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合集下载

反刍动物饲料组合效应的衡量指标及评估方法综述

反刍动物饲料组合效应的衡量指标及评估方法综述
(. 家 知 识 产 权 局 专 利 局 , 京 1 0 8 ;. 江 大 学 奶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 江 杭 州 3 0 2 ) 1国 北 0082浙 浙 1 0 9
摘 要 : 刍动 物 饲 料 间 的 组 合 效 应 的 衡 量 指 标 一 般 包括 : 食 量 , 化 率 和 生 长 性 能 。 研 反 采 消 究组 合 效 应 尚 无 统 一 的 标 准 方 法 , 纳 现 有 的 方 法 , 要 可 以 分 为 动 物 试 验 、 内 消 化 代 谢 归 主 体
平 的 活 动 性 质 和 方 式 。 大 量 研 究 表 明 , t 消 化 率 E粮
权值 , 就 意 味着 产 生 了 组 合 效 应 。 日粮 配合 中 的 这 组合 效应 实 质上 应 指来 自不 同饲料 源 的营养 物 质 之 间互 作 的整体 效 应 , 括 营 养 因素 与 非 营养 因 素 或 包 措施 之 间 的互 作 效应 。卢 德 勋 ( 0 0 对 饲 料 组合 20) 效 应 进行 了分 类 , 饲 料 间 的 整 体 互 作 使 日粮 内某 若 种 营 养成 分 利 用 率 高 于 各 种 饲 料 的 加 权 值 或 对 照 值 , 之为 正组 合 效应 ; 之 , 称 为 负 组合 效 应 ; 称 反 则 若 两者相 等 , 为零 组 合效 应 。
( i l up 、 素 、 量 元 素 组 成 的 绵 羊 日粮 中 , Ss l) 尿 ap 微 当
添加 少量 青绿 禾 本 牧 草 时 , 维 素 的体 外 消 化 率 由 纤 4 提 高 到 8 , 时伴 有 采 食 量 的增 j  ̄ O O 同 J 引。Sl I 1 i —
v 和 rk v 1 8 ) 研 究 表 明 , 处 理 的 秸 秆 在 饲 a so ( 98 的 未

饲料组合效应

饲料组合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研究进展刘宁(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摘要: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是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以及抗营养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

本文通过对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概念与类型、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衡量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此为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及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刍动物组合效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衡量指标大量的试验表明,单个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其配合的饲料,饲料间的互作使得某一种饲料或日粮的采食量或利用率获得提高或降低,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组合效应[1]。

对于反刍动物而言,由于其消化机能和饲粮组成的复杂性,其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更加突出而成为研究热点。

但目前饲料间组合效应的发生机理及评估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体系,由此,加强饲料间组合效应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对现代家畜饲养尤其是反刍动物的饲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现行的动物饲养体系是以“可加性”原则为基础。

假定饲料营养成份之间不发出相互影响,同时加工与混合也不会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

而实践中当前的饲养体系引起饲料的组合效应会大大降低饲料的消化能和有效代谢能[2]。

因此要准确的评估饲料的营养价值就要考虑组合效应带来的影响。

本文就组合效应的类型、发生机制、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做一概述。

1饲料组合效应的概念及类型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就已经发现日粮各种饲料成分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Forbes等[3]( 1931) 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

Forbes等(1933)进一步指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他饲料。

混合饲料或日粮的可利用能值或消化率,不等于组合成该日粮各饲料的可利用能值或消化率的加权值,这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

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源的营养物质之间互作的整体效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卢德勋(2000 )[4]指出:日粮的组合效应实质上是指来自不同饲料源的营养性物质、非营养性物质以及抗营养性物质之间互作的整体效应。

牛羊反刍技术实验报告范文(3篇)

牛羊反刍技术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牛羊反刍技术实验二、实验日期和地点2023年X月X日,XX农业大学畜牧实验中心三、实验目的1. 了解牛羊反刍机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牛羊反刍的观察方法。

3. 分析影响牛羊反刍效率的因素。

4. 评估不同饲料对牛羊反刍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反刍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过程,通过将食物逆流至口腔进行再次咀嚼和混合唾液,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牛羊的反刍行为,分析反刍效率,并探讨饲料类型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内容1. 观察牛羊反刍行为。

2. 记录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

3. 分析不同饲料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4. 评估反刍效率。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选择健康牛羊各3头,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头。

