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文学
19世纪后期文学概论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第一,为艺术而艺术,注重形 唯美主义文学——第一,为艺术而艺术,注重形 式美.第二,艺术是心灵的故乡,艺术可以永恒 和无限.第三,主张艺术超然于现实,进入象牙 塔. 英国诗人戈蒂耶是早期倡导者,早在1836年在 英国诗人戈蒂耶是早期倡导者,早在1836年在 《〈莫班小姐〉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 《〈莫班小姐〉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 的主张.代表作家:佩特(理论家):《 的主张.代表作家:佩特(理论家):《文艺复 兴研究》;王尔德:《莎乐美》(悲剧),《 兴研究》;王尔德:《莎乐美》(悲剧),《快 乐王子》 乐王子》(童话).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第一,认为诗歌要摆脱描写外 象征主义文学——第一,认为诗歌要摆脱描写外 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真实" 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真实"第二,内 心的感受必须借助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 人应当找出对应的"象征的森林" 人应当找出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 性表现内心世界.第三,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 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 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 的手法.象征主义文学先驱:爱伦 的手法.象征主义文学先驱:爱伦坡(美国)和 波德莱尔(法国).莫里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 波德莱尔(法国).莫里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 (1886)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三 1886)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三 大诗人:兰波:《醉舟》,魏尔伦的诗集《 大诗人:兰波:《醉舟》,魏尔伦的诗集《无词 浪漫曲》,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浪漫曲》,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文学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 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赋予人物以突出性格,是巴尔扎克创 作的突出特点。如同为野心家的拉斯蒂涅 和伏脱冷,一个涉世不深,在堕落道路上 犹豫不决;一个老谋深算,干起坏事毫不 动摇等,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和重要的 典型意义。
雨果的评价
•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 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 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愿意也罢, 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 这部庞大而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 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 的强大的行列。
《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 小说语言多姿多彩,叙述生动,比喻深刻。人物 语言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经历。 伏脱冷的语言锋利冷酷,充满强盗、阴谋家的味 道,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充满了对女 儿的忘我痴情。 • 小说中叙述语言贴切晓畅,生动深刻,如伏脱冷 见自己的杀人计划让拉斯蒂涅动心时,他“那种 高兴好比一个渔翁觉得鱼儿上钩。”又如高老头 没钱而遭到女儿们的遗弃时,“就像柠檬榨干 了”,她们“把剩下的空壳仍在街上。”
巴尔扎克
• 活了51岁。 • 创作了96部中长短篇小说。 • 雨果:他的作品比他岁月还要长。
巴尔扎克的创作意图
• 编制恶习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 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 要事件,结合相同的性格特征糅合 成典型人物,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 记写了的那部历史。
《人间喜剧》的分类
• • • • 风俗研究 哲理研究 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是《人间喜剧》 的主体,又分为6个生活场景 。
风俗研究
• • • • • • 私人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
外国文学史19世纪中后期文学

19世纪中后期文学教学重点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概况。
3.相关文学名词的解释。
4.大仲马的多彩人生。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矛盾更加尖锐化;社会风气、思想意识随之转变。
科学、哲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
文学基础:自古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吸收了浪漫主义作家的写作经验。
文学理论上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
人性的异化:狂热地追逐金钱、名利。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1.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发展,中心在法国。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2.19世纪50-60年代,英国文学成为主流。
狄更斯、福楼拜、果戈理、屠格涅夫;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心在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4.其他国家作家:易卜生、安徒生;美国:马克·吐温;英:哈代;法:有自然主义倾向,左拉、莫泊桑、都德。
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批判性和改良性热情关注人的生存现状,愤怒谴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鞭笞拜金观念下人性的丑恶,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表现出强烈的道义感和使命感。
同时,否定暴力革命,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对贵族阶级消亡的命运表示惋惜。
2.客观真实性其一,指“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其二,指消除自我。
其三,指细节的真实。
3.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典型环境与作家的历史感。
典型人物对历史的强调。
历史的变动性与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
人道主义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
4.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5.反映生活的两种方式:内倾性和外倾性内倾性作家以描写人的心理矛盾见长,如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外倾性作家以描写社会矛盾见长,如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
四、文学渊源1.荷马史诗。
“生活的感性教材。
”2.古希腊悲剧。
欧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

《简明欧美文学史》发展历程简要广电10 刘宇轩古希腊罗马文学:人文精神的产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巅峰,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把希腊人向往自由、争取自由的精神体现的尤为突出。
也正是希腊人这种精神,面对命运的玩弄和奴役以及生老病死等客观事实,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痛苦,古希腊悲剧因此而产生,例如《俄狄浦斯王》,将“命运”这一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
它把希腊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自由的认知通过戏剧完美的体现出来。
希腊文明的四个时期:第一个,希腊氏族社会想奴隶社会过的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古希腊神话。
神话里有着一群外表俊朗,内心既有个性又有缺陷的人性的神。
第二个,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各种抒情诗、散文和寓言。
其中《伊索寓言》通过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说出某种思想、生活经验、道德意识,使读者获得教育和启迪。
它体现了底层广大人民的智慧。
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色彩。
第三个,奴隶制城邦全盛时期(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有悲剧、喜剧、文艺理论等。
戏剧创作从写实的角度反应了雅典奴隶民主制度的现实。
布局谋篇有特色、擅长刻画人物性格、善用比喻和口语化的荷马史诗成为公民教育中共同的读物。
