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手足口病28例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28例治疗分析
me t n a l s lt n p a n i o t t o e n ,a d e y io ai l y a mp ra l . r o n r Ke o d :Ha d a d f o t ma o a y;He p s a o k S t h a 6 vr s n e t u ie s ;Ioa o yW r s n n o tso tp t h r e ;T n a u c 1 iu ;I f c o s d s a e s lt n i i
床疗效。结果 : 通过对 2 8例手足 口病进行 有效 隔离及治疗 , 患者全部 治愈。结论 : 早发现并 及时 隔离患儿 , 被污染 的所 有 物 尽 对
品进行彻底消毒 , 切断其传播途径 , 保持 良好的环境 、 食品卫生 和个人卫生 习惯 , 同时加强疫 情报告 , 以预防 和减少手 足 口病 的 可
占林 医学 20 09年 4月 第 3 O卷 第 7期

5 7・ 9
小 儿 手 足 口病 2 8例 治 疗 分 析
蒋大成 , 陈胜 良, 李爱琼 , 张 [ 摘 华 ( 贵州 省余 庆县人民医院 , 贵州 余庆 540 ) 640
要] 目 : 的 探讨小儿手足 I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 = I 通过有 效的 隔离 , 症应用 抗病 毒及抗 感染 药物 治疗 , 对 观察 临
n r t n ,t ep t t U c r .Co c u i n Ea l n i g a d t l oa o ft esc hl r n,t o o g ii e t n o ol t d a d t a me t h ai n sa u d e e e n l so r f d n mey i l t n o ik c i e h r u h d sn ci p l e yi n i s i h d f o f u ti g ,s u t g o h s e n t n w y,h li g te g o n io me t o d a d p ro a y in u t ms n h t n t e fe i h n s h t n f t e d s mi ai a i i o od n h o d e v r n n 。fo e s n h ge e c so ,a d t e sr gh n o p - n l e d mi e ot g a r v n n d c h c u r n e o a d a d f o tmao ah . F rt e i e t d c l r n,t l e c r p ri ,c n p e e ta d r u e t e o c re c f n o ts n e h n o t p t y o h n ce h d e f i i y,e e t e t a — me f ci r t v e

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张福湖;符鸿平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2(23)24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给药途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院的280例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本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40)采用鱼肝油局部涂搽口腔溃疡面,观察组(n=140)采用康复新液喷洒患者的口腔溃疡面,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口腔溃疡消退时间为(2.14±1.22)d,对照组为(3.57±1.34)d,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要优于常规的局部口腔溃疡面涂抹鱼肝油,可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张福湖;符鸿平
【作者单位】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海南乐东 572500;佛山市顺德口腔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1
【相关文献】
1.六神丸加蜂蜜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J], 华丹;王益君;叶晶;刘庭光;李芳
2.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J], 黄国珍
3.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于皎凌;那婕
4.康复新液治疗风湿免疫疾病中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J], 王俊丽
5.康复新液、地塞米松与维生素B12预防及治疗放射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J], 宋小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分析

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分析

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分析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用药是否合理。

方法: 随机选取某三甲医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患者用药电子记录共1000份,统计并分析用药种类、频度( DDDs) 等情况。

结果: DDDs 排序前3的药品分别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林巴韦林注射液、抗病毒口服液; 抗菌药使用率为51. 08%,主要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

结论: 儿科门诊针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会采取消炎口服液、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中使用抗菌药物较为频繁,也会选择联合用药方式。

关键词:儿科;门诊;手足口病;用药手足口病多发于5 岁以下的儿童之中,病情程度较为轻微,但是极易在儿童之间进行传染,多见于夏末秋初时节。

发病儿童的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1]。

现通过调查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用药情况,观察判断用药是否合理。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药品信息管理数据库中2016-2017年度手足口病患者用药药物的药品名称等相关数据。

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足口病患者用药记录为抽样对象,随机抽取1000份,通过电子病例上记录的相关用药种类、时长等相关数据,调查分析患者药物使用情况。

患者中有男性541例 , 女性459例 , 年龄最大5岁 , 最小1岁 , 平均年龄 (3.01±1.08) 岁,均无特殊病史。

1.2方法以WHO 提出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DDD) 、用药频度( DDDs) 和药物利用指数( 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 为分析指标。

根据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进而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和 DUI。

计算公式DDDs = 某抗菌药物年消耗量 / 该药的 DDD 值,分别计算某一药品不同规格和生产厂时其 DDDs 值,之后相加;药物利用指数( 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 = DDDs / 实际用药天数。

0~5岁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0~5岁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0~5岁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了解用药中不合理之处,促进该院合理用药。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手足口病住院病历,统计年龄、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抗菌药物名称、联合用药情况,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以及药品说明书等进行分析。

