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与方剂作用间的关系
如何运用方剂学优化中药复方的处方配比

如何运用方剂学优化中药复方的处方配比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处方配比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方剂学作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学科,为优化中药复方的处方配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本文将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中药复方的处方配比,以期为提高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深入理解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七情和合的配伍关系、性味归经等。
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核心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深入理解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有助于明确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优化处方配比。
七情和合是指药物之间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能增强药效,相畏、相杀能减轻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则降低药效,相反则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在优化处方配比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避免相恶、相反的配伍,合理运用相畏、相杀的配伍来控制药物的毒性。
性味归经是指药物的性质、味道和作用趋向。
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有助于根据病情和病位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合理安排其在处方中的用量和比例。
二、结合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成果临床经验是优化中药复方处方配比的重要依据。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可以发现某些药物组合在特定病症中的疗效显著,从而为优化处方配比提供参考。
同时,现代研究成果也为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通过药理实验、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效成分及相互作用,为优化处方配比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与中成药第一章-第二章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8
臣药的加减:改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必然使 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例如:三拗汤,即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 束肺的咳喘。
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治 疗痹证初起。
精选课件ppt
39
2、药量加减变化--药味不变,药量增减。若
影响原方的配伍关系则功用、主治随之而 变。
用药相同,用量不同,其药力则有大小之 别,从而改变了君臣地位及其配伍关系, 必然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 首次将中成药列专章论述,第一次使用 “成剂药”这一名词术语
精选课件ppt
11
三、隋唐时期 1.《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
邈 --唐代 ) 第一次提出丸剂宜采用蜡密封包裹防潮 2.《外台秘要》(王焘--唐代) 使用了进口药材
汇粹汉至唐名家医方,为研究唐以前方剂 学的宝贵资料
桂枝茯苓丸 瘀阻胞宫证
九味羌活丸 内伤杂病 催生汤 临产催生
精选课件ppt
41
• ①药味增减、用量增减都会改变方剂的君 臣配伍关系,从而导致功用、主治的改变。
• ②剂型不同也会引起药力和性能的改变, 其药力有峻有缓,主治病证则有轻重之别。
精选课件ppt
42
小结
➢方剂、中成药的概念。 ➢方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方书
精选课件ppt
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方剂与中成药的概念及 任务
方剂的概念 方:药方、处 剂:调配、调和 原义:药物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选择适 当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 法,妥善配伍而成。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方剂学习题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型题】【A11.方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20世纪50年代E.秦汉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医方考》4.被誉为“方书之祖”的方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5.《医方集解》的作者是A.吴仪洛B.张仲景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7.十五世纪前收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外台秘要》C.《医方集解》D.《普济方》E.《医方考》8.《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孙思邈B.张景岳C.王焘D.葛洪E.成无己9.《中医方剂大辞典》编辑出版是在A.宋代B.明代C.清代D.民国时期E.新中国成立以后10.著《千金方》一书的医家是A.葛洪B.孙思邈C.张仲景D.吴昆E.张景岳11.《时方歌括》的作者是A.吴仪洛B. 吴昆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12.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其出处是A. 《小儿药证直诀》B.《普济方》C.《伤寒论》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千金方》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E.《黄帝内经》1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14.最早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是15.以简、便、廉、效为特点的方书是A.《伤寒明理论》B.《普济方》C.《太平圣惠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16.首开方剂学中方论研究之先河的著作是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18. 促进了方剂释义研究,首开方剂综合分类的著作是【X型题】19.由宋代政府组织编写刊行的方书是:A.《外台秘要》B.《太平圣惠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圣济总录》E.《宣明论方》20.下列哪些提法是不正确的A.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B.方剂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C.方剂学是独立的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没有联系D.方证是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E.方剂学科的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无法结合21.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B.方剂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和功效简单相加C.方剂是要经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D.方剂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疗效E.方剂和药物没有区别二、填空题1.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俗称。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第01章绪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3.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A.麻黄B.当归C.草乌 D.延胡索4.下列哪项不是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A 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 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D 药物的排泄E 药物的作用强度5.国内对何种中药最早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工作()A 黄连B 黄芩C 金银花D 麻黄E 人参二、填空题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A.NA B.Ach C.5-HT D.GABA E.NO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3.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中药是A.钩藤B.五味子C.羚羊角D.苦参4.长期应用能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的中药是A.麻黄B.桂枝C.雷公藤D.黄芪5.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介质含量降低()A AchB 5-HTC NAD GABAE 以上均非6. 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A 附子、干姜B 黄连、黄柏C 茯苓、白术D 石膏、知母E 以上均非7. 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D 心率加快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A 痛阈值降低B 惊厥阈值升高C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D 心率加慢E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8.