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十六章 法西斯新闻传播体制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法西斯新闻传播体制模式一、名词解释斯蒂法尼社答:斯蒂法尼社是在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支持下,由新闻记者斯蒂法尼于1853年建立的通讯社。
这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
意大利统一后,这家通讯社扩大为股份公司。
斯蒂法尼社是当时仅次于欧洲三大通讯社的欧洲第四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1890年,斯蒂法尼社与德国的沃尔夫社和奥地利的通讯社签订了协议:三社之间交换新闻,以打破哈瓦斯通讯社在欧洲的垄断地位。
1935年,政府新闻宣传部与该社签订合同,由政府负担该社费用。
至此,斯蒂法尼社完全置于法西斯政权的控制之下。
1943年,墨索里尼败亡,斯蒂法尼社随之解体。
二、简答题1.德国法西斯政府是怎样对待报业的?目前德国报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列举当前最大的报团、重要的日报和新闻期刊(名称、简况)。
答:(1)德国法西斯政府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报界①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对进步报业大肆镇压。
接着在3月,政府设立国家宣传部,由戈培尔任部长,统管宣传文化事务。
国家宣传部严格管制报刊言论,每天都召集柏林和外省报纸驻柏林机构的负责人前来听取具体宣传指示,告诉他们什么新闻要发、什么新闻不能发、按照什么调子发言论,各报如有违反就会遭到严厉处置。
②同年7月,法西斯党徒以暴力夺取了莫斯报团的所有报刊和财物,随后又强制没收了乌尔斯泰因报团,负责接管这两家报团的是纳粹党的耶埃出版社。
剩下的胡根贝格报团政治反动,胡根贝格本人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
一贯支持希特勒,但纳粹党仍派出人数众多的主笔团控制其所属报刊的言论,使其完全成为纳粹的工具。
③1933年下半年起,纳粹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和文化队伍的控制,策划建立了以戈培尔为主席的御用机构德国文化协会(下面又分设新闻、广播、电影等六个协会),规定凡从事文化职业的人都必须加入协会,协会可以以“政治上不可靠”为由随时开除或拒绝接受会员。
接着又颁布“新闻记者法”,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戈培尔接见后才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公民,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有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2.自由主义3.新闻事业4.新闻体制二、简答题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2.简要阐明集权主义新闻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封建时期的英、法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3.《公报》4.《信使报》5.《学者报》6.黎塞留7.皇家出版法庭二、简答题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2.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三、论述题1.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2.试分析英国都铎时期特许垄断出版管理体系的观念、特征、功能与历史影响。
第二章贵族分封制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封建时期的传播事业史【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手抄新闻(新闻信)2.古登堡3.《法兰克福新闻》周报二、论述题1.试分析德意志封建贵族领主制新闻传播体系的特色。
2.为什么说近代德意志新闻传播体系能够成为人们分析新闻事业形成机制的一个“历史标本”?第三章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州传播事业史(1607-1765)【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内外公共事件》报2.《波士顿新闻信札》3.《新英格兰报》4.曾格案件二、简答题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的贡献是什么?2.曾格案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2.试评析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第二编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17世纪中叶——20世纪末叶)导言【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米尔顿2.托马斯·杰斐逊3.约翰·密尔4.《论出版自由》5.《论自由》二、论述题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过程中贯穿着怎样的基本矛盾?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大致轨迹怎样?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米尔顿和杰斐逊分别为此作出了什么贡献?应该给予怎样的历史评价?第四章渐进的改良之路英国资本主义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1640-1861)【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约翰·威克斯2.“知识税”3.《福克斯诽谤法案》4.“朱尼尤斯信件案”5.秘密津贴制度二、简答题1.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一章 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圣才出品】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一、名词解释1.集权主义答:集权主义是指用来概括封建社会传播事业及行为的总体特征的一个概念。
集权主义下,当权者们的传播理念是:传播事业是国家和君主实现其统治目标的垄断资源和私有工具,一个社会中的传播事业和其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并促进统治者实现其预定的国家目标。
