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和专硕,哪一个更适合跨考生
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会计专硕和会计学硕哪个更适合你?

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会计专硕和会计学硕哪个更适合你?来源:凯程青青老师MPACC考研,有许多人都会有疑惑关于会计专硕和学硕的选择问题,下面凯程青青老师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会计考研关于学硕还是专硕的问题,想必很多人都曾纠结过或者正在纠结,我不是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官方的说法是学硕偏理论专硕偏实践,这似乎并不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想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高自己找个更满意的工作,因此,重点来了:考上为王道。
很多人因为管理类联考初试简单不考数学而选择会计专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首先你要考虑自己是否喜欢会计专业,毕竟研究生的时候专业很重要,决定着大部分人一辈子的工作方向。
完全跨专业考研的人建议花点心思了解一下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会计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不喜欢的请慎重。
如果你是真的想学会计,再来考虑专硕还是学硕的问题。
如果实在高数基础不好,可以考虑考四门的专硕,比如经济类联考的税务,应用统计,国际商务这些,相对而言稳一些。
cc不确定性太大了,报录比逆天,尤其是今年分省阅卷,不同省的分数线已然没有参考的价值,北京上海普遍分低,有的省份水分很大。
如果你是一个风险承担者,从小到大心态不错,而且也能接受一战失败找工作的现实,我建议你不妨尝试一下cc;如果你是一个风险规避者,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考研上,读研的意愿非常强烈,建议学硕,踏踏实实复习且目标恰当,考上的几率很大,再不济也能调剂。
其次,要准确定位自己。
毕竟,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如果你能做到考研期间,每天六点起床去图书馆,晚上学到十点闭馆并且坚持不懈从不偷懒,我认为真正能做到如此的人更适合考学硕;如果你一直以来都不是死读书的学生,做不到天天早起晚睡去图书馆,那么你还是不要考学硕这种需要拼劲儿的了,试着考专硕,一天保证八个小时的高效率学习就OK。
学硕中的高数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的,专业课(尤其是考名校)需要对学科的透彻的理解和系统的梳理,匆匆忙忙过知识点是得不了高分的。
专硕和学硕哪个更好?关于专硕和学硕的几个误区,考研党应该清楚

专硕和学硕哪个更好?关于专硕和学硕的几个误区,考研党应该清楚准备考研的第一步并不是买各种资料备考,而是先想好自己想考什么学校,并想清楚自己到底是选择专业型硕士还是学术型硕士,也就大家常说的专硕和学硕。
专硕与学硕是研究生按照不同培养目标与方式分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硕士,一般来说,学硕更偏向学术研究,而专硕更偏向工作技能方面。
上述解释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多同学其实并不太清楚学硕与专硕的具体区别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选择。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学硕与专硕之间的具体区别,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学硕与专硕的具体区别01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区别文章开头时小编就提到过,学硕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而专硕则以专业实践为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硕更倾向于搞科学研究,如果想要继续读博深造或者想去各领域科学研究院做科研工作的同学,那么最好应该选择报考学硕。
反过来,那些将考研当作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的同学,则最好选择专硕。
当然,这个选择并非只能按照其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区别作参考。
比如,很多学科的专硕学费要更高一些,甚至普通家庭难以承担,此时考生选择报考学硕其实也能获得各大企业的认可。
既然培养目标不一样,培养方式自然就不一样。
一般来说,学硕要更加侧重于理论,而专硕则更侧重于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
其实,学硕与专硕的培养,与本科与专科的培养区别很类似。
02报考条件和招生专业区别在报考条件方面,学硕一般不会做特别要求,许多高校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报考学硕。
专硕也有许多专业不会对学生的报考条件做要求,但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会要求报考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相对来讲,学硕的招生专业更广泛,几乎所有专业都有与之对应的学硕。
而专硕的招生专业要略少一些,针对性也更强一点。
03考试难度和学费区别毫无疑问,学硕的考试难度会更大。
大部分学硕都能够接受调剂专硕,但除临床医学专业之外的专硕,往往不能调剂到学硕。
相比专硕,学硕的学费也会更便宜一些。
专硕和学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考?

