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
哈尔滨城市景观绿化建议

7.柳叶绣线菊 spiraea salicifoliaL. 6-8月开淡红色花
秋花;8.木绣球 Hydrangea paniculata Var.grandflora Sieb 花7-9月开先白色后变粉紫色
9.金焰绣线菊 spiraea japonica cv.Gtold Flame 6-9月开紫红花
对哈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对我市园林绿化几点建议
小叶丁香
紫丁香
白丁香
毛丁香
红丁香
对哈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对我市园林绿化几点建议
关东丁香
紫兰丁香
洋丁香
重瓣洋丁香
毛丁香 朝鲜丁香
黄暴马丁香
红丁香
各种花色欧丁香
对哈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对我市园林绿化几点建议
二、优选绿化树,景观上档次。
优良绿化树种,是园林绿化营造优美的香化、美化、彩化、净化高水平上档次的关键,除已广泛移植应用的树种外, 下列一些良种更应列入重点应用推广树种之中。
东北红豆杉
长白松
红松
对哈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对我市园林绿化几点建议
(二)阔叶乔木; 1.斯施杨 Populus staline X P.Vernirniubens.斯大林做母本,施瓦氏杨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出窄冠雄性无絮窄冠良种, 枝条斜上树皮光滑,优良行道及公园庭院观赏绿化良种。 2.金枝垂柳 Salix babylonica Sp L.枝条金黄色垂地极美 3.紫椴 Tilia amurensis Rupr.哈市绿化树春花多夏花少秋花基无,紫椴7月盛夏开香花,可做绿篱行道树和剪型树。香花浓 有杀菌功能。
(十)地被植物 1.蔓萎陵菜 potentilla flagellaris Wilid et schlecht 多年生匍匐茎花黄色5-7月开 无需修剪 2.针叶福禄考 phlox subulata L.无需修剪 茎密集呈毯状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城市公园 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 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城市公园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城市公园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在这座城市的闹市区域中,有一些城市公园,它们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近触大自然的场所。
在这些城市公园中,游客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验着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哈尔滨的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位于哈尔滨市中区,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大片的绿地、湖泊和花坛。
公园内植被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无论是春天的樱花盛开,还是夏日的碧水荷花,亦或是秋天的红叶满林,都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美丽景观。
此外,公园内还有湖泊,湖面碧波荡漾,游客可以划船漫游湖上,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城市公园是索菲亚教堂公园。
这个公园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是一座结合了东方和西方风格的公园。
公园内有一座精美的索菲亚教堂,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俄罗斯和中国传统的元素,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周围的绿地和花坛被精心布置,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在公园的角落,还有一些小商店和咖啡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哈尔滨独特的文化氛围。
除了中央公园和索菲亚教堂公园,哈尔滨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公园也值得一游。
例如,香坊公园是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坪、美丽的湖泊和丰富的植被。
香坊公园是哈尔滨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此外,哈尔滨的太阳岛公园和冰雪大世界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冰雪景观,并参与各种冰雪运动。
在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时,除了欣赏自然景观,游客还可以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哈尔滨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底蕴融入到城市公园中,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例如,在中央公园的中国东北抗联纪念馆,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论哈尔滨城市景观特点及优化方式

论哈尔滨城市景观的特色及优化方式摘要哈尔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多元文化, 由于内外诸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使其成为具有独特风貌的历史名城。