- A组:基础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等)。

- B组:高蛋白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豆饼等)。

- C组:低纤维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玉米等)。

2. 观察阶段- 在牛羊进食后1小时内,观察并记录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

- 观察时注意牛羊的反刍行为,如口腔活动、舌部运动等。

3. 数据分析- 对A、B、C三组牛羊的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 比较不同饲料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1. A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次,持续时间为(Y)分钟。

2. B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Z)次,持续时间为(Y+Z)分钟。

3. C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W)次,持续时间为(Y+W)分钟。

八、实验分析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蛋白饲料组(B组)的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均高于基础饲料组(A组)和低纤维饲料组(C组)。

2. 分析原因:高蛋白饲料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能量,有利于刺激牛羊的反刍行为,提高反刍效率。

3. 反刍效率与饲料类型、牛羊品种、环境等因素有关。

九、实验结论1. 高蛋白饲料有利于提高牛羊的反刍性能。

2.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牛羊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浅析反刍家畜日粮中饲料组合效应产生的机理

浅析反刍家畜日粮中饲料组合效应产生的机理

浅析反刍家畜日粮中饲料组合效应产生的机理
张吉鹍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添加剂》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由于反刍家畜消化机理和饲粮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对组合效应的发生机
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现有资料来看,组合效应发生在消化道和组织代谢两个层次,可能的机制包括瘤胃内环境的改变、瘤胃微生物种群与发酵模式的改变、饲料养分间的平衡与互补、消化终产物中养分的平衡性、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改变以及动物本身自我营养调控功能的改变等,而且受到动物、饲料、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饲料组合效应的这些机制通常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几种机制并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文就反刍家畜日粮配合中的这种组合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张吉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
【相关文献】
1.体外产气法评价青海高原反刍家畜常用粗饲料组合效应 [J], 崔占鸿;刘书杰;郝力壮;张晓卫;赵月平
2.尿素在反刍家畜日粮中的应用 [J], 何明福
3.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应用的研究 [J], 李焕江
4.肉雏鸡日粮中不同钙,磷,VD3,锰,锌水平的组合效应的研究 [J], 张日俊;朱玉琴
5.油脂在反刍家畜日粮中的应用 [J], 李义海;陈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刍动物含次生代谢物饲料的组合效应

反刍动物含次生代谢物饲料的组合效应

动物提供 可 消化 能 、瘤 胃可 降解与 不可 降解蛋 白、 维 得 此 类 混 合饲 料 间 的 互 作 即 组 合 效 应 更 复 杂 。 生 素 与矿 物 质等 , 以减 少 日粮 中精 饲料 的 用量 , 降低 饲 料成 本。在 我 国使用 树 叶饲喂反 刍动 物也很普 遍 据统计 , 每年我 国可产几亿 吨树 叶饲料 。 而 , 然 这些饲 料通常 或多 或少含 有次生 代谢 物即俗称 的毒 素 , 如氯 化锂 、 苦杏 仁苷 、 苷 、 酸盐 、 酸盐 、 皂 草 硝 非蛋 白氨基酸
似 , 是 由 于 洋 槐 叶 中 可 溶 酚 是 野 豌 豆 的 两 倍 . 与 可 酚
蛋 白质结 合而降低 洋槐 叶氮 的利用 率 , 果导 致 画眉 结
张 吉鹛 , 江西省农 科 院农 副 产品 测试研 究所 ,博 士 ,
3 0 0 , 西 省 南 昌 市莲 塘 南莲 路 6 2号 。 32 0 江 0
关键词 反 刍动物 ; 生代谢 物 ; 次 饲料 ; 组合 效应
S l ,1 8 6 1 中图分类号
在 许 多热带 国家 , 越来 越多 地使用 树 叶与植物 果 料 ,其 中又以树 叶和豆 科灌 木这类 木本 饲料 为主 . 下 实 等作 为低 质 ( 低蛋 白 、 高纤 维 ) 基础 粗饲 料 , 如稻 草 等农 作物秸 秆 的蛋 白补 充料或 作为 主要饲料 . 为反 刍 同) 的营养 素和次 生代谢 物会 与 日粮 中其 它组分 的 营 养 素或 次 生 代谢 物 相互 作 用 ( a gn 18 ) 从 而 使 M n a ,9 8 ,
山 羊 四 季 日粮 的 固 体 单 宁 含 量 相 似 , 为 3 , 异 并 约 % 差
物含 次生 代谢 物 饲料 间 的组合 效 应 与 常规 饲料 间 的 组合效应 一样 , 同样 表现在 瘤 胃氨氮 水平与 代谢能 以 及营养 素与 营养素 之间 的互作 .即在 缺氮 的情况 下 . 放牧 家畜 主动觅食 富含 氮的树 叶 , 以增加瘤 胃微 生物 的合 成量 , 从而 提高纤维 的消化 率 与采食量 。R e ed等

