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

合集下载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1、相关定义1.1、()”传播”的定义1. “传播”一词的概念“传播”一词,最初源自拉丁语Communis,词源包括共有的、公共的。

在英语中所指比较宽泛,被叫做Communication,意思是传达、通信、交流、交往。

Communi 是一个公共的词头,代表”互相”。

然而,”传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广泛、散布。

最早记录出现在唐代:”传播中外,咸使知闻”①其中,”咸使”的意思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多指精神内容的传播。

简言之, 传播就是人们传授信息的一种行为。

在文化人类学中,”传播”被定义成”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溶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的过程。

”②2.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的概念在学术界有57 种解释。

但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

其一为共享说。

代表人物为美国的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核心观点就是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共享。

其二为影响说。

代表人物为波德森。

核心观点是强调传播是”传者” 欲对”受传者”施加影响的行为,且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是一种互动关系。

其三为交流说。

代表人物为霍本。

核心观点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不求结果,只求一个流动的过程。

其四为符号说。

代表人物为贝宙尔森。

核心观点是强调传播的具体信息,可以操纵某种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

尽管对”传播学”概念的解释众多,五花八门,但是各种说法之间紧紧相通,无法割裂开来。

总之,我们要把传播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流动。

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更需要保持一种由此及10 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不可孤立的去看待。

1.2、动漫概念的渊源讲就是动画和漫画两种艺术载体的总称。

传统的漫画, 以幽默、讽刺等功能立足于社会,而现代动漫却以其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内容的多元性、创作手段的灵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是电脑设计制作的科技性等特征见长。

在当今的世界,动漫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文明,可以供人欣赏, 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而且动漫还可以发展为一种产业,成为一种现代物质文明。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赏析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赏析
——(元)许棐
麝著人簪茉莉, 红潮登頰醉槟榔
——苏轼
《茉莉花》曲调 —— 西方审美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 时, 它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又能 与西方的审美习惯完美适应。 (宋祖英&席琳•翁迪版)
江南小调《茉莉花》 成为中国悠长的历史中 雅俗共赏的典范 它的形象超越了时空限制 将古老中国深厚的艺术魅 力带给了全世界
揭示了这位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一 个天真、可爱、活泼、纯洁的美好形象,同时生动又含蓄地表达了人 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各 有 千 秋
三版《茉莉花》对比
歌词
方言 速度 节奏
旋律
风格
江苏 民歌
歌词重叠
江南 吴语 方言
中 速 稍 快
东北 民歌
衬词
东北 中 方言 速
河北 民歌
雅俗共赏 茉莉清香
《茉莉花》歌曲赏析
阳 春 白 雪
《茉莉花》— 文化符号&第二国歌
下 里 巴 人
《茉莉花》——300多年前,扬州茶园里脍炙人口的民歌
百 世 清 芳
《茉莉花》的百世清芳
✓ 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是现在能见到 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
✓ 1768年(乾隆33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编辑《音乐 辞典》时,在“中国音乐”中收录了《茉莉花》,称 之为“中国公认的民歌代表之一”。
二三段叙 述的是崔 莺莺与张 生的故事
取自吕 剧“吕稀疏
级进为主 间有小跳
婉转悠扬
大跳增多 粗犷豪爽
旋律起伏较大 明快嘹亮, 跳进增多 刚直,爽朗
凭 何 千 古 广 流 传
《茉莉花 》实物 —— 墨客挚爱

浅谈江苏民歌《茉莉花》

浅谈江苏民歌《茉莉花》

浅谈江苏民歌《茉莉花》作者:蒋璐珍秦崇胜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对象,对它的发源地进行探讨,并从它的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剖析它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它在国家重要事件和国际舞台上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民歌持久的魅力,希望每个龙的传人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所拥有的这颗明珠——中国民歌。

关键词:发源地;背景;体裁;曲式结构;内容;语言;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这首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是众所周知的。

再细说下去,恐怕知道它的发源地的人不多。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随着它在国内外的走红,扬州、南京等地掀起《茉莉花》的发源地之争。

一、《茉莉花》的发源地扬州市政府在《关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市歌”的议案》中便表示,扬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传唱地区,是民歌《茉莉花》的故乡或发源地。