专硕和学硕有什么区别?先说结论,大多数专业学硕难考,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当前专硕的趋势呈现扩招状态,而学硕的招生人数本来就少,大多都给了推免(保送生),导致学硕的招生人数比专硕少。
一、学硕的特点1.学硕型硕士(学硕):学术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
2.学硕偏理论研究,你可以理解为学硕的教学目标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
虽然学硕最终搞学术的也不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有很多理论类的课程的,而且对于研究生期间发论文有强制性要求。
3.学硕一般是读3年,每年学费多数情况下不会超过10000,学校会安排宿舍,不会出现没有宿舍出去租房子的情况。
4.从入学难度上来看,前面讲到了,同一层次学校中,个人感觉学硕比较难,因为招生人数多用于推免。
所以留给同考生的名额就很少了。
不信你可以现在随便找一个学校,甚至很多学硕一个专业只招收2-5人不等,能招20+的已经是个别了。
一些名校热门专业录取比例甚至为70:1,当然不能全部以偏概全,入学难度也和学校有关,顶尖院校的专硕比一般院校的学硕难考的多。
5.毕业条件不同,学硕一般要发研究型论文,而且毕业论文必须选择学术论文,不能选择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策划之类的。
二、专硕特点1.专业型硕士(专硕):培养具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专硕篇实际应用,专硕对于研究生期间是否发论文每个专业不一样,大多是导师来安排。
但总体上没有像学硕那么高,论文有没有应该不影响毕业。
因为专硕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理论类课程之外,还有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而且比较重视实习和就业,专硕第一年大概率会把所有的课程全部上完,第二年主要是去实习。
3.专硕2年-3年制,像计算机、法硕等专业类硕士都是读3年的,因为2年实在不能干什么。
学硕的学费一般高于专硕,在10000-100000不等,大多在20000左右,有些一线城市的学校可能不给专硕提供宿舍,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学硕和专硕哪一个含金量更高

学硕和专硕哪一个含金量更高学硕和专硕哪一个含金量更高学硕比专硕含金量更高。
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学硕大部分是3年,毕业要求发至少一篇被认可的论文;专硕大部分是2年,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完成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了。
但总体上学硕比专硕要求要高。
自从国家力推专硕,越来越多的人考研选择了专硕,但是就因为有了专硕大家也都非常纠结。
很多人说专硕现在的含金量还是不行,所以学硕好,又有人说学硕比专硕好考,选择专硕更合适!考研学硕和专硕哪个更好考1、专硕(又叫做专业型硕士)和学硕(又叫做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规格各有侧重,考研专硕的培养方向偏向于实用实践,考研学硕的培养方向偏向于科研学术研究,这也就导致在考试中学硕的专业性要更强一些,难度略高。
2、相对而言,专硕比学硕好考,因为大部分专硕的英语考试科目为英语(二),比学硕的英语考试科目英语(一)要容易,并且专硕的考研录取名额也比学硕多。
3、不管是报考学硕还是专硕,难易主要取决于考研学校,而不是专硕和学硕本身。
很多名校的专硕也很难考,竞争非常激烈,而一些非重点和二区的学校的学硕由于学校排名靠后或者地理位置的关系竞争压力反而更小。
考研学硕和专硕有什么区别1、培养模式学硕注重学术研究能力,专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培养模式就有一些区别。
学硕,很多学校要求毕业前至少发表一篇能被认可的专业*。
而专硕的很多学校,之前的学制都是2年,第一年学习,第二年完成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了。
不过,随着考研热度的不断提高,有些学校专硕变成了3年,毕业要求也水涨船高。
总体上学硕要比专硕要更严格一点。
2、学习时间和费用学硕学制一般3年,而专硕有些学校还是保持2年,但有的考研学校则和学硕一样变成了3年。
对于学硕的费用,各个考研院校普遍标准是8000元/年(具体专业有所不同);专硕的费用会比学硕高些,按照专业区别有点大。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哪个好考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哪个好考哎呀,说起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这可是让小生我头疼了好一阵子呢!毕竟,这两个硕士学位对于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来说,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啊!不过,既然小伙伴们这么关心这个问题,那小生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吧!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专业硕士呢,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比如说工程、医学、法律等等。
而学术硕士呢,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那么,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哪个好考呢?这个问题嘛,其实要分情况来看。
如果小伙伴们是想要在职场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那么专业硕士可能更适合你们。
因为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更加实用,能够让你们更快地掌握一门技能,从而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且,专业硕士的学制相对较短,一般只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学位。
这样一来,小伙伴们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当然啦,如果小伙伴们是对某一领域有浓厚兴趣,想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学术硕士可能更适合你们。
因为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能够让你们在某一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学术硕士的学制较长,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学位。
这样一来,小伙伴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到底哪个更好呢?这个问题嘛,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
关键还得看小伙伴们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如果小伙伴们对某一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话,那么学术硕士可能更适合你们。
反之,如果小伙伴们更看重实际应用能力,希望在职场上能够更快地立足的话,那么专业硕士可能更适合你们。
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各有优劣,关键还得看小伙伴们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不过,不管选择哪一种硕士学位,小伙伴们都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快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那些正在为选择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而烦恼的小伙伴们。
考研专硕学硕的区别!以及过来学长建议!