结果该院手足口病抗生素使用率20.14%,其中二联用药占1.38%,抗菌药物前三名为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主要不合理用药为用药频次不适宜、无指征用药及选药不适宜。

结论该院手足口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标签:手足口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reating the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and to improve the proper clinical utilization in our hospital.Methods We elicited 720 medical records randomly which were diagnosed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from Oct 2013 to Sep 2014 in our hospital,and did statistic analysis to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using. Results The using rate was 21.4%,the alliance rate was 0.69%,the main antibacterial agents was Cefuroxime、Ceftriaxone and Azithromycin,the major unreasonable point was in the daily frequency、no indication and the drug selection. 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using in our hospital is fundamentally reasonable.[Key word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Antimicrobial agents Drug irrational use为了解该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分析用药中不合理之处,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信息,该研究抽取了2013年10月—2014年9月间手足口病区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在中医药中被称为“口疮疮痹”,主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部脚部皮肤疹
子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手足口病是由于暑湿之邪郁闭经络所致,导致气血郁滞、气机不
畅而发病。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内服、药物外用和针灸等。

内服药物主要包括
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药、益气健脾药等。

外用药物主要采用中药制剂,如口腔溃疡可用
中药漱口液或口腔贴剂,手部脚部疹子可用中药洗涤液或贴剂进行局部处理。

本次观察选取了4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治疗
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病程缩短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病程缩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缩短时间为2天。

体温
复常时间治疗组为3天,对照组为4天。

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治疗组为5天,对照组为6天。

手足皮疹消退时间治疗组为7天,对照组为8天。

中医药治疗组在上述指标上均明显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观察还发现,中医药治疗组在不良反应发生上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
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占比80%,而对照组为50%。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在疗效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比于西医药治疗,中医药可以缩
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由于观察样本较少,还需要进一步
扩大样本量,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可引发的肠道病毒有很多,但主要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爆发性和很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

我院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为10个月~6岁,其中患儿以3岁以下的为主,共53例,占64.63%。

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各41例,两组患儿间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

1.2一般症状患儿口腔黏膜和唇内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有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多为持续性的发热,患儿手心、足心和臀部有皮肤斑1/ 3丘疹,出现最多的是脚心。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补液、抗炎等常规的西医治疗。

治疗组:急性症期间的药方:石膏15~30g、大青叶12 g、野菊花12 g、赤芍12 g、蒲公英10 g、金银花10 g、黄芩10 g、连翘9 g。

当疱疹逐渐消退进入恢复期时的药方:谷芽15 g、生意苡仁15 g、淡竹叶9 g、钩藤9 g、蝉蜕6 g、甘草5 g。

两个药方均为每天1剂,水煎后分为2次服用。

1.4疗效判定显效:48小时之内小儿的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明显减少,口腔溃疡愈合,小儿可以进食;有效:72小时之内小儿的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皮疹减少,口腔溃疡部分愈合,小儿可以勉强进食;无效:小儿治疗72小时之后发热症状仍然持续,皮疹无减少甚至增多,口腔溃疡症状无好转,影响患儿进食。

1.5统计学方法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²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儿用药情况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我院治疗手足口病以抗病毒药物口服为主,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治疗。

由于及时隔离治疗用药合理,全部临床病例痊愈,无死亡。

结论针对病情有效安全合理用药,能够促进疾病快速恢复,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抗病毒药物手足口病是因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在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

近年来我国不断有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并多在6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在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开辟了专门隔离病房共收治280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80例患儿中男187例,女93例,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8岁,4个月~1岁67 例(23.9%),1~2岁 118例(42.1%),2~3岁 61例(21.8%),3~5岁 20例(7.1%),5~6岁11 例(3.9%),6~8岁 3例(1.1%),3岁以下占85.7%,病程 6~16 d,平均12.5 d。

1.2临床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单一部分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后1-5天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及手、足皮肤等途径传播。

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中医药在手足口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结果。

一、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手足口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6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岁。

患者均来自中医药门诊,未接受任何其他治疗,病程在5天以内。

二、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医药汤剂和中药外治。

口服中药汤剂包括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中药组成,每日2次,煎服。

中药外治采用中药泡脚和中药贴敷治疗手足皮疹。

中药泡脚采用桂枝汤加入白芷、蒲公英等药材,每日1次,每次泡脚20分钟。

中药贴敷采用熏酸草清热解毒贴敷于手足皮疹处,每日1次,每次贴敷2-3小时。

三、疗效观察治疗后观察患者体温、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情况,评估疗效。

1.体温恢复正常:30例患者在治疗3-10天后体温全部恢复正常。

2.口腔溃疡消退:治疗3-7天后,30例患者口腔溃疡基本消退。

3.手足皮疹消退:治疗3-10天后,30例患者手足皮疹基本消退,皮疹处干燥,瘙痒明显减轻。

4.并发症:30例患者中3例出现肠胃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症状,停用药物后症状消失。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总结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对于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口服中药汤剂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有效改善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中药泡脚和中药贴敷可加速皮疹消退,缓解瘙痒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肠胃道反应进行监测和管理。

