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第一课:天地万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
- 掌握一些与天地万物有关的常识
-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天地万物的概念
2. 天地万物的范围
3. 天地万物的分类
4.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万物”是什么概念。
2. 介绍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天地万物的分类,然后展示并分享结果。
4. 观察练: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猜测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天地万物。
教学工具
- 图片或实物
- 班级黑板或白板
- 学生小组分配表
扩展活动
-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给同学。
评估方法
-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观察
- 学生分类讨论和分享结果
- 学生观察练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 互联网资源(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科学是……》教学目标: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
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1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2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3 单元概要
三
年级 上 册 科 学 学科 第 4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5 单元概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 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 想知道,爱提问。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2.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从吹泡泡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知识和技能: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肥皂水、洗涤剂、甘油等配制吹泡泡的液体,塑料吸管,铅丝或铁丝。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科学是……”二、新课1、教师提问:当你听到“科学”一词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并作说明。
(学生写或画,教师巡视)2、学生把写的或画的“科学”向全班作说明。
3、阅读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4、看爱因斯坦的图,并读他的名言。
(1)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2)他有什么功绩?5、看书本上第2、3页的卡通画。
(1)他们在做什么?(2)这幅画中哪里有科学?(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科学?6、阅读并观察书本第3页上半页的内容。
(1)让学生自己说出内容。
(2)有谁知道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三、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吹泡泡。
(1)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大。
(2)想一想为什么别人吹的大?(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提供材料,学生游戏,并且观察提问)2、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知识与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吸管、肥皂水、灯泡、各种玩具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什么是科学?3、你知道哪些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二、新课1、老师出示灯泡,问:(1)这是什么?(2)有谁知道是谁发明了灯泡?2、介绍爱迪生:(1)学生介绍。
(2)老师补充。
3、教师提问: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成功率、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4、完成书本上第24页的表格。
5、游戏:(1)你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老师可以让你玩五分钟,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要从玩玩具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开始玩玩具。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解决。
6、观察书本第6页:(1)什么是科学?(2)蝴蝶的外形?(3)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胡编乱造,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三、巩固1、请每一位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提出几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2、完成书本上第74页表格。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目标:科学探究: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知识: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2.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3.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4.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1.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2.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3.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4.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纸、笔、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物体可以分为哪两种?2、什么叫生物?3、生物包括什么?二、新课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要寻找生物,看谁知道的多?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3、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2)你知道哪些植物?(学生回答:松树等)(3)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颜色等,为什么都叫它们为生物呢?(有生命)4、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3)老师总结:a、生物都能长大。
b、生物都需要营养。
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d、生物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
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三、实践活动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学生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
(2)做记录。
(3)汇报结果。
(比一比,谁寻找到的多,懂的多。
把找来的生物记录下来,不知名的画下来)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
教学过程:一、复习1、生物包括什么?2、你知道哪些植物?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二、新课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4、仿述: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
(如书本第11页)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不同相同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物?2、它们生活在哪里?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二、新课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
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不同点:(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动物名称4、植物动物人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3、人是不是动物?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二、新课1、揭题:“植物?;;动物?;;人”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单元目标:科学探究: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