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调研报告ppt
八大山人《安晚册》的图像学研究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八大山人《安晚册》的图像学研究曲宇菲(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八大山人晚年的绘画有大量的奇特的绘画,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意义的考量。
图像学一词是由图像住发展而来,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以及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篇文章从图像学的方向来研究八大山人的《安晚册》,探究八大山人富于韵致、节奏变化的笔墨形式以及他精神世界的安然。
关键词:八大山人;安晚图;图像学研究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32-01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的多一代宗师。
本命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是典型的文人画,并且成为文人画花鸟画发展的重中之重。
八大山人与石涛、髡残、弘仁被称为"清代四僧",这四位画家皆为明朝的遗民,他们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并不满意,精神上也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们将这种心中的愤懑反应到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从而呈现出特有的风范和品格,八大便是这样的画为心迹。
图像学主要是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目的是为了更清晰明确的了解绘画作品的象征意义,以及与各个绘画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暗示的思想主旨。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将图像志与图像学区分开来,并且将图像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即视觉上立即能辨识的事情,属于基本的形式;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即结合图像所代表的传统意义,进而对作品进行阐释;第三层是“图像学阐释”即图画作品中更深的层次的内涵,是跟深层的意义。
《安晚册》就是八大山人晚期杰出的作品代表,“安晚”二字静怡且有诗意,二字也是“安度晚年”的祝愿之意。
《安晚册》是因为取南朝宗炳卧游的典故,营造了一个静怡放松的图画的精神世界。
就以图像学来对八大山人的《安晚册》进行美术内容的历史探究。
一、前图像志描述如果首先不考虑绘画的再现有什么特殊意义,只看画面所呈现的内容,便会发现《安晚册》画作为册页,共二十二开,纸本水墨,每一开中包括有一支兰花、一株玉兰、一幅山水、竹石、一尾鳜鱼、打盹的鸟、荷、虎猫、一藤葡萄、冬瓜老鼠、一块巨石、类似于芍药的花卉、芙蓉,每一开的绘画都简洁明了,笔笔勾勒生动有趣,这就是图像学的第一层描述,前图像志描述。
八大山人调研报告ppt

改建后的纪念馆分为三个体块,这三个体块在平面上略呈“品”字 形布局,但非汉字“品”字的对称布局,而是让三个方形体鼬顷应河岸 线和前广场“推力”进行错动,形成了非对称的布局,带有一种动态的 平衡,也寓意了八大山人不羁的画风;三个体块的摆布带有明显的方向 性,其中最大的体块顺应古建青云谱的对称轴放置,而东侧的体块则顺 应民国加建部分的对称轴放置,与古建形成严格的呼应关系。
。
-
2、青云谱与八大山人的历史渊源
“青云谱”道观,是“净明派”弟子朱递朗,于 清顺治十八年(1 661年),在南昌东南十五里地定山桥, 创建的一座道家“净明派”宫观。
但是,“青云谱”道现在延续到1920年第十九代椽 忠庆的时候,为了获得“请拨公产,以助香火”的利益, 将弋阳王孙的“八大山人”,与江西宁藩建安王孙的“青 云谱“道观开山祖“朱道朗”进行嫁接与篡改,使这一释 一道的两人,变成了一个人,并将“朱道朗即八大山人” 的内窖.添加在他重修的《江西青云谱志》当中。
-
3、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形与环境
-
-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建立和改扩建
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 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 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 谱”。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解放初已是庭院荒 芜,残破不堪了。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 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 。青云谱道院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建筑结构保存完好, 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场地中最为重要的 建筑物。其主要采用木构穿斗式结构,外包马头墙,采 用白色粉刷,亦有徽派民居的特点。青云谱北侧为一江 南古典园林,其空间结构曲折幽美且保存状况较良好, 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 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径通幽、岭云来阁、 八大墓等。
八大山人朱耷ppt课件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 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 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 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 朱耷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 期。
.
作品特点
作品风格
艺术特色
.