这首民歌的风格、气质和韵味与扬州的人文传统相吻合。

扬州曲艺界认为,《茉莉花》出自扬州清曲,它的前身是清曲中的《老鲜花调》,歌曲的演绎形式是典型的清曲表现手段:男唱女腔、自弹自唱。

南京一些民俗学家则表示,《茉莉花》其实源自南京地方曲种白局中的一个曲牌。

著名民俗学家王涌坚表示,《茉莉花》的前身《闻鲜花》是白局中的一个曲调,这是有据可考的。

目前这份资料就在他手上:在1960年由南京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汇编成书的《曲调选》的第22页记载着《闻鲜花》。

第一段歌词仍旧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文艺报》发表的文章《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的作者夏玉润新颖地提出,《茉莉花》其实源自安徽的凤阳花鼓。

文中,夏玉润写到:提起《茉莉花》,当今人们都认为它是江苏民歌。

知道它的前身是《鲜花调》的却为数很少。

知道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播全国,流传国外的,更是凤毛麟角。

马克思曾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

民歌《茉莉花》赏析年级:初一年级课题:民歌《茉莉花》的赏析课型:综合课型——听听、议议、唱唱、弹弹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等等,从而进一步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2、通过二首《茉莉花》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民歌的艺术美以及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的热爱之情;3.通过“唱唱”这一教学手段(将江苏二首风格相近的《茉莉花》合起来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歌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江苏《茉莉花》是一首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

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由于第一句是个重叠句,所以又称为《双叠翠》或《双叠词》。

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到西方,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作为公主的主题曲。

此歌最早收入我国由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

江苏《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所编的《音乐辞典》中,此曲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江苏《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

曲式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

现代版的《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

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具准备:1、DVD机及配套播放设备;2、《茉莉花》教学录音CD(可用原配套录音带刻录);3、课前预写好内容的小黑板4块(或预做好多媒体课件);4、宋祖英维也那金色大厅音乐会演唱《茉莉花》实况录像DVD。

四、重点难点:1、对二首《茉莉花》进行对比赏析;2、将二首《茉莉花》(江苏)合起来唱。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茉莉花》精品课件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茉莉花》精品课件

·
普契尼《图兰朵》中的《茉莉花》
--片段《东方升起月亮》
作曲家用什么演唱形式让《茉莉花》的旋律出现他的歌剧中?
为什么把《茉莉花》的素材用在歌剧《图兰朵》中?
梁静茹 de 《茉莉花》
思考:歌手梁静茹的《茉莉花》与传统的民歌《茉莉花》有何不同?
梁静茹的《茉莉花》与传统的《茉莉花》有何不同?
唱法不同,民族唱法VS通俗唱法 情感表达内容不同 音乐更具有现代感性
河北 (北方)
起伏明显、 较紧凑
中速、稍快 明快、爽朗
东 北 起伏较大、
(北方) 密集
较快 泼辣、激昂
影响民歌音乐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方言 地理(居住)环境 自然环境(气候) 生活生产方式 历史文化差异等的影响
普契尼《图兰朵》中的《茉莉花》
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 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 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中国的鞑靼 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 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 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 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 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 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 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 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 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 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 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一、《茉莉花》介绍《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

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

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

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

“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

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

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

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茉莉花作品背景分析报告

茉莉花作品背景分析报告

茉莉花作品背景分析报告一、引言茉莉花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花卉。

她的盛开象征着在冬天暗淡的背景下,抽象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茉莉花也一直是受到艺术家们喜爱和创作的对象。

本报告旨在对茉莉花作品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特点。

二、茉莉花作品的背景与文化意义1. 茉莉花的起源与传承茉莉花作为中国传统的花卉之一,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明代的文人雅士中才渐渐兴起。

唐代文人王勃曾有诗句“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其中“胭脂泪”指的就是茉莉花。

茉莉花的美丽与文人雅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茉莉花逐渐成为诗词、绘画乃至现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

2. 茉莉花的文化象征茉莉花以其纯洁、高雅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她的清香被认为可以驱邪避邪,因此常常被用于道士、僧人的住所,以及婚礼等重要场合。

茉莉花还与爱情、友谊等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作为文人雅士的代表,茉莉花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诗作、绘画中,寓意着他们对清新纯洁、高尚品德的追求。

三、茉莉花作品的艺术特点1. 清雅与纯美茉莉花的作品常常追求一种清雅与纯美的艺术效果。

在绘画中,茉莉花的姿态婉约、花香弥漫,犹如一位高贵的女子,在品味着生活的同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茉莉花的纯白色调与细腻的绘画技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散发出一种空灵、幽雅的氛围。

