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

合集下载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一、水文学及其研究对象
• 2、研究对象
–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 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 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形态:汽态、液态、固态

空间:空中、地面、地下和生物中

水圈:大气水、海洋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二、水文学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七章 蒸发与散发
第二章 水文循环
------333---333333000000000 ------555---555555000000000
------444---444444000000000
坝 九龙港

------333---333333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十二圩港口 西界港口
– (2) 由水文现象具有地区上的相似性,可有目的选择代表性的 河流进行观测,并移用其成果于相似地区。
三、研究方法
• 2、研究方法
确定性规律
成因分析法
偶然性规律
数理统计法
区域性规律
地理综合法
四、研究意义
• 1、给水工程
主要与取水工程有关: (1) 水量丰沛时: 了解水位、泥沙及冰凌情况
四、研究意义
沙 老
天生港 长 青 沙
000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洪北沙
000000000
------111---111111000000000 ------222---222222000000000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CM
A 小。 4
10
解:对A ψg= 10cm, ψp= 2cm, Φ=12cm
对B —B V= - 3×10-8 × (6-12)/10 =1.8 × 10-8m/s
B
三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l 非饱和水流的运动方程
V =−K(θ)dΦ ds
0
19
20
29
36
(H2O)2 41
58
59
50
51
(H2O)3 59
23
21
21
13
HH O
-+ -
+
O H O H H 液态水的闪动簇团模型
H HH
O
O H
H O
O
HO
H
H
OHO
H
HO
H H
H
H
H OH
H
O
H
H HO
H O
HH O
HH O H
H
HH O
OH
O
H
O H
HH
O
O H
H H OH
OH
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




湿润带
l 饱和带 l 水分传递带 l 湿润带 l 湿润锋
湿润锋
第二节 非饱和下渗理论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一) 设D(θ)= D = 常数
f = (θ 0 − θ i )
D πt
(二) 设D为含水量θ的函数
f = 1 St 2 2
第三节 饱和下渗理论
一 基本假定 1. 水分分布带是完全饱和的。 2. 下渗锋面与下层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
降水主要是降雨和降雪,其它形式 的降水还有露、霜、雹等。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名词解释:1 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以地面下渗容量fp为纵坐标,以小于等于该地面下渗容量所占的流域面积比重为横坐标,则所得的曲线称为流域下渗容量分配曲线。

2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w’m为纵坐标,以小于等于该W’m所占的流域面积比重a为横坐标,则所得到的曲线称为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3 最大流域汇流时间:流域中最长路径的水质点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

4平均流域汇流时间:5 等流时线: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每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同时到达出流断面。

两条等流时线间的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6 等流时面积: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每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同时到达出流断面。

两条等流时线间的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7 流域面积:在地形图上定出流域(地面)分水线,然后量出它所包围的面积。

8 最大吸湿量:9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量。

10 下渗容量:当土壤表面水分供应充足时,此时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下渗能力也称下渗容量。

11 下渗曲线:是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流域下渗能力过程线。

12 特征河长:就是使下断面由水位引起的∆Q正好与由附加比降引起的∆Q抵消时的河长。

13 流域瞬时单位线:14 流域单位线:在给定的流域下,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地面(直接)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直接)径流过程线,称为单位线。

15 径流系数: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段内降水深度P之比。

公式α=R/P简答:1、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剖面的变化如何?2、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面积变化有何特点?(1)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产流面积有时增大,有时减小(2)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强度和初始土壤含水量有关;(3)一次降雨过程中,全流域超渗产流与局部流域超渗产流可能是交替出现的。

3、蓄满产流的产流面积变化有何特点?当W0=0时:(1)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产流面积不断增大。

(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

水文学原理课程总述

水文学原理课程总述

《水文学原理》课程总述1.水文学作为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存在、分布、运动和循环变化规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水文学作为水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水旱灾害的形成、预测预报、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计算技术。

2.地球系统中存在的水之所以发生水文循环现象,原因之一是水在常温下就能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的“三态”相互转化而不发生化学变化,这是水文循环发生的内因;原因之二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为水文循环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这是水文循环发生的外因。

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由陆地输送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由海洋输送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3.地面分水线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非闭合流域。