作品特点
艺术个性
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 向来为人所费解。 总的来说,八大57岁以前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 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家遏 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在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如《传綮写 生册》中的《题画湖石》: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 痕,不是惊鬼神。又如52岁作的《梅花图册》中的《题折枝梅》: 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 似杏花。这首诗,几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朱耷作品 诗人的人品和气节。 而八大57岁还俗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 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这一时期八大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 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 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
八大山人研究之研究

从目前所见八大山人研究著述来看,主要论文集有美国王方宇教授主编的《八大山人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研究》第一、二、三集,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的《文人画萃编·八大山人》,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第一、十五、十六、二十七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苑掇英》,第十七、十九和三十七集(即《清初四画僧精品集》下集),以及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杂志所刊八大山人研究的重要论文。
八大山人研究史料文献,有日本桥本关雪(一译八蟠关太郎)编《支那画人研究·八大山人传》、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日本永原织治的《石涛、八大山人》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米泽嘉圃著《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美国王方宇教授《八大山人书画系年研究》,以及清代有关八大山人的传记、诗文题跋等。
八大山人研究专著,主要有周士心著《八大山人及其艺术》(后被日本人足立峰译成日文,另附有译者论文《八大山人的问题点·八大山人诗抄〔改订·注释〕·八大山人年谱))、谢稚柳著《朱聋》、李旦著《写意画派大师—八大山人》和一九九O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谭天著《非哭非笑的悲剧—八大山人艺术评传》等。
从八大研究的角度而言,这么多八大研究的著述、文献史料、研究专著,对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八大、了解八大艺术的成就与社会、艺术成因及其影响颇有参考与领教价值。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八大山人研究—主要是八大研究专著,并不尽人意。
周士心先生专著较早出版,那时还有不少八大史料、作品尚未发现.故书中难免有某些欠到之处。
周先生的专著功绩在于率先对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诗、书、画、印的成就,对画史的影响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尤其是他论证了八大山人不是朱由按和牛石慧,并对八大印鉴及几十枚印文作了解析,辑录了一百多首八大山人所作书画题诗。
但由于当时八大研究现状的局限,周先生对八大书画及其艺术成就只作了一般的泛论,未深入透彻阐述,也未论述八大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及在中国画论上的建树,因而有美中不足之憾。
八大山人调研报告 2

八大山人纪念馆调研报告小组成员: ....................简介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的青云谱道院内,青云谱道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
园林之南部、西部面临宽阔的梅湖,泊岸曲折,水明如镜,独揽湖山田园之美。
青云谱园内,苍木翠绿,掩映着殿宇云阁,丹桂碧池,环抱住凉亭月楼,逸静幽雅,宛若仙境.田园中现存有八大山人纪念馆720度全景关帝、吕祖、许祖三官、斗姆、峤园等六座殿堂,中间以天地相融,东西接庑殿四座,中部鹤巢二间,抬梁式构架,悬山顶、青砖灰瓦的粉墙,精而不华,青而不饰地理位置坐落在历史修久、风景优美的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
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
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后“谱”。
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
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
景观江南名园青云谱,历经周、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数朝,系唯一保存完好环境的江西净明道教发源地,院内殿宇堂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展示岁月的沧桑,漫游其间,感受二千多年神秘道教文化深蕴的内涵。
青云谱道院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经通幽、岭云来阁、八大墓等为观众提供了寻幽觅古的情趣,令人流连忘返。
古青云谱是镶嵌在市南郊一颗绿色明珠,阳春季节,红茶、桃花争奇斗艳,盛夏荷满十里,三秋桂子飘香,严冬寒梅竞放,四、五百年的参天古木香樟、罗汉松、苦树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镇院之宝。
南昌现存最长的双面碑廊。
120多幅因心造境的书画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笔墨生涯。
移步换景的回廊与巧夺天工的石刻工艺带给了观众沁人心脾的美感。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艺术史视野中的《个山杂画册》吴晓明中国的花鸟画至明代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明代前期的林良、吕纪,明中期的沈周、文徵明、陈淳到后期的徐渭,形成水墨大写意的风潮,其间尤以“青藤白阳”最为著称。
八大山人正是选择花鸟画为突破口,以深厚的书法和山水功底为依托,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渲泄自己极度压抑的情感,将花鸟画“缘物抒情”的传统推向极致。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八大在五十八岁,即一六八四年十月作《花竹鸡猫图》册时始署名号八大山人,而绘制于一六八四年“春正”的此《个山杂画册》已经钤有“八大山人”的名号印,这是此年八大山人名号开始使用的明证,也是此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之一。
