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与咸潮相关知识总结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之“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赤潮的形成、危害与防治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形成原因浮游生物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
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
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
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人类活动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海水富养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海水温度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赤潮多发除了人为原因外,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
主要危害破坏生态平衡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地理高考等级复习经典知识点微专题训练50 咸潮、赤潮 含详解

2023地理微专题训练50 咸潮、赤潮赤潮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泄漏的石油B.重金属盐 C.固体废弃物 D.氮、磷营养物2.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①北方近岸海域②南方近岸海域③城市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影响有①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②加快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③使污染区域集中④使污染区域扩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D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比如氮、磷、钾营养物和有机物质你;石油、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不会导致植物的快速生长。
选择D。
2.C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所以赤潮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北方近岸海域温度低,发生少,南方近岸海域温度高,发生多;城市近岸海域生活污水多,发生多;乡村近岸海域生活污水少,发生少,选择C。
3.B 赤潮发生的海域要求水温较高,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加快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使污染区域扩大,选择B。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01~2005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2001~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月度变化4关于赤潮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B.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C.全年皆有,1~3月多发D.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最多5.关于赤潮的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易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5、6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最多的海域。
赤潮基本知识

① 氮:合成藻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的基本元素;没有 N 的供给,细胞不能生长 ② 磷:细胞核酸与蓦地主要组分,同时又是高能化合物(ATP、ADP)的基本元素 ③ 硅:硅藻细胞外壳的主要成分,在缺乏入海径流补充硅或低硅背景的海湾,硅对赤潮
2
解释甲藻高值 Ks 的四种甲藻适应方式:营养重复迁移,混合营养趋势,化学他感作用的种 间竞争;互抑的抗捕食机制 营养重复迁移:甲藻能够通过垂直迁移从贫营养的区域到富营养的区域的营养行为特征,涉 及到众多的行为学、生理学、细胞学、种群动力学特征以及生境的性质,包括暗吸收能力、 生物钟机制等。这种行为方式的甲藻,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具有较低的 Ks 与较高的 Vmax 的种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混合营养趋势:不只是利用无机营养盐的自养方式,甲藻还能够利用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或颗 粒态有机物进行异养行为,这种营养方式较之硅藻在寡营养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大 约有半数的双鞭毛藻进行这种营养行为。 化学他感作用的种间竞争:藻毒素与藻类次生代谢他感物质在生物合成、化学性质、种间效 应上存在差异,藻毒素在种间竞争中及对食物链等具有影响。 互抑的抗捕食机制:很多鱼类幼虫以双鞭毛藻为食物,而双鞭毛藻具有抗捕食和致死鱼幼体 的他感物质。所以,在这里存在一种选择性的捕食压力。一些双鞭毛藻具有抵抗捕食的功能, 这些甲藻所产生的藻毒素的物理、化学结构及毒性效应作用机制上各位有特色。大量事实证 明,有害赤潮双鞭毛藻具有多样的抗捕食他感机制抵抗来自浮游动物、海洋生物幼体等各方 面的捕食压力,从而在生存竞争与食物网中特别是在赤潮现象的特殊环境中表现出强的竞争 能力。 七.有害赤潮生物的繁殖与孢囊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孢囊 八.典型有害赤潮的种群动力学 微型原甲藻 赤潮异弯藻 尖刺拟菱形藻 锥状斯克里普藻(锥状斯氏藻) 夜光藻 中肋骨条藻 长崎凯伦藻(长崎裸甲藻) 短凯伦藻
高中地理 赤潮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赤潮知识点总结赤潮又名红潮(不全是红色),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造成破坏(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食用海产品)预防:(1)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2)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3)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活环境。
(4)减缓海水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治理:①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②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③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起来,避免扩散。
注:重点把握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预防是关键。
典例分析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①南方近岸海域③城市近岸海域②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3:A、D、D;解析:1.由题干知赤潮易发生在20-30C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这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红色“海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赤潮的发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增加、水文气象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种群的演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能促进赤潮的发生,例如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到海洋中,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增加。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氨和硫化氢,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赤潮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防止赤潮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减少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
其次,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赤潮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放流特定种群的方式来控制赤潮的发生。
总之,赤潮是水产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甄选6篇)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1)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在较温暖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生,发生时间从南往北逐渐推迟。
e海洋生态(知识点)

1.知识点: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多样化。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流入海洋后,且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急剧繁殖便形成赤潮。
2.知识点:在赤潮发生时,水域环境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
其中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3.知识点:第三批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包括: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云南大山包湿地等9个湿地。
4.知识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会在甲烷氧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下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AOM),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特殊的生态系统,即冷泉生态系统。
5.知识点: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冲积土,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有机碎屑,pH常在5以下,沉积物下部形成黑色软泥。
6.知识点:全球所有湿地面积之和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6%,但它却是全球最大的碳库,有研究认为湿地积累的碳,约占陆地碳总量的10%~35%,超过农业生态系统、温带森林及热带雨林的碳储量之和。
7.知识点:红树在吸收海水中的盐分上具有奇特功能。
一棵高25米的深褐色红树,每天可以从叶片上收集到60千克的氯化钠。
红树的树干如同天然的海水脱盐器,把海水中的盐输送到叶片上,而淡水留存下来。
因此,植物学家称红树为“植物海水淡化器”。
8.知识点: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有众多的要素。
这些要素主要有6类:①自养生物,为生产者,主要是具有绿色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还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②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包括各类海洋浅海珊瑚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与咸潮相关知识总结
一、赤潮
(一)含义
“赤潮”,它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二)分布
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三)成因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1、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导致近海、港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四)危害
1、赤潮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破坏了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3、赤潮危害了人类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五)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二、咸潮
(一)含义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潮力引起的。
当淡水河流量不足,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
(二)分布
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珠江口等。
(三)成因
1、自然原因
①降水少是主要原因。
咸潮的直接诱因就是南粤大地连年干旱。
珠江上少雨,源水水量减少,下游则受海水潮汐影响,形成咸潮。
②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上溯。
2、人为原因
①珠江无序挖沙也助长了特大咸潮的形成。
无序挖沙导致河段已基本没有河沙;没有河沙河段正沿着大江大河自下溯江而上;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切,引发咸潮上溯。
②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剧咸潮的严重。
广东南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使当地咸潮入侵日益增加。
(四)危害
1、水中的盐度过高,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老年人和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饮用。
2、水中的盐度高还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
工业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
在咸潮灾害中,生产中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
3、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造成给水质性缺水。
“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五)防治
1、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对咸潮形成机理的研究,运用先进的超声波流速剖面仪等设备和技术,对咸潮实施同步的严密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协调机构,在咸潮到来之前做好防范。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由于咸潮活动主要受潮汐活动和上游来水控制。
潮汐活动可调节的余地有限,而上游径流的调节则是大有可为的。
进入21世纪,抵御咸潮迫切要求水利枢纽的运作。
从上游水库调水,以淡压咸,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应急办法。
通过调水以淡压咸可以允分发挥大珠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加强河道采砂管理。
鉴于目前珠江三角洲河段过量滥采河砂造成河床严重下切,引发咸潮上溯,有关部门应对珠江全流域加强采砂的管理,用立法手段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
4、节约用水。
据广东水利局统计,广东省年总用水量持续多年递增,年递增幅度约5%,居全国榜首;全省用水浪费率高居全国榜首。
珠江流域其他省份也与广东省一样用水浪费严重。
用水的严重浪费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加重咸潮的危害。
所以,应提倡人们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
率,以减轻威潮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