闭合流域与周围区域不存在水流联系。

较大的流域或水量丰富的流域,由于河床切割深度大,一般多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与周围区域存在地下水流上的联系。

小流域或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小的流域,由于河床切割深度浅,一般多为非闭合流域。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例如岩溶即喀斯特地区,非闭合流域也是常见的。

4.流域中大大小小河流交汇形成的树枝状或网状结构称为水系,亦称河系。

自然形成的水系多为树状结构,人工开挖形成的平原水系可为网状结构。

自然形成的水系虽然形状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其一为“羽毛状”,其二为“平行状”,其三为“混合状”。

羽毛状水系的支流自上游而下游,在不同的地点依次汇入干流,相应的流域形状多为狭长形。

平行状水系的支流与干流大体成平行趋势相交汇,相应的流域形状多为扇形。

混合状水系的支流与干流的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相应的流域形状也介于狭长和扇形之间。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是指研究地表水运动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水的科学。

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方面,是研究陆地水文过程的一门学科。

水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水的物理特性、水的地质特性、水的化学特性、水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水的运动特性等,是研究地表水运动的科学。

水文学原理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水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水质学、水利学等。

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地质特性、水的化学特性、水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水的运动特性等,是研究地表水运动的科学。

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的特征和运动,以便对水的运动和利用进行合理规划。

水文学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水利工程设计者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水的运动特征,以便制定有效的水利设施管理措施。

水文学研究的结果还可以用于水资源管理和开发,以及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等领域。

水文学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而且也是水利工程的基础。

水文学的原理是关于水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方面,是研究陆地水文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
结果可以用于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设计以及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等领域,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水文学原理》课件

《水文学原理》课件

水文学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规划
水文学为水利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如流域的径流量、水位、流速 等,帮助规划者评估工程对流域
水文环境的影响。
洪水预测与管理
水文学通过分析历史洪水数据, 预测未来洪水趋势,为洪水预警
和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水文学研究流域的水资源量、分 布和变化规律,为水资源评价、 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意义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球上水的重要运动和循环过 程,对地球表面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
环节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
过程
水从海洋蒸发后形成水汽,通过气流 输送到陆地,在陆地形成降水,再通 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方式回到海洋 ,完成一个循环。
水文学观测的现代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 遥感设备,对大面积水 体进行快速、准确的观
测。
自动监测技术
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 器等设备,对水体各项
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GIS技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水文学数据进行空间分
析和管理。
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水文 学过程,预测水文学变
化趋势。
水文学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类型与特征
河流
地下水
河流是流动的水体,由雨水、融雪等 补给,具有水位、流量、流速等特征 ,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地下水是储存在地下的水体,主要由 降水、地表水渗透形成,具有水位、 水质、储量等特征,是重要的水资源 之一。
湖泊
湖泊是静止的水体,主要由河流、地 下水等补给,具有水深、水质、湖岸 线长度等特征,对周边生态环境有重 要影响。

(完整word)水文学原理

(完整word)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名词解释1、水文大循环和小循环:水文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进行的周而复始的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的变换的运动过程。

水的三态转化特性是水文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外因或动力。

1)水文大循环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子交换过程。

由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汽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部分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

2)水文小循环是指陆地上的水分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

前者可称为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

2、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水量是平衡的。

3、流域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流域日均总蒸发量。

4、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所能保持的分子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5、凋萎系数: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而开始凋萎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6、水系: 在河流运动过程中,逐渐由小溪、小河集成大河,这样便构成脉胳相通的河流系统。

7、流域形状系数:是流域分水线的实际长度与流域同面积园的周长之比,R=A/L2R:形状系数, A:流域面积(km2);L:流域长度(km)R值小,流域呈长形,流域水流变化缓和;反之,则水流变化剧烈.8、径流模数: 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M=Q/F ,m3/s·km29、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

水分子H2O,化学成分复杂,水中有80多种化学元素.水中有8大离子:K+、Na+、Ca+、Mg+、Cl—、SO42—、HCO3—、CO32-10、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给它的所需养分中数量最少的一种.11、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断面的泥沙含量.Q s=QP ,Q s-悬沙输沙率(kg/s);Q-流量(m3/s);P-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12、流域蓄水容量曲线:如果把全流域按蓄水容量大小划分成许多小块,然后把蓄水容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和其相应的面积(%)绘在一张图上,纵坐标是蓄水容量Wm’,横坐标是小于或等于蓄水容量Wm的各小块面积之和F0占全流域面积F的百分数(F0/F)、点绘的Wm’~F0/F关系曲线,称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水文循环、水文过程、水文特性、水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水文学与水力学、水资源学、环境水文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一、水文学基本原理1、水文循环原理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渗漏、径流、蒸散等。