例如《伊利亚特》中对主人公阿喀琉斯绘声绘色的英雄生涯及其悲剧命运的描写。
第四个,希腊化时期,出现了新喜剧和田园诗。
如米南的《恨世者》《萨默斯女子》等,充满着一种人本和现实的精神。
中世纪文学:人性与神性的共荣此时的文学受基督教影响很大,同时人性对基督教压迫人性的反抗也成为了各种文学的主要风格。
更注重于人自身的追求和个性的塑造以及对英雄的崇拜。
例如但丁的《神曲》,既充满了隐喻性、象征性没有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借助漫游地狱和炼狱的梦游,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多样的文学的形式:包括一切因信仰而生的教会文学、历史诗性表达的英雄史诗、塑造草莽英雄的罗宾汉遥曲以及对自我体验表达的骑士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宣扬个性解放、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人性又一次在文学领域得到了发展和解放。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家: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2、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大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私人生活场景,。
最重要最丰富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4、左拉的三部曲《三明城》,包括:《鲁尔德》、《罗马》《巴黎》。
5、哈代小说的种类:浪漫与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成就最高)。
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20世纪美国文学1、、希尔德烈斯的《白奴》,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
斯托夫人,“写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豪威尔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新财富的危害》。
马克·吐温“文学中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品《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欧·亨利《四百万》《麦琪的礼物》。
2、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大河情结”)。
3、艾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诗人。
4、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从诗歌开始,以庞德领导的意象派和漩涡派诗歌为发端。
5、弗罗斯特,美国的“民族诗人”,四获普利策奖,代表作品《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之北》。
6、现实主义小说,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7、纳博科夫,“20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洛丽塔》。
外国文学讲义-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外国文学讲义-十九世纪后期文学一、历史背景1、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2、出现了多种社会哲学思潮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奥地利弗洛依德的心理学法国泰纳的决定论(种族、环境、时代)3、欧美文学流派繁多,思想各异,相互影响,并存发展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短篇(350多篇)—《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6部)—《一生》、《漂亮朋友》(代表作)法朗士:《克兰比尔》、《诸神渴了》2、英国: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伏尼契:《牛虻》3、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社会支柱》(共创作26部剧本)4、波兰:显克微支:《火与剑》、《洪流》、《你往何处去》(1905年获诺贝尔奖)5、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契诃夫(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6、美国: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300多个短篇小说)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喊》、《马丁•伊登》(代表作)三、自然主义文学1、含义:19世纪60年代起在法国形成的文学思潮,以左拉、龚古尔兄弟为代表。
其理论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主张文学创作中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原理去分析和表现人的生物本能,注重对人的生理因素的分析。
认为人只能消极地受环境的支配,人的社会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决定。
2、自然主义的思想特征:(1)继承19世纪上半叶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点,将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2)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二、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司汤达(Stendhal 1783—1842) 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 表作家之一,原名亨利贝尔。他 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红与黑》等,从理论到 创作实践都奠定了法国乃至欧洲现 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他的主要 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 ( 1827 ) 、 《 巴 玛 修 道 院 》 ( 1838 ) 、 《 吕 西 安 娄 凡 》 (1834)以及《法尼娜法尼尼》 等一系列短篇小说。
三、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创作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Honore de Balzac ,179 9—1850)是19世纪法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伟 大代表。 从阶级立场上来看, 巴尔扎克属于中、小资产 阶级,但是,他又有着浓 厚的贵族意识,两者之间 的矛盾在他的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巴尔扎克从1829年开始到1848年为止,巴尔扎克 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829—1835年 1829—1835 年 是第一阶段,写了40多部 作品,主要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 等。 1836—1842年 1836—1842 年 是第二阶段,写了30多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钮沁根银行》、《幻灭》 等。 1843—1848年 1843—1848 年 是第三阶段,创作了10多 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农民》、《贝姨》等。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
a.把劳资矛盾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描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3、世界观充满矛盾: 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家庭 有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4、矛盾背后的深刻性: a、人的物化: 真正的“英雄”是把灵魂交给了金钱的人 被金钱煽起的情欲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b、对“恶”的崇拜与恐惧:社会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人类的恶欲展现出巨大的驱动力
+ 结 论:法国复辟时期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
德瑞那夫人:
俄狄浦斯情结 出身贵族,无贵族的坏习气; 具有极大的同情心; 恪守道德,不轻浮;深深忏悔
——道德高尚、容貌美丽、性格动人、爱情坚贞的完美女性
玛蒂尔德:
性格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性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由此造成她的爱情走向极端 ——集自私、冷漠、骄傲、施虐与被虐的深层 心理于一身
自己,主张“作家退出作品”
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心情(与巴尔扎克的最大区别) 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
《包法利夫人》
人物与故事: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医生 地主鲁尔道夫 情人莱昂 高利贷者郝尔
时代背景:模糊化,“虚无” 主 题:时代;爱情
包法利夫人
前期: 少女时代单纯、活泼、率直;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
后期: 婚姻生活的乏味、沉闷; 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渴望改变;
情场的失利(受鲁尔道夫的欺骗;
被莱昂始乱终弃); 最终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原因
自身原因—— 强烈的内心渴望 & 压抑的社会环境 “追求浪漫”?
