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动词

19.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 ▪
动词
23.止增笑耳 ▪
动词
名词
20.狼不敢前 ▪
名词
动词 24.国人道之

名词
动词
25.闻之于宋君 ▪
26.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
27.一屠晚归 ▪
28.夕阳西下 ▪
使动用法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状语 状语
2020
感谢收看
邱智
2020.2.19
练习(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
名词
2.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
3.饭疏食,饮水
名词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名词
动词 5.元方时年七岁 名词
状语
名词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名词
动词
动词 7.闻道龙标过五溪 名词
动词
状语 8.归雁洛阳边
使动用法
练习(二)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它们是怎样活用的,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小结:
词类活用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如果 只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常思路,就容易成为理解文意的障碍,甚至 会导致理解错误(如:其一犬坐于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 些常见的活用(名-动,名-装,动-名,形-名,形-动,使动、意 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理解句 中的词语,有的时候,还要借助句子成分加以判断(如:判定主 语、宾语后,确定句中的名词作谓语动词的活用)。

语法(上)第一节词类活用新

语法(上)第一节词类活用新
语法()
第一节 词类活用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 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 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在这里是“使…变绿”的意思。这个意思是 临时的,并没有成为“绿”的一个义项,这就是词 类活用。
(BACK)
八、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
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 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黔之驴》
古代汉语名词直接作状语,译成现代汉语应加 一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用船载”。 草行露宿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 上农》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 后》
(BACK)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
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
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ACK)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名词又不是主语和宾 语,名词用如动词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 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 后,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名 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
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BACK)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 类活用的条件)

8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

8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

变化);意动用法强调主观看法(宾语一般不发生
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带 宾语,可以是使动,也可以是意动。比较: 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使自身变得完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
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本身无变化。]
又如: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 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名词作状语的表义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
词类de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
的基本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
做词类活用。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使动用法的特性: A、使动用法的谓语不是对主语的陈述, 而是陈述宾语; B、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 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C、多数使动用法可以用今天的动补结 构来翻译。
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讨论]:
1.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
稍宾客其父。”其中“奇”“宾客”用法。
[稍稍:纷纷。] 2.教材P201《孙膑》:“齐威王欲将孙 膑”,注:“将:以……为将。” 又教材
P277认为是使动。
(三)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的用例:“长此以往,国将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②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3)宾语未出现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少见)。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霸不同法而霸。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衣冠而之市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名词用“ 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 宾词组连接时, 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 动词。 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 宾语前的名词 状语后的名词 补语前的名词 谓语部分的名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鱼腹中。 鱼腹中。 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3、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名词用在“ ”“者 结构中,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 便活用为动词。 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七
名词作状语(二 名词作状语 二)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乎?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上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凭借和方式 。
表处所。 表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介词 ”“到”“由”“从 “在”“到”“由”“从”等。
2、表示工具或依据。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 涉世家》)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我者
认为我美 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
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 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 【动+宾】=【以】+宾+【为】+动 译为: 译为:“以……为……”、“认 为 、 当作……” 为……是……”、“把……当作 是 、 当作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2)形容词和名词作使动用法和意动 用法时,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都可以 带宾语,语法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义上。义动 用法表示主观看法,使动用法表示客 观存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 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 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下。(〈孟子·尽心上〉)
三、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外部标志
◆分辨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 根据名词前后的词语来判断。比如, 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后面带宾语, 或不带宾语而紧跟着介宾短语的,就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
◆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偏正、同 位、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当用如动词。
注意将词类活用现象与词的兼类现象 相区别。
二、名词作状语
1、名词作状语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可以直接 作状语。但古汉语中普通名词却经常 放在状语的位置上,用作状语,来限 制、修饰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大多可以在名词前 加一个介词来理解。用作状语的名词 主要有以下作用:
在使动用法中,充当动词的有动词、形容
词、名词等,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 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 公二年〉)
※四年春,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
从上引例句可以看出,及物动词作使 动用法,在语法位置上与及物动词的 一般用法没有什么区别。辨别主要依 据它所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所 表达的意思来确定。不过,不及物动 词的使动用法更常见。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类活用
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二)规律总结:
1、标志: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
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
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
一是使令式。格式为:
“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 日日” 每年” 每月” 每日”
B.日 月作状语, B.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三国志·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 柳宗元.捕蛇者说) 生日蹙。 (柳宗元.捕蛇者说) 日削月割, 苏洵.六国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中锡.中山狼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船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山 谷
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充当 状语必须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状语必须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A.岁 A.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
语·学而)
日饮食得无衰乎? 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表示频数、经常,“岁岁”、“月月”、 月月” “岁岁”
—— “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一月月地” 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一月月地” C.日用在句首, C.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国语·晋语)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月以冀。 左传·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左传·昭7) ——“往日” 从前” ——“往日”或“从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余年少, 事张耳, 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草具”即“食 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让他(冯谖)吃”。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 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战国策· 赵策》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 梁惠王上》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 劝学》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如:“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 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 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 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 活用。
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或“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词类的活用
一、什么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 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 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 能的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 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 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 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 节大》
意 动 用 法
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 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讲 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 名词和形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 意动。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 不能使之富。 《荀子· 天论》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 说林下》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1.尔欲吴王我乎? “吴王我”是说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 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臣子”是说使伊尹为臣。 3.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肉白骨”是说使白骨生肉。 4.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孙膑”是说使孙膑为将。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 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法完 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 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宣公二年》 单于愈益欲降武。 《汉书· 苏武传》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左传· 宣公二年》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 微子》 有些使动用法通过改变读音和本义加以区别。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宣公二年》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
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使田忌将而往。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上了宾语,一般是 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③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 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 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