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答案:A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下列哪篇作品不属于《诗经》?A. 《关雎》B. 《鹿鸣》C. 《离骚》D. 《周南》答案:C3. “仁者爱人”这句话出自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著作?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B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 顾炎武B. 黄宗羲C. 王夫之D. 谭嗣同答案:A5. 下列哪部作品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资治通鉴》答案:A6. 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格物致知”?A. 周敦颐B. 王阳明C. 张载D. 王夫之答案:C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 孟子B. 荀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被称为“中国小说的鼻祖”?A. 《搜神记》B. 《世说新语》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答案:A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著作?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A10. 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道法自然”?A. 老子B. 庄子C. 庄周D. 庄翼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__________》。

答案:《论语》2. “一鸣惊人”出自《__________》,比喻有才能的人一旦机会到来,就能显露出惊人的才能。

答案:《史记》3. 《庄子》中的“逍遥游”一篇,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的哲学思想。

答案:道法自然4.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__________》。

答案:《道德经》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__________》。

答案:《中庸》三、简答题1. 简述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哲学20、历史10、文学20、艺术15、宗教10、民俗15,、教育、科学20选择题两分一题。

一.哲学类1.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 B )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2.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 )A.儒家B.法家C. 道家D.兵家爱有差等为儒家主张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

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

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3.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C.礼、义、学、文《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113题)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113题)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113题)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跋山涉水,九九八十一难后修得正果,他被加封。

沙僧和孙悟空分别被封为金身罗汉和斗战胜佛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阴阳的转化3、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4、肝火犯肺,属于木侮金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8、武术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作用。

9、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

10、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礼、智、信。

1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磁石召铁”即天然磁矿石能吸铁的文献资料名为(《吕氏春秋》)o12、著名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

1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手。

14、“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15、中国苏州园林之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四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其中狮子林代表(元)代的建筑风格。

16、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王昌龄)17、“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一首(辛弃疾)词的上阕,根据词牌特点,判断它是哪个词牌(南乡子)。

18、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19、清末4种揭露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的作者分别是(李宝嘉)、(吴研人)、(刘鹦)、(曾朴)。

20、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金牛道)o21、“饮中八仙”指(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主张的是()。

A. 仁爱B. 法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 德治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哪部著作?()。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D. 《中庸》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D. 智4.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

A. 通过观察事物达到知识B. 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技能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D. 通过逻辑推理掌握智慧答案: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 《大学》二、填空题1. 《中庸》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可以达到“________”的境界。

答案:至诚无息2. 在《大学》中,(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答案:格物致知3. “中庸”一词的含义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中正不偏不倚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庸》中的“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庸》中的“诚”是指真实无妄、纯粹无杂的内在品质。

它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的根本。

通过诚,人可以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诚是修身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基础。

2. 阐述《大学》中“明明德”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答案:“明明德”指的是认识并彰显内在的光明德性。

在个人修养中,明明德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提升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加明朗和高尚。

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人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增长,进而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与《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
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
《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
“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
“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
《中庸》:“诚者,自成也。”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ד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A.舜
B.周文王
C.周武王
D.汤
《中庸》中“君子()而世为天下道,()而世为天下法,()而世为天下则”,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
A.动行言
B.行动言
C.言行动
D.言动行
《中庸》认为,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做到(三重),下列不是“三重”的是
A.议礼
B.强兵
C.制度
D.考文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天下的“达德”得是(最基本的道德):

×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是推行教化的关键。

×
“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中“王”的读音是wàng。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B. 礼C. 中庸D. 道答案:C2. 《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思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指的是()。

A. 中间B. 平衡C. 适度D. 中心答案:C4. 《中庸》中提到的“庸”指的是()。

A. 庸俗B. 常道C. 平庸D. 庸人答案:B5.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

A. 至善B. 至美C. 至真D. 至圣答案:A二、多选题1.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

A. 君臣有义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兄弟有序E. 朋友有信答案:ABCDE2.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包括()。

A. 知B. 仁C. 勇D. 礼E. 智答案:ABC3. 《中庸》中提到的“九经”包括()。

A. 修身B. 尊贤C. 亲亲D. 敬大臣E. 体群臣答案:ABCDE三、判断题1.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天下的常道。

()答案:正确2.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极端的完美。

()答案:错误3.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庸。

()答案:错误4. 《中庸》提倡的是一种折中主义。

()答案:错误5.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达到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庸》中“中庸”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的“中庸”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避免过分,也要避免不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达道涵盖了社会关系中的五个基本方面,强调在这些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

这三种德行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知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中庸试题及答案

中庸试题及答案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核心思想强调的是什么?A. 仁政B. 礼制C. 中和D. 法治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论语》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用哪个比喻来说明人之初性本善?A. 黄金比喻B. 白纸比喻C. 清水比喻D. 种子比喻答案:D4.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中提出的“八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力行答案:D5. 孟子提出的“四端”作为人性善良的基础,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恻隐之心B. 羞恶之心C. 辞让之心D. 敬畏之心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哪些?A. 君臣B. 父子C. 夫妻D. 兄弟E. 朋友答案:ABDE7. 下列哪些是《孟子》中提到的“仁政”的要素?A. 民为贵B. 社稷次之C. 君为轻D. 利为上E. 礼为先答案:ABC三、简答题8. 简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达到真知的境界。

它强调通过对事物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9.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答案: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内容包括: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人应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这种善性;人性中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善的起点。

四、论述题10. 结合《中庸》和《孟子》的思想,谈谈如何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

答案:《中庸》和《孟子》都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中庸》提倡的“中和”思想,要求个人在情感和行为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理念则强调个人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步实践,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以此影响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ד天地位焉”,“位”可以理解为各安其位。