综合来看,中医药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例手足口病药物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31T10:46:00.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红蒋英姿
[导读] 文献荟萃分析表明全麻的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短于硬膜外或腰麻,且硬膜外或腰麻的母亲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王红蒋英姿(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113008)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73-02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及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0例手足口病患儿用药情况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我院治疗手足口病以抗病毒药物口服为主,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治疗。

由于及时隔离治疗用药合理,全部临床病例痊愈,无死亡。

结论针对病情有效安全合理用药,能够促进疾病快速恢复,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抗病毒药物
手足口病是因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在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

近年来我国不断有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并多在6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在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开辟了专门隔离病房共收治280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此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0例患儿中男187例,女93例,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8岁,4个月~1岁67 例(23.9%),1~2岁 118例(4
2.1%),2~3岁 61例(21.8%),3~5岁 20例(7.1%),5~6岁11 例(
3.9%),6~8岁 3例(1.1%),3岁以下占85.7%,病程 6~16 d,平均12.5 d。

1.2临床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发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单一部分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后1-5天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280例患儿中有206例发热,热程1-6天,28例伴有精神差、乏力、哭声弱、嗜睡、烦躁、面色发灰,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拒食咽痛。

1.3辅助检查 280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56 例,升高215例,降低9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59例,窦性心动过速181例,合并有S-T段改变98例;心肌酶谱检查:CK—MB升高68例,其它酶谱项目升高167例;脑电图检查:正常239例、边缘状态或异常脑电图41例;胸部正位片:心肺未见异常211例、双肺纹理增强44例、肺炎25例。

2 治疗与转归
遵循《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治疗方案,指导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以及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感染者膈应抗生素治疗。

抗炎抗病毒治疗: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加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可完全预知,考虑儿科用药安全性,故未采用静脉注射中成药。

全部病例采用中成药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四季抗病毒合剂等口服。

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0-15mg/kg?d静脉点滴。

同时针对口腔粘膜病变局部,给予利巴韦林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剂量为每次50mg,加入2ml生理盐水,吸入约10分钟每次,每天2次,能明显促进口腔粘膜恢复,改善食欲,缩短病程。

对白细胞增高,持续发热不退者,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选择青霉素为主,个别感染中毒症状重者给予头孢噻肟钠静点。

(2)抗过敏治疗;对皮疹重,皮肤损伤范围大者,给予氯苯那敏0.35mg/(kg?d)口服,3次/d,疗程3-5d。

(3)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1.0g/(kg·次),每4-6小时1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

必要时加用呋塞米1mg/kg或甘油果糖5ml/kg,每12小时1次;应用甘露醇后即用甘油果糖。

(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d给予。

(5)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选用甲基泼尼松龙,重症应用5-10mg/kg,连用3d,病情稳定后,短时间内撤停。

(6)对心肌酶增高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静点。

(7)其他对症治疗:降温(物理及药物)、止惊、镇静。

(8)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经上述治疗,所有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80例均采用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1)抗病毒给予利巴韦林静点,同时采用利巴韦林泵吸口腔口腔局部治疗。

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广谱抗病毒药物,是一种强力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IMP,从而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干扰DNA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

利巴韦林对多种病毒(DNA、RNA)有抑制作用。

(2)马来酸氯苯吡胺为抗组胺药物,其作用强,用量小,适用于小儿,尤其是粘膜的变态反应,它能减轻疱疹的局部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病情。

(3)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疱疹液体的渗出,促进疱疹的愈合。

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4)金莲清热泡腾方剂中金莲花、大青叶为君药,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化湿透疹作用;生石膏、知母具有较强的泻内毒的功效。

现在医学研究表明:金莲花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消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作用特点为抗病毒作用强,对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疗效佳。

四季抗病毒合剂主要由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芦根、菊花、甘草等组成。

诸药合用,清热解毒,外解肌表、内清湿浊、使表里之邪透泄,所以治疗手足口病恰中病机。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季抗病毒合剂方中鱼腥草、紫苏叶、甘草、薄荷中的鱼腥草素、紫苏醛、甘草多糖、乙酸薄荷酯等天然抗病毒成份,通过抑制病毒入侵健康细胞,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予以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为关键。

综上所述,轻型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在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在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

由于对EV71感染所致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认识不足,危重症病例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总体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尚需要循征医学和实验研究的证实。

手足口病患者多为婴幼儿,其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性过高,易受药物影响,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抗生素滥用。

做到
有效、安全,合理用药,从而保证儿童用药安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2]尚云晓,蔡栩栩.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诊治中的几点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15(4):317-319.
[3]陆国平,李兴旺,吕勇,等.危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17-2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治疗指南[S].2010年版.
[5]余新华.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