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的营养1、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粪便。
4、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口腔咀嚼,舌搅拌,牙齿咀嚼,唾液分泌,胃肠蠕动,胰腺分泌消化酶等。
5、不同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人体主要供能物质,脂肪是贮存能量的物质,维生素和无机盐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第二章:人的呼吸1、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2、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调节体温。
3、肺的呼吸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的扩散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
4、呼吸运动的原理:胸膜腔内负压,肺的扩张与收缩,膈肌和肋间肌的运动。
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收缩与舒张,血液的流动。
3、血管的种类与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4、血液的成分与功能: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排泄系统的组成:肾、膀胱、尿道。
2、排泄的过程: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3、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体、突起、神经递质。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激素的种类与作用: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第六章: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1、环境污染的种类与危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生物种类的减少、环境的破坏等。
3、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下册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下册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发展出语言等特。
2. 胎儿发育的条件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胎儿
3. 青春期特点及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特点:身体外型改变、体内机能改变、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
六大营养物质。
2. 消化和吸收
3. 关注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2.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 呼吸废物的排出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 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流的管道-血管
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动周期→心房、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
4. 输血与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 尿的形成和排出。
2.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调节。
2024年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4篇)

2024年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生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结构和生命的规律。
下面是2024年初一生物下册的知识点总结:1. 生物的组成及类别- 生物由细胞构成,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分。
- 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别。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是细胞内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骨架。
-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控制细胞的生物活动。
- 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每个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功能。
3. 植物的特点和结构- 植物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以光合作用为能量来源。
- 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和花等。
- 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 茎负责传输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的身体。
- 叶负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用于繁殖。
4.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通过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实现身体的生长。
- 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有性繁殖是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 无性繁殖是通过植物器官的分离或无性细胞的分裂产生新个体。
5. 动物的特点和结构- 动物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以摄取有机物质为能量来源。
- 动物的结构包括头、躯干和四肢等。
- 头部包括感觉器官和口器。
- 躯干包括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
- 四肢用于运动和支撑。
6.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动物通过细胞分裂和组织生长实现身体的生长。
- 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有性繁殖是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 无性繁殖是通过动物器官的分离或细胞的分裂产生新个体。
7. 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生物体。
-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 细菌是最简单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知识点总结下面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的总结:第一章细胞1. 细胞的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包围层,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包含着各种细胞器。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
2. 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包膜,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的包膜。
3.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单位,具有营养摄取、呼吸新陈代谢、排泄废物、生长分裂、遗传信息传递等功能。
4. 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生长的重要方式。
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1. 植物的组成:植物组织由细胞组成,分为表皮组织、维管组织和基本组织。
2.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内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3. 植物的水分运输:植物通过根、茎和叶的组织进行水分的吸收、传导和蒸腾。
4.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进行营养。
第三章动物的营养1. 动物的消化:动物通过口、食道、胃和肠等器官进行消化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供吸收。
2. 动物的呼吸:动物通过呼吸器官进行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哺乳动物通过肺进行呼吸,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3. 动物的循环:动物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进行血液的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细胞。
4. 动物的排泄:动物通过肾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物质排出体外。
第四章人体健康1. 疾病的成因:疾病的成因包括感染、遗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2. 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方法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3. 常见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发烧、肺结核、白血病等。
4.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通过产生抗体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第五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形态、结构和遗传关系进行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热门12篇)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热门12篇)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1篇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
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第三节青春期计划生育: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2篇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2、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3、类人猿中与人类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4、类人猿和人的根本区别是:(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半直立行走,人直立行走;(2)使用工具不同,类人猿一般不会使用工具,人可以制造和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类人猿大脑不够发达,人的大脑很发达,并且产生了语言5、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露西),她生活在约(300万)年前,她下肢骨粗壮,说明是(直立行走)6、从森林古猿到类人猿的进化顺序是:森林古猿→环境变化→下地生活→使用天然工具→直立行走→使用简单工具→使用复杂工具→脑逐渐发达→产生语言→原始社会文明7、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人的生殖1、人的生殖主要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2、睾丸的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3、卵巢的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4、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5、生殖过程:精子→阴道→子宫→输卵管(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分裂)→胚泡(在子宫内膜内分裂分化)→胚胎(在子宫内继续发育)→胎儿→分娩6、胚胎发育到(第八周)出现人的形态。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概况总结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概况总结初一下册的生物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细胞与生命、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运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及人体的营养和运动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每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细胞与生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功能:营养吸收、氧气呼吸、排泄、分泌、运动、生长、繁殖。