水文循环对于水文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2、水文过程原理水文学将水文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降雨、入渗、蓄水、径流、蒸发和蒸散等。

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控。

3、水文特性原理水文特性是指水体在不同时间、空间和水量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水文特性是不同水文参数(如水位、流量、速度等)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的变化趋势和状态。

二、水文学的应用领域1、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水文学提供了水资源的定量分析和预测,能够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水文学在水库、水电站、灌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水文灾害研究和预报水文学研究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水文灾害,提供预报和预警服务,为灾害防治和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水文学研究水文学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协助制定环保标准和保护措施,提供水环境评估和监测数据,为环保科学评估提供依据。

三、水文学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水文学需要大量准确的数据来支持研究,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水文观测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精确地测量和记录,再经过处理、分析和建模,才能揭示水文现象和规律。

四、水文模型在水文学中的应用水文模型是通过模拟水文过程、模拟流域水循环和水文特性,为水文学提供辅助决策和预测的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水文模型来分析和预测水文数据和水文特性变化。

总之,水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保护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将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水文学中,以支持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Q dA
D=
Q 2 Bi f
B 水面宽,i f
摩阻比降
消去Q,得:
∂H ∂H ∂2 H +C =D 2 ∂t ∂x ∂x
上面的C、D同上面的说明 . C>0 , 说明扩散波总是从上游向下游传播。 利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得:
⎧ dx ⎪ dt = C ⎪ ⎨ 2 2 ⎪ dQ = D ∂ Q ⎪ dt ∂x 2 ⎩
6
1-2 Flood wave characteristics
2) 附加比降(Additional slope)
tan β = iΔ
tan α :
轮廓线相对于稳定流水面的比降 稳定流水面比降为 洪水波水面比降为
Hale Waihona Puke tan γ :i0
i
γ
β
α
γ =α +β
tan γ = tan α + β)= ( ∴ i = i0 + iΔ i +i tan α + tan β = 0 Δ ≈ i0 + iΔ 1 − tan α ⋅ tan β 1 − i0 ⋅ iΔ
∂Q ∂A + =0 ∂x ∂t ∂y = i0 − i f ∂x
消去H得:
f ( H ,Q) f ( H ,Q)
∂Q ∂Q ∂ 2Q +C =D ∂t ∂x ∂x 2 C D
24
对流扩散方程
扩散波波速 扩散系数
2-4 Diffusion wave
扩散波波速 C ≈ 运 动 波 波 速 , 即 C =
D 扩散波及其特征 (Diffusion wave)
13
2-1 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
Saint-Venant Equations 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or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水文学原理教学课件
第九章 地表水流 Surface Flow
Contents
洪水波的形成及传播 1 洪水波的形成及传播 1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 运动波和扩散波 2 运动波和扩散波 2 (Kinematic wave and Diffusion wave) (Kinematic wave and Diffusion wave) 槽蓄理论和槽蓄方程 3 槽蓄理论和槽蓄方程 3 (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 (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
( C − 谢才系数,R − 水力半径 ) ( K − 流量模数 )
H
A = f ( H )⎫ ⎪ C = f ( H )⎬ ⇒ K = f ( H ) , Q = f ( H ) , Q = Q ( A) R = f ( H )⎪ ⎭
图:运动波的H~Q关系为单值关系
Q
18
2-3 Kinematic wave
√ √ × √
√ √ × √
16
2-2 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
洪水波类型 运动波 扩散波 惯性波 动力波
17
适用范围 山区性河流、坡面流 河流中下游,尤其中游 湖泊性水库 平原水网区、感潮河段区
2-3 Kinematic wave
⎧ ∂Q ∂A + =0 ⎪ ⎨ ∂x ∂t ⎪ i0 = i f ⎩ v = C Ri f uuuuuuuuu v = C Ri0 运动波 r Q = AC Ri f = AC Ri0 = K i0
23
H
Q
1 ∂y Q0 − 稳定流流量 i0 ∂x
∂y <0 ∂x ∂y >0 落洪: iΔ 为负,但 ∂x
涨洪: iΔ为正,但
Q 对于同一水位, 涨 > Q0 , Q落 < Q0
2-4 Diffusion wave
如何判断河道内发生了运动波或扩散波,应点绘水位-流量关系。 若H~Q为逆时针绳套关系,则为扩散波。
dQ ∂Q ∂Q dx + = dt ∂t ∂x dt
利用偏微分方程特征理论,可求得上式的等价方程为:
(3)
⎧ dx ⎪ dt = C ⎨ dQ ⎪ =0 ⎩ dt
21
说明波流量不随时间变化
2-3 Kinematic wave
Δx C= t1 − t0
若每个波流量的速度一样,这一现象称为推移作用. 若C随Q变化
10
Q
I(t) O(t)
t
1-3 Movement of flood wave
坦化(attenuation)和扭曲(distortion)
11
1-4 Occurrence time of extreme values of hydraulic elements
比降、流速、流量、水位 最大比降出现之后出现最大流速、最大流 量、最高水位(see P172-173)
1976年,英国人Ponce对洪水波进行了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
惯性项 洪水波 局地惯性项
1 ∂v g ∂t
迁移惯性项
v ∂v g ∂x
附加比降项
∂y ∂x
阻力项
v2 C2R
河底比降项
i0
运动波 扩散波 惯性波 动力波
× × √ √
× × √ √
× √ √ √
证明方法一:
Q v= A dQ C= dA α > β (Q α = β + γ ) tgα > tgβ ⇒ C > v ifQ ~ A为直线 thenα = β ⇒ C = v
20
∴ 一般来说η ≥ 1, C ≥ v
2-3 Kinematic wave
∂Q ∂Q +C = 0 ( 双曲线型 ) ∂t ∂x
PRECIPITATION
4
1-2 Flood wave characteristics
1) 几何特征(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5
1-2 Flood wave characteristics
1) 几何特征(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波体(main body of flood wave),即洪水波本身,初始稳定 流水面上的附加部分水体. 波高(wave height),波体轮廓线上任一点相对于稳定流水面 的高度。最大波高称为波峰(wave ridge, crest, top, summit peak). 波长(wave length),波体与稳定流水面交界面的长度。
12
Part 2 Kinematic wave and Diffusion wave
A 洪水运动的水力学描述 (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 C 运动波及其特征 (Kinematic wave)
B 洪水波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
⇒ 波的破碎
Q
运动波在传播过程中相应流量不发生变 化(推移),但若C随Q变化,则洪水 波会扭曲现象 (Distortion),导致洪水 波破碎。
A
D