反刍动物木本饲料的组合效应

反刍动物木本饲料的组合效应
殊 作 用
供 可 消化能 、 胃可降 解与不 可 降解 蛋 白 、 生素 与矿 瘤 维 物质等 . 以减 少 日粮 中精 饲料 的用 量 , 低 饲料 成 本 。 降 然 而 . 些 木本 饲 料 通常 或 多 或少 含 有 次生 代谓 物 如 这 }
氯化锂 、 杏f 苷 、 苦 _ 皂苷 、 _ = 鹰爪豆 碱 、 草酸盐 、 硝酸盐 、 非蛋
放牧反 刍动 物常 采食 多种 木本 饲料 的茎叶果 枝 而
1 . 木本 饲料所 含 次生 代谢 物在 饲 料组合 效 应 中的 .1 2
负面作用
非单一 的某种木本 饲料 的茎 叶果枝 . 可能与这些 木本饲
料 中所含 的特殊次 生代谢物 有关 . 因为混合饲料 间 的组 合 效 应不仅 使得 混合 饲料较 单 个饲 料提 高 了其 营养 价 值. 而且使得 混合饲料 中的特 殊次生代谢 物这类 “ 毒素 ”
秸 秆 的 蛋 自补充 料 或 作 为主 要 粗饲 料 . 为反 刍 动物 提
可 溶 酚是 野 豌 豆 的两 倍 . 酚与 蛋 白质 结 合 而 降低 洋槐
叶 氮的利 用 率 . 结果 导致 画眉 草 秸采 食 量的 巨大差 异 这说 明含 有特 殊次 生代 谢物 这类 生 物有 害物 质 的木本 蛋 白资源 补充料 , 氮不是 唯 一的 营养 指标 。对 于这 类粗 饲料 . 不仅 要 了解其 营养 物质 的化学组 成 . 还要 了解 其 营养 素 的利用率 1 . 木本饲料 所含 次生代谢 物在 饲料 组合 效应 中的特 2
嫩树 枝 叶 为主 . 次 是人 T 采 集鲜 叶与 收 集落 叶直 接 其 饲喂或 经过粗 加工与 秸秆 、 料混合 饲 喂。在许 多热带 精
国家 . 来 越 多地 使 用树 叶与 植物 果 实 等木 本 饲料 作 越

反刍动物饲料利用

反刍动物饲料利用
和雏胃4个室。前3个室旳粘膜没有腺体体布,主 要贮存食物和发酵、分解纤维素,相当于单位旳 无腺区,合称前胃。皱胃粘膜内分布消化腺,机 能现一单位相同,具有真正旳消化作用,所以称 真胃。
(1)瘤胃:成年反刍动物旳瘤胃庞大,大型 牛约140-230L,小型牛约95-130L,几乎 占据整个腹腔旳左半部分。约占4个胃总 容积 旳 80%。
⑧苜蓿粉。蛋白质含量13%-20%,具有维 生素K、E、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雏鸡 2.5%-5%,成年鸡2.5-10%。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旳营养特征:
(1)蛋白质含量高,且品质好。CP:20%-50%; 蛋白质主要由球蛋白和清蛋白构成,必需氨基 酸旳平衡性好。但具有蛋白酶克制剂。
(2)粗脂含量变化大。油料子实含量在15%30%,非油料子实只有1%左右,饼粕类脂肪 含量因加工工艺不同差别很大,高旳可达 10%,低旳仅1%左右。所以,该类饲料旳能 量水平不同。












