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织造布的发展史
第七章 非织造布 PPT

(三)世界非织造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中,萌芽期。针刺 非织造布,纺粘法非织造布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商业化生产。 湿法非织造布机,水刺法生产非织造布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发展重要时期。 闪蒸法非织造布 第四阶段:90年代初至今,全球发展期。
单位:万吨
2005年全球非织造布产量区域分布(总计385万吨)
4%
5%
6% 17%
31% 北美
西欧 日本 亚太地区 拉丁美洲 中东地区 其它地区
8% 29%
2006年全球非织造布产量(按工艺分布)
7% 11% 6%
18%
3% 26%
29%Βιβλιοθήκη 纺粘熔喷针刺
水刺
热粘和及化学粘 合 浆粕气流成网
湿法成网
世界技术纺织品与非织造布消费量发展趋势(单位:千吨)
三、非织造基本原理
➢不同的非织造工艺技术具有各自对应的工艺原理。 ➢但从宏观上来说,非织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可用其工艺过程来描述,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原料准备;(2)成网;(3)加固;(4)后整理。
原料准备
• 主要为纤维或高分子聚合物、粘合剂及后整理用试剂等。 • 纤维可以是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 • 干法和湿法成网用短纤维,必须经过开松、除杂、混合、加油润
热熔粘合和热轧粘合。
非织造布的分类: 按加工方法(成网法)分类 干法非织造布 湿法非织造布 聚合物直接成网法。
• 干法成网:指天然纤维或 化学短纤维在干态条件下 采用机械、气流、离心力 等方法形成纤网。
• 湿法成网:以水为介质, 使短纤维均匀的悬浮于水 中,并借水流作用,使纤 维沉积在透水的帘带或多 孔滚筒上,形成湿的纤网。
2.非织造布的发展史

非织造布的发展史(834字)非织造技术兴于近代,但这项技术的仿生原理却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考古学家证实,远在七千年前,中国就已能将野蚕驯养成家蚕,抽丝制帛,用作装饰与服装。
我们祖先用来抽丝的蚕茧,从原理上启示了今日的仿粘法非织造布。
近代考古还证实,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的祖先受漂絮的启发而发明了大麻纤维纸,在衬垫的竹垫上留下了一层薄薄的丝絮,从原理上说,这种漂絮是完全相同与今日的湿法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是英国一家公司首先设计制造了一台针刺法非织造布样机。
真正的非织造布工业现代化生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全球百废待兴,各种纺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非织造布获得了迅速发展,迄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非织造布生产的萌芽期。
在此期间,只有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在研究与生产非织造布,其产品以粗厚的絮垫类非织造布为主。
第二阶段是非织造布的成长期,非织造布技术迅速转化为商业化生产。
第三阶段是非织造布的迅速发展期。
在这年间,在非织造布产量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非织造布技术同时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引起世人瞩目,非织造布生产地域也迅速扩大。
至此时,在全球已形成非织造布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新兴工业,这是建立在石油化工、塑料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工业及纺织工业等部门大协作基础上的新兴行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一点也不为之过,其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阶段是稳固发展期,在此期间,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在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机械制造厂也纷纷向市场推出成套的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干法非织造布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重要的进展,水刺法非织造布投入了商业化生产,泡沫浸渍粘合、热轧粘合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我国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非织造布,1965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非织造布厂,上海无纺布厂,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数量、品种、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非织造概论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二、非织造布的发展及现状: 非织造布的发展及现状: 非织造布(产品)的特点:原料广、成本低、性能优 非织造布(产品)的特点:原料广、成本低、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1、非织造技术的起源:源于传统纺织技术,如: 非织造技术的起源: 针刺法技术:源于制毡技术 纺丝成网法技术:源于天然平板茧 湿法非织造技术:源于造纸技术 干法成网技术:源于传统纺织加工来自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2、非织造材料工业的发展概况:可分为四个阶段 非织造材料工业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 年代初到50年代中,为非织造工业的萌芽期: ) 世纪40年代初到 年代中,为非织造工业的萌芽期: 世纪 年代初到 年代中 特点:原料多 特点:原料多为纺织厂下脚料或再生纤维等;没有专门设 设 工艺为干法成网,化学粘 备(多用纺织设备改造);主要工艺 工艺 合或针刺加固;产品主要为厚型絮垫 产品主要为厚型絮垫。 产品主要为厚型絮垫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15% 43%