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汇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风格。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有“文化之都”、“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别具风韵,蜚声中外,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也有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近年来又建设了若干现代建筑,使这个城市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而正是哈尔滨市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塑造了其独特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特色景观景观优化优化方式一哈尔滨城市的特色景观1.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
2.城市景观广义的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或城市某一个空间的视觉综合体,包括景观各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等。
狭义的城市景观则强调人们视觉所感受到的城市的审美环境。
3.城市特色景观所谓“城市特色景观”就是指一座城市景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指城市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城市的个性特征,是一个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凝结,并通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民俗风情、环境景观外在表现出来二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的典范1.哈尔滨文庙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占地2.3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筑,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
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
中院是文庙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庑殿顶大殿。
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
哈尔滨市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现状浅析

Ke r s y wo d :Ha b n ;Gad n L n s a e ;v/ s e c ;sau ri r e adcp i cn e  ̄ ' t ts
近 年来 哈 尔滨市 城市 园林 景观 建设 的发 展取 得 了长 足的 进步 , 特别 是创建 北方 生态 园林 城 市 的举措 , 哈尔 滨市 的园 使
城市 园林 景 观的 发展 方 向而 言 ,哈尔滨 市城 市园林 景 观绿 化
工作 , 一改过 去盲 目追 求亭 、 、 、 、 、 山堆 砌式 的硬质 廊 楼 阁 池 假
景观 , 而正在 向着 以植 物造 景为 主 , 园林 小品 为辅 , 意 营造 着
李 虹等
哈 尔 滨 市 城 市 园 林 绿 化 景 观 现 状 浅 析
全 市对 城 市 园林 景 观绿 化 的投 入 逐 年大 幅 递增 ,0 6年 全 市 20
冷 , 季短 促 而炎热 , 夏 春秋两 季风 沙大 、 降水少 、 干旱 。年平 易 均 气 温 34C, .o 1月 平 均 气 温 为 一 75 , 1 .℃ 7月 平 均 气 温 为 2 ℃ , 端 最 高温 度为 3 .℃ , 1 极 87 极端 最 低温 度 为 4 .℃ , 0 1 全年 无霜 期 10 10 年平均 降水 量为 6 91 4 — 6d, 1 .mm, 区年平 均降水 市
龙 江省 省会 , 全省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和交 通 中心 。市 区大 部 分 位 于松 花 江 南 岸 的微 起伏 台地 上 , 拔 17 2 0 相 对 海 8 ~ 1m, 高度 1~ 3 自然土壤 为黑 土与草 甸土 , 机质 含量 2 4 0 1m, 有 ~ %…。 按 我 国的气候 带 划分 ,哈尔 滨市 的气 候 属于 中温 带 大陆性 季
哈尔滨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沿革浅析

黑 龙江科 学
HEI L 0NG J I ANG S CI E NCE
V01 . 5 No . 9
S e p t e mb e r 2 0 1 4
哈 尔 滨城 市 园林 绿 化 历 史 沿 革 浅 析
王 向伟 , 张 兴 , 佟 斌 。
哈 尔 滨地 处 东北 亚 中 心位 置 ,东 经 1 2 5 。4 2 一1 3 O 。 1 O , 北纬 4 4 。0 4 一 4 6 。4 0 , 是中国省辖市 中面积最大 、 人 口居 第 二位 的特 大 城 市 。 全市 土地 面积 5 3 1 O O k m , 其中 , 市 区
花窖和温室。
日本 侵 占 东北 期 间
( 1 9 3 2 —— 1 9 4 0年 )
维 护 发 展 期 1 9 3 4年 伪 满 洲 国确 定 4月 2 1日 为植 树 节 进 行 绿 化 。
1 9 3 8年 大 小 公 园共 2 O个 , 面积 8 1 l 7 h m 。
哈 尔 滨 城 市 的 历 史 与 中 东 铁 路 的 修 建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渊 源, 早在一百余年前 的 1 9世 纪 末 期 , 随着 中东 铁 路 的修 建 , 在 距