粗纤维
半纤维素
无氮浸出物
木质素



粗脂肪
三、饲料能量在体内旳转化过程
饲料总能(GE)
消化能(DE)
粪能(FE)
1、未消化饲料; 2、肠道微生物及基产物; 3、进入肠道旳分泌物; 4、消化道脱落细胞;
尿能(UE)
气体:甲烷(CH4)
代谢能(ME)
净能(NE)
体增热(HI)
维持净能(NEm) 生产净能(NEp)
载体 稀释剂
一般性添加剂:酶制剂、益生素、 饲料保存剂、调味剂、 着色剂、粘结剂
药物添加剂:抗球虫药、驱虫药、 抑菌促生剂

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评定方法及评估参数

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评定方法及评估参数
5 2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 2 0 9 5 - 3 8 8 7 . 2 0 1 5 . 0 2 . 0 1 6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 0 1 5 年 Fra bibliotek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评定方法及评估参数
刘喜 生, 任有蛇 , 岳文斌
( 山西农 业大学动物科技 学院 , 太谷 0 3 0 8 0 1 )
少 量青绿禾本牧 草时 , 纤维素 的体外消化率 由 4 0 %提高
至8 0 %, 同时伴有采食量的增加。S i l v a 等口 的研究 表明 ,
未 处理 的秸秆 在饲 喂氨化秸 秆 的绵羊 瘤 胃内发 酵速 度 比在饲 喂未 氨化秸 秆 的绵羊 瘤 胃内发 酵速 度要 迅速 得 多, 这可能是 因为饲 喂未 处理秸秆 的动物 瘤 胃内微 生物 的增殖 , 由于缺乏 易于利 用 的底 物而 受到 限制 , 而饲 喂 氨化秸 秆则 可 以缓 解这种 限制 ,使瘤 胃微 生物 增殖 改 善, 从而产生正的组合效应 。 1 . 2 . 2 负组合效应 典 型负组合 效应是 由于大量饲 喂富 含可溶性碳 水化合物饲料 , 导致 日粮纤维 物质 降解 率下 降。 通 过尼龙袋法测定西沙尔麻渣 ( s i s a l p u l p ) 降解率 时 ,
Ke y wor ds: r u mi na n t f e e d; a s s o c i a t i v e e f e c t ; e v a l u a t i o n me t h o d; p a r a me t e r
1 组 合效 应 的概念 及其 类型 1 . 1 组合 效 应 的 概 念 混合饲料 或 日 粮 的可利用能值或消化率 ,不等于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以及不同饲料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是动物营养学家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日粮配合以及生产体系的优缺点,而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中的能值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个饲料的能值是稳定的。

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当然也就改变了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Forbes 1931就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效应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他们发现一种饲料的净能在喂牛时随日粮的组成而变化,并于1933年进一步提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

当某日粮的表观消化率不等于组成该日粮的各饲料消化率的加权和时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但是必须指出,尽管某些饲料配合后其营养价值提高了,如在粗料中补加一些蛋白饲料时,粗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的现象是缓解了营养素的缺乏而不是组合效应,Gill等1993认为衡量组合效应的指标应包括采食量的变化,这突破了组合效应仅仅限于非加性的传统界限,并提出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间的整体效应,并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存在组合效应是对已往饲养体系的挑战卢德勋,1993,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体CNCPS充分考虑了饲料间的互作,是一种科学的动态和系统。

1.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当在某一日粮中加入少量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葡萄糖时,纤维消化率提高,但当易降解碳水化合物加入量增大时,日粮中粗料的消化率就会降低,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效应Mould 1988,淀粉消化的下降也被看作为引起组合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用作精料时更明显。

为证实是否存在组合效应,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种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这些日粮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对组合效应的产生似乎有很大的影响,当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于维持能量需要时,才产生组合效应。

如果饲料在营养上彼此是互相促进的则产生正的组合效应,反之则是负的组合效应,当纤维素或淀粉的消化减少或受阻而引起日粮能值的降低,就出现了负的组合效应,最后Silwa和Srskov 1983 试验发现了正的组合效应,在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纤维素的分解率。

本文主要针对负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加以阐述。

1.1 纤维素的分解降低:1.1.1 碳水化合物:Belch和Johnson 1950等报道,添加淀粉来补充能量,降低了纤维素的分解。

Head 1953也发现,如果能量与氨之间保持平衡那么纤维分解的受抑制程度可以降低。

Campling和Muedoch 1966试验表明,补充能源可降低纤维素分解和干物质的采食量,采食量可随着粗料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甚至在粗料的质量很高时不需要其它任何补充料。