2. 枝叶遒劲与花朵细腻茉莉花的枝叶常常遒劲有力,犹如挺拔的身姿。

而茉莉花朵则表现出优雅的瓣片和纤毫。

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茉莉花的精细观察,将茉莉花的独特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茉莉花形态的描绘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赋予了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情感与意象的融合茉莉花作品常常以深情的笔触展现出艺术家对茉莉花的喜爱与情感。

茉莉花的清香、美丽与纯洁等象征意义与茉莉花作品中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力的艺术表达。

茉莉花作品通过描绘茉莉花的美丽,传递着人们对爱情、友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欣赏:茉莉花》课件

《音乐欣赏:茉莉花》课件
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如 笛子、二胡、琵琶等
音乐结构解析
01
结构特点
采用三部曲式,即由三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

02 03
乐段分析
第一乐段旋律优美,表现出茉莉花的清新与纯洁;第二乐段节奏明快, 展现出茉莉花的生机与活力;第三乐段则是对第一乐段的再现,使整个 作品结构完整统一
和声分析
06
互动环节
分享听茉莉花的感受
总结词:感受分享
详细描述:在课件中设置一个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完《茉莉花》后的感受,让他们自由表达对这首音乐的情感和理解 。
创作茉莉花主题的音乐或诗歌
总结词:创作挑战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以茉莉花为主题 ,创作自己的音乐或诗歌作品,培养 他们的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能力。
文化意义
在中国南方地区,茉莉花被视为纯洁 、高雅的象征,常用于表达爱情和友 谊。
在印度,茉莉花被视为神圣的花朵, 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音乐特点
《茉莉花》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婉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表现出茉莉花的清新、淡雅和芬芳。
02
茉莉花音乐作品分析
作曲家介绍
作曲家:何仿
《音乐欣赏:茉莉花》课件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茉莉花简介 • 茉莉花音乐作品分析 • 茉莉花音乐欣赏 • 茉莉花在当代的应用 • 茉莉源与历史
01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南方地区,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 史。
02
茉莉花在历史上曾被用作茶、酒 、香料等物品的原料,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1942年,何仿在江苏扬州首次收集到《茉莉花》这首民歌,并进行改编 和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钢琴独奏《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赏析[摘要]《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是作曲家康和教授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该曲采用了多调性与调模糊的现代作曲手法,对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始民歌“茉莉花”进行改编创作,从而使现代与传统、原生态与现代城市纯艺术生态进行了有机地结合。

乐曲采用了织体变奏手法,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五次变奏试图表现五个不同背景中的茉莉花。

[关键词]康和;变奏;茉莉花;艺术特色一、创作背景曲调茉莉花在清朝曾被清朝政府作为国歌进行传唱,如今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的不同版本,比如有广东版茉莉花、江苏版茉莉花、东北版茉莉花、河北版茉莉花等。

这些年来,茉莉花曲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中国民间特色被频繁地应用到各种涉外场合以及艺术节目制作、广告媒体宣传中,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中,乐队都演奏了这首曲子。

2003年,宋祖英成为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中国歌唱家,她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茉莉花,2006年,古装喜剧片武林外传凭着无厘头的搞笑和借古讽今的手段,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创造了当年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奇迹,而剧中的背景音乐之一也是改动过的茉莉花曲调。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播出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为主的权威频道,其标志音乐和宣传片中的艺术形象也是茉莉花。

[1]纵观在传媒中演出过的茉莉花无非就是歌颂性、赞美的,还有就是表现江南水乡的婉约、柔美、小家碧玉的形象。

很少有作曲家将茉莉花做更深层次的探索。

康教授改编的这首《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则是从不同角度来挖掘这首曲调的内在潜力以及各种不同表现的可能性。

这首变奏曲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二等奖。

此曲运用中国传统的变奏和循环原则构成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

作曲家在改编创作中,在保持民族调式风格与保留原曲旋律和结构特色的同时,充分发挥钢琴具有音域宽广、力度多变且善于演奏多声音乐的优势,通过利用和声与织体的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地使音乐得以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原曲的意境和韵味,并赋予原曲更多的新意。

这也是钢琴改编曲对民族音乐的一种发展与创新。

二、钢琴曲《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的音乐分析这首钢琴曲的第一个变奏“晨光中的茉莉花”,主要用增三和弦式的动机与“茉莉花”主题进行交替与融合构成,以表现晨光中清冷的感觉。