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一种相反的异己势力而存在。
无论怎样的运行模式,其目的都是保证把统治者意欲让广大民众知晓的某些信息传达下去,以实现其统治目标。
君主无一例外地对传播事业进行严厉控制、统一管理,绝不使其损害王国和君主们的自身利益。
2.自由主义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指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的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自由主义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圣才出品】

第六章突进的平坦之路一、名词解释1.塞缪尔·亚当斯答:塞缪尔·亚当斯是波士顿和整个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
他于177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哈佛毕业生,是殖民地当时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
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论证了殖民者对北美十三州通知的不合理性和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必要性,可谓美国“独立运动之父”。
亚当斯的另一贡献就是他把自己关于革命的独立观点,通过不懈持久的努力灌输到民众中去,点燃了革命之火。
其中,从事新闻宣传活动是亚当斯和他的亲密战友们的主要工作方式。
《波士顿公报》和“自由之子”组织是他的两个主要宣传阵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在亚当斯等人的鼓动和操纵下展开的,英国殖民当局因此刻薄地称亚当斯等人为“木偶背后的提线人”。
2.约翰·迪金森答:约翰·迪金森是殖民地温和派(辉格派)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位精明冷静、讲求实际、很受殖民地有产阶层推崇的著名律师,更多的从财产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革命、独立、战争等重大问题。
1767—1768年间迪金森在激进的《宾夕法尼亚纪事报》上连续发表的12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的系列政论文章中有力地传播了他的政治、经济观点,论证了英国政府的一系列征税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正当权利。
除了“农人来信”系列政论文章以外,迪金森还在其他报刊上撰写文章反复宣传他的观点和意见,为革命准备了充分的舆论。
人们因此称誉他为“革命的笔杆子”。
3.詹姆斯·利文斯顿答:詹姆斯·利文斯顿是北美大陆上公认的保皇派——希望继续凭借门第、财产、地位及传统进行殖民统治的集团的代表。
他在1762年移民美洲,1773年各殖民地造反前夕,他创办了一份报纸,该报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广告众多、影响颇大、行销殖民地各地甚至国外。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十二章 伟大的《纽约时报》)【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伟大的《纽约时报》一、名词解释1.《纽约时报》答:《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是美国严肃高级报纸的代表,在全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原为一份廉价报刊,原名《纽约每日时报》,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
后奥克斯和苏兹贝格家族先后接管该报。
目前仍为苏兹贝格家族经营。
《纽约时报》由于风格古典严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
《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在新闻报道方面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
几经易主之后,《纽约时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该报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垄断资产阶级一边。
2.亨利·雷蒙德答:亨利·雷蒙德是《纽约时报》的灵魂人物。
1841年,他投身于大学时代的崇拜偶像格里利手下,后成为《纽约论坛报》主编格里利的首席助手。
由于厌恶格里利的“激进主张”和反复无常的思想,不久便离开《论坛报》。
雷蒙德后来陆续担任过纽约的《使者与问讯者》报副主编和《哈泼斯》月刊杂志的编辑等职务。
1851年创办《纽约时报》,他为该报确立的编辑方针是——客观、公正、冷静。
这张报纸绝少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在报道政治新闻时,往往刻意标榜客观、公正,常常把双方的观点同时介绍给读者,而记者自己很少在文章中加以评价。
1869年,雷蒙德逝世。
3.卡尔·范安达答:卡尔·范安达是美国新闻史上最出色的编辑主任之一,是那个时代美国新闻界的头号传奇人物。
1904年,他被阿道夫·奥克斯任命为《纽约时报》的第二位新闻编辑主任。
在担任新闻编辑主任的25年中,范安达以自己的出色才干协助奥克斯把《纽约时报》推上一个新的辉煌顶峰,而他本人也获得了最伟大的新闻奇才的美称。
他对一切能加快新闻传递速度的新发明有高度的重视,是最早发现并理解那个时代刚刚出现的马可尼无线电报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重大意义的人之一,也是最早在美国报界用无线电报来传递新闻消息的人之一。
外国新闻史课后习题答案

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简答题)【答案】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既有促进又有阻碍。
(1)从总体上来看,西欧封建王权的兴起对当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赖于强大的王权,英、法两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获得了一段较为长期的稳定局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积蓄了较为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