松 花江八俄里的地方 , 建 起 了第 一 间 铁 路 建 设 者 工 棚 , 继 而 在 周
边逐渐形成村落 , 在 中 东铁 路建 成 时 , 哈 尔 滨 已形 成 了近 代 城 市
的开 始 。 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哈 尔 滨 的城 市 绿 化 经 历 了 初
建、 发展、 破坏三个阶段。
表 1 哈尔滨市新 中国成立前 园林绿化情况
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绿 化 阶 段 标 志 性 绿 化 事 件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建筑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所谓“中华巴洛克”,就是指哈尔滨市历史上兴起并影响至今的一种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受到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并且融合了东方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其独特的外观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往往采用了尖顶、拱门、浮雕等巴洛克艺术的元素,并且将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呈现出华丽、夸张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
这种建筑风格善于利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和有趣。
常见的色彩有金黄色、红色、粉红色等,这些色彩的使用使得建筑物更加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雕琢。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有许多的浮雕和雕塑作品镶嵌其上,这些雕塑和浮雕通常都是精美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
这种精雕细琢给人一种繁复的感觉,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和考究。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还体现在立面设计上。
这种对称的布局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在巴洛克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外观华丽、色彩丰富,注重细节的雕琢和对称的布局形式。
通过对这种建筑风格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作者:杨点墨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8期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
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
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自然环境条件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
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
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 物质技术条件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
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
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 社会历史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
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位于祖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座美丽的江城,有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三方面的地方风格。
本文试对园林地方风格问题作一浅识。
一、园林地方风格的概念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时曾指出:“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德〕威克纳格:《诗学。
修辞学。
风格论》)。
“如果说意境是内容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中偏重于内在意蕴的方面,那么风格则是其偏重于外在形态的方面。
风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蔡仪:《美学原理提纲》)。
园林艺术,是以主要用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和人在自然里的生活之美为特征的。
它和建筑、城市规划以及实用工艺一样,都不属于无功利目的的纯艺术领域,但又包含有相当的艺术成分。
所以,园林作品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一样,也有其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洛乃至个人风格。
园林的地方风格,是由造园者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操、趣味、修养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相统一所形成的特征,是当地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而在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色和特征。