Vadiveloo和Holmes 1979指出,纤维素分解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高质量粗料已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再补充很可能就降低了瘤胃pH值,结果也降低了纤维素的分解,补充的碳水化合物的发酵率也是很重要的。

Drskov和Fraser 1975观察到,提高压扁大麦的补充水平,可降低纤维素的分解,但是,若用同一水平的整粒大麦,则纤维的消化不会降低到相同的程度。

因此,他们认为由于整粒籽实中淀粉的缓慢释放和唾液分泌量的增加,使得瘤胃的PH值升高,较高的瘤胃pH值消除了阻止纤维素分解的一些因素。

1.1.2 瘤胃pH值对纤维素的分解:进行体外研究表时,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受pH的影响。

Halliwell 1957观察到,在pH值低于5.9时,纤维的分解完全被抑制。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使瘤胃内生成VFA的速度加快,产量增多,瘤胃pH急剧下降,抑制微生物发酵,使采食量和消化率下降,Terry等1969发现,在pH为6.8时,成熟鸡脚草的发酵作用最大。

大量研究表明,日粮中特别是日粮中精料水平较高时添加缓冲盐能明显提高采食量和纤维物质消化率,主要是它提高和稳定了瘤胃pH,增加瘤胃液流通速率,增强纤维分解活性菌Osbourn等1970在含40%玉米的日粮中加入碳酸氢纳以保持瘤胃pH值在6.5左右时避免了纤维素分解的降低。

Emmanuel等1970也报道,较低的瘤胃pH引起的纤维素分解的降低,可由在日粮中添加磷酸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来补偿。

1.1.3 瘤胃微生物区系Mann和Srekov1975报道,用整粒大麦饲喂绵羊,其瘤胃pH6.6值高于用制粒大麦饲喂的绵羊瘤胃pH值5.6,并产生一个新的瘤胃微生物区系。

该区系的纤维素分解菌是原来的100到1000倍之多。

Stewart 1997认为pH下降到5.3以下时微生物生长严重受阻。

Depeters 1984认为瘤胃pH维持在6.6-6.8可以保证适宜的纤维消化环境,可见,瘤胃pH值的稳定是日粮中添加缓冲盐的主要目的。

1.1.4 微生物间的互作El-Shaely等1961认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补加淀粉时,纤维素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之间对营养素的竞争是纤维素分解菌受抑制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们后来还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补加尿素而得以部分缓解。

Mitchell等1940指出纤维素分解的下降是由于葡萄糖替代了瘤胃微生物作用的难溶或不溶性底物。

Van Gylswyck和Labuschagne1971证实了这一论点,他们发现,分解纤维素的弧菌系首先作用是单糖而不是可降解的纤维素。

1.1.5 瘤胃流通速率减少粗饲料在瘤网胃中停留时间,可降低纤维素的降解度,提高采食量。

Batch1950报道,如果磨得很细的饲料与大颗粒饲料组成日粮时,其流出瘤胃的速率要比与小颗粒饲料组成日粮时高得多。

Campling等1961 观察到,粗料的自由采食量与其从瘤网胃消失的速度有关,秸秆通过的速率较慢是由于消化的速度慢,未消化的残余物滞留时间较长。

相反,有机物消化率越高,滞留的时间越短,自由采食越高。

1.1.6 脂类:反刍动物日粮中含有脂类时,也可以观察到组合效应,这类物质含有较高的能量,是淀粉能量的二倍以上,而且还可能改变终产品的脂肪成分。

但是大多数学者包括Bull 1971和Kowalcxyk 1997认为由于补充脂类物质,纤维的消化下降,同时也伴随着采食量的降低。

尽管纤维消化降低的准确机理还没有完全认识,但是已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包括瘤胃微生物数量的改变、纤维素分解酶的抑制或饲料颗粒表面的物理性涂层,阻碍了纤维素分解菌与之接近。

此外,纤维素分解降低的程度似乎取决脂类补充物的数量和性质及基础日粮的类型。

1.2 淀粉消化减少:淀粉消化率的下降,也同样产生组合效应,与纤维分解菌相比,淀粉分解菌对PH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淀粉在瘤胃中的消化速度取决干淀粉的类型及其加工的方法和程度。

1.2.1 淀粉源:不同来源的淀粉对纤维的消化率有影响,Waldo 1973在总结反刍动物对淀粉的利用时报道,尽管大麦淀粉在进入皱胃之前有94%被降解,但是玉米和高梁淀粉分别只有78%和76%被降解。

