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和谐的内涵分析
地域建筑系统和谐性及其当代表现

1 - A 4I t r  ̄
r om A I rl 1 e Ⅲ , f h c∞ r 0 F s An e I 2
现.表 明了 代建筑地 域性表达 的总体价值取 向,它体 现了当代地域 建 筑 的 独 特 性 . 对 当代 地 域建筑 系统和谐性其 有 全 局 性 的 影 响 主 题 性是当代 建筑地域性设
地 域 建 筑 系 统 和 谐 性 及 其 当代 表 现 *
Re i n r g o alA chiec ur y em t t e S st Har ony and t ont m Is C em por y Expr ar ess on i
张 建涛
Z hang ant o Ji a
统 环 境 的 和 谐 和谐 系统 具 有 主 从 性 、层 发 性 、统 一 性 、 进 化 性 的 特征 。 2 地 域 建 筑 系 统 和 谐 性 2 基 于 上 述 地域 建筑 系统 要 素 及 其 构 成特 性 . 统 的 规 律 和 特 征 . 地 域 建 筑 系 统 和 谐 性 可 概 卡 为 舌
¨h I
…
/
h cueFr m t el r ou
l 1 3
席 酉 民 教授 认 为 ,
和 谐 主 要 指 各 子 系统 内部 诰 要 素 自
身 、 各 子 系 统 内部 诸 要 素 ± 间 厦 各 子 系统 之 间 在 横 向 的 空
间 意 义 上 的 协 调 和 均 衡 . 即 不 同 事 物 内 在 与 外 在 关 系 的 拂 调… 系统 和 谐 性 是 描 进 系 统 是 否彩 成 了充 分 发 挥 系 统
计表迭过程 中.对所涉
主 张 动 态 地 认 识地 域 建筑 系 统 各 种 因 素 在 建 筑 设 计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从 而 把 握 地 域 建 筑 发 展 方 向 延 续 性 是 地 域 建 筑 系 统 生 长 性 的 代 表 现 地 域 建 筑 存 在 于 特 定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环 境 中 .当 代 地 域 建筑 必然 与 当 代 这 一 特 定 环境 的 因 素 产 生 交 流 和碰 撞 .只 有 与 这 一 特 定 环境 的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无论是在描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还是在形容自然环境、内心状态时,都能听到它的身影。
但究竟什么是和谐?它又有着怎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呢?从字面上看,“和”有着平和、温和、和睦的意思;“谐”则意味着协调、协同、合拍。
合在一起,“和谐”传达出一种平衡、融洽、有序的状态。
在社会层面,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它意味着社会各个阶层之间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资源,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当贫富差距较小,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相对均等,社会矛盾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妥善解决时,社会便处于和谐之中。
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犯罪率低,治安良好,大家都能在稳定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和谐的社会也体现在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上。
不同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能够和谐共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
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不因差异而产生歧视和冲突。
这种文化的和谐,丰富了社会的内涵,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在人际关系中,和谐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和关爱的基础上的。
亲人之间的和谐,是相互关心、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欢乐;朋友之间的和谐,是真诚相待、患难与共,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同事之间的和谐,是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当人与人之间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沟通交流,包容彼此的缺点和不足,不嫉妒、不攀比、不勾心斗角,关系自然就会和谐融洽。
在自然领域,和谐意味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
我们依赖大自然提供的资源生存,同时也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不过度开发、不肆意破坏。
当青山绿水常在,蓝天白云依旧,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自然的和谐。
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失衡、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问题,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从个人内心的角度来看,和谐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平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xuan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所谓社会系统分析方法, 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 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 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套方法论体系。
它包括下述基本方法: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时性方法、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等。
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所以系统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和谐社会。
它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从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不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
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化的。
社会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系统自身矛盾产生和解决冲突,达到系统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系统解构及重构的互动。
harmonization system code -回复

harmonization system code -回复什么是和谐系统?和谐系统是一种通过调节不同因素之间关系以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方法。
它可以应用在各种系统中,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工系统。
和谐系统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来实现整体的优化。
在自然系统中,和谐系统可以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水草、浮游生物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保持和谐才能确保水质的稳定、食物链的正常运作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发生改变,比如过度捕捞或者水污染,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在社会系统中,和谐系统可以帮助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系统由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组成,如个体、家庭、社会组织和政府。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维持社会和谐需要平衡各部分的需求和权益。
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和谐系统需要通过提倡互相尊重、平等和包容,以及构建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来处理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在人工系统中,和谐系统可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在一个生产企业中,和谐系统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改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来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调节生产线的速度、优化原材料供应和减少废物产生,和谐系统可以使企业在提供质量产品的同时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
建立和谐系统需要几个关键步骤:1. 确定系统的目标和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将帮助决定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以及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了解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关系:接下来,需要对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包括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冲突点和可能的影响。
3. 识别不平衡和问题:通过分析系统中的数据和反馈,可以识别出存在的不平衡和问题。
这可能包括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或社会冲突的加剧等。
论和谐的内涵和范畴

一
、
和谐范畴的基本 内涵
