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

合集下载

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

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

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22红烛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2024年具体版)

22红烛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2024年具体版)

2.2红烛1.形近字辨析1.慰jiè()学jí()莲ǒu()2.fèi()水仿fú()fú()沉3.脂gāo()máng()人膏huāng()4.cán()风低jiàn()zhàn()桥2.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烧沸(fèi)耕耘(gēn)家谱(pǔ)躯体(qū)B.灵魂(hún)边缘(yuán)殴伤(ōu)脂膏(gāo)C.捣破(dǎo)干涉(shè)开辟(bì)残风(cán)D.慰藉(jiè)蜕变(duì)狂飙(biāo)创造(chuàng)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4.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D.闻一多与徐志摩都属于新月派,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并不匀称的节和句,无法体现他“三美”的诗学理念,但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有着和谐对称的特点。

《红烛》练习及答案

《红烛》练习及答案

《红烛》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喜悦的果子!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为何以“红烛”为题?4、《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上放号》《红烛》《致云雀》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结合作品说明。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谈谈“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形式与内容)不一样。

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

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方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2、(严重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美满与喜悦。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美满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

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喜悦的精神。

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4、同:都展示了青春的激情,填塞浪漫主义色彩。

异:《沁园春长沙》则是慷慨激昂的风格。

通过眼前的景物与回忆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展示伟人主宰世界的宏伟抱负。

《站在地球上放号》风格是雄奇奔放。

通过夸张与排比等形式展现诗人要打破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抱负。

《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致云雀》用了象征手法,云雀象征浪漫主义风格明明。

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

2.2《红烛》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课后训练习题

2.2《红烛》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课后训练习题

《红烛》课后训练习题
1、“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为何以“红烛”为题?
4、《沁园春长沙》《站在地球上放号》《红烛》《致云雀》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结合作品说明。

5、结合本单元的诗歌,谈谈“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6、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7、《红烛》第一节,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
8、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形式与内容)不一样。

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

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2、(重要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

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3、(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

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红烛》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红烛》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红烛》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基础检测1.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A.祖国B.人民C.家人D.自己2.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向人间,培出感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中调,因为沿用了古体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诗词。

B.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C.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

《红烛》是体现并发展了“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

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二、课外阅读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4.诗歌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着什么?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第2.2课 红烛(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2课 红烛(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2课 红烛(一)背景解读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二)作者经历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整体把握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1、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

2.2《红烛》(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2.2《红烛》(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2.2 红烛分层练习1.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红烛(节选)闻一多红烛阿!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③烧沸世人的血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⑤烧破世人的梦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①②⑤④③D.①②③⑤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句子后面是问号,故应选①和②句,依据①②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可知应该是先有躯体,再又灵魂,故第一空应该选②;第二空:承接上文,应选①,排除CD;第三空:依据上文“烧吧,烧吧”,可知毁坏的首先是人的迷梦,故应填⑤,排除A;第四空:承接上文,人的迷梦后承接的应该是世人的血,故应填③;第五空:最后烧毁一切,拯救了世人的灵魂,故应填④。

排序为:②①⑤③④故选B。

2.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句中的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不误,不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C.红烛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

D.诗人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是红烛的心在委屈,为牺牲自己才能实现理想而委屈流泪”错,由原文“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一句可以得知,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故选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诗歌训练-------闻一多《红烛》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红烛》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1.读准字音(1)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2)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儿。

(3)蜘蛛依靠吐.( )丝结网捕获猎物,几位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

答案 (1)jí jiè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tǔ tù2.记准字形(1)⎩⎨⎧ 脂gāo ( )膏huāng ( ) (2)⎩⎨⎧ là( )炬là( )肉答案 (1)膏 肓 (2)蜡 腊3.理解词语(1)不息.: (2) :①脂肪;②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成果。

答案 (1)停止 (2)脂膏4.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慰藉·抚慰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 我,说下一次考好点就行了,这使我感到 。

答案 抚慰 慰藉解析 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无明显等级之分。

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是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5.文化常识*“红烛”“灯烛”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

灯是光明、希望、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暗示着失望、痛苦等灰色的心情。

“ , ”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杜牧有“ ,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心灵流泪,李商隐有“ , ”对感情的坚贞、缠绵;中国佛教里还有为破暗除惑而奉施的“明灯”,而阿拉伯神话里同样有象征神奇智慧的“ ”。

烛红悠悠,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泪还惜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丁神灯【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答案 □01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二节) □02抑 □03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五、六节) □04抑 □05欣喜于红烛的伟绩(第七节) □06扬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故又可谓“即”。

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B.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

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

C.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

因此,这一简洁的收束显得意味深长。

D.综合整首诗作来看,“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闻一多不掩饰内心矛盾,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诗中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

答案 B解析“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错,应该是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理性批判精神。

【课后同步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

守望是一种角度。

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

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

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

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的精神之天。

A.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B.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C.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答案 B解析①“赴汤蹈火”指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

“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也泛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

根据前后语境“战场上”“发号施令”可知,应选“冲锋陷阵”。

②“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

指点,评说;江山,国家。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语境中不含贬义,故应用“指点江山”。

③“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语境中强调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凭靠,故应用“安身立命”。

④“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此空需要与后面的“精神”相照应,应选“超凡脱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 A解析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于它的节奏”,或“完全是它的节奏造成的”。

C.语序不当,可按普通人到人格升华的过程排列,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

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可删除。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

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

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

愤青,,,,,。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答案 D解析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然后“心有正义公理”,最后才能“为疗救而鸣”,因此选D项。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和平可期,,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C.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D.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答案 D解析D项三句可分别与前面的“时局极端险恶”“心未死”“和平可期”三句话形成对仗,其他三项均有不能,故选D项。

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红烛》一诗,完成5~6题。

红烛(序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

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

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

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

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

答案 C解析“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

6.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运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3)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2.2 红烛》同步练习二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

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一饮——酒—一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