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 15》)(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 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前赤壁赋》)(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 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 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左·僖 3》)比较: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吕览·骄恣》)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尧问》)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新序·杂事》)C.出于修辞目的,如: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
(《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
(《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D.叶韵,如: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小雅·何人斯》)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归纳并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归纳并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动词宾语前置,又分为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二是介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宾语前置类型: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往往被放在宾语的前面,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这种语言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非常普遍。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句子中很容易地了解到发生的时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二是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三是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
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公元1793年1月,乾隆帝去世”,这句话中,“公元1793年1月”就是以“年”和“月”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乾隆帝去世的确切时间。
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诗词中。
例如,“昔日龙门飞瀑,今朝群壑生烟”,这句话中,“昔日”和“今朝”就是以“昔”和“今”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景象。
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
例如,“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这句话中,“明朝初年”就是以“初年”为宾语前置,表示了明朝建立的初期。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更好地理解时间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这种语言形式会对我们的汉语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古汉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以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为切入点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在古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即将动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这种语法结构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鲜明的古代特色。
宾语前置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不仅体现了古代语言的特点,还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宾语前置的使用能够提高句子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古代文献中,宾语前置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强调宾语宾语前置可以用来强调句子中的宾语,使其更加突出。
比如《红楼梦》中的“我这一生中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宝钗,这个宝钗,这个宝钗!”这句话中,“这个宝钗”被前置三次,使得读者对宝钗的恐惧感更加深刻。
2. 表示时间、地点等信息宾语前置可以用来表示句子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比如《史记》中的“秦始皇使人烧毁了六国的史书。
”这句话中,“六国的史书”被前置,表示这个动作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3. 描述宾语属性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描述宾语的属性。
比如《孟子》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这句话中,“不忍人之心”被前置,表示人们都有同情心。
4. 表示结果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她一翻身,便撞在那个台子上。
”这句话中,“那个台子”被前置,表示她撞到了那个台子上。
5. 表示目的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目的。
比如《古文观止》中的“朝阳至,便去里外房屋,若再迟,便去里外人。
”这句话中,“里外房屋”和“里外人”被前置,表示去里外房屋和去里外人是便于朝阳的。
宾语前置的运用丰富了古代文献的表达方式,使古代文献更加有趣、生动。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语法现象的存在,并加以理解和解读。
只有了解宾语前置的用法,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意思,领略到其中的魅力和深度。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的一种语法现象,通过将动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可以强调宾语、表示时间、地点等信息、描述宾语属性、表示结果和目的等。
古汉语词类活用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添加标题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 产坏晋馆垣》)
添加标题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留侯世 家》)
添加标题
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 训》)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
0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
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0
2
使动:“使宾语怎么样”,客观结果
0
3 【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包 括 出 现
使
兼 语
兼 语
式 ( 递
谓系
语式
.)
:
主
语
一
记
. 齐
孙使
子田
吴忌
起将
列而
传往
).
(
史
将
)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2.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古代汉语谓语前置及宾语前置

(2)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 ① 何如,如何。 例如: 《论语·子路》:“乡人皆好之,何如?”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 ,如何勿重?” ② 何若,若何,奈何。例如: 《战国策·赵策》:“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 ③ 如……何,若……何,奈……何。例如: 《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 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 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例如: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例如: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 者?”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到动词 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 虞。”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 严,也就是说,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 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于疑问句中疑问 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例如: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 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 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 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 山名)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 复指。例如:
《孟子·离娄上》:“《诗》云:‘殷 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 谢谢!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注意: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下臣的确没用,又敢怨谁呢?)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以”“為”“與”,如: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戰國策·趙策》)
(1)君奚為不見孟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3)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 (4)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又誰敢德?(左傳成公三年) (5)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6)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7)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 政) (8)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韓愈: 祭十二郎文)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 的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 词在前,宾语在后。例如:
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 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 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 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 置。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 有一定的帮助的。
仁
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拓展延伸 1、分析下列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何去何从?
