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之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初中作文如何写好细节描写?这五个技巧有大用处!

初中作文如何写好细节描写?这五个技巧有大用处!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人物细节的描写,即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如何妙用细节描写呢?下面一起分析一下。
开头运用细节,深深吸引读者例一:“一,二,三,嘿!”此刻的我正站在秋收的田野里,循声望去,原来是爸爸正挑起一担谷子向远处走去,不一会儿,爸爸的身影便消失在眼帘中。
解析:开头的这段细节描写就给我们展现了爸爸勤劳、淳朴的特点。
我们可能还会问“爸爸这是去干什么?”“我为什么要那么深情地看着爸爸?”等问题。
这样就有悬念感,开头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
仔细描写人物,展现人物特点例二:父亲充血的眼球射出惊惶,他的双手好像没地放了,放在腰上,裤袋里,都不舒服。
就在那一刻,父亲发怒了,他忽地抓起身前的马扎,使劲摔在地上,似乎令他生气的不是我,而是这无辜的马扎。
马扎落地的声音很难听,“吱嗄”的惨叫声,让我有些牙疼。
怒气不减的父亲一脚把马扎踢出去,痛苦的马扎划痛了地,也划破了父亲的心。
随即又碰上了桌腿,磕去了一块漆,裸露出里面的木头,更有他心里的哀痛。
父亲不说话,他盯着锅里安静下来的水看。
解析:这里有神态的细节“父亲充血的眼球射出惊惶”;还有动作的细节“他忽地抓起身前的马扎,使劲摔在地上”等,这些都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因为“我”的不懂事而生气的状态。
更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因为爱得深,所以父亲会如此生气。
父亲非常爱“我”,他已经如此生气了,但是他还没有打“我”,他摔的是“马扎”。
具体怎样展开细节描写呢?第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像上面的“抓”“摔”“踢”就是这一情况。
第二:抓住特征,步步追问。
像上面的文章,父亲生气是怎样呢?先是“眼球射出惊惶”;再是将马扎“使劲摔在地上”;接着“盯着锅里安静下来的水看”。
上面的细节就是步步追问的结果。
第三:巧用修辞,精用词语。
这一语段主要用了一些精彩的动词,如“抓”“摔”“踢”等。
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方法的技巧

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方法的技巧一、观察入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对人、事、物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
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变化,当他听到好消息时,眼睛可能会突然一亮,嘴角微微上扬,脸上泛起红晕。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意不同时间段景物的细微差别,早晨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光芒,傍晚的云霞色彩如何渐变。
二、确定描写重点根据作文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情感,确定需要进行细节描写的重点内容。
如果主题是表现母爱的伟大,那么可以重点描写母亲在为自己做饭时的专注神情、手上的老茧、精心挑选食材的动作等。
如果是描写一次难忘的旅行,可能会突出旅途中遇到的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或者某个古老建筑上的精美雕刻。
三、巧用修辞1.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平淡的事物生动化。
例如,“他的眼睛像深邃的湖水,让人捉摸不透。
” 把眼睛比作湖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眼神的深沉。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加趣味性。
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树叶,树叶欢快地跳起了舞。
” 让风儿和树叶都有了人的行为,使描写更加活泼。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增强表现力。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喜悦之情。
四、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精心挑选准确、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写细节。
比如描写一个人跑步,可以用“飞奔”“冲刺”“气喘吁吁” 等词,表现出跑步的速度和人的状态。
形容一朵花,可以用“娇艳欲滴”“绚丽多彩”“芬芳四溢” 等,从视觉和嗅觉方面突出花的美丽。
五、多感官描写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
例如描写一场雨,可以这样写:“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伸手去接雨滴,凉凉的,滑滑的。
” 这样的描写能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六、对比衬托通过对比来突出细节的特点。
比如描写一个安静的图书馆,可以先写外面街道的喧闹,然后再写图书馆里的寂静,“外面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图书馆里却安静得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中考写作指导】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指导

【中考写作指导】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指导写作时,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对于中考作文而言,细节描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以下为中考作文之细节描写指导。
一、准确掌握事物的特点在描写事物时,要充分了解其特点。
例如,如果要写一片树林,就要知道这片树林的种类、数量、高度等情况,再根据这些情况来描写树林的细节。
如果写的时候没有把握事物的特点,造成的问题就是描写不够准确,给读者留下模糊、混乱的印象。
二、多用比喻手法在描写细节时,多使用比喻手法可以使作文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联想能力。
例如,用“精灵般的红蝴蝶”来形容一只优美的蝴蝶,用“金秋时节,大地如同涂抹了一层金黄色的油漆”来形容秋季。
三、注意细节的紧密联系细节描写要注意细节之间的联系紧密,否则会使作文整体感觉不协调、不流畅。
例如,如果描写一片草坪,在描写草的颜色、质地的时候,还要再描写一下它的质感、细腻度等。
这些细节之间有联系,可以为作文增添生动感。
四、注意节奏感细节描写要注意描写的节奏感。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起伏、有变化、有冲突、有高潮,如此才能使文章的节奏感良好。
