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文地质划分报告分析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引言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而水资源则是矿井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进行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报告将对某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2. 研究区域概况该煤矿座落于某省某市,地处山区。
矿井开采煤炭深度达到1000米以上,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具有一定的特点。
研究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系统发育,降水量较大。
3. 主要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勘查和实验室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层分布等特征。
3.2 水文调查通过测量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以及地下水水质等参数,全面了解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3.3 地下水监测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地下水监测站,定期对地下水位、水质进行监测,以及对地下水体的运动进行跟踪研究。
4. 调查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4.1 地质特征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页岩和砂岩组成。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砂岩层中,富含矿物质和溶解氧,水质较好。
4.2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位较高,且水流速度较快。
降水量较大,地下水系统发育。
4.3 水质特征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区域附近存在一些矿区排放废水的影响,对地下水水质形成一定的威胁。
5. 建议与措施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5.1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对研究区域的水资源保护,限制矿区废水的排放,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工作,确保地下水水质符合要求。
5.2 加强地下水监测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加强对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5.3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研究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煤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研究区域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沐川县睿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双和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制人:卓文义编制单位:双和煤矿完成时间:2014年1月15日目录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4)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4)(一)矿山简介及矿权设置 (4)(二)矿井开拓简况及生产能力 (6)(三)地形地貌及植被 (6)(四)气象及水文 (7)(五)地震 (7)(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8)第二章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8)第一节水文地质 (8)一、以往地质工作 (8)二、水文地质工作量及工作方法 (9)三、井田充水因素 (11)第三章地质概况 (14)第一节地层 (14)第二节构造 (14)第三节岩浆岩 (17)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 (17)第一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17)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 (18)第一节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18)第二节煤层充水含水层 (18)第三节矿井充水条件 (19)第四节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20)第五节矿井充水状况 (20)第六章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 (20)第一节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20)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21)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1)第二节防治水工作建议 (24)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一)矿山简介及矿权设置双和煤矿属沐川县双和井田双和矿区。
矿山位于沐川县城南西203°方向,平距约9.6Km,行政区划属乐山市沐川县建和乡河口村13组管辖。
矿山有简易公路约8Km与国道213线相接,至沐川县城15Km,交通较方便。
矿山采矿许可证证号CXXXX0324,有效期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
开采深度+920~+520米,面积4.2219平方公里,生产规模为9.0万吨/年,核准开采C2煤层。
矿区范围由25个拐点圈定,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批准的双和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西安80坐标)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03°50′46″~103°52′03″,北纬28°51′12″~28°52′37″,矿区直角坐标X=3193544~3196156,Y=35387419~35389493。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平煤股份七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1、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1.1.1 一水平生产建设概况矿井由原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于1957年12月破土兴建,原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施工,1959年8月简易投产,1964年进行了调整配套,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生产期26年。