“爱慕虚荣”?
——“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 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福楼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概念:现实主义
无论对“现实主义”有多少怀疑和不信任,我们 仅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 并追溯它的来源及其演变的历史。
“现实主义”是从哲学借来的批评术语, 指中世纪 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实在论”,又译“唯实论”。实 在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为唯心主义服务,后来, 又用来指相对于唯心论的唯物论。但这个术语很不确切。 因此,现实主义作为哲学用语,也是含糊不清的,既为 唯心主义服务,也为唯物主义服务,常常遭到歪曲。
实在论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 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共 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 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 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 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 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作 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 之前;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 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在 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美术概念:现实主义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在欧洲文艺 界盛行,并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最初使 用它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他们 用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
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
库尔贝(1819——1877)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 画家。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在美术展览 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狮子”) 和古典派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成为众目所瞩的台柱。 库尔贝送去的两张画:《画室》与《奥尔南的葬礼》 遭到官方主办者的贬抑而落选。为此,库尔贝在官 方展览会旁边搭了一个木棚,举行了一次对抗性的 个人画展,门口挂的牌子上写道:“现实主义,库 尔贝,他的十件作品的展览”,第一次打出了“现 实主义”的旗号。
实在论
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 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 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 斯·阿奎那等。围绕如何认识共相,共相与个别事物 的关系的争论源于古希腊哲学。从11世纪末到12世 纪中叶,共相问题成为中世纪早期经院哲学争论的 中心。到14世纪末为止,总共持续了300多年。在这 场长期的争论中,由于观点不全然一致,又有极端 的和温和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
库尔贝的现实主绘画
库尔贝在画展目录上发表宣言:“像我所见 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 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 我的目的”。
《奥尔南的葬礼》
库尔贝在自己的 作品和宣言中确立了 以生活的真实为创作 的最高原则,他的作 画特征是大胆地,赤 裸裸地描绘自己时代 的生活,肯定平民的 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以此反对虚伪的官方 艺术和古典主义、浪 漫主义的模仿者。为 此库尔贝受到了批评 界的攻击。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化环境
一、“现实主义”的来源及其演 变
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 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
变动不居的术语
“现实主义”(Realism)一词是个弹性 极大的术语,它长期处于变动不居的地位。仅 达米安·格兰特在《现实主义》的小册子中列 举的各种现实主义就有三十多种。诸如:批判 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 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 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 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 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 实主义、
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超现实主义和魔幻 现实主义等。
缺少信任感的术语
“现实主义”一词有如此多的种类,以致人们对这 个词产生了不信任感。
批评家贝克尔建议:“下一步无论出现什么事, 如果都要给它起个新名字,别再叫它‘现实主义’或 ‘某某现实主义’,将来我们谈论起来就会容易些。”
也有人说:“现实主义是个声定义的泥 淖。”(达米安•格兰特 《现实主义》,4页,昆仑出 版公司,1989。)
实在论
“实在论”是英语realism的意译,作为哲学的 实在论,经常被看成是对人们哲学反思前牢 固的常识信念的一种系统的辩护。中世纪经 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 个对立派别。共相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术语, 指普遍、一般。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 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 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司各 特、奥康的威廉等。
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 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 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低级 现实主义、高级现实主义、单调现实主义、田 园现实主义、唯灵论现实主义、自我内心深处 的现实主义、大都会现实主义等等(见达米安• 格兰特 《现实主义》,2页,昆仑出版公司, 1989。)
打石工
现实主义追求真实
“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意思是指为“追求 真实”而不惜描写丑陋鄙俗,甚至流于难堪不 雅、使人厌恶。自库尔贝打出“现实主义”的 旗帜后,一批与上流社会对立的新派文艺家便 自称“现实主义者”。
唯名论
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 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 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 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 “名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这种论断称之 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 除了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 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 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