在八大山人绘制《个山杂画册》的前五年,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现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八大山人为了能顺利还俗,不至于被清政府迫害,采取佯疯装癫的方式完成从僧侣向平民的过度。
史载八大在临川精神失常,焚毁袈裟,奔走南昌,最后被族侄收留。
在特殊的年代,八大以如此奇异的方式还俗,给八大一生增添了些许传奇的色彩。
时间向后推近两百年,英国人以征服者的身份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当年的征服者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谢幕。
然而在整个清代的艺术史中,遗民画家、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现在耳熟能详的画派和画家,在当时均非主流的画派,“四王”作为主流画派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画派。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民国初期清代的遗老曾经在北京炒作“四王”的绘画,使其画价不仅超过时辈,也超过宋元的名画,希望以此来对抗已经到来的新时代。
然而伴随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场以革“王画”命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拉开了帷幕,而八大等遗民画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至今八大山人的艺术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其研究愈加精密。
八大《个山杂画册》即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作品之一。
花鸟杂画形式的出现在明代中晚期有重要的表现,如明代中期沈周的蔬果画,晚明孙克弘的《写生花卉蔬果图》卷等,其中包括禽鸟、家畜、花卉、蔬果等,日常的事物开始不断进入到花鸟画的视野中,而其中的每一种形象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
八大山人PPT课件

作品介绍及分析
《眠鸭图》 构图与《孤禽图》异曲同工。 大片留白,仅在纸的下方画 了一只卧着的黑鸭。 黑鸭闭眼沉睡,一副世事不 问的样子,也许表现了沉着 和从容。 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 无际水面,着添空旷孤寂的 情调。
10
2019/10/22
11
作品介绍及分析
《鱼石图》
以简练的笔法,画怪石一块、 鱼一尾,无背景。
他画的鱼在水中游动,也画河中或岸上的鸭子,都很深动 有趣。有时候,画家也会把自己的表情,姿态和心理上的感 受,都画在对象身上,所以我们只要一看他的画,就能感受 到这个画家的孤独,悲愤和狂傲的心态。
19
我的评价
这里我们看到他的一幅塑像,不过
是个干瘦的老人,一件僧袍穿在身
上也如同灌满了秋风一样空空荡荡,
其中怪石取岌岌可危之势,鱼 的眼珠点在眼眶的上方。笔意 冷逸,构图大胆、新颖。
《鱼石图》造型十分简练,笔 墨浓淡处理却十分考究。画中 的鱼儿翻着白眼,一副“白眼 看他世上人”的冷漠表情,透 露出一种藐视现实的孤傲狂气。
12
作品介绍及分析
《荷花小鸟图轴》
画中的鸟,耸起了背,作缩头 缩尾状,单足着地,立在一块 石头上,好像是随时准备仓皇 逃窜;它站立的一块石头,也 是上大下小,根基极不稳固, 随时就会坍塌;
14
作品介绍及分析
“安晚”指的也就是宗炳以观赏图画来安度晚年之意。 因此,八大山人在这里营造的同样是一个图画的精神世界。
15
作品介绍及分析
16
作品介绍及分析
《安晚册》堪称是八大山人画艺的一次大 展示,他所喜爱的主题基本上全都包括在内。 册中所绘的其实是八大山人的生活,尽管他 同任何人一样都免不了世俗之事,但他在画 中营造的绝对是一个超凡的世界。
《八大山人》教学PPT课件【高中美术】

相同之处
八大山人 •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 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梵高
• 都被社会排斥
都是精神病人
不同之处
• 如果确如某些人所说,八大山人作为一个疯癫画家可以和 梵高做一些类比的话,那么,这种疯癫的根源却是很难相 提并论的。梵高的疯癫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燃烧的结果,是 对生活深刻体验的必然,是人生的大喜大悲的具体表现, 而八大山人的疯癫却是决非如此。因为王族的身份,因为 所遭遇的天崩地裂的巨变,他的疯癫成了一种逃避,不妨 说,他是一逃于疯,二逃于禅,三逃于画。 在梵高的作品前,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滚滚而来 的生活的热浪,而在八大山人的画前,却被一种因为离群 索居而伴随的阴冷孤寂、亦或平和恬淡的气息所代替。
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
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
相关山人品评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 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范 曾
八大山人是世界级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八大山人在中国画, 特别是写意花鸟上的成就前无古人,为一代代中国画家所敬仰。 对八大山人的艺术研究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的重中之重, 八大山人为中国美术史上,甚至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永恒之 话题。八大山人的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拍卖行最热衷寻集 的作品之一。我们今天重识八大山人不难看出他应该是世界上 最早的表现主义大师、极少主义的鼻祖、现代艺术的开创者。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 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 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 响极大。
一、出家为僧的时期(16481680)
• 画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性建筑发展
纪念性建筑是随着人类纪念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 的一种建筑类型,而纪念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类意 识的发展,是人类寻求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人类的 自我意识形成是纪念性建筑产生的必要条件,而纪念 性建筑的发展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行的。