谱例1开头是具有引子功能的第一变奏,这不同于传统变奏曲,先陈述主题再变奏的格式。

这种做法应该是对变奏曲式的创新尝试。

该段主要利用增三和弦作为动机,将增三和弦进行分解。

从第五小节开始采用降A宫调式描绘出茉莉花的主题,为接着在第七小节出现增三和弦与降A宫调式茉莉花主题相结合作准备,并且通过节奏、音高上的对位造成鲜明的对比,碰发出新颖的火花。

作者用增三和弦色彩上的清淡表现出晨光中的茉莉花的高冷、淡雅。

然而作曲家又通过第八小节的共同音降E使两种相矛盾的素材取得统一,由于降E既是增三和弦的根音也是降A大调的属音,使得乐曲浑然天成,不偏不倚达到中和之美。

第二个变奏“水色中的茉莉花”,主要用增三和弦式的动机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水的质感。

谱例2上例开始在降A与降G音上构成的音程交替进行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摇摆不定,水波荡漾的感觉,就像水波正在晨光中慵懒的漫步着。

开头使用了不完全六全音并尽量突出与降A五声调式C、D、E三个音保持一致的音调,从而在技术上做到与五声调式的统一。

第二个变奏在声部上比第一个变奏多了低声部,使得音响更有层次感更加丰满。

但这低音的出现犹如蜻蜓点水般忽影忽现,直到随着第27小节间奏的出现,完全的六全音也开始显现出它的全貌。

前面增三和弦以及不完全六全音的运用为完全六全音的出现为了充份的准备,从而使茉莉花纯五声风格主题同六全音调式风格很好地融为一体,并形成独特的新风格,展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谱例3尾声处左手降A宫的属音与主音八度持续进行,右手音阶上行进行将乐曲渐渐推向高潮,犹如一阵清风拂过水面,水上泛起层层浪花和涟漪,像是在争先恐后地越过鸿沟到达新的领域。

最后第38小节增三和弦的单音缓缓出现回归平静,迎来一段新的旅程。

第三个变奏“树荫里的茉莉花”,主要用零碎的具有变奏意味的多调性音调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水影在茉莉花间晃动摇曳的活泼情景。

谱例4伴随着上一段的余音,在乐曲开始处主题便以E宫五声调式的形式行走在低声部,而上方伴奏声部却采用F宫调式,高低声部使用不同的宫调系统,在听觉上给听众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

高声部采用前十六后八接着三连音到四个十六分音符,像是一层层浓密不同的树枝,偶尔能露出茉莉花的娇容。

在下段开始处右手连续四小节均采用四分休止符,这样使F宫调式的碎片旋律巧妙地穿行在主题之中。

这样既突出了主题,又很好地营造了茉莉花的花影在树荫中诙谐、活泼跳动的音乐形象。

在乐曲第54小节,谱例5低声部采用大三度摸进的手法使乐曲过渡到降E宫调,高声部则为了追求清淡透明的效果省略三音,变成四度或五度音程的连接,作曲家采用这种技法主要是为了使风格更加五声化,使音响更加简洁鲜明。

因为在五声调式不完全的平行进行中,四、五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是其重要特征,在保持五声统一性的前提下,平行四、五度是必然的选择,若不其然便会产生矛盾、不自然、不统一的音列组合。

第四个变奏“阴影里的茉莉花”,主要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同主音调式的变型处理(变成了羽调式),并使用降E调的支柱音级降E和降B,构成八度分解和弦音型,营造出一种较暗淡的背景来表现阴影中的茉莉花。

接着使用这种阴沉的降号调固定音型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以表现茉莉花矜持的羞涩,也为高潮的出现做了铺垫。

谱例6:在第70小节过门为表现耀眼明亮辉煌色彩,使用以小二度为主的音型,通过撞音、助音或颤音的形式来引出第五变奏。

第五个变奏“灿烂阳光下的茉莉花”,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突出温暖、明亮、耀眼的大三和弦效果,表现出阳光下茉莉花的灿烂明亮的形象,主要使用了传统的调式和声为茉莉花主题进行伴奏。