纺粘法和熔喷法非织造布 干法非织造布 其他类型非织造布
42%
目前世界非织造布产品分布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5、我国非织造布生产现状
中国内地非织造布产量发展情况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80 199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产量/万吨
第一节 非织造布的发展与现状
关于非织造布定义,主要来源于以下机构: 关于非织造布定义,主要来源于以下机构: ASTM(美国材料实验学会/美国材料实验标准) (美国材料实验学会 美国材料实验标准 美国材料实验标准) 我国国家标准(GB/T5709-1997) 我国国家标准 ISO9002(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 INDA (International Nonwovens and Disposable Association)(国际非织造布和用即 ( 弃物品协会) 弃物品协会)
熔喷发非织造布的发展历史2

这种往复式连续熔喷设备据称具有以下优点:
a) 产品规格改变方便:
产品的幅宽是由往复车的横向往复移动距离和接收网的有效宽度决定的。因此只要接收网有足够的宽度,只需调节往复车的移动距离就可以了。目前嘉荣设计的最大幅宽为 2 米,在 1 米— 2 米内可以很方便地调节。
恒张力卷取辊可根据产品要求的克重调节卷取速度,从而通过改变接收网上成网纤维的密度,来使产品符合要求。
在 2003 年 SARS 在我国流行时,熔喷非织造布的阻隔、屏蔽作用被广泛认同,熔喷非织造布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被高度重视,推动了熔喷非织造布的迅速发展,随着我国医卫事业的发展,熔喷非织造布及其复合制品在医卫方面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⑤ 工业及家庭用揩布市场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由于熔喷非织造布去污力强、手感柔软、不损坏被揩拭的表面,因此很有发展前景。国外有的企业用熔喷非织造布制作婴儿揩擦布、家庭用揩布、个人用揩拭布都很受欢迎,熔喷揩擦布也可用于汽车揩拭布、精密机床、精密仪器揩布等。
a :采用鼓风机鼓风,而不是采用空压机,因此耗能较低。
b: 采用骤冷装置:熔体从模头中挤出,经两侧热风拉伸喷出后,经过一骤冷装置用侧吹风使之骤冷,如图 1 所示(此为示意图,实际结构与此有差异),使纤维在骤冷下成形,有一定的结晶度和定向度,改变了过去熔喷纤维没有强度的弱点,连续长度大为提高,使之具有一定程度长丝的属性,成纤较为柔软,细度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都有提高,成品较为蓬松,外观和悬垂性较好。
b )产品质量稳定:
一般连续式熔喷设备由于喷头长度长,熔体分配容易产生不匀,而喷头中任何一点的温差、压差、气流紊乱和动态变化都会产生产品不均匀和疵点。因此,必须在管理上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必须采用高熔融指数的切片( 1000MI 以上)。而采用往复式连续熔喷设备由于喷头短不易产生以上问题,而且由于往复叠层起均匀作用,即使喷头中个别喷孔产生问题经叠层后也不会形成疵点。
无纺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

无纺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关于仙桃无纺布市场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0903国贸学生姓名:欧阳乐学号: 20211311115一、无纺布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无纺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由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磨擦、抱合或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
在我国,有时将无纺布称为“非织造布”。
无纺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织造布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目前,无纺布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中国无纺布行业是从1978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的,至今已经30年。
30年来从无到有到大,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2021年中国无纺布产量200.2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23%,居第一位。
其中,中国纺粘和熔喷法无纺布行业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纺粘法无纺布总生产能力达到122.09万t/a,稳居世界纺粘大国的地位。