3. 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4. 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无叶绿体,但有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二、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系统。
2. 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光照、温度、水分、气候等。
3. 物质的循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4. 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运输1. 养分的来源:土壤中的矿物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2. 植物的根系结构:根尖、根毛、侧根等。
3. 水分的吸收:根毛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4. 植物的水分运输:根、茎和叶三者共同进行水分和营养的运输。
四、植物的生长和变化1. 植物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
2. 植物生长的因素:水分、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
3. 植物的生长方式: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4. 植物的变化方式:增高、变粗、变长和分支。
五、人体的营养与运动1. 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2.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3. 消化系统的功能: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
4. 骨骼肌肉系统:骨骼、肌肉、关节等组成的系统。
初一下册的生物知识点主要是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运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及人体的营养和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细胞的发现和结构1. 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 17 世纪德国科学家 Hooke 利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的。
他在一块树皮下面发现了一种结构,称之为“cell”。
而细胞的真正本质则是由 19 世纪德国科学家 Schleiden 和 Schwann 首次提出的细胞学说来揭示的。
2. 细胞的结构(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和细胞器的总称,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外质。
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它们各自负责细胞的不同功能。
细胞外质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液体。
(2) 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结构,由两层脂质分子层组成。
它具有选择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是细胞中的控制中心,由核膜、染色体和核仁组成。
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核仁参与蛋白质合成。
(4) 细胞的生物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营养摄取、物质合成、能量转换和分裂繁殖等生物功能。
3. 细胞的生理活动(1) 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新陈代谢包括吸收营养、运输物质、合成物质和分解物质等过程。
(2) 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形式。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等级分类(1) 生物的分类目的生物的分类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描述和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2) 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等多种方法。
2. 植物的分类植物主要包括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
3. 动物的分类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4. 生物的演化(1) 生物的进化思想生物进化的思想是指生物在物种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的演化规律。
(2) 生物的进化证据生物的进化证据包括化石、生物地理、生物胚胎和生物分子等证据。
第三章:植物的营养1. 植物的组成植物体主要由根、茎、叶和花等器官组成。
2. 植物的光合作用(1)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1. 生物的组成- 生物由细胞组成,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 细胞质:细胞的核心部分,包含细胞器。
-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含遗传物质DNA。
3. 细胞的分裂- 有丝分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 胚胎发育中的增殖。
4. 细胞的特性- 自主生命活动。
- 遗传和变异。
- 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
5. 生物的分类- 动物:多细胞生物,具有神经和运动系统。
- 植物:多细胞生物,进行光合作用。
- 真菌:多细胞生物,分解有机物质。
- 真细菌:单细胞生物,有利于环境的平衡。
-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
6. 生物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裂、细胞增殖和物质合成。
7. 生物的代谢- 可呼吸代谢:产生能量。
- 光合作用:植物制造有机物质。
8. 生物的遗传- 遗传物质DNA:通过遗传信息传递。
- 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单位。
- 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随机组合规律。
9. 生物的进化- 物种的形成和消失。
- 进化的证据:化石、生物地理、生态学和比较解剖学。
10. 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11. 植物的生活活动- 吸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植物的营养、运输和保护。
12. 动物的生活活动- 内外环境的感受和传导。
- 动物的营养、运动和繁殖。
13. 人体的生活活动- 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和神经调节。
14. 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 生物工程技术。
- 生物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一下册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呼吸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呼吸道;②肺:由大量肺泡组成,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道: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
(1)鼻腔:①鼻毛:阻挡灰尘→清洁空气。
②黏膜:分泌黏液→清洁、湿润空气。
③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2)咽:①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器官。
(3)喉:发声器官(4)气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3、肺:②肺泡数目很多,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4、⑴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
⑵呼吸肌两大类:①肋间肌和膈肌过程肋间肌膈肌膈顶骨原理吸气收缩收缩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呼气舒张舒张回升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前后左右径缩小、胸廓上下径减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大气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大部分:(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实现;气体交换交换部分交换过程血液变化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O2扩散到血液,CO2扩散到肺泡静脉血变动脉血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O2扩散到细胞,细胞中CO2扩散到血液动脉血变静脉血5、呼吸的四个环节:课本28页图3.2---10①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6、课本29页第一题图(1)、AB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②表示吸气;③肋间肌和膈肌:收缩;④肺内容积:增大。
(2)、BC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②表示呼气;③肋间肌和膈肌舒张;④肺内容积缩小。
(3)A和C点:表示呼气结束,吸气开始的瞬间;(4)、B点:表示吸气结束,呼气开始的瞬间;A、B、C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
1、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①来源于食物;②具体地说:来源于有机营养物质。
2、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热价:①糖类:17.15千焦/克;②蛋白质:17.15千焦/克;③脂肪:38.91千焦/克。
3、能量的释放:①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
4、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因年龄、性别、体质而不同。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⑤其它活动产生的尘埃。
2.空气质量等级: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3.对健康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4.改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5.吸烟的危害:①烟的有害成分: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②危害:支气管炎、肺气肿、癌症③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6、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法、胸廓按压法等,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6---18次。
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
(P6)生物的归类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
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
古细菌的存在说明: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
(病毒比它还小)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
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分裂繁殖。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6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成型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叶绿体×√×荚膜××有些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有17.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