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1(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青山是不会老的。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A.总结全文B.点明中心C.首尾呼应D.画龙点睛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小红: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其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伴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小刚: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C.小明:这句话主要描写了青山的苍翠,富有生命力。
3.中心意思确立后,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中心意思,必须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B.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C.《夏天里的成长》为了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勃勃。
D.《盼》紧扣“盼”字,具体写了“我”放学路上惊喜地发现下雨了,兴冲冲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对“盼”的心情感同身受。
4.王梅和李雷约好周六去红十四军纪念馆参观,早晨6点,他们到了农商行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再过30分钟,他们就能坐上302车了。
B.他们上了车,下一站就是海北新村。
C.红十四军纪念馆是302路车的终点站。
D.金九华街是他们去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必经站点。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A.参.天(cān)粼.粼(lín)肆虐..(sì nüè)铁锹.(qiū)B.盘踞.(jù)擎.(qín)着劲.(jìn)挺参.差(cēn)C.拄.(zhǔ)着拐杖.(zhàng)载.(zài)重宿.舍(sù)D.荡漾..(dàng yàng)淤.泥(yū)不禁.(jìn)星宿.(xiù)6.读句子,你认为与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同步练习试题(附答案)

19.青山不老一、读拼音,写词语。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所处.环境(chǔ 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 jì)生命归宿.(sù shù)波.光粼粼(pō bō)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想象不到的不平凡事情。
() 2.非法占据,霸占地方。
()3.比喻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日子。
() 4.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五、选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填序号。
) ①解释说明。
②意思的递进。
③意思的转折。
④声音的停顿或延续。
⑤话题的突然转变。
1.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 3.他不喜欢乘马车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 )4."今天好冷啊!——你什么时候去北京?"李明对刚进门的小亮说。
( )六、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文中的"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 ,事实上包含着他 的精神。
2."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A.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B.青山因为有老人的不断看护绿化,永远不会荒芜、老去。
C.这句话主要描写青山的苍翠,富有生命的活力。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革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六年级语文上册20《青山不老》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20《青山不老》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这句话把白鹭站在水田里钓鱼比作是玻璃框里的画面,把清水比作玻璃,把田比作玻璃框,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下的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B.“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这句话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睡着时的情态。
C.“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句话作者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D.“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结句,也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说明了相互信任才能创造出彼此和谐的美好世界。
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植树造林的好处?()A.防风固沙B.增强噪音C.添加绿色D.流失水土3.下列关联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所以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B.即使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也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C.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就会灭亡。
D.虽然山沟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老人不肯去城里享清福。
4.选择句中合适的词语。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住宿)。
2.这位老人还有(雄伟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感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他将生命(变化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5.下列对课文结尾的“青山是不会老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山将会因老人的看护而永远不会荒芜。
B.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青山中得以延续,将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二、填空题6.古诗应用题。
(1)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2020年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9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部编版)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共9题;共62分)1.看拼音,写词语。
yín sòng qiào lìqīn wě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qín miǎn jìng mìhōng kǎo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吟诵;俏丽;亲吻;勤勉;静谧;烘烤【考点】拼音,词形,青山不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吟、俏、勤、谧、烘”容易写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形近字组词炕________ 稍________ 肆________ 载________坑________梢________ 律________ 栽________【答案】火炕;稍等;放肆;记载;土坑;树梢;规律;栽树【考点】字形,青山不老【解析】【分析】炕的偏旁为火字旁,读kàng,坑的偏旁为土字旁,读kēng;稍的偏旁为禾,梢的偏旁为木,这两个字为同音字,都读shāo;肆读sì,律读lù,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载的下半部分为车,栽的下半部分为木,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3.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_______②非法占据、霸占。
________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_______④一再,多次。
________⑤对人谦恭有礼貌。
________⑥以财物帮助。
________【答案】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恭敬;资助【考点】词义,青山不老【解析】【分析】肆虐: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一课一练(含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一课一练(含答案)一、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_______②非法占据、霸占。
________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_______④一再,多次。
________⑤对人谦恭有礼貌。
________⑥以财物帮助。
________二、选择词语填空。
①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________(使用滥用乱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________(危险恐吓威胁)。
②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________(怀念眷恋留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③具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邀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________(晶亮晶莹透明)的球体。
三、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四、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是( ),他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先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 )。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 课内外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领会——(___________)告别——(___________)2.选文主要写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来看,它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另一种东西”表面指的是______________,事实上指老人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递进。
C.表示转折。
D.表示省略。
5.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上的树木一年四季常青,保持郁郁葱葱的生长态势。
B.老人执着、崇高的精神永远流传。
二、阅读理解。