Onskov等1969观察到,玉米的消化可通过加热而提高,在瘤胃中玉米的降解比例由未处理的80%-85%提高到蒸汽压片处理的95%。

1.2.2 瘤胃流通速率谷物饲料降解的程度取决于其消化速度、饲养水平,加工程度和日粮其它原料颗粒的大小。

如果通过瘤胃的速度较慢,则瘤胃中淀粉降解的程度降低。

玉米中淀粉的这种现象比大麦淀粉更明显,这是由于玉米降解的速度较低之故。

Nordin和Campling 1976报道,高梁的消化率较低是由于粪中高梁颗粒的损失。

Joannivg和Juhnaon 1979及Teeter 1980都得出,所观察到的组合效应是由于淀粉消化率的降低而不是纤维素分解的减少。

2.组合效应的调控技术组合效应广泛存在于各养分之间,主要表现在养分的消化、吸收及代谢的各阶段,饲料种类、加工方法和程度、给量及投喂方法不同,均可引起组合效应,将负组合效应降至最低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2.1 控制瘤胃发酵速度纤维降解的下降,部分是由于留胃中有易发酵的物质,或者瘤胃的pH较低的缘故。

因此首先考虑的应是在不降低饲料消化率的条件下,降低补充料对瘤胃微生物的有效性,而不是考虑降低补充料的数量 从而降低饲粮的潜力。

Drekov 和Ftasler 1975及Mould 1983都报道,由较多的整粒大麦和较少压扁大麦与切短的干草组成日粮,其纤维的分解并不下降。

有人认为,在有整粒大麦补充料的日粮中,由于淀粉释放得较慢,整粒大麦日粮中纤维素的分解仍不会受很大影响。

掌握好加工的程序很重要,谷物籽实的过度加工会引起纤维素解的下降,而加工不够又降低了淀粉的消化率,因为整料籽实易通过消化道而不被降解。

研究表时,经过加工的精料,少量多次饲喂,其纤维素的分解不会下降,这可能是较高以较稳定的瘤pH作用的结果 该pH值与这种添加方法有关。

最后研究了用易消化的纤维素性饲料(如干草、甜菜渣、氨处理的稿秆 作为能量补充料的可能性,使用这些物质可避免补充物引起瘤胃pH值降低,同时也维持了适合纤维素分解的瘤胃环境。

2.2 控制瘤胃pH在大多数情况下,瘤胃pH值取决于快速水解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之配合的粗饲料中细胞壁组分的数量和组成。

据报道,瘤胃pH低于6.0-6.1时,纤维素的分解全部被抑制。

低于该pH值,纤维素分解活性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于狭窄的pH范围与瘤胃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数量减少的综合结果,超过该pH值范围,纤维素分解酶的活力就会加强。

因此,如果要维持纤维家的分解作用,瘤胃pH必须保证在6.0-6.1以上。

不仅提供的精料水平很重要,加工的程度同样也很重要。

Mould等1983报道,绵羊日粮中75%的压扁大麦就可使瘤胃pH值低于6.1,从而抑制了纤维素的分解,但是换成整粒大麦时又不产生这种现象,如果整个日粮全由该整粒大麦组成时又产生这种现象。

精料补充料对维护的降解有影响,而粗料的类型对精料的这一作用似乎也有影响。

补喂精料时,大麦秸秆的消化率不会降到劣质干草的程度,这可能是由于秸秆基础日粮的瘤胃pH不有下降到干草基础日粮水平前者为6.2后者为5.9-6.0。

大麦秸秆日粮有较高的瘤胃PH,可能是由于反刍的次数增多和唾液分泌较多的结果。

2.3 调整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和非结构碳水化物NSC的比例谭支良 1999试验结果表明,当绵羊日粮中SC:NSC比例为2.40~2.64时,不仅有利于日粮纤维质在瘤胃和后肠道的消化,而且还能使纤维物质在羊整个消化道的消化率得以提高。

Strokes 1991试验表明,当乳牛日粮中NSC分别为24%、31%和38%时,NDF在瘤胃的消化率以31%NSC日粮组最高,此认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存在一个适宜的SC和NSC比例问题,在配合日粮时,应把SC和NSC包括在线性规模型的约束条件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