在描写细节时,要注意将关键细节放在关键位置,尽可能地突出文章的节奏感。
五、重视名词的使用在描写细节时,要重视名词的使用,准确地选用能够精确描述事物的名词,以避免文章的表达不清晰。
例如,如果在描写一个人物的身材时,应该用“高大魁梧”而不是“高大健壮”来表达其外貌特点。
细节描写是中考作文的重要考察点,希望以上的指导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个技巧,写出生动、有力的作文。
中考作文指导细节描写(5篇)

中考作文指导细节描写(5篇)第一篇:中考作文指导细节描写中考作文指导:细节描写一、感知细节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换句话说,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等。
二、找一找,他是谁(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感悟:你能成功找到此人得益于什么?细节描写三、辩一辩:下列语段包括哪几种细节描写?她的对手现在是Q同学,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
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
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
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可恶!”她咬了咬牙,伸手抓来一块毛巾,擦擦汗,又随便扔了回去。
四、感悟细节描写(一)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细节描写技巧指导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细节描写技巧指导(含范文)一:概念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二、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三、技法1、慢镜头(1)课文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分析:运用了“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冬天雪后的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回忆往事时的愉快心情。
(2)课文举例:《“飞天”凌空》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③敦煌壁画中凌空④翔舞的“飞天”。
分析:动作描写/特写镜头‘舒”“举”“蹬”“飞”四个动词,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吕伟起跳、腾空的瞬间,形象地表现了她的跳水动作的轻盈、优美。
2、添枝叶课文举例:《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细节描写的五个妙招

细节描写的五个妙招关于细节描写的五个妙招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
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
那么才能如何搞掂细节描写呢?第一招:摄取细小动作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
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的细小动作,极富情趣地表现了蔡老师假怒实热的品性。
《分马》中老孙头要打儿马的情节异曲同工:“他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
”形象画出老孙头恼怒而又十分心疼的心理。
巴尔扎克笔下葛朗台把金路易“摔”给太太,又“拈”着玩,旋即“装到口袋里”一系列动作,活画出一个一毛难拔的守财奴形象。
鲁迅小说中如杨二嫂顺水拿走灰中的盘子及手套之类东西的动作,阿Q画圆圈的动作,孔乙己用手罩盘子让人过目难忘的细节,更是比比皆是。
第二招:抓住细微的痕迹相同的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分别来。
如《鞠躬尽瘁》中写焦裕禄克服病痛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一个相当典型而传神的细节,他办公的藤椅右边的扶手上被顶穿了一个洞(肝痛时用外物给顶住)。
再如果戈里《死魂灵》中写地主泼留希金的形象:“脖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这一形象便因其典型而独一无二。
第三招:勾勒细小的景物前边我们说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作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细小景物如何勾勒出典型的环境。
伏契尼《二六七号审房》中“我”被打得脓血淋漓动弹不得时,“老爸爸”利用放风的时机采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又使“我”看到了生命和希望,“泼留希金”中泼氏桌子上墨水瓶干透了,酒杯里浮着三个苍蝇。
可谓景物细小,却正是这细小的情节生动显现着主人公的僵化了的灵魂。
第四招:描摹个性神态《三国演义》中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奔逃途中三笑一哭,前后呼应,相应成趣。
细节描写篇-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策略解密
这些环境描写很到位,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心 情,对欣赏社戏意犹未尽,临走还感觉一切像来之前那么美好 ,从侧面显示出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描写 ,更进一步地展示社戏的社会地位,可见人们对社戏真的是喜 爱有加。
经常阅读名作,你会发现一个规律:环境描写在一篇文章 中的作用很大。
策略解密 4.修饰“动情点”
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弥补同学们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还能为细节 描写增添神韵。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从某处旅游景点回来后,如 果有人问你那儿的风景如何,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太美了!” 或“太漂亮了!”等等,具体是如何“美”、如何“漂亮”呢?恐怕一 下子难以回答上来!写作文也是如此,明明知道需要将此处的细节加以 精雕细摹,可是就是不知道怎样下笔……这个时候,修辞手法就能帮我 们大忙!请看下例:
策略解密
典例示范 这段文字其实主要描写了两个过程,一是“下雪”,二是“刮风”。 然而,小作者却运用修辞手法,将原本用两个字便可概括出来的“下雪” 与“刮风”细加描述,是典型的细节表现法。小作者首先将空中飞舞的 雪比作“梨花”“纸屑”,然后又将覆盖在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的雪比 作“银条儿”,将覆盖在松树和柏树上的雪比作“珍珠儿”。这一系列 的比喻将雪景描绘的分外形象和美丽。
策略解密
那些故作深沉、以夸大其词的口号来“升华”主旨的文 章,其实是最让阅卷老师倒胃口的。怎样写才能让老师审阅时 如饮甘露呢?