D'
D
A

D'
x
(Q ↑, C ↑, Q峰的波速最大,波前变陡,波后变缓)
22
2-4 Diffusion wave
⎛ ∂y ⎞ 注意:⎜ − = iΔ ⎟ ⎝ ∂x ⎠ ∂y = i0 − i f ∂x ∂y i f = i0 − ∂x Q2 谢才公式:Q=K i f ⇒ i f = 2 K Q2 ∂y = i0 − K2 ∂x ∂y 1 ∂y Q = K i0 − = K i0 1 − ∂x i0 ∂x = Q0 1 −
19
运动波波速
解此方程称为流量演算
解此方程称为水位演算
2-3 Kinematic wave
特点:
dQ (1) C = dA
(2) C总是为正的,从上游向下游传播
C≥v
证明方法二:
Q = Av C= dQ d = ( Av) dA dA dv =v+ A dA A dv = v(1 + ) v dA = ηv
26
dQ
Part 3 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
1 1 2 2 3 3 4 4 5 5
27
河槽调节作用和河段水量平衡方程 河槽调节作用和河段水量平衡方程
(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 reach) (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 reach)
重力(Gravity)
1 ∂v v ∂v ∂y + + = i0 − i f g ∂t g ∂x ∂x
时间惯性力 (局地惯性项) Local inertia term 压力 (Pressure) 阻力 (Friction)
Inertia force
15
2-2 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
8
1-2 Flood wave characteristics
4) 波速(Wave velocity)
洪水波的运动速度。 相应流量或相应水位的传播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