“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亚里士多德:《诗学》)。
用形容词汇来说明一种风格,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论述风格的传统方法。
其特点,是以一定的语词符号作为输入信息,触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凭借积累的审美经验去领会、想象和再创造,去把握作品整体风貌特征的美。
但是,由于园林较之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来说,有着更广泛的综合性,所以,对园林地方风格的确切表达,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园林构景的主体应是地貌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结合。
对园林地方风格的表达,离不开具体园林形式。
形势是风格的寄托,是对形象的抽象,风格要由形式来表现。
因此,园林的地方风格应该是人们对当地园林形式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当地一系列园林信息的综合概念。
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园林内容与形式的产生条件密切相关。
就自然条件而言,有地理状况、植被面貌、气候因素、园址环境以及造园材料的资源等。
就社会条件而言,包括的范围更广,主要有:地方的材料成功运用所形成的浓郁乡土风貌;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习尚;地方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特点;地方的民族气质与性格特色;地方的经济发达水平等等。
所以,不同的园林地方风格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结果。
二、哈尔滨的园林风格(一)就自然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位于北纬45°41′,东经126°37′,海拔171.7米,年均温3.5℃,年均降水量526.6毫米。
夏无酷暑,冬有严寒。
在每年长达七个多月的采暖期里,人们很少户外活动。
双层玻璃窗吸收了阳光中90%以上的紫外线。
所以,哈尔滨人倍觉夏天的可贵,迷恋着到园林里去野游,充分享受一下阳光、碧水、树荫等大自然气息。
这是哈尔滨园林在游憩内容上的特色。
公园的主要游览期是夏季,六、七、八三个月里的游人量可达三、四百万人之多。
市民们大都携家野游活动。
在沙滩、水面野浴(包括日光浴和江水浴),在花间、林下野餐。
据调查,每户市民一年至少要这样玩一两次。
这已成为哈尔滨人必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此相应,园林的景点和设施也主要适应夏季活动的需要,如日光浴场、天然游泳场、划艇、舢板、野营地、露天舞池、绿化剧场、冷饮餐厅、游乐器械等等。
象文化公园1959年建设的露天大舞池,同时可供五百多对舞伴翩翩起舞,花墙内外的啤酒花、丁香花随风飘香。
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也在此拉开序幕。
这里成了哈尔滨人最喜爱的游憩场所之一。
哈尔滨地处寒温带,自然植被是以松、栎、榆、桦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
据调查,在园林里露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约143种,但其中适应性强、栽培广泛的仅十余种。
园林里作为主景的乡土树种是家榆和丁香等,故哈尔滨又有“榆都”和“丁香城”的别称。
象兆麟公园和文化公园,大部分就隐没在清新的榆荫之中。
丁香和榆叶梅,是园林里主要应用的花灌木。
五月江城丁香开,花团锦簇,芳香飘逸,洋溢着春天的喜悦。
夏季,园林植物景观以杨、柳,榆为主调。
如斯大林公园沿江柔美飘拂的绦柳,冠大色浓的小青杨树群,为雕塑、花坛和园林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冬季,黑皮油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等针叶树,在皑皑白雪覆盖下愈显苍劲青翠;享有“林中少女”美称的白桦,以其洁白的枝干,挺拔的树形给雄浑的北国风光增添了旖旎的色彩。
(二)就社会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是1898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近代城市,这就带来了相当多的俄罗斯及欧洲文化的影响。
它不仅促使整个城市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而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市内现有的12个公园,建城初期规划留下的大片绿化用地,以后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哈尔滨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表现出受苏联园林文化影响的痕迹。
在布局手法上,基本采取有轴线的整形式平面,游览线沿轴线方向布置,景区和景点依轴线作对称或拟对称的排列。
笔直的花园式林荫道,几何形的游憩广场,规整的花坛、草地,修剪精细的植篱等等,结构井然有序,园景简洁开朗。
例如,斯大林公园以一条滨江大道为主轴,四条城市街道与之垂直相交,自然地形成了公园的四个出入口。
在轴线的起点、终点和交点,都以园林建筑、雕塑、喷泉、模纹花坛等作为局部构景中心。
轴线中央,矗立着壮丽的主景——“塔镇江天”群雕建筑,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兆麟公园、文化公园、动物园(下图)等均采用主副轴线相交,拟对称地组织景点、景区的手法,以整形的广场和林荫路网构成平面布局的轮廓。
这样,不仅易使园林重点突出,主景升高,让景色在有规律的变化中层层展开,给人以富有节奏韵味的美感;而且游客容量大,分布较均匀,游览导向明确,并能使园林与城市的总体风格相协调,从而为广大哈尔滨人所理解和欣赏(参见封底《哈尔滨园林》照片)。