我们来看看《美的一瞬》中的升华性文字: 学生送花给老师,不仅仅是因为老师喜欢,更重要的是, 他们喜欢老师的笑,那真切细腻的笑容就是学生们心中最美的 老师!简简单单的一朵花代表了一个秘密,一份感激,一个愿 望,一份挚爱,பைடு நூலகம்个人世间最美的瞬间!
细节描写答题模板

细节描写答题模板
一、细节描写基本模板:
1. 开头介绍基本情境或环境
2. 突出细节描写的对象和目的
3. 逐一进行细节描写,有时可采用时间、空间等顺序,或者比较描写等手法
4. 结尾可进行感受表达或呼应开头
二、细节描写的语言技法:
1. 拟人:将物体或事物拟人化,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此物体的特点,甚至有时候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例:雨滴打在窗户上,像是一位顽皮的孩子,拿着石头在玻璃上面凿出了一个个洞。
2. 比喻:用“像”、“似”等词语来表达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物体特点。
例:天上的太阳像是一只火球,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3. 借景:将景物中所显示的特点或情感引入到人物中来,以更加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
例:他走在林荫道的一旁,感受到了那种沁人心脾的清凉,一下子让他的心情也变得愉悦了起来。
4. 描写细节:通过对物体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此物体的特点。
例:那棵树叶上的脉络分明,让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大小和疏密程度。
5. 引用典故:通过引用典故或者是文化传说来达到表达情感的效果。
例:他的脚步如同探险家,踏着大地上无数的古老痕迹。
6. 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或者表达某种情感。
例:那条小河冻结了,尽管它变得坚实了起来,却失去了它一贯的宁静和温馨,变得冷漠而冷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认真吸取这个方法,在叙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等情节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好人物细节描写,抓住一个点仔细刻画。
这是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突出写作重点,表现中心思想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中考作文高分的最主要原因。
3、前呼后应,反复出现《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在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三次描写前后呼应,使人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又如《孔乙已》,在这四千字左右的小说里,酒店里挂着一块粉板竟然出现了三次,这是细节连用。
旨在:一块薄板,照见了孔乙已的畸形灵魂;一块彩板,也映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4、对比展示指在同一个情节环境下(同一段落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的效果。
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两个动作细节描写显示出前者的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可以出现在的位置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最佳的点位进行细节描写呢?三、根据文章的中心主题需要来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1、何为细节描写的点位?(全文布局性的构思)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叙述是必须要有的,比如写一件事,你得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可能每一段都是细节描写。
所以,所谓的“选点”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作文时决定选择在文章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的问题。
比如以“母爱”为话题作文,我们怎样选择在文中哪个位置进行细节描写?可以选择在当“我”做作业时,妈妈给“我”加上一件外衣时的动作点;也可以选择在妈妈注视“我”读书时的神态点,还可以是选择在妈妈教育“我”如何做人的对话时进行人物细节描写。
总之,这个选点在某种意义上和选材相关,但不管选哪个点,都应该是表现“母爱”主题的。
所以,如果不能正确选择“点位”,我们将无法展开描述,当然也就面临着跑题和偏题的可能性了。
只有在选择出最能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的细节描写“点位”,并且在这个“点位”上加以特写和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文章才会达到中心突出,语言生动形象的高分效果。
注意:我们在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并不是为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指导,表达一定的情感。
而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旨,是作者通过写人或记事、绘景或状物所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
不同的中心,选择的进行细节描写的点也应该是不同的。
因此,在选点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也就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点。
例如,一个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选材是拔河,通过拔河要表现的中心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很聪明,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拔河过程,而是选择了拔河时他感觉最艰难的一个点进行了细节描写,描写己方同学们弯曲的双腿、紧绷的肌肉、倔强的眼神、努力的姿态……一时间真是把那坚持的执着和那不屈的精神再现了出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后来,写另一篇文章,他又把自己这段得了高分的文字照搬了上去。
但是,却得了很低的分。
为什呢?因为文章的中心变了。
后一篇习作所记的事件仍然是拔河比赛,但文章的中心却是写班主任老师宽厚慈祥的微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温暖,这样一来,将大量篇幅放在拔河细节描写上显然是不合中心,至少也是详略不当或偏离文章中心。
也就是说,文章中心要表现老师的微笑的力量,选点细节描写的地方应该是老师的“微笑”,围绕着这宽厚、慈祥的微笑展开细节描写,将这微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章中心。
所以,在开始写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好描写点,绝对不能单纯为描写而描写。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描写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精彩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行文。
在表现中心的地方展开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详写;而其他地方不展开就是略写。