科学地揭示并规范概念或范畴的基本 内涵 , 是 科学理论走 向精确化并趋于成熟的必然要求。实践 是认识 的基础 . 思想积累是理论 创新的母体。我们 党和人 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伟大创新实践 ,
是我们研究和谐 问题的珍贵物质性资源 ; 指导这一 伟大创新实践的丰富并成套 的创新理念 、 、 方略 政策 和措施等. 则是我们研究和谐问题 的丰富思想宝藏。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全面小康 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党观察 国内外形势 , 分析面 临的矛盾 、 问题 和困难 , 并提 出决策 , 都是宏观 的大 视野与微观的具体问题相结合 , 整体的全局的网状 思维与总结历史 、 审视现实 , 展望未来的纵 向思维相 结合 . 是将系统开放运动的发散思维与系统相对稳 定的聚敛思维相结合 , 自 将 我与他人 、 本国与他 国利 益相结合 , 为促成和把握有利于系统事物存在和发 展 的最佳状 态 . 出了 以人 为本 、 提 以和谐 为实质 的科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方面。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中,和谐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
在社会领域中,和谐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良好与平衡。
这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和谐社会强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的分配。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有个人尊严和尊重。
公平和正义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在家庭生活中,和谐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和睦。
和谐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
在和谐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和合作。
和谐家庭的形成离不开互信、互助和互动。
在个人发展中,和谐体现为个人内心的平衡与和顺。
这种内心的和谐来源于个体的自我悦纳、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和谐的个人内心中,自尊自爱、自尊自信是基本的特征。
个人应该努力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要理解和实现和谐,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谐需要平等和互动。
在社会和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并保持积极的互动和合作。
平等和互动是相互关系中和谐的基础。
其次,和谐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自己特点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要实现和谐就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此外,和谐还需要公正和公平。
在社会和家庭中,公正和公平是实现和谐的前提。
公正的分配和公平的待遇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增强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只有实现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会受到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要实现和谐,需要持续关注社会变化和需求。
如何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策,提高其生活水平。
促进就业
02
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弱势群体提高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
收入增加。
公共服务均等化
03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弱势群体在教育、医疗、文化
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06
文化传承创新在构建 和谐社会中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情况介绍
政策支持 教育普及 媒体传播 社会参与
共享,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0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 量,确保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备 、更加公正、更加有效。
02
严格依法行政
03
推进司法公正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遵 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提 高政府公信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 正高效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 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 经济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如何准确把握和谐 社会的科学内涵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和谐社会基本概念与特征 • 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科学内涵方法论述 •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剖析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和谐社会构建策略 • 文化传承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 总结:全面把握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共
创美好未来
01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
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谋求人与人之间在维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统一与人与自然。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崇尚人与自然,但这种人与自然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同于抹杀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相同”的统一,就是“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有载史伯语云:“以他元显恭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天下乃弃矣。
”很似乎,人与自然就是存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
只有相同的色、声、味的统一,就可以产生人与自然;如果只是单一的`色、声、味的直观重复,便无法产生人与自然。
道家特别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公平、并无分后贵贱,提倡“词藻”、“恬静”的人生境界;佛家标举“因缘和再分”;墨家倡导“非命、非攻”,都从相同方面阐释了人际交往的人与自然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和谐的内涵分析①李 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摘要】从系统的观点看,和谐问题可归结为系统的和谐性问题。
和谐是一种系统的状态,它是一种有效率的“和”,而无效率的“和”不是和谐。
系统和谐的状态需要从系统的协调性、均衡性、稳定性与优化性四个方面来认识。
协调、均衡、稳定及优化是系统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优化也是系统和谐的目标所在。
关键词 和谐 和谐社会 系统和谐中图分类号 C 94 文献标识码 AAn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System H armony Abstract :Harmonious issues can be boiled down to t he issues of system har 2mony 1Harmony is a kind of system state which is efficient ‘summation ’,and inef 2ficient ‘summation ’is not harmonious 1The state of a system harmony can be un 2derstood by four aspact s :coordination ,equilibrium ,stability ,and optimization ,which are t 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 system harmony ,and meantime t he optimi 2zation is t he goal of a system harmony 1K ey w ords :Harmony ;Harmonious society ;System harmony一、概 述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而持续地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8年三十年中国的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918%,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到目前,中国GDP 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从系统的观点看,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等多方面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因此,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系统性问题,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问题。
从系统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不是某单一方面的单独发展,而是多方面及不同层面的协调而均衡的全面发展。