种树老人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树、柳树、榆树、枣树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枝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还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傻,只有老黄狗知道他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疯了,只有小鸟知道他没有。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9青山不老(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19.青山不老一、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_______②非法占据、霸占。
________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_______④一再,多次。
________⑤对人谦恭有礼貌。
________⑥以财物帮助。
________二、选择词语填空。
①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________(使用滥用乱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________(危险恐吓威胁)。
②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________(怀念眷恋留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③具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邀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________(晶亮晶莹透明)的球体。
三、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四、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是( ),他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先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
20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同步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人民的利益,了各项法令条例。
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分子为人们所,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
A.保证颁布不耻处置B.保障颁发不耻处治C.保障颁布不齿处治D.保障颁布不耻处治2.下列关联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所以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B.即使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也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C.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就会灭亡。
D.虽然山沟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老人不肯去城里享清福。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A.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比喻)B.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谷山腰。
(拟人)C.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拟人)D.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引用)4.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忙碌的早晨“这个题目选的材料其中不适宜用来表达中心意思的一项是()A.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赶着去上班B.我加速地刷牙、洗脸、吃饭,准备上学C.公园里,爷爷奶奶们打着太极拳D.超市里,理货员马不停蹄地往货架上补货5.下列句子中与“他喜欢弹琴”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A.难道他不喜欢弹琴吗?B.他喜欢弹琴吗?C.他是喜欢弹琴的。
D.他不能不喜欢弹琴。
二、填空题6.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风雨________ 不_____不_____ 日月________三_____五_____ 一泻________ 滔滔________7.补充下列汉字的音节。
粼l_____虑l_____距j_____载z_____锹q_____杖zh_____8.课文回眸室。
《青山不老》一文作者是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等修辞方法,描绘了______的故事,让我们感动的是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看拼音,写词语。
yín sòng qiào lìqīn wě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qín miǎn jìng mìhōng kǎo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形近字组词炕________ 稍________ 肆________ 载________坑________梢________ 律________ 栽________3.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_______②非法占据、霸占。
________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_______④一再,多次。
________⑤对人谦恭有礼貌。
________⑥以财物帮助。
________4.补充词语波光________ ________ 风雨________ ________ 三________五________山川________ ________ 随风________ ________ 日月________ ________5.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①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________②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________③丁——冬——丁——冬…… ________6.内容梳理(课文回放)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7.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横线上写上序号。
________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________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正在日益萎缩。
________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________近200年来,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被采伐和毁掉。
8.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________月________日。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改为感叹句)(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缩句)(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
(修改病句)二、语段阅读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
”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
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这些话叙述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精神?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装点人生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
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
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
”“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
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
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
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漫山遍野:________。
②寸草不生:________。
(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
②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_______精神。
(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答案解析部分一、积累与运用1.吟诵;俏丽;亲吻;勤勉;静谧;烘烤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吟、俏、勤、谧、烘”容易写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火炕;稍等;放肆;记载;土坑;树梢;规律;栽树分析:炕的偏旁为火字旁,读kàng,坑的偏旁为土字旁,读kēng;稍的偏旁为禾,梢的偏旁为木,这两个字为同音字,都读shāo;肆读sì,律读lù,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载的下半部分为车,栽的下半部分为木,这两个字为形近字,不要弄混。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3.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恭敬;资助分析:肆虐: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三番五次:一再,多次。
恭敬:对人谦恭有礼貌。
资助:以财物帮助。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掌握4.粼;粼;同;舟;番;次;秀;丽;荡;漾;同;辉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这些词语有:波光粼粼、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秀丽、随风荡漾、日月同辉。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书写时注意错别字。
5.B;A;C分析: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点评】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与掌握6.绿化山林;改造山沟;山沟大环境的恶劣险峻;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村干部的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分析: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3;1;4;2分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
细读不难发现恰当的排序为:3142.【点评】该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排序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8.3;12分析:这道题是对知识储备的考查。
植树节在每年公历的3月12日,其目的是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2)老头创造了奇迹。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
分析:(1)将陈述句改写感叹句的方法: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啦”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