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 心率减慢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E 体温降低9.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A 痛阈值降低B 体温降低C 心率加快D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E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10.许多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B 兴奋交感神经系统C 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E 具有感染作用11.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氨基酸B 有机酸C 挥发油D 生物碱E 皂苷10.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糖类12.酸味药所含鞣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 镇静B 镇咳、祛痰C 利尿消肿D 止泻、止血E 降低血压13.甘味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皂苷C 有机酸和鞣质D 生物碱E 氨基酸和糖类14.补虚药的药味主要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5.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蛋白质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6.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比较高比例的味道为()A 辛B 酸C 甘D 苦E 咸17.咸味药所含主要成分是()A 挥发油B 无机盐C 有机酸D 生物碱E 鞣质1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 清热药B 温里药C 祛风湿药D 理气药E 温肾壮阳药二、填空题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中药组方的基础知识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
总结词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原则,通过调节血压、改善血管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包括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熄风的中药,以及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这 些中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硬化。
意义
中药组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中药组方,可以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组方 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价格实惠等优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中药组方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药组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中药组方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中药组方通常是由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配伍,流传至今的经典方剂有数百种之多。
针对不同中药组方中的特定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通过化学手段,研究中药组方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临床研究
01 临床研究中药组方在特定疾病或症状中的疗效及 其安全性。
02 针对不同的疾病或症状,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评估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
总结词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是中药组方的核心,直接关系到 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个体差异 来确定。一般来说,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 大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中药组方时需要严格 控制各味药材的剂量与配比,以确保中药组方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进 行个性化给药方案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课件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药与方剂—常用中药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性味关系
• 生姜 • • 紫苏
辛温——发散风寒
• 性味相同,作用大致相同
性味关系
• 麻黄——辛温——发散风寒 •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性味关系
• 紫苏
•
辛——发散解表
• 薄荷
温——发散风寒 凉——发散风热
• 连翘
•
寒凉—清热
பைடு நூலகம்
• 薄荷
味苦—清热解毒—热毒 味辛—发散风热—表热
3 升降浮沉
升降沉浮—含义
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它符合简便廉验的 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 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 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 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此七情,合和视之。”
一、七情各自含义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病。 古人云:“单方不用辅也。”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 药材质地的影响
“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苍耳独 升”(双向性)
• 药物炮制的影响
• 配伍的影响
作用
•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开窍醒神, 温阳补火,行气解郁,涌吐
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

总论(第一至第四章)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答: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前者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后者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的代表性成果答:(1)从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温和持久。
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的新篇章。
(2)从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如在中医肾的研究中,探索了补肾方药补肾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阴阳理论研究类似“阴虚”“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推动中药实验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研究。
3.中药的基本作用答: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钱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功效与方剂作用间的关系
作者:唐林, 柴瑞华, 初杰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刊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年,卷(期):2008,22(5)
1.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1986
2.查良伦;沈自尹补阳还五汤冲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1994(02)
3.高晓山中药配伍理论研究问题瞻望[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06)
4.刘喜平;李沛清;李娟复方配伍研究对中药新药研发的启示[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5(05)
1.辛学俊中草药注射剂药物配伍作用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2
2.黄亚铭.贺颖.韦海艳.林康明.毛玮.HUANG Ya-ming.HE Ying.WEI Hai-yan.LIN Kang-ming.MAO Wei青蒿琥酯与氯喹和槟榔碱配伍对体外培养的布氏锥虫杀灭效果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
3.李文杰.曹力.李红梅穿琥宁注射剂与抗感染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2,13(9)
4.殷立新.孙莉.刘秀菊.郭进葛根素注射液与28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2002,17(5)
5.张捷.张俊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53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调查[会议论文]-2006
6.辛学俊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配伍研究文献再评价[会议论文]-2006
7.邓乔华阴虚干咳之良药养阴清肺膏[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08,27(2)
8.李若男.淮谨.刘忠秀头孢曲松钠忌与含钙药物配伍[期刊论文]-护理研究2004,18(17)
9.勾建刚.刘春红剂型改革,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7)
10.吴杲.吴汉斌不同工艺对养阴清肺口服液质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15(z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zynkzz20080506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