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

解读和谐社会的“二十八个字”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28个字”的内涵是全面的,也是重点很突出的。

这“28个字”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前面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边的8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概括起来,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

內外之间互相渗透,不仅是内部和谐了,而且与外部也和谐了。

“安定有序”中的“安定”,讲的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安定是和谐的起码条件,没有安定便谈不上和谐,没有安定至多在社会冲突双方的内部可能有局部的和谐,决不会有全局的和谐。

全社会的“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无序”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状态。

俗话说:“有条不紊”,“有序”就能“不紊”,“序”是治世的良方。

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及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来行动的、井然有序的社会。

“民主法治”是从政治上讲的。

和谐社会应当是公民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没有法治也没有和谐。

法,是刚性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民主能使人心情舒畅,民主能给社会带来生动活泼。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就是“28个字”里面的“充满活力”。

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最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各种积极因素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去。

民主出智力,民主也能出劳力,一句话,民主就是力量。

民主是法律范围内的民主,法治的功能是保护民主,是为了推进民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从道德上说的。

公平是最能看得见、最能摸得着的。

“公平”是要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公平”包括经济分配公平、政治生活上公平、社会生活上公平。

不平则鸣,不平不稳。

“正义”是价值判断,认准了“正义”,就敢于“铁肩担道义”,勇于为正义而奋斗。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有唯物头脑的荀子高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他把“道”和“义”看得高于君,高于父,高于一切,大于一切。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③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③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内涵: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为和谐社会而演讲”。

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睦、幸福的社会里,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内涵。

那么,和谐社会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和睦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之间没有争吵和冲突,相互之间能够和平地生活和相处。

社会的各阶层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是社会的基本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健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之间不仅是互相尊重,同样也是互相信任和理解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理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他们能够平稳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和谐社会是一个勤奋、进取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拥有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对自己的动力。

他们不仅拥有优秀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他们愿意为自己、为家庭乃至全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实现和谐社会呢?我们应该坚持民主法治。

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权力与法律相约束,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和规定,同时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

我们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己,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理性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使人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

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保障,也包括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只有有了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梦想和追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起,为实现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它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公平机会和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才能让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为此,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二、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二是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通过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下,人们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三、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三是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是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四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强民生改善工作,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第一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进一步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由此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

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要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就要理解“和谐”和“社会”这两个概念。

1、什么是和谐呢?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

所以和谐具有协调、融合、合作等意义,它不是普遍性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什么是社会呢?什么是社会?不同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定义有所不同。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作为一种关系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不是单个的人,因为单个人无法谋生,不能创造社会。

第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首先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或表现。

第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指我国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
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和谐社会xx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
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