这一切,为后来以资产阶级市民阶层为主的新型传播事业不断突破日益阻碍其发展势头的封建集权主义传播政策,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充当舆论先锋的历史角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专制王权对其王国内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也具有阻碍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王权对社会传播事业的专制掌控上,更表现在对后来已不甘心只蛰伏在经济领域里赚钱,也想在政治生活中有所表现的市民阶层新闻传媒的残酷打击、百般迫害上。
随着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蜜月”关系的终结,日益腐朽的王权与以往时有冲突的封建贵族们联手,开始了对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压制。
但是,在王权庇护下业已强大起来了的资产阶级早已不复谨小慎微、低三下四的旧态,而是以激扬的面貌、高昂的斗志拿起了武器一一笔和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论述题)3.试分析德意志封建贵族领主制新闻传播体系的特色(论述题)4.试评价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论述题)【答案】(1)北美十二州殖民地受英国当局的控制。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在北美出版报刊印刷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远隔天涯海角,而且在法律卜殖民地的民众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但是英国殖民当局却对印刷出版物感到十分恐惧。
(2)当波十顿的哈佛学院印刷所开始刊印出版一些书籍和“教会问答”之类的单张印刷品时,英国马萨诸塞的殖民地当局立刻感觉到了这种印刷出版物对其专制统治的威胁。
于是,马萨诸塞州议会马上效仿英国国内专制出版法的规定,于1662年通过了北美十三州最早的一部新闻出版法。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三章 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章殖民地型传播事业体系一、名词解释1.《国内外公共事件》报答:《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
它是由一位来自英国的流亡者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创办的。
同早期的英国报纸一样,这份四个版的报纸只印完了三个版面,第四版是空白的,以便读者自己把所知的新闻补写上去,相互传阅。
这份报纸注重新闻,在选材上注意着重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英法军队在新大陆西部的战争;波士顿流行天花及死亡的人数等。
该报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而且读起来也像一份报纸。
但由于殖民统治当局对其中的一些消息相当不满,《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仅出版一期便告夭折,成为马萨诸塞英国殖民当局新闻出版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2.《波士顿新闻信札》答:《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美国新闻史上的第二份报纸。
由波士顿首任邮政局长坎贝尔于1704年4月24日创办,带有半官方色彩,是一张双面印刷的单张报纸,每周出版一次。
该报有一些出色的表现:①坎贝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办报认真,对读者负责;②注意报道本地新闻消息,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较大;③重视刊登广告,开创了美国新闻广告史的历程。
但该报在国外新闻报道上并不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坎贝尔认为新闻即是“最近的历史”,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该报完全竞争不过海船从英国直接带来的报纸。
3.《新英格兰报》答:《新英格兰报》是一张独立的、既未经当局许可、其稿件也拒绝送审的报纸,于1721年由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于波士顿。
詹姆斯·富兰克林是一位敢做敢为、颇有才气的美洲印刷商。
该报的叛逆精神一开始便跃然纸上,詹姆斯首先对波士顿宗教界不可一世的人物马瑟神父父子发起了一场讨伐运动。
这场新闻讨伐战堪称是美国新闻史上第一次讨伐式的新闻报道运动,詹姆斯在这场运动中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随后,他又严厉批评殖民当局对附近海盗的骚扰抵抗不力、行动迟缓时,便很快招致官方的愤怒和打击。
1722年,当局以“蔑视罪”传讯了拒不停刊的詹姆斯·富兰克林,并判处其一个月的监禁。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七章 “二元化”的变通之路)【圣才出品】

第七章“二元化”的变通之路一、名词解释1.《荷兰传闻书》答:《荷兰传闻书》是日本在幕府末期出现的一种带有强烈近代传媒色彩的官方信息传播工具。
在日本整个“锁国时代”,德川幕府同外部的唯一来往国就是荷兰。
当时,日本唯一的对外出海口——长崎“出岛”上的荷兰商馆,应幕府的要求每年一次向幕府提供世界各国情况报告书,这份报告书由幕府官办的外事翻译机构“洋书调所”译成日文,名为《荷兰传闻书》。
它是当时封建幕府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信息来源,仅供最高层的大将军及重臣阅览,是政府绝密级文件,也是日本境内第一份具有近代色彩的、非公开的官方新闻媒介。
2.《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答:《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最早公开发行的官办近代报纸。
随着幕府政府逐渐增加与各国的交往,荷兰商馆遵命直接向幕府呈送荷兰东印度总督府的机关报《爪哇新闻书》。
自1862年起,幕府准以《巴达维亚新闻》的名义公开出版发行。
因是官办,故被人们冠以“官版”字样,全称《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严格而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新闻书而不是什么报纸,但它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官版·巴达维亚新闻》较为原始,但因公开发行,报道时事,所以同以往的封建信息传播媒介有很大不同,人们认为它是日本近代报业的先驱,它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3.“白虹贯日”事件答:“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笔祸。
