什么感悟?【预设答案】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