√ד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ד力行近乎仁”一句的意思是:身体力行去做某一件事,离仁就很近了。

这是鼓励我们努力去做。

√×《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

”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ד天下国家可均也”,“均”的意思是平均。

√ד所求乎弟以事兄”,指的是“悌道”。

√×最早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列为“四书”之一的是程颐。

√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中庸之道。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燕毛”的意思是饮宴的时候以毛发的颜色来定座位,就是尊贤。

√ד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ד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中庸》:“诚者,自成也。

”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ד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按照《中庸》的说法,修养自身品德是君王统治天下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

√×从《中庸》一书中可知,孔子认为自己是能够长久执行中庸之德的人。

√×孔子认为,要想了解天下最根本的五种人际关系,只有“生而知之”一条道路。

√ד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出自《中庸》。

√ד君子素其位而行”一句的意思是君子总是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中庸》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境界。

√×孔子认为人心相通,故南北人的刚强是差不多的。

√×《中庸》一书认为,“和”是事物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中”是世人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中庸》所知,诚实是获得上级和朋友信任的根本方法。

√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四项是“择善”,找到自己应该笃行追求的目标。

√×《中庸》一书认为,有才德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可以议定礼乐制度。

√ד择善固执”,意思是执着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会变得顽固不化。

√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达到广大精微的高明之境,要经由中庸之道。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意思是: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是推行教化的关键。

√ד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中“王”的读音是wàng。

√ד恐惧乎其所不闻”,表现出了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

√ד自诚明,谓之();自明诚,谓之()。

()则()矣,()则()矣。

”A.教性诚诚明明B.性教明明诚诚C.性教诚明明诚D.性教诚明明诚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基本准则(“九经”),下列哪不属于“九经”之一的是:A.修身B.劝百工C.柔远人D.劝学《中庸》中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一言”指的是:A.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C.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下一句是A.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B.四时并行,日月之代明。

C.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D.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命之谓(),率性之谓(),修道之谓()。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道;性;教B.性;道;教C.教;道;性D.性;教;道《中庸》第四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的意思是A.知道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赶不上B.知道的人认为(它)是错的,愚蠢的人赶不上C.聪明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达不到D.聪明的人实行过头了,愚蠢的人又达不到。

“故()之道,()然而日章;()之道,()然而日亡。

”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语依次是A.君子暗小人的B.小人暗君子的C.君子的小人暗D.小人的君子暗下列人物中,没被孔子赞为“大孝”、“达孝”的人是A.舜B.周文王C.周武王D.汤《中庸》中“君子()而世为天下道,()而世为天下法,()而世为天下则”,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动行言B.行动言C.言行动D.言动行《中庸》认为,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做到(三重),下列不是“三重”的是A.议礼B.强兵C.制度D.考文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天下的“达德”得是(最基本的道德):A.知B.义C.仁D.勇“国有道其()足以(),国无道其()足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默兴行容B.言兴默容C.道行志守D.言兴身安下列不符合孔子所认可的“刚强”的表现是A.和而不流B.中立而不倚C.在逆境中不改变自己的志向D.尚武好斗对《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以人施政,易见成效,仿佛如地上快速生长的蒲苇一样。

B.人间的政治就跟地上的蒲苇一样。

C.推行仁政,如地上的脆弱的蒲苇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失败。

D.执政者是一个叫“蒲卢”的人。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为的天下“达道”(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A.君臣B.父子C.夫妇D.师生“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A.不实事求是B.自以为聪明C.面临危险而不知D.自我吹嘘“中庸之道”主题的核心思想观念是A.自我教育B.法律约束C.他人监督D.顺其自然“视之而弗见,(),体物而不可遗。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是A.如在其左右B.洋洋乎如在其上C.听之而弗闻D.行之而无为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应该遵守的步骤是A.知人-知天-事亲-修身B.修身-事亲-知人-知天C.知天-知人-事亲-修身D.知天-修身-知人-事天“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的“道”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显,小人的“道”显露无遗但日益消亡。

B.君子选择道路偶尔黑暗但是终究会明确,小人选择的道路清楚明白但最终会走向灭亡。

C.君子的道德修养始终深藏不露,小人的道德修养的确会导致最终灭亡。

D.君子的方法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效果明显,小人的方法即使明确也会毫无用处。

在孔子的弟子中,被孔子推举为具有中庸之德的榜样的是A.子路B.子由C.颜回D.冉耕“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A.不能严格自律B.不信守诺言C.不能持之以恒D.自我放纵下列各项中,孔子认为的体现中庸之德的是?A.尧禅让B.舜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C.文王衍易D.武王伐纣对“君子之道费而隐”中的“费”和“隐”理解正确的是A.费:广大。

隐:隐秘B.费:广大。

隐:精微C.费:困难。

隐:隐约D.费:困难。

隐:精细对“齐明盛服”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读音为qí。

B.明,洁净。

C.齐,同“斋”,斋戒之意。

D.盛服,整齐的衣服,此指祭服。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盛赞的是以下哪个人的德行?A.孔子B.尧C.商汤D.文王《中庸》提出的修养自身的三条原则不包括A.好学近乎知B.力行近乎仁C.知耻近乎勇D.守信近乎义为了说明道理,《中庸》一书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诗句,下列没在《中庸》一书中出现的是?A.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B.德輶如毛,毛犹有伦C.窈窕淑女,寤寐思服D.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中庸》“故君子之道,()诸身,()诸庶民,()诸三王而不缪,()诸天地而不悖,()诸鬼神而无疑。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征考求建质B.本征考建质C.求建征考本D.本考建征求下列词语中,体现了真正的中庸精神的是A.不辨是非B.模棱两可C.好好先生D.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