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 体会诗中的意境,为指导朗读
五侯家”。
做好铺垫。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 吧:
指名读第一句。(展示课件第七屏)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飞花 御柳斜)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 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
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
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 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珠做的屏)。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 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学这
4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 瀑布
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 一部分,设计填空题,以加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
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 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
么?
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而
四、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雄伟壮 练。这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
丽的瀑布,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齐 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是学
教师放《瀑布》的配乐,教师朗诵。
(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读吗?请
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朗读的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通过初读、检查和交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流,扫除生字词方面的“拦
(展示课件第四屏)
路虎”,并对课文整体感知,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b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m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m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13 罗丹的启示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罗丹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茨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自己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把茨威格忘记了的事。

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情景,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描述得惟妙惟肖。

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阅读教学),并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本节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的学法指导。

课堂上除了指导学法之外,课堂上重情境、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用心感悟并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使学生感受到罗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忘我的境界,在体会、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最终自己从中受到启示。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x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x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百花园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这个单元的百花园分四个部分(语海畅游、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习作),注重了知识的整合与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去发现、掌握知识的规律,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近义词,了解近义词的区分方法,掌握近义词的运用。

2.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能转换“把”字句“被”字句。

3.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孟子》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中名句的意思。

4.能有条理较具体地说清楚一件新鲜事。

5.写清楚一件让人的事。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文言名句积累。

2.口语交际。

3.写作。

教学难点:写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二预习中,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t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t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j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教案j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像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御、暮、魂”3个字,会写“暮、散、酒、遥”4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寒食节吗?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从清明前一两天开始,古人会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韩翃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寒食节什么样吧。

(展示课件第三至四屏)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展示课件第五屏)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些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展示课件第六屏)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三年级语文教案1.通过预习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写8个字。

2.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背诵课文,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或名言,做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人。

1.自主识字写字。

2.通过理解古诗,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前有关惜时的名言警句。

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自由轻读诗文。

2.师范读诗文。

1.拼读生字。

2.生字正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生字。

1.学习小组开火车识字。

2.“小老师”带读。

3.生字开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教师范写。

5.写一写。

6.评一评。

1.读准会写字的音。

2.记清会写字的形。

3.观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难点字指导:昏、滚、坠。

5.独立练写,教师巡视。

6.师生共同评议。

1.读一读会写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诗文。

3.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交流关于惜时的古诗或名言警句。

2.同桌互读古诗。

3.听读古诗。

1.可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诵读。

2.互相正音。

3.读准读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默读两首古诗。

2.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教师指引。

5.引导相互读好感慨句和问句。

6.诵读比赛。

背诵诗文。

1.思考两首诗诗意。

2.小组合作解疑。

3.针对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

4.把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

5.将读文和看图结合,想象图中人物对话、语言。

6.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小组比;男女生比……1.交流古人惜时的故事或让学生诵读其他惜时的名言警句。

2.联系自己的时间观谈一谈学课文的感受。

1.为自己设计一张合理支配时间的学习方案。

2.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已经调查的可以交流)。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相关资料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游览。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后的总结,它描写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5.<望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那么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创造出这光芒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在去上任时,途经,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二首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 导入新课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二自读诗句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4)五侯:宦官宠臣。

《清明》⑴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 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 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 后人多用“杏花村” 作酒店名。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从哪些诗句中 ,你可以体会出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 ?四 小结读了这两首诗 ,你从整体上了解了哪些 ?《寒食》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 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 讽刺。

《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五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1. 由于古诗不易读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可以通过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文引入古诗 ,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如 :“你们以前知道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讲节日的。

今天 ,我们 学习两首唐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 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勒当时的情景 ,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 我们的画面 ,感受古诗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诗的意境 ,了解诗的意思。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学习古诗 ,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

古诗的朗读录音。

一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1.今天 ,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的两首古诗《寒食》和《清明》。

板书 :寒食 清明。

,在讲解时可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 ,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2.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检查预习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同学有多少?读懂的又有多少?三深入探究,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

4.检查,点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寒食》(1)“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清明》(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5.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1. 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些节日的习俗,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习俗,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时,可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教学中。

21.古诗二首春城飞花寒食韩翃寒食御柳汉宫传散五侯百姓禁火关门皇宫走马传烛清明杜牧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问酒家指杏花村、默写《清明》、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1.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 月5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 日前8 日后及10日前10 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 月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教学实录寒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 ,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 ,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 ,除了“飞” 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