一对立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开采范围,北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以43勘探线东470m平行线人为划界与五矿相接。
主要开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四3、四2(戊8、戊9-10)两个煤层,开采标高-50m,开采深度55m~240m。
该水平于1985年3月全部回采结束。
1.1.2二水平生产建设情况1972年由原平顶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
1973年11月10日动工,在一水平井筒延伸的基础上,新开一立井,井底标高-160m。
仍以主井、大巷、上下山开拓,分区压入式通风。
1978年进行环节改造,井下主要运输系统由矿车运输改为皮带运输,增加600t井底缓冲煤仓及上仓皮带巷和集中皮带运输巷,1980年7月15日竣工。
1984年10月,矿井又进行了扩建,新增采区一个,自此,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由90万t提高到120万,1987年底建成投产,先期主要开发二(己)煤段煤层;2002年5月开始开发一(庚)煤段煤层,2003年7月,完成庚二采区上山石门、轨道与运输上山及运输和通风系统,2003年11月首采工作面(庚20-22110)回采,开采一5(庚20)煤层。
截止2009年底,二2、二1(己15、己16-17)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主采区集中开采一5(庚20)煤层。
开采范围,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与三矿、六矿为邻,西部以43勘探线东200m平行线人为边界与五矿相接。
二叠系山西组二2和二(己15和己16-17)煤层及石炭系太原组一5(庚20)煤层,开采深度165~530m。
1.2位置及交通1.2.1位置矿井位于平顶山矿区西南侧,地理位置:东经113°13′31.5″至113°16′56.5″,北纬33°44′30″至33°45′25″。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为加强矿井的防治水工作,保障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贯彻落实水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防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发生,结合我矿实际水文地质情况,特针对主、副、回风斜井巷道掘进工作面进行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一、井田水文地质情况:井田内煤系地层及以上的各含水层富水性弱,2、4号煤层的底板赋存最低标高高于岩溶水位标高,但2号煤层存在采(古)空区积水;7、8、9号煤层的底板赋存最低标高低于岩溶水位标高,但突水系数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临界突水系数值。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充水因素:1、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的矿井充水因素将主要来自顶板以上含水层的渗漏,特别是随着煤层采空,顶板垮落形成塌陷裂隙,会导致上部含水层的水沿裂隙下渗,影响2、4号煤层的开采。
2、由于井田2、4北部煤层接近露头,埋藏浅,特别是雨季时应注意防范渗漏,其对矿井的开拓布置有一定的影响。
3、地表水体对巷道充水影响:井田内河流不发育,只发育有冲沟,各沟谷均为季节性排洪沟谷,平时为干沟,对矿井开拓开采影响不大。
4、本区2、4号煤层底板赋存最低标高高于奥灰岩溶水位标高+882~+883m,奥灰岩溶地下水对井田2、4号煤层开采没有威胁。
5、本井田内7、8、9号煤层底板赋存最低处的标高低于奥灰岩溶水位标高,根据《矿井地质报告》对突水系数的计算,7、8、9号煤层均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临界突水系数值,即奥灰岩溶地下水对井田内的7、8、9号煤层开采影响不大,但须加强导水构造的探测工作,注意观察涌水量变化情况,并制定相应防治水害发生的措施。
6、本井田采(古)空区范围较大,空区的积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威胁最大,尤其是对4号煤层开采,必须加强2、4号煤层采(古)空区积水的探放工作。
7、 F22断层位于井田北部矿界附近,井田靠断层一侧的各煤层标高高于岩溶水位标高,在F22断层附近开采2号煤层时,矿井涌水量未见明显增加,构造对矿井充水因素影响不大。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年份
年降雨量(mm)
7月降雨量(mm)
8月降雨量(mm)
9月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
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
2005
567.5
51.2
132.6
225.4
409.2
72.1
2006
552.8
101.4
139.3
56.4
297.1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水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煤炭安全生产。在煤矿特大事故中,水害事故仅次于瓦斯事故,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二大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余年,我国有近250对矿井被水淹没,死亡近9000人,经济损失高达350多亿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矿区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基本中止,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严重滞后及研究程度的相对较低,与日益提高的煤炭能源需求和快速发展的煤炭工业形势形成巨大反差,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煤炭开发及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部分矿区,煤炭能否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井煤层受水害威胁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是进行矿井防治水的基本依据。
4、本类型划分所考虑的各种因素(指标)具有同等地位,并且为了煤矿安全,类型划分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二、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的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依据如下:
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其中包括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和单位涌水量)。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也就是矿井的主要含水层。
在陕北侏罗系煤田,煤层直接上覆浅层松散含水层,煤炭开采面临“溃水、溃砂”危险。