在园林建筑方面,基本没有中国传统建筑卷棚、歇山之类的立面形象,而采用比较统一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如斯大林公园里的江畔餐厅、太阳岛餐厅、江上铁路俱乐部等,一般多为木结构,高尖顶屋面,门窗周围有雕花图案镶边,利用外廊柱和墙面的虚实对比来增加光影变幻的体积感,檐部装修也很丰富。
多数建筑色彩鲜艳、装饰华丽、小巧玲珑,富有异国情调。
象文化公园大门,就借鉴巴洛克式(Baroque Style)手法,立面上用双柱一组突出垂直分划,在三个连续的拱券之上安放门标,造型轻快简洁。
园林建筑着色多为米黄、乳白、粉红、淡褐等。
这些温暖淡雅的色彩与浓绿的树丛背景恰成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
近年来,还出现了运用反映当地风土特色的瓷砖壁画装饰墙面等新形式。
(三)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而言,哈尔滨园林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哈尔滨的园林里,没有诗词楹联和典故传说用以表达中国传统式的“造园意境”。
点景之物主要是一件件的雕塑,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国内其它城市所不及。
例如,斯大林公园里就布置了十五处雕塑景点,既有纪念性主题的,也有牧歌式主题的,风格不同,情趣各异。
其中以大型群雕——“塔镇江天”最为宏伟。
它由防洪胜利纪念塔顶的青铜圆雕和塔身四周的浮雕组成,基座上一面是环状双层喷水池,另一面是个小音乐台。
它与半圆形的柱廊背景建筑一起,融入辽阔的江天景色,用无声的诗句,表达“劳动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这一崇高意境。
公园轴线的东西两端,各放一尊天鹅雕塑。
这是因为黑龙江省的版图形如天鹅,诗人们把哈尔滨喻作天鹅颈下闪烁的明珠。
于是,美丽的天鹅便成为哈尔滨市的城徽。
那展翅高飞的天鹅,不正寓意着哈尔滨人美好生活的未来吗?此外,还有许多牧歌式的抒情雕塑小品,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造型,表现人们生活中的片断,丰富了园景的诗意。
如:“起步”、“读”、“琴声”、“夏日”、“再来一个”、“我们劳动去”等等。
雕塑在哈尔滨园林里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是受欧洲园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植物造景条件的局限而扬长避短。
除运用青铜、石头、水泥等刚性材料外,还以植物和冰雪之类的塑性材料创作园林雕塑。
比如,由于气候寒冷,能直接春播和秋播露地应用的花卉种类很少,所以,哈尔滨人就大量运用五色草模纹花坛作为园林里花卉装饰的主调。
寒冷对植物造景不利,却为哈尔滨人在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园林里的冰雕雪塑提供了优越条件。
人们取材于松花江的天然冰块,通过雕刻、造型和配光,在园林里创造出一个个冰雪艺术品的世界。
不仅如此,在景点设计上还巧妙地把观赏与游乐融为一体,制作了冰滑梯、冰迷宫、冰转椅等。
在北国寒凝大地的漫长冬夜里,冰灯之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希望和美的享受,吸引市民参加户外活动。
从1985年起,每年的1月5日被定为冰雪节,全市各公园的冰灯游园会都在这天开幕。
冰灯工艺与雕塑艺术的融合,使哈尔滨之冬的园林景观独具风姿。
寒冷的气候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不仅使哈尔滨人十分喜爱夏季在园林里的游憩活动,而且很重视儿童的户外娱乐活动,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公园。
1956年6月1日,园内的儿童铁路剪彩通车,成为公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和主景。
孩子们自己驾驶着“少先号”机车,牵引六节满载游客的车厢奔驰在环形小铁路上。
这项活动使孩子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学习做新中国的小主人。
他们那鲜艳整齐的制服、活泼天真的笑脸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以至于凡是到哈尔滨来观光的中外宾客,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要来坐一次儿童火车,这在全国的公园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应当指出,尽管哈尔滨园林受苏联园林的影响较大,但是,哈尔滨又毕竟不是俄罗斯,有它自身的环境条件和人文特色。
“一个民族如能接受其它民族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正因为这一承受的形式能够反映他自己民族的生活和现实的缘故”。
(汪菊渊:《外国园林史纲要》)如,纤巧华丽的园林建筑,一方面是吸收了俄罗斯民间建筑的某些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为是了适应哈尔滨的自然条件:尖屋顶承雪压力小,有利于抗御风雪严寒;采用木构形式,便于就地取材;温暖艳丽的装饰色彩,能打破冰天雪地的萧瑟单调;等等。
整形的布局方式,虽说主要是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的影响指导,但哈尔滨河滩台地的地形条件也适于营造规则式的园林。
还有,哈尔滨人的性格比较淳朴、直爽、粗犷、热情、喜欢听轻音乐和跳交谊舞,爱好插瓶花、喝啤酒和集体游乐,讲究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等等。
市民的这些性格特点、生活习尚和审美趣味,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
三、发展园林的地方风格从上所述,可知园林的地方风格,既具体地表现于园林的艺术形式,又植根于园林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积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