该段采用色彩明亮的A宫调,低音和旋律采用八度来扩大音域,伴奏音型采用大三度平行进行呼应开始的增三和弦,具有主题音调再现和首尾呼应的意义。

第89小节伴奏音型采用半音下行,造成强烈的不稳定感,以顺应高潮时对紧张度的需求。

在第95小节尾声处则采用变格终止,用五声的方法将其进行扩展,通过E徵调的主音将调扩展到G宫和C宫。

直到98小节回到E徵上结束全曲。

谱例7: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将感性与理性高度融合在了一起,音乐语言中每个小举动都渗透着作者的精巧构思。

对“茉莉花”的五个不同变奏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茉莉花作为中国符号的独特之处。

三、几点体会与启示茉莉花已经作为一种符号,从小的方面讲是某种植物的称号,在之是某个地区的代表,甚者是整个中国民歌的代表,对于国外的人来说却是中国的象征。

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发展过程。

钢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审美情趣必然反映和诠释着民族的审美观念,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

[2]这首曲调婉转的作品被作者改编成具有戏剧性的钢琴作品,作者在小歌里挖掘出看似平淡、却充满力量的因素,一直在寻找音乐中的美,正如所说的“美在于发现”。

中国民族美学之特色在于其以“意象”或“意境”为基本审美范畴。

在这首《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中作者就将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乐曲每个小动机都是作者感性的体现,通过作者理性成熟的作曲技法与感性高度融合在一起,创作出独具一格的音乐作品。

具体表现在谱例8:在第三个变奏中作者在上方声部用快速的音阶上下起伏配合着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快速跑动犹如一阵风吹过树叶摇摆晃动,飘忽不定,茉莉花的主题形象在树阴的映衬下表现出几分忧伤。

淡淡的忧伤仿佛被清风渐渐抚平了。

在第四个变奏中谱例9在低声部作者运用平稳的四分衣服节奏与不完全的三和弦表现出阴影中的茉莉花那种娇羞的形态,上方声部将茉莉花的主题进行加花的处理,在织体和节奏上运用的丰富多样,表现茉莉花性格多变的特点。

任何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自身民族审美的这片土壤,中国的作曲家们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与西方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这首改编的钢琴曲也不例外作曲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无调性等创作技法相结合。

并且运用标题形式,概括出每个乐段的主题,也让听众产生遐想。

“标题音乐”始作俑者李斯特曾给标题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懂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实现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东西’。

[3]我们把标题音乐的范畴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后,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中,标题、题解虽没对音乐进行陈述,但却对整首乐曲的音乐内容作了整体的概述,观众通过对标题的理解,从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遐想。

这首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独具风格的创作手法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二等奖。

笔者认为这首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这些,它所给其他音乐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有很好的启示。

给听众在音乐审美上带来新的体验。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太极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曲家们将自己对于“太极”的理解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探求着一个蕴含丰富秩序井然的天地。

[4]“太极”所强调的就是阴阳之说,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所反应,大到整首乐曲每个标题内容之间体现的阴与阳的交叉结合,小到每个单独的乐段在织体、力度和调式上都有所体现。

谱例10:这段“灿烂阳光下的茉莉花”上声部主题采用八度的进行,但在力度上使用的mp中弱,用中弱的力度弹出八度的主旋律,也体现了美学中的“中和之美”美学意蕴,不偏不倚,不夸张的表达,也体现了作曲家本身的心性。

在低声部采用八度的持续音与大三度音程的结合,在力度表现上用ff“很强”表现强的一面,与上声部形成对比,在音响上的中和让听众能够清晰每个声部的旋律线条。

这就是“太极”所要体现的中和之美。

[总结]:正如著名哲学家、作曲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5]一部作品采用某种风格和技法,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创作者美学观的反映。

创作技法的遴选与创新不仅服从于内容表现的需要,还应与人们审美心理的期待相适应,这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所应遵循的美学原则。

听赏和研究《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运用多调性、非常规和弦结构、非功能和声进行等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听性。

在那“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产生的音响撞击和音色力度的强烈对比背后,人们感受到了作曲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拘一格的音响处理手段,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坚持“艺术抒发情感”这一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1]汪敏和.中国近代音乐家评传(下册)[M] 北京:文化艺术,1992:216.[2]邹学熹.易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510C.[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866.[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76[5]汉斯立克.论音乐美[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6]刘娜.中国钢琴艺术创作民族化浅论[J] 人民音乐:评论,2007,5.[7]闵胜林.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意义[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杜鸣心.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 音乐探索,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