这样文章的详略问题也就解决了。
四、细节描写的角度在确定细节描写的点位后,怎么把这个点位展开并且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呢?这就关系到细节描写的角度问题。
作文时细节点往往一闪而过,如果不加以具体描写的话,三言两语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的动作其实是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动作,但是朱自清把它细化了,详尽地描写了,那就成了细节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展开有效的细节描写呢?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的作文细节描写建议综合处理,角度要求完美化,也就是完全化,即要求对一个点的描写,各个角度全都具备。
以动作综合细节描写为例,选好事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作点之后,就要进行多角度观察,对这个动作点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描写。
第一要正面观察人物的动作,注意他的表情、语言,体会其心理,第二也要观察周围人物的反应。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描写,才能把这个动作点写得生动。
综合分析一下,我们把角度分为四类:角度A——动作本身,即动作发出者及其行为;角度B——动作对象,即动作承受者及其行为;角度C——动作环境,即动作发生时周围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及其周围人物的反应;角度D——动作心理,即动作发生时的心理活动。
这四类角度,既包括人物描写又包括环境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外貌、语言、心理的描写。
所以,我们称其为完全化或完美化的综合角度。
举例:片段一老师走进教室以后,眉头一皱,仿佛一片乌云浮上脸庞(A)。
正在抄作业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作业本收进了课桌;原来聊天的同学,立刻拿起了课本(C)。
我赶紧摁手机,手却像得了帕金森病一样抖得厉害(B)。
老师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了教室一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A)。
我提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了下来(D)。
这个片段虽小,从角度来看却很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角度A和B的划分是相对的,将老师定为A的话,那么“我”就成了B,若将“我”定为“A”,那么,老师就成了“B”。
这要由文章的中心和主要人物决定,主要人物是谁,那谁就是动作的发出者——A。
注意:角度全面,并不一定细节描写就精彩,还要注意角度的搭配与组合。
(2)角度的组合。
细分一下,角度的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简单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简单组合就是只有四类角度或三类甚至两类的组合,每类角度只出现一次。
这种简单组合,意味着有角度,但是展开远远不足。
②、复杂组合:ABCDBACD、CDBABAC、CDABC……复杂组合,就是四类角度都具备,且有重复出现的情况,但各类角度平均用力,笔墨均匀。
这种复杂组合,角度有所或充分展开,但可能会导致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
③、角度详略组合:ADCDBDCD、ADAABAC、CDDDDC……角度详略组合,就是四类角度不一定都具备,只详细节描写绘其中的三个或两个角度。
这种注重详略搭配的角度组合,笔墨集中于两三类角度,使其充分展开,突出重点。
注意:我们说综合细节描写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四类角度的展开,只是开阔同学们写作的思路,提供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并不要求角度一定要全面,面面俱到。
恰恰相反,我们反对死板地罗列角度,僵化地运用角度,而应随着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地搭配、巧妙地组合各个角度。
同时,在搭配、展开角度时,注意角度的详略问题,突出最能传神的地方来。
片段二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
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
”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
“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
“就是!”同学们应和着。
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
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
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
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
可见,在选择细节描写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
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
五、对人物进行必要细腻的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对其进行的描绘,它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五个方面。
无论是小说,还是记叙文,叙事散文,人物描写都必不可少。
人物描写得生动与否,关键就要看是否近些恰当的细节描写了。
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做到对典型的情节典型的人物进行恰当准确的细节描写,那么,文章中的人物就有了血肉,人物就有模有样。
显然活了起来,这样的文章必然就显生动了,我们的写作水平的进步可见一斑了。
把人物写活,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
1、让身份遭遇在外貌中暗示出来。
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肖像、衣着、轮廓进行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可以从他的穿着体现出来:一个一心赴于工作上的人,往往衣着比较随便,一个爱打扮的人,常常醉心于她的漂亮衣服上。
可见,一件裹住身体的衣服,就能流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能关注人物身上的这些细节,并对之进行如实的描绘,就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能体现其生活状况,或社会主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个性都比较鲜明?为什么能深刻折射出当时社会主题?因为鲁迅比较擅长于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写出了孔乙己不伦不类的身份,“穿长衫”写出他是个读书人,“站着喝酒”又体现他更短衣帮的身份没什么区别,可见其矛盾的身份,是什么造成他如此特别的身份呢?一个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境遇呢?这不禁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这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他身材很高大”通过孔乙己的身材的描绘,暗示了他有劳动能力,下面作者笔锋一转,对孔乙己衣服的“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