考研专硕学硕的区别!以及过来学长建议!01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专硕,什么是学硕!学硕:学术型硕士,偏重学术理论研究。
中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
专硕:专业型硕士,偏重实际操作能力。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硕士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培养方向不同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更偏向于科研、留校任教等。
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弥补学术型硕士的不足而新增的一种硕士,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条件不同学术型硕士不需要报考者有工作经历,应届生/往届生均可报考;专业型硕士除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和旅游管理这4个专业必须要求报考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以外,其他专业应届生也可以报考。
3、考试难度不同考试难度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看,第一个维度是考试内容:各个专业的初试考试内容有所不同,学术型硕士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如哲学、法学、文学等门类,考试内容一般为政治、英语一和两门专业课。
第二类如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门类,考试内容一般为政治、英语一和一门专业课。
第三类如理学、工学、经济学等门类,考试内容一般为政治、英语一、数学一/二/三和一门专业课。
专业型硕士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如金融、税务、保险等专业,考试内容含四门,一般为政治、英语二和两门专业课部分专业将其中一门专业课换成经济类综合/数学三,部分专业将英语二换成英语一,具体请参照各专业要求,第二类如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等专业,考试内容为两门,分别是管理类联考和英语二。
第二个维度是招生名额,学术型硕士每个专业招生名额较少,一般不超过10个;专业型硕士招生名额一般比较多,某些专业甚至有上百个名额。
专硕好还是学硕好

专硕好还是学硕好
专硕好还是学硕好,这是一直备受讨论的话题。
对于这
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下面我将分别从就业前景、学术深度和个人兴趣三个方面来探讨专硕和学硕的优缺点。
就业前景方面,专硕的就业率通常会高于学硕。
专硕课
程更加注重专业实践与应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加实用的技能。
这使得专硕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且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而学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深度,更适合从事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工作。
学术深度方面,学硕更有优势。
学硕的学习过程更加注
重学术研究和理论深度,学生会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研究素养。
学硕的研究成果通常会更多地体现在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以及学术会议上。
而专硕的学习过程更加偏向于实践应用,学生会接触到更多实践项目和实验室操作,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
个人兴趣方面,选择专硕还是学硕,个人的兴趣和发展
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对某个具体专业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来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那么专硕往往会更适合你。
如果你对学术研究更感兴趣,希望深入研究某个学科领域,那么学硕可能更适合你。
综上所述,在选择专硕和学硕时,需要考虑就业前景、
学术深度和个人兴趣等因素。
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位类型,
可以更好地发展个人职业发展,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希望以上的观点能对您的选择有所帮助。
纠结!学硕VS专硕,该如何去选择?