2、分析下列词语,思考其动宾关系: “自信”“自救”“自尊”“自爱”“自卫” “自夸”“自问”“自欺欺人”“自暴自弃”
课后练习:
1、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 明其前置的条件。
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 (《戰國策·齊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 15》)(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 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前赤壁赋》)(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 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 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左·僖 3》)比较: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吕览·骄恣》)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尧问》)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新序·杂事》)C.出于修辞目的,如: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
(《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
(《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D.叶韵,如: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小雅·何人斯》)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与谁守。
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 、“杀”的前置宾语。
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
“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
今:唯瞻余马首。
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
“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今:法孰,即效法哪个。
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
“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今:乎(于 )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
宾语后置。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有问题的(参《汉语史论集》43~48 页,商务, 1997)。
不过,古汉语里的确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例一:尔欲吴王我乎(《左·定 10》)例二: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上高宗封事》)例三: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因此,不能因为词兼类情况的存在而否定活用现象的存在。
总体而言,古汉语词类活用只涉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这三类词的活用,用法则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用如副词的用法。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 使动用法”,就是指动词谓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如:1、例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2、3、用句首气:其、、寧,等。
例一:若火之燎于原,不可迩,其犹可扑(《· 庚》)例二:寧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左·成 2》)b.使用句末气:与(欤)、邪(耶)、乎、哉、也,等。
例一:人乎不。
(《· 党17》)首句末皆使用气:其⋯⋯乎,等。
例一: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僖 10》)例二: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邪(《易·繫辞下》)例三:其然,其然乎(《· 13》)例四: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可哉(《史·李斯》)例五:曰:“ 古乱常,不死亡。
” 等邪(《史·鼂》)例六: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礼·檀弓》)例七:夫子盖少焉(《史·孔子世家》)例八:且帝寧能石人邪(《史·魏其侯》)2、特殊疑问句( 1)疑代a.代人:、孰(畴)例一:河广,一杭之。
(《· ·河广》)物:何、孰例一:何哉,所达者(《· 渊20》)例二: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小雅·巧言》)例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八佾1》)(2)疑副或疑介构、复合构a.数量:幾(幾 +名)、幾多、幾何、多少、幾所、幾。
例一:畏首畏尾,身其幾(《左·文 17》)点:何从、奚、焉、安、()。
例一:然何从出(《墨子·尽心下》)例二:曰:“奚之”曰:“将之。
”(《庄子·人世》)例三: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僖 14》)因:盍、曷(害)、何以、奚、奚、奚以、安、()、胡、奈何、如何例一:今弗其子,安能君(《非子· 一》)例二:从子之道,相率而者,能治国家(《孟子· 行》)例三:吴人焉敢攻吾邑(《·察微》)例四: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僖 23》)例五:盍各言志(《·公冶 26》):何 +(、日、夕、年等)、奚 +()例一:何草不黄,何日不行(《·小雅·何草不黄》)例二:今夕何夕此良人。
(《·唐· 》)例三:法之士奚得用人主奚得哉(《非子·人主》)2、反意句句末附一否定副:无、否、不、未,等。
如:例一:晚来天欲雪,能一杯无(白居易《刘十九》)例二:知否知否是肥瘦。
(李清照《如梦令》)者():抑(意)、宁⋯⋯将⋯⋯、将、宁⋯⋯宁⋯⋯、妄其(亡其、忘其)、与其⋯⋯毋宁⋯⋯、且,等。
如:例一: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 10》)者。
如:例一:分明乎天下人而利人者,与兼与即必曰:兼也。
(《墨子·兼》)例二:果是邪非邪(柳宗元《答中立道》)被动句练习题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句,哪些不是被句,被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弟乎(《左· 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志。
2.臣恐欺于王而。
(《史·廉相如列》)是,“ ⋯⋯于”式。
3.今于新困于,而昆莫地空。
(《·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所。
(《史· 宴》)后句是,“ ⋯⋯所”式。
5.城陷而,与巡死先后异耳。
(愈《中丞后叙》)前句是,无志。
6.使月氏,而匈奴所道。
《· 》)后句是,“ ⋯⋯所”式。
7.才高屈,遭而然。
(《衡·自》)前句是,“ ”字式。
8.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孟子· 行》)后句是,“于”字式。
格律基本要求:平仄相。
有四种基本句式:五律:(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七律:在五律基本句式之间加上相反的“平平”或“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基本句式(甲乙丙丁)交错,就构成律诗的几种基本格律形式。
关于粘对粘:后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它们平仄要相同。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不过,并不是出句和对句的每个字的平仄都要相反,但是,每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反。
律诗讲究粘对,根据粘对规律,只要给出律诗第一句的平仄,就可以写出整首诗的平仄格式。
近体诗不允许“失粘”或“失对”。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个字,其平仄是可以变动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变的。
原因两个:一是避免“三平调” ,二是避免“犯孤平” 。
三平调:指律诗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比如:—— | || ——是丁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动,而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成了“—— || ———”,句尾三个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律诗切忌犯三平调。
为了避免犯三平调,所以第五个字不能用平声字,只能用仄声的。
犯孤平:指律诗的乙种句除韵脚上的平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
“ | | —— | | —”,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变成“ | | | — | | —”,那么除句末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
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
近体诗中有时若犯了孤平,那么要设法补救。
救的办法是把本句第五字由仄变平。
第六个字有的地方可以不分明,即可平可仄,但条件是必须有救。
分两种情况。
1,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个字可由仄换平(拗),条件是本句第五字要由平变仄(救)。
即仄仄平平仄救平拗仄2,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个字可由平换仄(拗),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要由仄换平(救)。
即平平仄仄平仄拗仄仄仄平平平救仄平关于拗救律诗平仄有严格规定,如果违反常格,该平的地方用了仄,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平,称为拗。
有拗必有救。
主要有两类三种:一、本句拗而本句救1、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仄拗而平救。
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乃避免“犯孤平” 。
即第三字由平变仄(拗),那么第五字由仄变平(救)。
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平平仄仄平拗平仄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仄平拗平仄救仄平2、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平拗而仄救。
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即第六字不用仄而用了平(拗),那么本句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
注意:在这种拗救下,本句七言的第三个字或五言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陆游《夜泊水村》中的尾联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平救仄拗仄卧闻新雁落寒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