后来, “ 甲申国亡, 父随卒” , “ 数年, 妻子俱死 ” 。朱耷遭此不幸,又因他原有点口吃, 于是学他父亲 一样做个哑巴,八大山人内心深深的抑郁和苦衷是无法向 旁人述说的。在他生活在山里很长的一段时问里, 他写的 两句诗能见证他当时的心情,诗云: “ 栖隐奉新 山, 一切尘事冥。 ” 这形容和叙述了他隐居山林的生活情境 。八大的隐居生活是被迫的, 是非他所愿的。此时年轻的 朱耷怎能就此苟且偷生, 他其实并没有与世隔绝, 而是 密切 注视形势 的发展。他在为僧绪余 ,力求在绘画和书 法上有所建树。
八大山人纪念馆
戴明琪 6001113028 凌小雪 6001113020
-
目录:
1、 八大山人的生平简介与文化造诣 2、青云谱与八大山人的历史渊源 3、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形与环境 4、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建立和改扩建 5、纪念性建筑发展
-
1、 八大山人的生平简介与文化造诣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约1626年—约 1705年)。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 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 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 僧,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 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 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是朱耷自我心 态的写照。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 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 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 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 ,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 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 、颜真卿、董其昌等,以 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
改建原因
馆中所藏八大山人真迹三十余幅均被储藏在文革期间所建的一座库 房之中,该库房通体由钢筋混凝土包裹,虽然其安全级别达到要求,但 是在温湿度控制技术上比较落后,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不力,而八大山人 的名气伴随其画作的市场拍卖价一起飞涨,这也促使馆方想尽办法来创 造更好的环境并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再者,原八大山 人纪念馆展区全部位于古建青云谱中,开放的合院空间无法提供有效的 安保,也难以有效控制室内温湿度,所以原来对外展出的八大山人画作 全部是复制品,为了让游客能够一睹八大山人画作的真容,也为了提升 纪念馆的品质,馆方决定在青云谱北侧空地上新建真迹陈列馆。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 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 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 之意。
八大山人画像
-
朱耷,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在1645年清军占领南昌 时, 朱耷 19岁。年轻又才华横溢的朱耷曾几次组织 反清义军计议抗清, 但事未果,他只好拿起了笔杆 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态度。为 了安身立命 , 23 岁的朱耷便落发为僧 。 时局的变故迫使朱耷必须隐 姓埋名、 忍气吞声, 从此给朱耷以后的心理埋下了 阴影。
-
3、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形与环境
-
-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建立和改扩建
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 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 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 谱”。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解放初已是庭院荒 芜,残破不堪了。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 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 。青云谱道院虽历经时代变迁,但建筑结构保存完好, 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场地中最为重要的 建筑物。其主要采用木构穿斗式结构,外包马头墙,采 用白色粉刷,亦有徽派民居的特点。青云谱北侧为一江 南古典园林,其空间结构曲折幽美且保存状况较良好, 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 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径通幽、岭云来阁、 八大墓等。
“青云谱”道观也从此被谬传为是禅门和尚“八大山 人”,晚年在此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故居”。
-
《青云谱文存》介绍“青云谱”道观所藏 书画时说:《青云谱文存》“大都是腰品” 的记载,与范之杰看见的“那堪读”赝品记 载.形成了延续四十二年的证据链条,将“ 青云谱”道观内所收藏的这些所谓“八大山 人”作品,全都是赝品的事实,告知了读者 。
然而.当1958年秋天,时任文化部90部 长的夏衍先生来到“青云谱”道观参观时, “青云谱”道观的这个谎言与这些赝品.却 蒙住了这位新中国文化部长夏衍的限睛,最 终使“青云谱”道观彻底地改变了她本来的 面貌。
-
由此,我们清晰地知道了“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建 在“青云谗”道观的历史背景,也清楚地知道了“画 家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成立.是建立在一片谎言与膻 品基础上的:更知道了“画家八大山人纪念馆”,是 在一次政府高官的匆忙参观与轻率的“指示”前提下 .建立起来的。
改建后
改建后的纪念馆分为三个体块,这三个体块在平面上略呈“品”字 形布局,但非汉字“品”字的对称布局,而是让三个方形体鼬顷应河岸 线和前广场“推力”进行错动,形成了非对称的布局,带有一种动态的 平衡,也寓意了八大山人不羁的画风;三个体块的摆布带有明显的方向 性,其中最大的体块顺应古建青云谱的对称轴放置,而东侧的体块则顺 应民国加建部分的对称轴放置,与古建形成严格的呼应关系。
。
-
2、青云谱与八大山人的历史渊源
“青云谱”道观,是“净明派”弟子朱递朗,于 清顺治十八年(1 661年),在南昌东南十五里地定山桥, 创建的一座道家“净明派”宫观。
但是,“青云谱”道现在延续到1920年第十九代椽 忠庆的时候,为了获得“请拨公产,以助香火”的利益, 将弋阳王孙的“八大山人”,与江西宁藩建安王孙的“青 云谱“道观开山祖“朱道朗”进行嫁接与篡改,使这一释 一道的两人,变成了一个人,并将“朱道朗即八大山人” 的内窖.添加在他重修的《江西青云谱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