在东部的山东省、两淮煤矿区煤系地层上覆巨厚的新近系松散地层,含水丰富,为保障煤炭生产安全,不得不留设足够的安全煤柱,从而滞留大量的资源储量。仅淮南矿区30m风氧化带以下留设的防水煤柱储量达5亿吨。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宋体、32号、66%缩放)报告编制单位: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报告编制时间:二○一○年六月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报告编制单位: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人:龙强报告编制时间:二○一○年六月目录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5)1.2、位置、交通 (5)1.3、自然地理 (6)1.4、井田内及邻近小煤矿 (7)1.5、地震 (8)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9)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9)三、地质概况 (11)3.1、井田地层 (11)3.2、井田构造 (14)3.3、井田岩浆岩 (14)四、区域水文地质 (14)五、矿井水文地质 (15)5.1、含水层 (15)5.2、主要隔水层 (17)5.3、矿井充水水源 (20)5.4、矿井充水通道 (21)5.5、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22)5.6、矿井充水状况 (22)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2)6.1、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22)6.2、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3)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3)7.1、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7.2、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4)一、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果园煤业公司原为安阳县地方国有煤矿,老井1976年建井,1978年投产;新井1990年建井,1992年投产。
2004年底经安阳鑫龙煤业(集团)公司资源整合后,成立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属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果园煤业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15wt/a,为了更合理的开发资源整合后的煤炭资源,进一步优化开发方案,使技术经济更加合理,提出了对原矿井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15wt/a 改造为30wt/a。
2007年11月,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了《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设计为二斜一立开拓方式、生产水平标高-150~-725、主要开采山西组二1煤层,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豫煤规【2008】625号文批复,目前技改工程正在实施。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就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向您呈交以下报告。
一、背景介绍该矿工作面位于市县,地处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根据前期的勘探结果显示,矿区存在丰富的煤矿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水文地质风险。
为确保矿区开采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该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情况1.水文地质勘探通过水系观察、地质勘探和地下水井的取样分析,我们对该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
勘探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储量相对较丰富。
同时,附近存在多条地下裂缝及断层,这些地质构造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影响。
2.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我们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渗流方向、渗透率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矿区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地下含水层较厚,渗透率较高,适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
三、水文地质风险评价1.地下水涌水风险由于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加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存在地下水涌水的风险。
特别是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采动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溢出,给井下工作环境带来一定的困扰。
2.地下裂缝风险矿区周边的地下裂缝和断层对于地下水的流动方式有影响,可能导致地下水的快速流失及水位突变。
因此,在矿井开采前后,需要加强对地下裂缝的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地下裂缝对矿井的影响。
四、防治措施建议1.增加抽水设备针对地下水位波动大的问题,应加强水位监测,及时调整抽水设备,保持井下工作环境的稳定。
2.强化地下裂缝监测在矿井开采前后,应加强对地下裂缝情况的监测,发现异常即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地下裂缝的进一步扩展与变形。
3.引入先进的防渗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涂层材料、灌浆技术等,加强矿井支护,防止地下水涌入矿井,保证矿井开采的安全进行。
五、结论根据对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的评价,全面了解了矿区的地下水位情况、地质构造等关键参数,发现了地下水涌水和地下裂缝风险。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攀枝花龙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荒田箐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编制人:审核:矿长:公司技术负责:编制日期:年月日目录一、前言 (4)二、矿井开采简介 (4)三、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等情况 (4)四、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7)五、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7)六、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 (10)七、矿井涌水量的构成分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13)八、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 (14)九、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14)会审意见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攀枝花龙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荒田箐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一、前言为加强我矿的防治水工作,防止和减少水害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我矿组织相关人员对本矿的水文地质进行研究,编制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已由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定并通过。