1918年8月25日,日本84家报刊的记者代表云集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寺内正毅内阁辞职。
8月26日,积极报道关西大会消息的大阪《朝日新闻》在其晚刊中刊登了该报记者大西利夫的一篇消息。
由于消息中使用了日语中代表灾难之兆的“白虹贯日”一语,大阪《朝日新闻》遂被寺内政府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而受到司法起诉。
审判的结果是刊登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已售报纸全部收回予以销毁,作者大西利夫和编辑山口信雄被判刑两个月,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总编辑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退出该报,甚至有人因此事而被迫发表了“辨明悔过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
一、名词解释
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答: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为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1538年,皇家特许出版印刷制度正式建立。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答: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
1557年,玛丽女王将行业出版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凡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都是这个公司的会员。
女王在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禁止。
对当局而言,通过皇家出版公司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力,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地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
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
答:《公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
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维形。
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
《公报》在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出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②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才停刊;③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它还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
勒纳多被人们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4.《信使报》
答:《信使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又名《文雅信使》,由让·多纳德·隆塞于1672年创办,是一张专门刊载凡尔赛宫廷和巴黎社交界传闻的文学性刊物,格调华丽轻浮。
由于让·多纳德·隆塞极受国王宠信,《信使报》也获得了国王的特许出版专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官方报刊。
1724年,该刊正式更名为《法国新闻报》,成为巴黎最有影响性的文学刊物。
5.《学者报》
答:《学者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科学性报刊,在当时法国著名财政大臣柯贝尔赞助下创办于1665年。
《学者报》的早期主持人是国会议员德尼·德萨洛。
该报在法国享有出版特权,通常每周、半月或一个月发行一期。
内容有新书摘要、科学理论与发明报告、天文学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消息等。
它历尽艰难,延续出版至今,现仍受法
国科学院赞助,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法国及国外出版的新书。
6.黎塞留
答:黎塞留是波旁王朝路易十三的著名首相,最早在法国建立并发展了专制王权控制下的新闻出版事业。
黎塞留深知利用出版印刷控制舆论的重要意义,1611年,在他的极大关注和操纵下,法国出版了第一本年鉴——《弗朗索瓦信使》,该年鉴带有明显的官方宣传色彩,但由于每年才能发行一次,难以达到政府及时宣传和控制舆论的目的。
1631年5月30日,在黎塞留的支持下,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新闻性报刊——《公报》诞生了。
7.皇家出版法庭
答:皇家出版法庭是英国皇家对印刷出版行业的控制机构,也是英国皇家对出版行业控制手段的新发展。
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把枢密院中的司法委员会专门独立出来,组成为皇家出版法庭,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星法院”,“星法院”是压迫新闻自由的一个丑恶象征。
1586年女王颁发出版法庭命令,规定:①一切印刷品须送交皇家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②除了剑桥、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③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④印刷商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请求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到40先令罚款或坐牢等项处罚;⑤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查、扣压、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惩处;⑥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10人。
直到1660年,皇家出版法庭一直通过该项命令对出版行业保持着有效的控制和严格的管理。
二、简答题
1.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有哪些影响?