虽然我国无纺布生产数量已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是按人均占有量并不多。
仅为 1.5KG,是日本的1/2,是美国的1/3,因此,中国无纺布工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021年“限塑令”的实施无疑为我国无纺布行业带来了良好商机。
随着“甲型H1N1流感”来袭,国内外对口罩等医用防护性用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保持增长态势,医疗用纺织品,尤其是无纺布等行业迅速发展,国内无纺布出口增加。
2021年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一方面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产业用纺织品需求市场活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拉动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取得积极效果。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由于无纺布行业用电省、无污染和环保节能,无纺布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基础知识篇 非织造布简介

.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一.非织造布的定义和发展概况1942年美国首次商业性生产了一种在原理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织物的新型布状材料,并将它命名为非织造布。
虽然当时只生产了几千码布,但却标志着纺织工业中一个新的行业,一门新的技术的诞生。
非织造布是指由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磨擦、抱合或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它不包括纸及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边纱线的缝边织物和湿法缩绒毡制品(不论这种制品是否经过针刺加固)。
它使用的纤维可以是天然的或者是化学加工的,可以是短纤维、长丝或纤维状。
在我国,有时将非织造布称为“无纺织布”、“无纺布”、“非织造织网”等。
非织造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百织造布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1995年,世界非织造布的产量已达到250万吨以上。
目前,非织造布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非织造布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高速发展,是与非织造布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密切相关。
总的说来,非织造布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生产速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可应用的纤维原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中国的非织造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产业化生产。
至1993年中国的非织造布产量已近10万吨,目前,每年仍以15%的速度增长。
我国非织造布工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以纺粘法和热轧洁非织造布增长较快。
二.非织造布的分类非织造布的品种繁多,其分类方法各异。
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 按非织造布纤网形成方法分干法非织造布是指纤维在干态下用机械、气流、静电或它们的结合方式形成纤网,再用机械、化学或热的加固方法而制成的非织造布。
聚合物挤压法非织造布是将高聚物经过挤压加工而形成网状结构的非织造布。
根据聚合物的挤压成网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熔喷法非织造布和膜裂法非强造布。
金佰利50年的非织造布业务变迁

他山之石Articles from Overseas68《生活用纸》2017·12期金佰利50年的非织造布业务变迁Karen McIntyre金佰利公司的全球非织造布(GNW)部门始终致力于非织造布技术的创新。
1966年金佰利吸收性纱布材料的问世,为应用于许多新产品的非织造布技术陆续出现创造了条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费品巨头,其旗下品牌产品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金佰利GNW团队借2016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罗斯威尔总部举办的非织造布50年庆祝活动,整理了其业务范围内的大事年表。
包括第一个平纹棉麻织物材料和Lurgi技术到更多的现代技术,如纺粘法、Coform(棵纺)工艺和弹性材料层压,以改进金佰利旗下品牌好奇、得伴和高洁丝产品,使客户更加满意。
GNW主席Jerry Baker在金佰利已工作33年,并在2016年5月担任GNW团队负责人。
金佰利非织造布业务起源于美国加州伯克利,Baker在这个地方长大。
20世纪50年代末,金佰利购买工厂前,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在这家工厂工作。
在购买之后,金佰利开始着眼于纺纱工艺并寻求机会对其进行改进。
1966年,公司引进超细的平纹棉麻织物加强材料(SRM)作为Teri Towel(一次性工业擦拭巾)和Kimbies纸尿片的生产材料。