二、矿井开采简介荒田箐煤矿始建于1996年,原名为“盐边县红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盐边荒田箐煤矿)”,被攀枝花龙蟒煤业收购后,矿井名称变更为攀枝花市龙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荒田箐煤矿,新采矿证于2006年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颁发,有效期限至2015年3月。
矿井生产能力90kt/a,采用分水平阶梯式平硐开拓方式。
矿井现采用柔性掩护式支架采煤,工作面采用放炮落煤,手镐攉煤,机车运输,矿灯照明,自然排水,机械通风,全面陷落法处理采空区。
三、矿井所在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等情况1、矿井所在位置攀枝花龙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荒田箐煤矿位于攀枝花市红坭矿区的荒田箐井田内,北东侧为三滩井田,南部为阿拉摩井田,西部为荒田箐井田。
矿井位于盐边县城329°25′方向,直距19.1km,行政区划隶属盐边县红坭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3′16″~101°44′27″,北纬26°45′14″~26°46′30″,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3′52″,北纬26°45′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以下简称“星光一号井”),2011年11月由原“伊盟西部煤炭工业运销公司一矿”更名,该矿井隶属于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政隶属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管辖。
星光一号井是一座生产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防治水》相关规定,矿井应当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复杂程度决定了矿井开采受水害威胁程度,也决定了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
它关系到矿井开拓方式的选择和采掘系统的布置,从而影响到矿井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防治水工作的投入直接影响到矿井建设和运行成本,因此开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分析和评价矿井开采受水害危害程度,排查矿井水害隐患,防患于未然,经济合理地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可大幅提升矿井防治水技术能力,实现矿井安全、有序、高效生产。
为此,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星光一号井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编制《星光一号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本报告是在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星光一号井初步设计、井田内钻孔勘察、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水文物探工程及钻探验证等获得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严格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具体要求,对各项内容认真进行分析研究,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更加符合本矿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区地质构造中等,直接、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含水空间以裂隙为主,富水性弱~中等;补给源为贫乏的大气降水,据此将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二类第一~第二型,即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型。
第一章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星光一号井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行政区划属鄂托克旗管辖。
井田交通条件方便,北距乌海市海渤湾区约33KM,西北距离乌海市海南区约16KM,东至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约8KM。
本矿井的主要外运通道为109国道和215省道,井田中部已有运煤公路与上述公路相连,井田距离东侧109国道约5KM,西北距离215省道约15km,公路均为沥青路面。
井田距离主要铁路集装站分别为:碱柜65km,新地50km,公乌素8km,拉什仲庙3.5km。
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井田内地形总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海拔标高1327.8m,最低1258.6m,最大海拔标高差69.2m,一般相对高差30m左右。
井田内地貌具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
三、水系地表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沿白云乌素沟流向北西,经阿不且亥沟注入黄河。
东部黑龙贵沟宽60~70m,向南与棋盘井沟相汇,流向西南注入黄河。
本区大小沟谷均为干谷,但在雨季山洪暴发时有洪流。
交通位置图1-1-1四、气象及地震本区属半沙漠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干燥,日温差大。
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30.4℃,年平均降水量247.7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蒸发量3132.1mm~3919.3mm,平均3486.1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
常年以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 3.2m/s,最大风速24m/s,最大冻土深度1.24m。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20,对照烈度8度。
1976年9月23日在北纬39º59′30″,东经106º27′00″的巴音木仁发生过一次6.2级地震,震源深35km,乌海市一带有强烈震感。
五、矿井周边煤矿情况星光一号井的周边矿井很多,与其相邻的矿井南有正兴白云乌素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20Mt/a,矿井目前正开采下煤组16号煤层,矿井目前实测正常涌水量30m3/h;东南有正丰双欣煤矿,设计生产能力0.90Mt/a,矿井目前正开采上煤组8、10号煤层,井下最大排水量小于2000m3/d;南有双欣正丰井工煤矿,该矿井高程低于我矿井,北有东风前矿八号井、鄂托克旗金欧煤矿,均为露天煤矿;西有荣兴西来峰煤矿、中科宝诚煤矿矿。