答:西欧封建王权对当时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既有促进又有阻碍。
(1)从总体上来看,西欧封建王权的兴起对当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赖于强大的王权,英、法两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获得了一段较为长期的稳定局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积蓄了较为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
这一切,为后来以资产阶级市民阶层为主的新型传播事业不断突破日益阻碍其发展势头的封建集权主义传播政策,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充当舆论先锋的历史角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专制王权对其王国内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也具有阻碍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王权对社会传播事业的专制掌控上,更表现在对后来已不甘心只蛰伏在经济领域里赚钱,也想在政治生活中有所表现的市民阶层新闻传媒的残酷打击、百般迫害上。
随着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蜜月”关系的终结,日益腐朽的王权与以往时有冲突的封建贵族们联手,开始了对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压制。
但是,在王权庇护下业已强大起来了的资产阶级早已不复谨小慎微、低三下四的旧态,而是以激扬的面貌、高昂的斗志拿起了武器——笔和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评析英国封建时期的印刷行业特许独占制度。
答:特许独占制度是一种以集权主义的理念来统辖、控制新闻传播事业,持续时间最久、效果最为成功的一种控制方法,其影响遍及全球。
(1)印刷出版特许独占制度这种集权主义控制方法的核心原则有两个:
①认为在王国境内,所有的印刷出版权力完全归属王室,不经国王特许,谁也无权从事印刷出版事业。
②为了王国的目标和子民的幸福,国王和皇室必须对境内所有的出版印刷事业实行资源
独占,把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新闻出版事业大权交付给那些“堪当重任”的官方委任的印刷商手中。
(2)统治者们把官方印刷商们的经济利益和皇家的政治利益用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更加精通印刷行业、为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战的爪牙们的力量来高效地镇压反对派的印刷活动。
显然,这种把特许印刷商们的经济利益巧妙地与皇室的政治利益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极为高明、非常有效的。
(3)都铎王朝的特许独占印刷管理制度确实是一种高效有序的管理方法,它既避免了王室专制的恶名,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达到了控制言论传播的目的,形成了一套不是官方传播体系但却胜似官方传播体系,能够为王权所信赖倚靠的外围力量。
这种力量再辅以国家的行政(发放特许权)、司法(皇家出版法庭)权力的支持,就基本上能够对王国内的各种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地控制了。
三、论述题
1.评析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
答: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曾出现过强大的专制王权和集权主义色彩浓厚的封建社会传播事业体系。
要较为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这种历史悠久的传播事业的特性,可以通过英、法两国历史上典型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加以概括和评析:
(1)由于集权主义传播事业通常总是垂直掌握在专制统治者的手中,并获得了超经济的强大国家力量的全面支持,因而它是一种力量统一集中、传播效果强大的传播工具体系,能够在统治者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某一项重大的宣传鼓动工作,具有强大的舆论一律化功能。
(2)这种传播体系具有指令一贯到底,系统结构简单,体系内的信号放大迅速、贯彻
彻底的特性,易于快速地贯彻来自上部统治者的任何指令,但却对来自下部或外部的反馈信息反应迟缓、极不敏感。
(3)这种传播体系易于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和分子手中,倾向于有目的地支持非盈利但又为社会所必需的信息传播行为;并能有效地压抑个别阶层、集团、个人利己的传播经营活动,以免这种自私的传播行为损害统治者所预定的社会传播目标。
(4)集权主义传播体制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客观产物,符合特定地域中的特定社会之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适应那些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经常能够极有效率地组织起统一强大的舆论环境,对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效应。
(5)该体制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刚性特征”和非弹性、非平衡性功能特点,使其难以有效地抵御来自体制上端的错误指令,也不能够较为灵活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危机,常常呈现出一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刚性系统特征;一旦传播系统的上端“信息源”出现了错误信息,它强大的系统功能就可能会迅速地放大这种错误的信息,系统会产生功能性“异化现象”,并反过来伤害自身预定的社会目标。
(6)在讲求舆论统一的前提下,该体制天然地具有压抑不同声音的结构性倾向,容易产生单一的精神、文化氛围,不允许“异质性”信息和舆论的合理存在。
总之,历史上曾广泛存在过的集权主义传播事业是一种优势与劣势共存、优点和缺点同在的传播事业体系。
它曾如此长久而广泛地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其深厚底蕴,绝不是简单的批判和谩骂就能应付了事的。
2.试分析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特许垄断出版管制体系的观念、特征、功能与历史影响。
答:(1)观念:君主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