目前,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各种不协调、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351・系统和谐的内涵分析①本文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谐社会系统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600000330)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批准号07&ZD007)资助。
主要表现是:①收入分配结构及财富分布结构不均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增长成果没有被全体国民有效而合理地共享。
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③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④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滞后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⑤资源开发与利用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现象日趋严重,在资源、能源、环境及生态等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正受到严重的制约。
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内,采用“非均衡”与“非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许是有效率的。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破除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以及效率优先等做法,实际就是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方式。
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曾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从长期来看,“非均衡”、“非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非均衡、非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意味着,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要顾及不同方面发展的关系,即要从系统性出发来看待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正在于此。
目前中国发展的关键已不是单纯的经济快速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和谐发展。
因此,正确理解系统和谐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二、对和谐内涵的解析11关于和谐的思想和谐的思想在国内外历史上早已出现。
例如,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阐述过精辟的和谐思想。
孔子的和谐思想涉及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等各个方面。
但其核心的价值是集中在“人”的和谐方面。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其《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明确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圣西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可见,“协调”、“有序”、“稳定”、“活力”、“法治”、“正义”、“友爱”和“创新”等词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的关键词。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和谐内涵的理解是各具特色的。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略去有关具体问题的背景因素,和谐问题可归结为是一定系统的和谐性问题;和谐的本质是一定系统的某种理想状态。
21“和谐”的基本涵义从字面意义上讲,“和谐”即配合适当、分布匀称、相处融洽之意,如音调和谐、颜色・45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①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和谐或气氛和谐等。
“和”与“谐”有一定的同义性。
但是,“和”与“谐”强调的重点不尽相同。
“和”着重体现不同主体的“相处”,是相安无事、平静温和、旗鼓相当或不分胜负等这样总和的状态。
“谐”着重体现不同主体的“相处”的状态,是在特定方面有效果或有效率的,如是否彼此匹配恰当、配合默契、协调顺畅、关系融洽等。
“和谐”即是将“和”与“谐”各自强调的重点综合在了一起。
“和谐”不等同于“和”。
“相安无事”是一种“和”,然而不一定是“和谐”。
“和谐”必须是某种有效果或有效率的“和”。
例如,在一个工作团队中的每个人之间,彼此可以是相安无事、和和气气,这是一种“和”的状态。
然而,这种“和”既可以是“面和”而“心不和”,也可以是“齐心协力”的“和”。
“人心分离”的“面和”将降低总体工作效率,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心和”将提升总体工作效率。
因此,“面和”加“心和”才是和谐的工作团队。
对此,可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和谐:和谐是“团结”与“高效率”的结合。
31和谐问题与系统的关系系统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整体。
其中,要素、关联性与整体性是构成系统的三个要件。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
任何系统都必须有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否则所谓的系统就是空集,也就不是系统了。
具体地说,任何的和谐问题都有具体的所指对象。
如色彩和谐所指的对象是色彩,家庭和谐所指的对象是家庭成员,声音和谐所指的对象是声音,等等。
因此,这里的色彩、家庭成员和声音都是相关和谐问题的构成要素,也就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
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否则毫无关联的要素堆合就不能称其为系统。
构成和谐问题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或关联。
和谐问题的产生,就在于在相关主体(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涉及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矛盾性、协调性、均衡性或稳定性。
关联性是存在和谐问题的前提。
否则,如果相关主体(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和谐问题。
整体性是指系统由要素通过一定关系而形成有机整体。
和谐问题最终是整体性问题。
和谐是系统总体上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整体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个要素或局部要素的状态决定的。
例如,一个工作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完全取决于某个人的工作能力,而是取决于建立在彼此合作关系基础上的整体工作效率。
整体性是系统的关键所在。
由以上所述可见,有关和谐问题的构成要件与系统的构成要件是一致的。
因此,对和谐问题的认识可归结为对系统和谐性的认识。
三、系统和谐的基本特征系统和谐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系统的和谐性应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的观点是:系统和谐需要从系统的协调性、均衡性、稳定性与优化性四个方面来认识。
11协调性和谐必然要求系统是协调的。
协调性是指相关主体之间在特定方面的匹配性、融洽性、互补性等关系。
然而,这样的叙述仅仅是一种定性的表述。
而要对协调性给出一般性的、定量的表述,则是非常困难的。
事实上,怎样才是配合得当、关系融洽、比例合适等状况,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标准。
以下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
钥匙与锁的吻合关系。
一些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可具体体现为在某种方面的吻合关系。
例如,只有当钥匙与锁是协调时,钥匙才能打开锁。
这时钥匙与锁的协调性表现为,钥匙与锁・551・系统和谐的内涵分析图1在某特定方面存在着吻合性,如钥匙齿与锁芯在形状上的吻合(如机械锁),或在信息码上的吻合(如电子锁)。
吻合的关系可用图1示意。
人的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
在有些情况下,协调关系可体现某种比例关系。
如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是存在协调关系的。
对一定身高的人,其合适的体重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就是过胖或过瘦的状态。
这时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协调性可通过其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来体现。
设一个人的身高为H ,体重为W ,则身高与体重的协调关系可用两者的比值来度量,即a ≤H W ≤b ,其中a 、b 为该比例的上限与下限。
即此时的协调性体现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比例关系。
色彩的搭配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协调性体现为搭配问题。
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绘画、服装及装饰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如何使色彩协调搭配的问题。
然而,对色彩搭配的协调性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个人感觉来决定。
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偏好可能不同,因此对色彩协调性的感觉也就不同。
因此,色彩的协调性是存在的,而要对色彩协调性给出一般性的度量标准则是非常困难的。
转速的匹配关系。
在有些情况下,协调关系体现为匹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