本矿井与周边矿井无矿界纠纷,也无越界开采现象。
第二章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1、地层桌子山煤田是石炭二叠纪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其区域地层特征见表1-2-1。
2、构造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以千里山、桌子山为主体,出露长度80余公里,轴向近于南北,背斜西翼地层出露较完全,在千里山沟中见有NEE向之断层将背斜横切,致使太古界千里山群地层突起。
背斜轴部由于后期剥蚀、冲刷,北部的千里山群形成沟壑纵横的低山,而南部则发育为陡峭的高峰,其上均覆盖奥陶系桌子山组灰岩。
背斜西翼产状平缓,倾角小于15°,东翼被桌子山东麓大断裂切割牵引,地层较陡,倾角大于25°,形成一个东陡西缓的不对称背斜。
区域构造纲要详见图1-2-1。
二、井田地质(一)井田地层井田位于白云乌素Ⅰ勘探区的东北部,根据内蒙古义民资源勘查与环境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Ⅰ勘探区伊西一矿(整合)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矿井地质特征简述如下:1、奥陶系下统(O1):为石炭~二叠系煤层之基底。
按岩性特征及动物化石,分下部岩段及上部岩段。
桌子山组(O11):分布在本井田东北侧煤层露头外的山上,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有直角石等头足类化石,约厚200m以上。
三道坎组(O12):分布在本井田西侧西来峰逆断层以西。
为深灰色薄层石灰岩、黄绿色薄层状砂泥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
全层厚大于400m。
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2、石炭系(C):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
本溪组(C2b):以灰白色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及薄层灰黑色泥岩组成,夹薄煤1~2层,一般不可采。
底部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的接触面上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
砂岩颗粒由下而上有变细趋势,厚度变化较大,全层厚度6.61~34.63m,平均厚23.04m。
太原组(C2t):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组成岩性为砂泥岩,煤层及中、细砂岩。
本组下段地层含煤丰富,共含煤五层,13、14、15、16、17号层,称丙煤层。
本段岩石粒度较细。
上段地层含煤较少,煤层也薄,细中砂岩逐渐增多。
厚度由56.57~87.04m,平均67.46m。
3、二叠系(P):是本井田含煤地层之一,根据岩性特征,颜色等将其分为上下两统。
下统(P1):根据岩性特征及含煤情况又分为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
(1)山西组(P1s):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段,含煤四层,7、8、9、10号层,合称乙煤组,富煤层段在本组下段,含煤稳定,中上部多以中、粗砂岩夹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富煤情况及岩性特征,将此组又分为四个岩性段(P1s1~P1s4),各段岩性分述如下:第一岩段(P1s1):其岩性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砂岩、粘土岩及砂质泥岩,与煤层互层,含8、9、10号三个煤层,称为“乙煤组”或“中煤组”。
上部岩性以灰色、灰白色砂质泥岩及灰黄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含砂质泥岩。
井田内该岩段厚度约23m。
第二岩段(P1s2):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含煤线,层位相当于5号煤层,很不稳定,仅局部发育,呈薄煤层或煤线。
该岩段底部粗砂岩局部含砾。
核实区内零星出露,厚度约34m。
第三岩段(P1s3):据区域资料,岩性以灰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1~2层薄煤,相当于2、3号煤层位,局部发育,呈薄煤或煤线,称甲煤组(或上煤组)。
核实区范围内厚度约15m。
第四岩段(P1s4):据区域资料,其岩性下部以灰白色、局部风化面呈浅褐红色中粗粒砂岩为主,该层砂岩底部含砾石。
中上部岩性为灰黑色粉砂岩、砂泥岩互层夹不稳定的砂质粘土岩。
零星出露厚度约20m。
(2)下石盒子组(P1x):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岩性将此组分为三个岩性段(P1x1~P1x3)。
本组不含煤。
本组厚度较稳定,总厚在200m左右。
上统(P2):为一套紫红、灰紫、灰绿等杂色砂泥岩,砂质粘土岩及中、粗砂岩组成。
由于本统岩层胶结松软,易风化剥蚀,只在中部分水岭的山上有零星残存。
4、第四系(Q):本井田北部的白云乌素沟、黑龙贵沟及其它本井田内小的冲沟内多被此层覆盖。
洼地上多为黄土、砂土及风积砂。
阶地上为半胶结及松散砾石层。
河床内多为沉积砾石或砂粒,厚度0~10m。
(二)构造白云乌素I勘探区位于桌子山煤田南部,星光一号井井田位于白云乌素Ⅰ勘探区的东北部,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因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由两个次级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平缓,一般6~10°,局部受断层影响可达40°。
褶曲是井田构造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
井田周边断层稀少,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走向为近东西向。
1、褶曲(1)A5背斜:即黑龙龟背斜位于井田东部边界和黑龙龟逆断层西侧。
走向NNE至SEE,为一东陡西缓的不对称背斜,在井田内长约1300m,西翼平缓倾角5°~10°,东翼可达20°以上,地表出露完整,控制程度较好。
(2)S5向斜:位于井田中部,相距黑龙龟背斜1300m。
走向近似于黑龙龟背斜,东翼倾角9°,西翼倾角5°,在井田内长约2000m,地表出露完整,控制程度较好。
(3)A6背斜:位于井田西部,与S5向斜相距530m~700m,走向近SN,井田内长约830m。
东翼倾角9°,西翼倾角5°,地表出露完整,控制程度较好。
2、断层(1)黑龙龟逆断层:位于井田东边界,走向近SN,倾向W,倾角51 °~67°。
落差38~32m,向南逐渐变小,地表北段出露明显,有钻孔和探槽控制。
(2)F58正断层:位于井田东北外30号钻孔南,走向EW,倾向S,倾角75°,最大落差12m,地表出露明显,有构65和构222号孔控制。
(3)F25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外8557号钻孔西,走向NE50°,倾向NW,倾角62°,最大落差12m,向两端逐渐消失。
有构219和构220探槽揭露。
(4)F59正断层:位于井田西北部边界8520号钻孔南,走向EW,倾向北,倾角78°,落差3m,走向长950m。
(5)F40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8530钻孔南,走向SW80°,倾向N,倾角73°,落差3m,走向长300m,在井田内尖灭。
(6)F26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边界外,8566钻孔附近,走向SW80°,倾向N,倾角82°,落差3m,走向长26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