纠结!学硕VS专硕,该如何去选择?1.培养方向、学科分类、学习方式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向: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学科分类: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
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
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向:专业型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科分类: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47类,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学习方式:大致分为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学习两类。
2.招生条件学术型硕士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专业型硕士部分专业报考要求和学术硕士相同,但其中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
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3.导师制度学术型硕士学术硕士,实行单导师制。
在基本职能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课题研究指导与学位论文指导。
在导学内容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硕和专硕,哪一个更适合跨考生
►学硕还是专硕,怎么选?
1、学硕与专硕在跨考中的区别
跨专业考研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还是报考专业型硕士的考生都会遇到。
学硕的跨专业可以是从A1专业跨到与此相关的A2专业,也可以是从A专业跨到与此完全不同的B专业,此时两个专业完全没有任何交集,难度也相对较大。
而专硕则是,以管理类为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在初试阶段一般都是考查统一的科目,比如逻辑、写作初数、英语。
所以,在专硕中的跨专业考研难度一般会体现在复试的时候。
由于以上跨专业对两种类型考试的初试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在前期选择的纠结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别。
2、关于初试
首先择校择专业的确定时间不同。
学术型的考生一般会在春季或者更早的时间确定好自己的意向专业。
如果确定较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自己在专业课上的复习时间。
前期基础用的时间较长,则后期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回顾。
所以,从整个复习进程来看都会非常紧张,还可能导致疲劳战术。
帮帮告诉大家,考研本就是一个拼心态与毅力的过程,坚持到最后并且稳定发挥,才有可能取得一个不错不成绩。
而对于专硕型的考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纠结或者考虑。
一般确定了考这一类型的硕士,就可以开始着手复习,复习的时间一般不受专业选择早晚的限制。
再者,学术型的考试中的专业课一般是院校自主出题,此时非本专业的考生则不太占优势,需要收集所要报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历年考试真题进行研究,必要时还要联系已在校的学长、学姐,获得相关专业资料方面的内部信息,缩小自己的准备的范围,提高复习的准确度。
然而,专业型硕士(以管理类为例)考试中的备选专业本身就较少,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不管哪一个学校,联考的初试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全国统一出题,所以除了那些本身就学会计、管理类的考生而言,与大多数的跨专业考生相比,大家的起跑线基本是一样的。
3、关于复试
另外,在复试时,虽然现在不是“出身定终身”的时代,录取的院校也在尽力规避这一弊端,但是四年的耳濡目染与一年的速成终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学术型还是专业型都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的。
历年考研中,跨专业考研成功的案例并不少,所以,难并不意味着不能,如果各种因素大家都一一考虑过,就可以选择,而且可以大胆的选择。
不过,一直以来,有很多学生可能会以学习好、一般、差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考研,也以此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跨专业考研。
实际上,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够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可能需要参考的因素还有很多。
►跨考前需要参考什么
1、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因为兴趣,让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某专业的学习钻研上,为自己在考研时跨专业积累一定的资本。
2、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
大家对于城市的选择理由多种多样,比如:看重它的文化氛围,看重它的历史气息,看重它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等等,在选择中每个人的标准都会不同。
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3、要选择自己能够得到比较多的资源的院校
比如,有一些同学在这样的学校,或者能够联系到学长学姐,能够获得一些他们复习的笔记等等,这样可以减少自己摸索的过程,达到快速进入主题的复习,减轻自己的复习负担。
综合以上,跨专业考试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需要考虑的事项逐个列举,一一排除,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