两个产品在金佰利的业务中都不长久,但是在其后的50年里,为公司非织造布业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Baker说:“开发非织造布可能是受传统的纺织品和日益增长的吸收材料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为高洁丝品牌女性卫生用品生产纱布的同时,公司的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开始着手开发吸收性非织造布,以帮助改进其他产品。
”1968年,金佰利开始在威斯康辛州尼纳第一次专门生产非织造布。
一年后,公司获得了Lurgi熔融纺丝技术,生产定量范围在20~30g/m2的非织造布。
Baker回忆说,该技术可生产非常好的非织造布,纤度细、强度高,但是生产能耗很大,不适合作为长期的工艺使用。
第八章 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及其他
教学目的:了解非织造布的发展情况及用途,掌
握非织造布的生产流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
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又称无纺布。由纤维、纱线或长丝,用机械、化学或物理
的方法使之粘结或结合而成的薄片或毡状结构物。
世界非织造布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这是现代非织造布发展的萌芽 期,1942年兴起于美国。
上一页
土工布用于水利工程
上一页
一、非织造布生产工艺
●非织造布生产工艺过程由纤维准备、纤维成网、纤维网结合、
后处理四个环节组成。 纤维准备:与传统纺纱工艺相近,由开松、除杂、混合、成卷或 气流输送等工序组成
纤维成网:非织造布都必须先制成网。是非织造生产专有工序。
纤维网结合:有粘合法、缝编法、针刺法、水刺法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水 刺 工 艺 原 理 图
1-纤网 2-圆筒网帘 3-金属网帘 4-喷嘴 5-水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种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 的示意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缝编法 纤网机械加固法。 纱线或纤维网或两者同时进入缝编机, 用少量的成圈纱线紧固在一起,形成缝编结构。
上一页 目录
上一页
针板
上一页
针刺非织造布生产线
上一页
针刺非织造布生产线
上一页
刺针种类
上一页
(四)纺粘法(纺丝成网法)
类似蚕吐丝成网,在化纤纺丝过程中使连续长丝纤维铺臵成网,纤网
经机械、化学或热方法加固而成非织造布。
图为纺丝成网非织造布的原理示意图。聚合物切片加入料斗1后,喂 人加热的挤出机2,聚合物切片成为熔体被挤出机的螺杆挤出,经过 滤后的熔体由计量泵3从纺丝装臵4喷丝板的许多小孔挤出,形成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织造布的发展史(834字)
非织造技术兴于近代,但这项技术的仿生原理却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考古学家证实,远在七千年前,中国就已能将野蚕驯养成家蚕,抽丝制帛,用作装饰与服装。
我们
祖先用来抽丝的蚕茧,从原理上启示了今日的仿粘法非织造布。
近代考古还证实,早在公元
前二世纪,我们的祖先受漂絮的启发而发明了大麻纤维纸,在衬垫的竹垫上留下了一层薄薄
的丝絮,从原理上说,这种漂絮是完全相同与今日的湿法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是英国一家公司首先设计制造了一台针刺
法非织造布样机。
真正的非织造布工业现代化生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全
球百废待兴,各种纺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非织造布获得了迅速发展,迄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非织造布生产的萌芽期。
在此期间,只有美国、德国
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在研究与生产非织造布,其产品以粗厚的絮垫类非织造布为主。
第二阶段是非织造布的成长期,非织造布技术迅速转化为商业化生产。
第三阶段是非织造布的迅
速发展期。
在这年间,在非织造布产量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非织造布技术同时取得了许
多实质性的进展,引起世人瞩目,非织造布生产地域也迅速扩大。
至此时,在全球已形成非
织造布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新兴工业,这是建立在石油化工、塑料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工业及纺织工业等部门大协作基础上的新兴行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一点也不为之过,其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阶段是稳固发展期,在此期间,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在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机械制造厂也纷纷向市场推出成套的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干法非织造布技术在这一时期
也有了重要的进展,水刺法非织造布投入了商业化生产,泡沫浸渍粘合、热轧粘合等技术得
到推广应用。
我国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非织造布,1965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非织造布厂,上海无纺布厂,近年来
发展较快,但在数量、品种、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